高血压治疗的误区
高血压治疗的误区
高血压病大多数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却存在不少误区,必须引起重视。
误区之一: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下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脏器官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等。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误区之二:血压一降,立即停药。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之三:采用传统的服药方法。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千帕,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中风。(早晨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缺血。)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新的服药方法每天清晨醒后1次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因此效果较好。
误区之四:降压过快过低。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误区之五: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为此偏高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病人的具体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人的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过度降低血压。
误区之六:单纯依赖降压药,不做综合性的治疗。高血压的病因较多,因此,治疗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
治疗高血压时容易出现的误区都有什么
高血压的治疗误区1.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
有些高血压患者或者是由于条件所限,或者是由于不注意血压的测量。特别是一些长期患病的高血压患者,由于对高血压的状态已经比较适应,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无明显的感觉,由此便认为自己的血压不高,于是便延误了对高血压的治疗。正确的做法: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一般至少1—2周内应测量一次血压。
高血压的治疗误区2.用药不规范:
很多高血压患者往往血压一下降,就立即停药这种不正确的服药方法会导致血压经常处于升高——降低——升高的不正常状态。血压长期处于这种不正常的波动状态,会严重地损害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正确的做法:当患者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时,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所服的药物进行调整,可以增减药物的种类或服药的剂量,但不能随意停药。
高血压的治疗误区3.只注重长期服药:
忽视了对血压的定期复查有些高血压患者注意了坚持不断地服药,但由于怕麻烦、或因为经常出差,或因为工作紧张就没有坚持定期地测量血压,这样一来就只能按照原先的剂量服药。这样做不仅会使患者的血压忽高忽低,使患者出现不适感,还容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对正在使用的药物加速产生耐药性。正确的做法:患者在坚持长期服药的同时还要定期测量血压,并按照血压的高低情况随时调整其用药的种类和剂量。
高血压的治疗误区4.只使用降压药物治疗:
而不擅于采取综合有效的办法进行治疗高血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顽固性疾病,治疗高血压单靠药物治疗不行,而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综合性措施,否则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患者除长期坚持服用药物外,还要在饮食、情绪等方面进行调节。比如,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地参加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高血压的治疗误区5.临界的高血压不需要进行治疗:
这种观点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一般来讲,成人的血压在达到140/90毫米汞柱的时候,即为临界的高血压。在这种轻度的高血压时候,如果我们治疗的不够及时,同样也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并且会有进一步发展的走势。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临界高血压患者除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外,还应在饮食、情绪等方面进行调节,并在适当的情况下选择药物进行治疗,以防止其血压继续升高。
高血压的治疗误区6.忽视具体情况:
一味地追求血压的正常水平在临床上,大多数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稍高的血压有利于他们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及患者的年龄及自身的情况,而一味地要求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势必会影响患者的健康。正确的做法: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情况,将其血压降至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可使他们的血压降得过低。
高血压的治疗误区
第一、未治好原发病。临床上,有些高血压患者的是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因为其他的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压,增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个症状表现,如果没有将原发疾病治好,就采取单纯的降压治疗,是没有效果的。因此,这一类高血压患者,在进行治疗时,一定要重点注意。
第二、用药不当。一般说来,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因为发病的病因和情况不同,治疗也是有一些差别的,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种类比较多,机制也比较复杂,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对待每一名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病因、症状不同,继而对症下药,对高血压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
第三、不按照医生的要求去服用。临床上,不少高血压患者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忘记服药或者是不按时服药,服药不定时定量,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有的高血压患者服药一段时间之后,自觉症状减轻或者是消失,就不继续服用了,这样做对身体的健康是不利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第四、忽视生活调理,未消除诱因。临床上,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让血压控制在理想的水平,不能依靠药物治疗,必须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的诱因,比如生活没有规律,过度的疲劳,睡眠不足,饮食中食盐量过高,吸烟,嗜酒等,如果不消除这些因素,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是很难康复的。
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确高血压的治疗方法,警惕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而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早日治愈高血压,摆脱高血压的困扰。
如何有效控制血压
第一步:
(1)做好降压治疗的准备,了解自己有无其它并发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心、脑、肾损害或其它相关疾病。
(2)了解血压应控制在什么水平。一般病人:小于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病人:小于130/80毫米汞柱(2)学会自己监测血压在家定期监测血压,记录结果,以便与医生沟通。
(3)走出降压治疗的误区误区一:不愿意服药,宁用保健品、降压帽、降压鞋等;误区二:没有症状不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误区三:不按医嘱服药,按广告服药。
第二步:
患者必须要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控制体重,避免高盐饮食,避免长期过量饮酒,减压,适当体力活动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础。
第三步:
降血压最重要的是24小时平稳降压,避免一天中血压忽高忽低,以免各个器官供血不足。选择药物时要考虑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尽量减少药物的肝肾毒性。
高血压治疗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下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脏器官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等。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误区之二:血压一降,立即停药。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之三:采用传统的服药方法。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千帕,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中风。(早晨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缺血。)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新的服药方法每天清晨醒后1次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因此效果较好。
误区之四:降压过快过低。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误区之五: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为此偏高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病人的具体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人的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过度降低血压。
误区之六:单纯依赖降压药,不做综合性的治疗。高血压的病因较多,因此,治疗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
高血压的治疗误区
别等到有症状才服药
有些人认为,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时临时服用降压药就好了,没有症状就认为血压正常了,平时不吃药,这是错误的。因为有的高血压病人血压即使到200mmHg以上也没有症状,这些病人称之为适应性高血压患者。服药的唯一依据应该是检测的血压值,而不是凭感觉。要坚持服药以控制病情。
偶尔血压高一些是正常的
据研究证明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与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会分别增加53%与31%,所以即使稍微升高一点,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也会明显增加。患者要引起重视,避免意外的发生。
不断变换药物种类,保持单一药物治疗
选择某些降压药物,获得满意效果后应该继续坚持服用,一般不会失效,如有血压波动情况发生,应该寻找其他原因,如感冒、发热、情绪波动、熬夜、过度劳累等都可以导致血压波动。
轻易判断治疗效果
血压24小时都是有波动的,偶然测到的血压值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全面的血压情况和降压疗效,提倡和鼓励高血压病人自测血压来了解昼夜血压的波动情况。如有条件,应该接受24小时血压监测。
过于着急地想要将血压降低
由于机体已经逐渐适应了高血压的状态,假设如果血压下降太快,就会造成机体不适,反而并发出现其他症状,而脏器供血会受到损害。降压药应该从小剂量慢慢增加,使血压平稳下降,让机体得到新的适应和平衡。
高血压治疗误区
高血压实际上是以血压升高为首要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和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目前我国1/3的成年人血脂偏高,现有高血压 患 者1.3亿 , 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并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分别为28.2%和2. 9% 。通 过 多种 方式综合预防和控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55%的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0%血压病的并发症。国内外 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 效的办法是防治,对健康人群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提高整 个人 群 的 健 康水平 和生活质量。所有高血压患者必须改良生活方式, 包括戒烟、限制食盐、 多食绿叶蔬果和脱脂牛奶、减轻体重、减少酒精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和脂肪总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高血压患者应走出不愿意服药、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的误区,积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服药"三不"特点主要表 现为,一 是 不愿意服药或使用医疗器械 产品;二是不规律服药,不遵医嘱 ,一 味 地根据广告和别人的用药经验服药;三是不管血压升高程度,自己凭感觉服药, 感觉不难受不吃药。 他建 议 高 血 压患者一定到医院查找病因,检查有无糖尿病、心肾损害或相关疾病,并按规律服药和使用正规医疗器械, 平 稳降压 。特别重要的是,高血压“高危和很高危”患者必须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治疗的 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因此,必须最大程度地对高血压本身和相关的、能够改变的心血管病危 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对于所有 高血压患者而言,降低血压是“硬道理”。所有 高血压患者血压均应降至140/90毫米汞 柱以下;对于糖尿病 以及 “高危和很高危”的其他患者,包括脑卒中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患者,血压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降压药 是从不离手的,特别是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天测量2~3次血压,并使用它观察自己早中晚的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在生活中可以用来调节血压的措施有许多,比如饮食、情绪等都对高血压的病情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医疗器械对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是尤为重要的,其中磁疗护腕的降压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需要高血压患者积极运用。在平时对任何发病阶段的高血压患者都是适用的。 它对防治高血压有特别明显 的作用,任 何高血压患者都可以使用。据北京地区调查,长期使用磁疗护腕的50-89岁老人,其血压平均值为134.1/80.8毫米汞柱,这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的普通老人。
高血压治疗的六大误区
误区之一: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误区之二:血压一降,立即停药。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之三:采用传统的服药方法。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千帕,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新的服药方法每天清晨醒后1次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因此效果较好。
误区之四:降压过快过低。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误区之五: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为此偏高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人的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过度降低血压。
误区之六:单纯依赖降压药,不做综合性的治疗。高血压的病因较多,因此,治疗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