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溃疡为何久不愈
下肢溃疡为何久不愈
下肢溃疡分为动脉性溃疡和静脉性溃疡,动脉性溃疡通常发生在足趾,而静脉性溃疡通常发生在小腿的内侧及外侧,尤其是踝关节的周围,前者中医称之为“脱疽病”,后者中医称之为“臁疮病”。这次我们主要说的就是静脉性溃疡,也就是“臁疮病”。
发生于小腿中下段的慢性皮肤溃疡,就是臁疮病。起病初期,病人常常感到下肢酸胀、疲乏,有的足背或踝关节发生水肿,也就是下肢静脉曲张的表现,如不加以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容易发生溃疡。溃疡越烂越大,越烂越深,最终将皮肤全层烂坏,溃疡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癌变。小腿中下段前方,皮下就是骨头,一旦发生溃疡,骨头就露出来,表面随之发生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有的病人患了溃疡,几年、十几年久拖不愈,受尽折磨。部分患者出现患处血管破裂急性出血,或慢性皮肤溃疡经久不愈,有恶变的可能。
中医认为,是由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脉道薄弱,加之久立、久行、久蹲、久坐、过度劳累,或受风寒、湿痹侵袭,以致下肢脉络失于通畅,局部气血运行失常,加之湿热之邪下迫,气滞血凝,蕴酿成疮。局部皮肤搔抓、碰伤、虫咬、烫伤、湿疮等可为本病的诱发因毒。西医认为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与遗传因素有关。总而言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根是静脉回流不畅,因而治疗仅在溃疡上下工夫,这样的片面治疗,可能造成治疗时间较长,收效缓慢,疗效较差,或得不到疾病治愈。
治疗本病理想有效的方法是:注重预防,早期干预,综合治疗。中医治疗结合微创手术治疗本病是一种发展趋势。
患有下肢静脉性溃疡以及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重视避免久站、久行、久坐,重视腿部运动,尽量发挥小腿肌肉泵作用,促进静脉回流。适当缓慢运动,既能改善动脉缺血、静脉淤血,又能建立侧肢循环代偿功能。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食物及加强维他命c、e的补充。
最后,专家告诫患有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患者,切勿因为早期疾病症状不明显而忽视治疗,亦不要因为晚期出现各种并发症而灰心失望。应当在尚未出现明显色素沉着、皮下硬结、湿疹、慢性溃疡等后期症状时及时就医治疗,尽早获得疾病治愈。已经出现明显色素沉着、皮下硬结、湿疹、慢性溃疡等后期症状的患者,更应该抓紧时间请专家诊治,以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避免留下后遗症。
下肢溃疡日常护理
1、应该重视疾病。老烂腿的几大护理方法早期就医,明确诊断和治疗,维护改善静脉回流通畅,清除组织淤血,如得了下肢静脉曲张或者血栓性静脉炎,有静脉溃疡史,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瓣膜功 能不全,更应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加重。2、护理老烂腿,抬高患肢,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适当休息并抬高患肢,以便促进患肢血液回流,可以减轻患肢肿胀及预防小腿溃疡,病人抬高患肢,每天3-5次,每次半个小时为适,鼓励散步,改善血液 循环。3、老烂腿的几大护理方法,防止腹腔内压力长期升高。腹腔内压力升高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引起下肢静脉压力升高,增加了静脉瓣膜的破坏或加重静脉瓣膜的负担,因此,应积极治疗导致腹腔内压增高的疾病。4、预防外伤。因静脉迂曲静脉壁很薄易损伤破裂出血,所以要注意保护患肢,避免外伤冻伤或虫兽咬伤。避免久站久坐。可适时抬高患肢,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适当休息并抬高患肢。以便促进患肢血液回流,可以减轻患肢肿胀及预防小腿溃疡。病人抬高患肢3-5次,每次半个小时为适。
口腔溃疡反反复复是什么原因 作息不规律
作息不规律,经常性的熬夜或睡眠长久不足,身体内分泌出现了紊乱,对体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消耗增多,还容易引起上火,也是引起口腔溃疡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下肢溃疡小偏方
(1)先将患处用淡盐水或浓茶水洗干净,将豆腐渣敷患处,每天换一次,治下肢溃疡。
(2)绵白糖粉撒于创口处,用纱布包扎。5-7天更换一次,可治褥疮,下肢溃疡。
(3)乌贼骨研粉外敷患处,治下肢溃疡。
(4)割菠萝蜜树皮,取流出的液汁涂之,一日两次,治下肢溃疡。
(5)南瓜瓤捣烂敷伤口,或晒干研粉撒患处,治下肢溃疡。
(6)用料:活地龙100克,白糖30克。制法:将地龙洗净,放入碗中,加白糖,待地龙化成液体,过滤,再加适量黄连素,高压消毒。用法:将药液涂在患处。每天两次。
日常生活总免不了磕磕碰碰的,夏季更是容易感染溃疡,所以把小偏方留着备用吧。
下肢慢性溃疡是怎么回事
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下肢溃疡属中医“脉痹”“脱疽”范畴。据研究发现,长期站立者特别是教师、在外奔波、行走的人,由于双下肢长期站立或终年在外行走,导致静脉回流不畅,久而久之容易破溃形成溃疡。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长期站立者特别是教师、户外工作者,由于双下肢长期站立或终年在外行走,导致静脉回流不畅,久而久之容易破溃形成溃疡。专家介绍,这类患者由于职业原因,长期站立,在外奔波、行走,导致下肢浅静脉血液滞流,浅静脉逐渐延长、迂曲、局部隆起形成下肢静脉曲张。小腿下段内侧静脉网丰富,静脉压高,管壁薄,一旦破溃很容易感染形成溃疡,最终致溃疡经久不愈。
专家在研究中发现,40岁以上患者的下肢溃疡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患者的发病率高出两倍多,特别是长期站立者明显发病率高于其他行业。长期站立或野外工作者,40岁以后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应早期进行弹性压迫,穿弹力袜,注意休息,尽量抬高双下肢,平卧时,双下肢可垫个枕头,以改善下肢血液回流;如因种种因素已经形成下肢溃疡,要尽早到医院进行规范治疗,同时饮食上要“忌口”。
出现了下肢慢性溃疡的症状,一定要尽早的治疗,不要盲目的去找一些小医院、小诊所,早期治疗疾病是可以提升疾病的治愈几率的,很多长期站立的行业,比如教师等,因为长期站立会导致静脉回流不畅等症状。
饮食治疗静脉曲张的偏方
1、八珍汤:川芎、甘草、白芍、当归、熟地黄、人参、茯苓、白术。功用:补益气血。适用于下肢静脉曲张并小腿溃疡,患肢青筋隆起,小腿足靴区溃破,创面色苍白,肉芽不鲜,日久不愈,证属气血不足者。
2、十全大补汤:党参、白术、当归、黄芪、熟地黄、白芍、茯苓、川芎、肉桂、甘草。
十全大补汤功用:补气养血,活血生肌。适用于下肢静脉曲张并小腿溃疡,患肢青筋隆起,小腿足靴区溃破,创面色苍白,少量渗液,日久不愈,证属虚寒证者。
下肢溃疡的概述
瘀血性溃疡多为静脉性疾病所致,主要包括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浅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这种溃疡多发生于小腿下1/3的内侧或外侧,以内侧较为多见,且多伴有周围组织肿胀、色素沉着等。局部初起常先痒后痛,色红,糜烂,迅速转为溃疡。溃疡大小不等,呈发白或暗红色,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脓水秽臭难闻。病久溃疡边缘变厚高起,四周皮色黯黑,漫肿或伴有湿疹。收口后易反复发作。
有些长年不愈的溃疡可出现“癌变”。此类溃疡形成的机理,目前认为是下肢静脉瓣膜损害后均出现下肢静脉高压,继而使皮下毛细血管周围的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氧和其它营养物质的弥散屏障,这是静脉性溃疡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血液纤溶活性降低也使得清除纤维蛋白的能力减退,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皮肤营养状况不断恶化,最终形成溃疡。也把这种溃疡称为静脉瘀滞性溃疡。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有植皮术、溃疡周围浅静脉和交通支静脉结扎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切除术以及深静脉瓣膜重建术等。
教师应警惕患上下肢溃疡
上下肢溃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上下肢溃疡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教师是比较容易患上该疾病的群体,因此,教师一定要警惕该疾病的发生。
长期站立者易患下肢溃疡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长期站立者特别是教师、户外工作者,由于双下肢长期站立或终年在外行走,导致静脉回流不畅,久而久之容易破溃形成溃疡。专家介绍,这类患者由于职业原因,长期站立,在外奔波、行走,导致下肢浅静脉血液滞流,浅静脉逐渐延长、迂曲、局部隆起形成下肢静脉曲张。小腿下段内侧静脉网丰富,静脉压高,管壁薄,一旦破溃很容易感染形成溃疡,最终致溃疡经久不愈。
40岁以后需警惕下肢溃疡
专家在研究中发现,40岁以上患者的下肢溃疡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患者的发病率高出两倍多,特别是长期站立者明显发病率高于其他行业。专家建议,长期站立或野外工作者,40岁以后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应早期进行弹性压迫,穿弹力袜,注意休息,尽量抬高双下肢,平卧时,双下肢可垫个枕头,以改善下肢血液回流;如因种种因素已经形成下肢溃疡,要尽早到医院进行规范治疗,同时饮食上要“忌口”。
温馨提示:从上文我们知道,上下肢溃疡是一种疑难杂症。教师由于长期站立比较容易患上该种疾病。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应该要警惕患上上下肢溃疡。如果一旦发现该疾病,就应该要立刻到正规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