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脱离怎么回事
早产儿视网膜脱离怎么回事
该病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
预后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力的预后,以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及纤维膜残存范围的大小而异。能在活动期第1~2阶段自行停止者视力无太大损害;虽有纤维膜残留,而未累及黄斑部者亦可保留较好视力。当纤维膜形成为4~5度时,视力高度不良。
预防
对早儿严格限制用氧,是惟一的有效预防措施,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此外,维生素已早期大剂量应用也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及早发现,及时施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有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成功报导。
为了预防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活动期重症病例,必须经常予以散瞳,以免虹膜后粘连。散瞳剂以2%阿托品为宜,一可避免阿托品中毒,二防止因长期持续的瞳孔散大而引起虹膜周边部前粘连。
早产儿要警惕视网膜发育不全
医生提醒,对于早产儿,父母不光要关注他们的身高体重、智力发育情况,也要警惕视网膜发育不全。
乐乐和童童出生后,眼睛时不时会红肿,但父母并未在意。近日,小哥俩眼病复发,吃消炎药、滴眼药水都未能缓解症状。哈尔滨市儿童医院眼科医生俞佳伟检查发现,小哥俩患视网膜病变,双眼已经失去视力,能感受灯光但无法看见物体。俞佳伟介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
俞佳伟指出,凡是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胎龄小于35周的新生儿,出生后都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4周~6周时需做第一次眼底检查,并不断跟踪随访,直到幼儿视网膜完全发育成熟,随访要持续到宝宝“矫正胎龄”42周左右,随访期间一旦发现有视网膜脱落的预兆,要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病变恶化,挽救宝宝的视力。
早产儿满月前要查眼底
早产儿出生时眼底(视网膜)血管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也就是说早产儿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儿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一旦错过治疗时间窗,发生视网膜脱离。即使手术,效果不佳,患儿很可能完全失明。
哪些早产儿需要查眼底?
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指出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都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如果出生体重或出生孕周不在筛查范围,但长时间吸氧或合并全身疾病,身体情况较差的也需要进行筛查。早产儿身体越弱,越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什么时间去筛查?
早产儿在出生后3-4周就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因为有部分患儿出生后3-4周已经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需要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晚了很可能错过治疗时机。有的家长因为小儿身体弱,或认为小儿没有满月,还太小,而不去医院进行检查,这都是错误的。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会留下终生遗憾。
早产儿眼底筛查很重要
对于早产儿的家人而言,关注早产儿存活的身体指标是重点。但眼科专家提醒,体重低于两公斤的早产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进行眼底病筛查,以防因患儿童视网膜病变而致失明。
视网膜病变可导致失明
据乌鲁木齐普瑞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李宏介绍,儿童眼底病主要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劈裂等疾病,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早产儿的重要措施,又是致视网膜病的常见诱发因素。
“现在,许多大型医院都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明显提高,但是,一些由于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和医疗救治措施干预不当引发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国内医疗事故鉴定中已出现此类病案。据统计,我国早产儿中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占21.3%-40%,其中可致盲的占6%-18%。”作为自治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的李宏介绍说。高压氧治疗不当会诱发视网膜病变
为什么高压氧治疗早产儿,容易损伤其视网膜呢?据了解,其实氧气并没有毒性,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需要指出的是,吸氧的早产儿不一定都会发生眼底病变,即使视网膜血管有损伤,在早期还是可以自愈的。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给氧标准掌握不好,氧气浓度过高、时间过长才会诱发视网膜病变。通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36周时,眼底分界线的脊上发生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过了这个“门槛”,病情发展较快,可能短期内就会引起视网膜脱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期时只需定期随访,3期是最佳治疗时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治愈。错过3期,病变可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因此治疗的窗口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3期外观没有任何异常,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外观异常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了。”李宏副院长介绍说:“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关键在于预防,若能早期发现,80%~90%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卫生部曾公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提出对于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必须进行眼底病的筛查。筛查的时间间隔为1-2周,一直到视网膜周边血管发育正常才结束。” 新生儿应进行眼底成像检查
对于足月出生的儿童,眼底病筛查也很重要。李宏副院长提醒说,现在新生儿都有听力筛查,却没有眼底病筛查。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大多时间在睡觉,很多家长也没有重视起来。不过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就要及时带孩子前去进行眼底病筛查:1个月的时候,孩子不能看灯光,即灯点亮后眼睛不会朝向光源;3个月的时候,孩子的眼珠子不会跟着在眼前移动的小玩具转;6个月的时候,孩子不会用手抓眼前的小玩具。对于视力发育正常的儿童,李宏建议,最好能够在刚出生和6个月大的时候分别做一次眼底成像检查,以排查儿童眼底病的发生。
怎么应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对早产儿而言,错过了最关键的诊治时机即错过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呆了七个月就出生了,出生时体重只有1000多克。医生让妈妈带宝宝找眼科医生看看。几个月后,当妈妈想起来后带宝宝去检查眼睛时,宝宝的眼睛已经失明了。
对于低体重早产儿,一定要提醒孩子的家长去看眼科医生,否则他们就可能患一种叫做“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疾病,这种病轻则可致青光眼、近视、弱视,重则致盲。
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家长要密切配合,及早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病因:用氧是明确因素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儿科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和早产儿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加之医学助孕科技的发展,使早产儿的发生率也有上升趋势。在临床危重新生儿抢救和早产儿救助上,用氧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段。氧气在抢救新生儿生命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埋下隐患:氧气可以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外资料表明,自20世纪40年代氧气被引入抢救系统后,虽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却使大量的孩子因晶状体后纤维增生失明,即视网膜病变。20世纪50年代,视网膜病变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早产儿致盲的重要疾病。20世纪60年代,氧的使用被强行削减,早产儿因呼吸窘迫而导致的脑瘫上升。20世纪70年代,氧又重新被使用。
诊治:把握时机是关键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分为五期,第一、二期病变有一部分可不治自愈。在此期间观察即可。第四、五期是视网膜脱离期,病变程度已很严重,四期手术治疗,视力预后差,到第五期,目前国外报道的最好手术效果仅可使视力恢复到0.01,仅有光感,大部分孩子都会终生告别五彩世界。因此,病程一至三期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治疗时间段,第三期是治疗的关键期,决定病儿是否手术。特别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从可治疗的三期到不可治疗的四期,病情变化非常快,只有短短的几周时间,而且从眼外观上看没有任何改变。这就要求儿科和眼科医生包括家长对疾病的变化有正确的了解。因为,错过了最关键的时间,孩子即错过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科学用氧避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对于早产儿的视力危害巨大,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失明,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要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科学用氧是非常重要的。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但是凡事都需要有个度,不是氧气浓度越高越好。过高的氧气浓度,反而可能对早产儿造成伤害。
早产儿的视网膜的发育极不成熟,此时,眼部缺氧,是需要氧气供应的。早产儿出生以后都需要进入保温箱内观察其发育的情况。在保温箱内吸氧是非常常见的对早产儿的治疗措施,但是并非用氧浓度越高或者吸氧时间越长越好。有研究表明,氧气浓度过高,当供氧停止以后,反而会使得机体组织相对缺氧,从而更容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另外,早产儿如果吸氧的时间越长,就会导致血液中的动脉血氧分压越高,从而也非常容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不少研究都显示,在保温箱内的早产儿大多都有过度吸氧史。所以控制吸氧的时间和浓度,对于防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非常关键的。这需要医务工作者临床经验的积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症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发于早产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见于出生后3~6周,而在临床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而这两个时期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有着十分细致的划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来判断病情究竟是到 了什么地步,其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被划分为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而这两个时期也有着较为严格的划分。一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程为3~5个月,而一般是要经历五个阶段,也很有可能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时期的症状的主要表现。
活动期
1、血管改变阶段:这个阶段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纤维膜形成期:在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终于瘢痕化而形成纤维膜,因程度不同,由轻至重分为1~5度:
Ⅰ度: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网膜周边部灰白混浊,杂有小块形状不规则色素斑,附近玻璃体亦有小块混浊,常伴有近视。
Ⅱ度:视网膜周边部有机化团块,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被此牵引而移向一方,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视盘褪色。
Ⅲ度:纤维机化膜牵拉视网膜形成一个或数个皱褶。每个皱褶均与视网膜周边部膜样机化团块相连接。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褶分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不同。
Ⅳ度:晶体后可见纤维膜或脱离了机化的视网膜一部分,瞳孔被遮蔽。
Ⅴ度:晶体后整个被纤维膜或脱离了的机化的视网膜所覆盖。散瞳检查,在瞳孔周边部可见呈锯齿状伸长的睫状突。前房甚浅,常有虹膜前后粘连。亦可因继发性青光眼或广泛虹膜前粘连而致角膜混浊,眼球较正常者小,内陷。
早产儿视网膜检查项目有哪些
实验室检查:
血管关闭产生于过度吸氧时期。其后的活动增殖期最早的改变是: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出现毛细血管的内皮增殖小结,血管常呈小球状,其周围可有纺锤状间叶细胞增殖,以致神经纤维层变厚,有时可有小出血及水肿(图1)。随着病变发展,神经纤维层进一步增厚,新生的毛细血管芽穿破内界膜达视网膜表面,严重者可进一步进入玻璃体,可在其中继续生长成血管纤维膜,产生出血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到晚期,在晶体后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纤维膜形成,此膜与视网膜之间有许多纤维条索相连。轻者可没有视网膜脱离,重者可以全视网膜脱离并与晶体后纤维膜粘连在一起。此外还可出现虹膜周边前粘连、后粘连、瞳孔膜形成以及继发性青光眼之改变。在很晚期的病人,仅就组织切片已很难诊断是晶体后纤维增生症,常被误诊为假性胶质瘤、Coats病等。但如果在周边视网膜发现无毛细血管区,则可作为重要诊断依据。
其他辅助检查:
无特殊辅助检查。
由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吸氧是ROP最危险的因素,应尽量减少早产儿的发生率。合理的氧疗及护理是预防的关键,不合适的滥用氧气、过多的侵袭性操作均可导致ROP发生,故必须严格掌握氧疗指征、方法、浓度、时间,同时监测血气,使PaO2在4.9~7.8kPa(37~60mmHg)。积极治疗原发病,缩短氧疗时间。
上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了早产儿视网膜检查项目是有哪些的,早产儿一般都会出现呼吸困难,或者是先天性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的,一定要及早的进行治疗的,才有机会可以缓解这种现象的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