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熟地黄怎么吃效果最好

熟地黄怎么吃效果最好

熟地黄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经加工蒸晒而成,蒸晒后熟地黄内外都是漆黑色,中心部能看到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较大,味道甘甜,有补血、滋阴的功效,食用方法除了药用煎煮外,用熟地黄搭配食材炖汤喝,熬膏或浸酒是比较好的方式,当然熟地泡水方便快捷也可以,只是前几种药效发挥比泡水好一些。

熟地炖鸭小孩可以吃吗 熟地水喝多了拉肚子吗

一般不会。

熟地黄吃了一般不会拉肚子的,如果是喝多了的话,一般也只会导致上火,如果是拉肚子的话,很有可能是自身肠胃问题,或者是脾胃虚弱引起的拉肚子,与饮食不节、服药不当等因素有关系,建议如果下次服用的话,尽量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要擅自服用中药,否则可能会有风险。

熟地黄怎么吃最好 熟地黄泡酒

材料:熟地黄120克,枸杞60克,白酒1500毫升。

1、将熟地黄切碎,枸杞捣碎,用布袋包好。

2、将白酒倒入酒坛中。

3、放入药袋,密封,摇匀。

4、静置阴凉干燥处,每日摇匀一次。

5、15天左右即可饮用。

6、一次15-20毫升,一天2-3次。

熟地黄怎么吃最好 熟地黄熬粥

材料:熟地黄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1、熟地切成片,放入锅中。

2、加水约500毫升,大火煮沸。

3、再改小火煮20分钟左右,滤渣,取药汁。

4、粳米洗净,加入药汁和适量清水煮粥。

5、粥熟后加入冰糖,再煮片刻即成。

熟地黄吃多了会怎样 哪些人不能吃熟地黄

脾胃虚弱者不宜吃熟地黄,因为熟地品质粘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者服用,会加重脾胃负担,致使原本脘腹胀满、不思饮食、面色苍白、便溏腹泻等不适症状加重。

有气滞痰多者不宜吃熟地黄,因为熟地黄药性滋腻,不易被消化,气滞痰多者服用可能会加重痰湿症状,导致身体局部肿块、胸闷、胁肋胀痛,脉弦滑等不适症状加重。

熟地黄是一种滋补药,中医认为感冒期间不宜进补,否则感冒患者服之会加重感冒症状,或延长感冒病程。

本身有便溏或泄泻症状者不宜吃熟地黄,因为熟地黄药性滋腻,会有碍脾胃的运化功能,有便溏泄泻患者服之,会加重其不适症状。

熟地小孩可以吃吗 小孩常吃熟地会早熟吗

不会。

熟地黄吃多了不会导致性早熟,一般导致性早熟的原因主要是激素的原因,才会刺激性早熟的发育,但是熟地黄里面并没有激素成分,属于是一种滋补类的药物,能够起到活血滋阴的功效,没有促进性早熟的作用,一般是只适合体质虚弱的人服用,用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肝肾阴虚的人也可以服用熟地黄,可以减轻腰膝酸软、头晕的情况。

熟地黄吃多了会怎样 熟地黄可以长期吃吗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长期吃。

熟地黄品质粘腻,不易消化,长期服用可能会有碍脾胃的消化,不利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

若作为某种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服用,则建议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与陈皮、砂仁等健脾养胃药材同用。

韭菜子怎么吃效果最好 韭菜籽粉+锁阳+熟地黄+肉苁蓉

做法:将韭菜籽粉、锁阳、熟地黄、肉苁蓉放入锅里,加水煎煮半小时,取汁服用,每天中午和晚上各服一次。

功效:可以起到壮阳的作用,对于尿频尿急,腰酸膝软、阳痿早泄有很好的疗效。

熟地黄吃了会拉肚子吗

脾胃虚弱者服用有可能会拉肚子。

熟地黄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其味甘,性微温,具有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等症。

因熟地黄品质粘腻,有碍消化,若自身脾胃功能虚弱,如:脘腹胀满、不思饮食、食少便溏等,因脾胃消化功能较弱,无法消化熟地黄,就有可能会引起拉肚子的症状。

熟地黄可以直接吃吗 熟地黄吃多少合适

10-30克。

一般熟地黄的药用量为10-30克,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适当增加或减少,但不宜自己盲目过量服用,一方面是因为服用太多人体无法完全吸收其药效,另一方面是由于熟地黄药性滋腻,服用太过会有碍脾胃的消化功能,引发腹泻、腹胀等不适。

熟地黄吃了会拉肚子吗 熟地黄可以怎么吃

材料:熟地黄120克,枸杞60克,白酒1500毫升。

1、将熟地黄切碎,枸杞捣碎,用布袋包好。

2、将白酒倒入酒坛中。

3、放入药袋,密封,摇匀。

4、静置阴凉干燥处,每日摇匀一次。

5、15天左右即可饮用。

6、一次15-20毫升,一天2-3次。

材料:熟地黄30克,牛脊骨500克,盐,味精适量。

1、将熟地黄洗净,放入小布袋中。

2、将牛脊骨洗净,斩成小块。

3、将熟地黄和牛脊骨放入锅内。

4、加水1000毫升左右。

5、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1小时左右。

6、去熟地黄,加盐,加味精调味即成。

相关推荐

川贝怎么效果最好

川贝炖鹧鸪 南北杏、川贝炖鹧鸪(南北杏和川贝都要磨成粉) 材料:南北杏9克、川贝6克、鹧鸪4只(净约900克)、瘦肉100克、瑶柱3克、清水4杯、大姜片4片。 做法:用大姜片同鹧鸪、瘦肉飞水后,连同瑶柱、南北杏、川贝放入炖盅加水加盖,隔水猛火炖20分钟,转慢火炖两个小时即可。 功效:杏仁能润肺化痰、止咳平喘,川贝能润肺化痰、清热止咳,鹧鸪补中消痰、开胃和中。此汤为清润肺燥之食疗佳品,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百日咳等症。

石斛怎么效果最好

石斛茶 食材:石斛3g,西洋参5g。 做法: 1.将西洋参拣杂,洗净,晒干或烘干,切成饮片,放入较大容器内,备用。 2.将石斛拣杂,洗净,晾干后切成片,放入沙锅,加足量水,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煨煮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 3.收集滤汁盛入入有西洋参饮片的容器中,加盖闷1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去火,开胃健食。

鹿茸怎么效果最好

因人而异。 鹿茸是属于一种中药材,其中含有多种药物有效成分,如果是用于治疗疾病的话,那么建议患者最好是先去医院就诊,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如果是用于日常保健服用的话,那么用来泡水喝、泡酒喝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服用方法,其中泡水喝的方法比较简单,而用来泡酒的话,因为酒也同样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所以也能对人体起到更好的效果

枸杞怎么效果最好

一、炒菜、做粥的时候放一把 枸杞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能滋阴,增强免疫力,但只有在坚持食用的情况下,才有药物价值,偶尔一两次是没有效果的。 用枸杞泡水喝是最常见的,对健康养生有益,但枸杞中所含的维生素大多是水溶性的,遇热容易被破坏。 我推荐把干枸杞稍微泡一下,在炒菜、做粥时,或者是蒸包子、煮水饺时,放一点枸杞作配料就可以了。 炒菜、做粥的时候放枸杞 二、像普通食物一样 枸杞之所以对眼睛有好处,是因其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钙、铁等营养元素,俗称“明眼子”。历代医家治疗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引起的视物昏花

大蒜怎么效果最好

原料:大蒜200克,鳖肉500克。 做法:大蒜同宰好洗净的老鳖同炖,加适量白糖、白酒、姜葱慢火细炖,分剂喝汤,一日2次。 功效:具有消炎、补虚、治疗气满、腹胀的功效。 原料:甲鱼500克,大蒜200克,白萝卜200克。 做法:将甲鱼宰杀,去内脏洗净,同大蒜、白萝卜一起煮熟,不能放盐,可略放些葱姜、料酒去异味。 功效:具有补气血、美容颜、降血压的功效。2天1次,坚持服用5次,效果良好。 原料:大头独蒜30克,牛奶200毫升,白糖20克。 做法:把大蒜去皮,切片,放入炖杯内,加水100毫升,用文火炖煮1小时,

鹿茸怎样效果最好

1、鹿茸泡酒:药酒是中国的一大传统,将药物泡进白酒中,药物的精华渗入酒中,酒有助于行气作用,药物作用便很快发挥,行至全身。鹿茸同样可以入酒,将鹿茸片加入50度以上的白酒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饮用。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其它药材一起浸泡。中国网菜谱大全表示,泡酒的鹿茸一定要用生切片,这样的药酒更有效果。 2、鹿茸做菜:食疗是保健强身的一大方法,鹿茸这样的滋补品就是一大很好的食材。在南方地区,鹿茸和其它药材加入鸡、鸭、鹅或者猪肉等,用慢火细炖,饮其汤水,同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不仅是熬汤,鹿茸还可以粉碎成粉,

天麻怎么效果最好

1、生:天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可以将其磨成粉后直接服用,药用价值是很高的。 2、泡水:天麻还可以泡水喝,将其清洗干净后,置于杯中加适量开水进行冲服即可。 3、煲汤:天麻还可以进行煲汤喝,可以与排骨、鸽子、鸡肉等炖汤,营养价值以及药用价值是很高的。 4、泡茶:天麻可切片捣成粉,泡茶饮用,可起到缓解头疼、头晕的功效。 5、泡酒:天麻还可以将其泡酒进行饮用,可以将其与枸杞、杜仲、红花等,这样效果比较好。

什么降血脂最快最好 大蒜

大蒜中的硫化氢可诱导组织内部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把大蒜做成蒜泥效果最好。

大枣怎么效果最好

中药学认为,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不足,血虚证,脏躁证及缓和药性等。大枣善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用大枣与大米、小米或糯米同煮为粥,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大枣还能养血安神,既可治疗因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疲倦无力等症,又可治疗因心虚肝郁引起的精神恍惚、睡眠不佳、神志失常等症。 红枣怎么效果最好 红枣的最佳法是水煮法。即入锅或煲用沸水煮至红枣酥烂,连汤带肉一起进食。水煮红枣既不会改变红枣的营养价值,又能避免有些人生引起

生姜怎么效果最好

1、嚼点醋泡姜:补阳气 热天不妨嚼点生姜片,生姜最好的方式是醋泡姜。生姜性热,是补阳气的好食材。红糖也是性温的,可以给人体补充阳气,加了红糖泡出来的姜酸酸甜甜的,非常好。 方法:买上半斤姜,切成片,放在瓶中,然后用米醋没过生姜,泡上三天就可以了。之所以必须用醋泡,是因为酸味是收敛的,姜宣发的力量被收敛进去了,姜升发阳气的力量变得平和而有效。夏日嚼点醋泡姜,升阳而又收敛,不会让阳气四下散开。 特别提示,醋泡姜建议可以在早饭时!这是因为姜最擅宣发阳明经的阳气,而早晨7~9点正是人体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