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法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是评价长期控制血糖的金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标准的HBA1C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6%,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
2.自我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监测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检测,用以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案如下:
①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②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的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③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的一周内连续监测三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④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
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并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2)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并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和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
3)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监测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治疗除了降糖之外,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也至关重要。
糖尿病4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治疗
很多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认为,只有发生急性并发症、有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时,才需要治疗,因为这些急症有可能危及生命。但是,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急症,病情看似不严重,也需要治疗。倘若患者盲目自诊自医,往往会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一般说来,糖尿病患者具备下列情况时应该及时治疗:
1、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 新诊断的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起病急、血糖高。这种情况应该及早的控制高血糖,消除症状,帮助病人学习糖尿病基础知识,学会观察病情,并及时的调整饮食结构,正确用药开始治疗、及时预防并发症。
2、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必须进行全天候的血糖监测,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迅速地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特别是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通过住院,可以学会自我血糖监测,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并学会根据血糖、尿糖监测结果自行调整胰岛素用量,通过合理的治疗,加上合理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来摆脱注射胰岛素的痛苦,摆脱糖尿病的并发症,象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3、血糖忽高忽低病情波动大或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者通过住院全面检查及严密监测,找出病人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调整治疗方案,对症下药。同时,患者可以得到科学指导,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消除导致血糖波动的各种诱因,使血糖得到平稳控制。
4、糖尿病人在手术期(包括小手术在内)、妊娠期间或者是在妊娠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一定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同时与专家及时联系,在专家的指导下正规治疗。
其实,要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积极预防是关键,那么,糖尿病该如何预防呢?
如何预防糖尿病发作
1、在日常生活中,饮食的搭配非常重要,在家中一定要选用最有营养的搭配,如果外吃吃饭,要选择一些新鲜的食品以及少油煮食的绿色饭店。尽量不要喝一些汽水以及甜品。
2、选择有机食物,少吃加工食品。每天吃3~5中不同的蔬菜。注重高纤、低饱和脂肪、无转化脂肪、低精炼碳水化合物和全谷物。
3、定期去正规的医院接受检查,是早期发现青少年人群中糖尿病的重要手段。进行一些血糖的检测,除查空腹血糖外,还应同时检测餐后两小时血糖,并对伴有代谢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治疗,以防止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4、适当的锻炼可以有效的预防2型糖尿病和控制1型糖尿病;可以改善身体对胰岛素分泌的敏感性,增加血液运行和供应胰岛素给肌肉组织。提高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了解了以上文章的内容,相信大家对于糖尿病的相关信息也有所了解,糖尿病的发生给患者的健康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患有糖尿病一定要积极的面对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够争取早日康复。
每日多测血糖并无好处
血糖自测要列“明智清单”
近日,美国内分泌学会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公布了“明智选择”清单,列出了5项医生和患者应质疑的医疗行为。对于应用降糖药物血糖控制稳定且低血糖风险较低的成年糖尿病患者,每日多次自测血糖并无获益。
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达标,自我血糖监测的意义并不大。不过,合并急性病、新增药物、体重波动明显和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变化时,应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只有患者能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学习并调整糖尿病治疗时,自我血糖监测才有获益。
糖尿病记录册和数据收集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环节, 记录血糖值使你很容易找出血糖变化规律, 以及什么时候血糖控制得好、什么时候不好。对大多数人来说,仅凭记忆记住多次血糖值,以及测血糖时发生了什么是非常困难的,并且多数情况下不准确。
血糖检查频率并非一成不变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内分泌学专家贝杜尔?哈蒂波格鲁博士表示,血糖检查频度应根据糖友是否注射胰岛素或服用糖尿病药物而定。即使不服用药物的糖友,经常测血糖也有助于了解身体状况。对此,哈蒂波格鲁博士也做了形象的解释:“血糖犹如黑暗隧道中的灯光,是战胜敌人(糖尿病)的关键情报。”
要想得知血糖对治疗的反应,就要检查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血糖。适宜的检查时间包括餐前、餐后,以及任何时间感觉血糖过低、或感觉血糖超出目标范围,或者有任何不适或活动改变时。请教医生什麽样的监测方案最适合你。
每位患者都希望能够既经济又合理地测量血糖,但这要依据个人情况而定。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通过治疗,血糖比较稳定的,一天测两次即可;如果血糖不稳定,要测量4次;需要强化治疗的患者一天可能要测量8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一般情况下一周测1~2次即可,但是如果服用了容易产生低血糖的药物就要增加测量次数,比如说服用磺脲类药物后,就要增加测量次数。无论如何,每个患者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血糖监测方案,每天多出的血糖次数不仅“多测无益”,也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血糖监测
一、血糖监测包括哪些方面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反映的是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正常参考范围为4-6%,(各个医院可能因检测方法不同略有差别)。目前国内外的指南建议达标需控制在6.5-7%以下,因人而异,个体化。有些单位还可查糖化血清蛋白(白蛋白),它主要反映近2-3周血糖控制的水平。这两个都是反映平均血糖水平,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
2、静脉血清血糖:
包括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它主要用于糖尿病的筛查。不做为血糖监测的一个常用指标。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认为,与空腹血糖(IFG)或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单用相比,如果把这两项指标联合应用,能更好的筛查糖尿病的高危者。因此说目前常规体检仅仅查空腹血糖还是有一定的漏诊率,有条件可同时查糖化血红蛋白。
3、动态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检测系统是通过特殊仪器持续、动态地检测血糖变化,它可以每3-5分钟自动记录血糖数据,可连续记录3天,来观察72小时内的动态血糖变化。它可绘制每日血糖变化曲线,并且可在曲线上标注进餐、运动、重大事件等。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没有规律的患者,通过这张图标可以观察到很多常规监测不能发现的情况,并且推断其与事件有无关联,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这种仪器价格昂贵,一般在较大的医院才有。更先进的仪器还有把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相结合,这就是所谓的“人工胰腺”。
4、自我血糖监测:
就是患者每天用普通血糖仪自我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的情况来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
二、常用的监测指标:
空腹、餐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这是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常规点,一般采用指尖毛细血管血糖,它反映的是当时的即刻血糖,但需注意该检测并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尿糖:在无条件或条件受限的地方,尿糖的检测也是一种了解自我血糖控制情况的一种方法,但其受肾糖阈的影响,对于肾糖阈增高的老年人或降低的妊娠患者,尿糖监测就没有意义,甚至有误导治疗的可能,对低血糖的监测也没有帮助。
血糖监测的频率:
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4-7次(包括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有的还要加测0am、3am血糖等),直到血糖控制稳定。当病情稳定,饮食、活动规律、血糖达标后可每周监测1-2天,每天5次。
如何监测血糖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个特殊概念,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采用便携式的血糖仪监测自己血糖的波动情况,医生和患者在此基础上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但在我国,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做到使用医院专用的快速床边血糖监测系统来监测住院患者的血糖变化,而是使用个人使用的血糖仪监测血糖。此外,由于许多糖尿病患者不能负担购买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的费用,在医院的门诊也使用个人血糖仪检测门诊病人的血糖。
自我血糖监测在现代糖尿病的治疗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个人用血糖仪的年销售量接近80万台,血糖试纸的消耗量也接近3亿条。血糖仪多测量指尖的全血,可在5~20秒内获得血糖的数值,方便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管理。此外,SMBG 还是患者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影响的感性工具。因此,在糖尿病的管理中,科学和合理地使用血糖仪和SMBG是糖尿病管理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据专业研究显示,自我血糖监测在使用胰岛素患者的血糖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两组:强化组和对照组,两组注射胰岛素的强度不一样,主要根据血糖监测的数值来决定胰岛素的注射量。强化组要求每天自我血糖监测4次以上,并根据此结果调节胰岛素剂量、饮食和运动。研究完成之后,积累下来的血糖监测次数是30多万次。在另外一组,主要目标是控制高血糖,让病人没有症状,每天注射胰岛素1~2次,或者进行血糖监测,或者是尿糖监测。在这种不同的治疗模式下,人们看到了强化血糖控制的益处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同时研究也提示我们,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病人中,血糖的监测目的不仅是要发现高血糖,而且越接近于正常的血糖控制的时候,越要注意发现低血糖。根据低血糖发生的情况来调整治疗,和发现高血糖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
糖尿病患者为更好的了解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需要经常通过血糖仪采血自测,这对部分痛点较低的患者来说,可谓苦不堪言。但是遵医嘱3~6个月检查一次血糖并记录,对于糖尿病的早期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绝对不能轻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一下减轻血糖检测痛苦的小妙招。
1、手指消毒别用酒精。酒精会导致皮肤干燥,扎指采血时会更痛,建议用温水洗手后扎。
2、避免扎指尖。尤帕林格博士表示,指尖的神经末梢丰富,特别敏感,比手指其他部位痛感更强。因此扎手指侧面,或者血少时按压采血点附近有镇痛作用。
3、不要从指尖挤血。如果扎指后,没有立即出血,或出血量不够,最好手部自然下垂,等待5秒钟。必要时候,可从掌心部位向上挤压。切勿从指尖挤压。
4、经常换手指取血。最好采取轮流依次或方便好记的方法,手指轮换采血。尽量不要在已经感到疼痛的手指上采血。等到疼痛好转后再换该手指采血。
5、选择正确的血糖仪。如果总是存在采血不足的问题,最好换一台更好的血糖仪。有些血糖仪可以使用取自手指之外的其他身体部位的血液,检测血糖。
6、采血用具不可重复使用。了解采血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每次应该使用新的采血针。采血针用的次数多了,会变钝,导致刺指更疼。
温馨提示: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达标,自我血糖监测的意义并不大。不过,合并急性病、新增药物、体重波动明显和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变化时,应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只有患者能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学习并调整糖尿病治疗时,自我血糖监测才有获益。
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
1、手指消毒别用酒精。酒精会导致皮肤干燥,扎指采血时会更痛,建议用温水洗手后扎。
2、避免扎指尖。尤帕林格博士表示,指尖的神经末梢丰富,特别敏感,比手指其他部位痛感更强。因此扎手指侧面,或者血少时按压采血点附近有镇痛作用。
3、不要从指尖挤血。如果扎指后,没有立即出血,或出血量不够,最好手部自然下垂,等待5秒钟。必要时候,可从掌心部位向上挤压。切勿从指尖挤压。
4、经常换手指取血。最好采取轮流依次或方便好记的方法,手指轮换采血。尽量不要在已经感到疼痛的手指上采血。等到疼痛好转后再换该手指采血。
5、选择正确的血糖仪。如果总是存在采血不足的问题,最好换一台更好的血糖仪。有些血糖仪可以使用取自手指之外的其他身体部位的血液,检测血糖。
6、采血用具不可重复使用。了解采血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每次应该使用新的采血针。采血针用的次数多了,会变钝,导致刺指更疼。
温馨提示: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达标,自我血糖监测的意义并不大。不过,合并急性病、新增药物、体重波动明显和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变化时,应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只有患者能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学习并调整糖尿病治疗时,自我血糖监测才有获益。
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要监测4次血糖
针对糖尿病的情况,进行血糖监测每天至少要监测4次,其中4次的时间分别为空腹、早餐后1小时,早餐后2小时,早餐后3小时。医生可根据血糖化验的结果调整用药,这样更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
Tips——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监测参考值
理想水平较好水平
空腹血糖≤6.1mmol/L≤7.2mmol/L
早餐后1小时血糖≤8.3mmol/L≤10.0mmol/L
早餐后2小时血糖≤7.2mmol/L≤8.3mmol/L
早餐后3小时血糖≤6.1mmol/L≤7.2mmol/L
自测血糖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患者们在平时生活中,一定有很多关于疾病的疑问在心中吧。接下来请看下文详细解说。
一旦确诊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襄樊市中医院糖尿病科医生李宝华提醒读者:糖尿病患者应正确进行血糖监测,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定期检测血糖,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稳定、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更应及时监测血糖。
自测血糖要注意什么---选择合适的血糖仪 一般应选择知名度高、精确度高的血糖仪,最好是定血糖仪,以免影响测量值,导致用药不准确。
自测血糖要注意什么---掌握测血糖时间 每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可监测血糖;如有空腹高血糖,应监测夜间血糖。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病人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具有良好并稳定血糖控制监测的次数可更少。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的患者以及患其他急性病患者应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很好的控制。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1~4次。
自测血糖要注意什么---测血糖的正确方法 先洗净双手,并下垂一会儿,使血液流向指尖,便于采血。用消毒棉球消毒被采手指,晾干,指端侧面取血(因其神经分布相对少,可减轻患者疼痛)。采血完毕,干棉球压迫止血。
当血糖出现异常高或异常低时,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以调整用药
以上便是我们为你提供的详细内容,相信在对你心中的疑问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吧,祝你早日康复。
糖尿病4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治疗
1、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 新诊断的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起病急、血糖高。这种情况应该及早的控制高血糖,消除症状,帮助病人学习糖尿病基础知识,学会观察病情,并及时的调整饮食结构,正确用药开始治疗、及时预防并发症。
2、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必须进行全天候的血糖监测,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迅速地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特别是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通过住院,可以学会自我血糖监测,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并学会根据血糖、尿糖监测结果自行调整胰岛素用量,通过合理的治疗,加上合理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来摆脱注射胰岛素的痛苦,摆脱糖尿病的并发症,象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3、血糖忽高忽低病情波动大或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者通过住院全面检查及严密监测,找出病人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调整治疗方案,对症下药。同时,患者可以得到科学指导,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消除导致血糖波动的各种诱因,使血糖得到平稳控制。
4、糖尿病人在手术期(包括小手术在内)、妊娠期间或者是在妊娠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一定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同时与专家及时联系,在专家的指导下正规治疗。
血糖高要怎么办 提示
得上糖尿病后,这七种人要加强血糖监测:
1、刚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尤其佩戴胰岛素泵者;
2、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3、血糖控制不佳者;
4、常发生低血糖者;
5、刚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6、孕妇;
7、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特殊情况的糖友。
糖尿病的治疗,不要以感觉为主,一定要用科学的监测为依据,比如以上所说的血糖监测就非常重要,另外为了防并发症也要加强血脂、血压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