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穴刺灸操作手法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取穴: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7-9壮,或温和灸15-20分钟。

功能:和胃健脾,消积化滞。

主治:腹痛肠鸣,食物不化,呕吐反胃。

胃仓痛是什么症状 胃仓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4横指处是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和胃理气,长中化湿。

主治:腹痛,腹胀,胃痛,脊背痛,小儿食积。

意舍疼怎么回事 意舍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4横指处是穴。

进针深度:进针0.2-0.3寸 ,留针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健运脾阳,疏泄湿热。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华盖准确位置图片 华盖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仰卧位或仰靠坐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角的中点取穴。

进针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清肺宽胸,止咳平喘。

主治:胸胁胀痛,咳嗽,气喘。

配穴:配太冲,阳陵泉,膈俞治疗胸胁胀痛;配肺俞,风门治疗咳喘。

居髎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居髎穴刺灸操作手法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臀中肌-臀小肌。浅层布有臀上皮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臀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臀上神经。

取穴法:俯卧位,髂前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点。

进针方向:直刺,与外侧面成90°。

深度:针0.8-1.5寸,留2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深部。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强健腰腿。主治腰痛,疝气,下肢痿痹。

仆参的功效与作用 仆参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卧位。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消肿止痛,醒神清脑。

主治:眩晕,头痛,腰骶痛,外髁肿痛,足跟痛,腿痛转筋。

配伍:配太溪,昆仑,治疗头痛,眩晕;配申脉治疗足跟痛。

胸部云门位置 云门穴刺灸操作手法

取穴法:仰卧,锁骨下缘,三角肌胸大肌间三焦外上交出。

进针方向:从腹侧向背侧与胸前壁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麻向手指。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胸及腋下放散。

功能:疏调肺气,清热降逆。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热痛,肩背痛,热病。

注意:不可向内侧深刺,防止伤及肺脏。

兑端的准确位置和作用 兑端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取穴。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3-5分钟。

功能:清热散风,开窍醒神。

主治:口喎,鼻衄,齿龈肿痛,癫病,鼻炎,面神经麻痹,晕厥。

上髎疼痛怎么回事

上髎属足太阳膀胱经,有补益肾气,调经止带,强筋健骨之功。多用于治疗肾气亏虚,肾精不足之月经不调,阴挺,赤白带下,小便不利诸症;以及肝肾亏虚之腰脊痛诸症。上髎穴位处有疼痛感的时候,多有可能是受凉或劳损导致骶神经受到刺激,引起上述症状,具体原因应咨询医生,确切病因之后进行调理治疗。

上髎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穴:俯卧,第1骶椎水平,背中线外侧1.1寸(第1骶后孔位首)。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20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周围。

功能:补益下焦,清热利湿。

主治:腰骶疼,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尿,尿潴留,痔疮,外阴湿疹以及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

上星的位置图和作用 上星穴刺灸操作手法

在头部正中线,平刺0.5-0.8寸,局部有胀感。对阳证,实证可用三棱针放血,本穴位于头部肌肉浅薄处,宜用挟持进针法。进行平刺或斜刺时,深浅要适当,过浅沿表皮横刺进针,或过深沿骨膜横刺进针,均会产生剧痛;如进针时疼痛,可能刺伤血管,应停止进针或捻针,缓慢提出几分,转变方向另行刺入,出针时,应以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天泉的作用与功效 天泉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仰卧垂臂仰掌,在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肌腹中取穴。

深度:针0.5-0.7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效:宽胸理气,活络舒筋。

主治:心痛,痹痛,胸胁支满。

陷谷准确位置作用 陷谷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足背,第2,3趾缝纹端直上2横指(中指及第4指),约1.5寸处,当第2,3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是穴。

进针深度:直刺0.3寸,斜刺0.5寸。可灸。

功能:清热解表,理气和胃。

主治:腹痛肠鸣,足背痛,面目浮肿,目赤肿痛,热病。

胸乡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胸乡穴刺灸操作手法

进针深度:针0.4-0.6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注意不宜深刺。

功能:理气宽胸,定痛降逆。

主治:胸胁胀痛,牵引背痛,心悸。配心俞,厥阴俞,内关治疗胸满胀痛;配膻中,间使治疗心悸。

京骨准确位置 京骨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于足跗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

进针方向:从外侧刺向内,与外侧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痛,向周围。

功能:清热散风,宁心安神。

主治:癫痫,头痛,项强,腰腿疼。

筋缩的位置图作用 筋缩穴刺灸操作手法

取穴:俯卧,背正中线,第9与第10胸椎棘突之间。

进针方向:从背侧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面成90°。

深度:针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周围。

功能:舒筋活络,醒脑安神。

主治: 癫痫,胃痛,脊强,胁痛,腰背肌劳损,胃炎,癔症,亦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关推荐

口禾髎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口禾髎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卧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取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温和灸2-5分钟。

月经艾灸什么部位 月经期间艾灸配穴会有不同效果

艾灸穴位:中脘、天枢、水分、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手法:艾条温和灸。 示例:受灸者仰卧,注意关好门窗防止受凉,掀开腹部衣物充分暴露穴位后,持点燃艾条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以受者觉得温热舒服、微有热痛感为度,由上至下,每穴灸3~5分钟,由上至下,依次灸中脘、天枢、水分、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艾灸穴位: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 操作手法:艾条温和灸 艾灸穴位: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操作手法: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

艾灸腹痛多久消失 寒邪腹疼艾灸方法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艾灸处方:中脘,足三里,天枢,神阙,合谷。 取穴方义:中脘,足三里温中理气,天枢调理肠胃,神阙温下元以散积寒,佐以手阳明经的原穴合谷,发汗解表,调整传导功能,诸穴共灸,以奏散寒止痛之效。 灸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4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 2.艾柱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3-5壮,每日1-2次。 3.隔盐灸:于神阙穴按隔盐灸法操作,用中艾炷灸5-10壮,每日灸1次。

陶道位置怎么找 陶道刺灸操作手法

取俯伏或俯卧位,微斜向上直刺0.5-1寸,局部可有酸胀感,可向下或两肩扩散,留针2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注意:本穴不宜深刺,有针感即可。针若刺过弓间韧带后,有针尖阻力突然消失的空松感,此时应立即停止进针,否则针可先后穿过硬脊膜,脊蛛网膜,软脊膜而伤及脊髓。脊髓被刺中后,病人有强烈的触电感,并有神志惊恐,惊跳现象,应立即退针,并注意观察病人变化,切勿再做提插捻转,同时忌用粗针。

支正的作用 支正刺灸操作手法

进针深度:针0.5-0.8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主治:清热解表,祛邪舒筋。主治颈项强痛,肘臂疼痛,手指挛痛,热病,癫病。 配穴:配曲池治疗肘臂痛;配天髎,天柱治疗颈项强痛;配间使治疗癫病。

足通谷的功效与作用 足通谷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卧位取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疏通经气,安神益智。 主治:头像痛,目眩,鼻衄,癫病。 配伍:配攒竹,眉冲治疗目眩,头痛;配少商,隐白,申脉治疗癫病。

箕门的作用 箕门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大腿内侧,血海上6寸,绷腿时,股内肌的尾端取穴。 进针深度:针0.5-0.8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通利下焦,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心俞的位置和功效 心俞刺灸操作手法

取俯卧位,可向上(后项方向)或向下(尾骶方向)横刺1.0-1.5寸,其针感向上可达项部,向下可走至背腰部,治疗胸段背肌疾患;或向内(脊柱方向)斜刺1.0-1.5寸,可使针感走向心胸,胸胁,上肢,对其所达之处的疼痛收效显著;向外(肩胛骨方向)斜刺1.0-1.5寸,可使针感走向胸胁,上肢,治胸胁,肋间,上肢疾患。 注意:由于该穴部位的胸后壁随厚,但因深面有肺,故直刺不宜超过1寸。向周围斜刺时,针尖向内最为安全。针尖向外斜刺伤及肺的可能性比直刺还大,应谨慎对待,以免引起气胸,忌进针过快,过猛。

肠胃感冒呕吐怎么办 肠胃感冒呕吐推拿治疗

推拿部位:中脘穴在腹部,位居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操作手法:两手掌心相对,顺时针揉按该穴位,力度可大些,坚持五分钟作用,推拿进行时,可能会出现酸痛的情况,甚至打嗝的现象,那是正常的。 功效:推揉中脘穴,可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可适用于脾胃虚寒、呕吐的肠胃感冒患者。 推拿部位:天柱骨位于颈后,后发际中点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手法:以拇指指腹自上向下用力直推,待该部位有酸胀感即可。 功效:揉按该穴位有和胃降逆,驱寒止呕,对肠胃感冒呕吐的症状有相应的治疗效果。

侠溪疼是哪里有问题 侠溪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足背部,第4,5趾缝纹端赤白肉际处是本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操作方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取穴。 功能:清热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足背肿痛,耳鸣耳聋,胸胁支满乳房肿痛,目赤肿痛。 配穴:配期门,辄筋治疗乳房胀痛;配听会,听宫治疗耳鸣,耳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