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早产宝宝视网膜病变1期怎么防治呢

早产宝宝视网膜病变1期怎么防治呢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以往曾称为Terry综合征或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但后者仅反映了该病的晚期表现。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者,发生率可达60%~80%。

因未完全血管化的视网膜对氧产生血管收缩和血管增殖而引起。正常视网膜血管约在胚胎36周发育达到鼻侧边缘,40周时达到颞侧缘。此期内暴露于高浓度氧,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刺激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该病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

对早儿严格限制用氧,是惟一的有效预防措施,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此外,维生素已早期大剂量应用也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及早发现,及时施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有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成功报导。

为了预防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活动期重症病例,必须经常予以散瞳,以免虹膜后粘连。散瞳剂以2%阿托品为宜,一可避免阿托品中毒,二防止因长期持续的瞳孔散大而引起虹膜周边部前粘连。

如何喂养早产宝宝呢

一、精心喂养

1、母乳最佳

早产宝宝要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必须补充足够的营养,早产宝宝由于生理机能发育不很完善,要尽一切可能用母乳喂养。母乳内含丰富的乳白蛋白,其中的氨基酸能够促进宝宝生长,且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这些对早产宝宝健康更加可贵。用母乳喂养的早产宝宝,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和其他感染的机会较少,宝宝体重也会逐渐增加。母乳不足,体重低于2000克的早产宝宝需要加铁强化的配方奶喂食,配方奶中还应特别添加钙、磷、钠及维生素。

2、吸后再食

早产宝宝对于营养素的需求高于正常宝宝,但这也和早产宝宝的生理特点存在着矛盾。早产宝宝的吸吮能力较差,吞咽反射不敏感,过多、过快的喂养很容易发生呛奶,对于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宝宝,妈妈要按时用吸奶器吸奶(至少每3小时吸一次),然后将吸出来的奶水再喂给宝宝。

3、少食多餐

早产宝宝的胃容量较小,胃肠道消化功能不健全,吃奶量过多易导致胃储留引起溢奶,严重时还会造成消化不良、腹泻。少吃多餐可以有效调解宝宝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之间的矛盾。新妈妈喂宝宝时可以缩短间隔时间,奶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让宝宝脆弱的消化系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调节。一般体重1500~2000克的早产宝宝一天喂哺12次,每2小时喂一次。2000~2500克体重的宝宝一天喂8次,每3小时喂一次。

4、营养补充

早产宝宝还需补充适度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因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发生身体病变。对于宝宝的身体情况,新妈妈每天应做详细记录,便于准确分析并及时调整营养结构。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1、温度湿度

早产宝宝存在着某些器官的障碍或缺陷,不能很好地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早产宝宝皮下脂肪少,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对环境温度的变化敏感,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而宝宝自身又不能有效地调节体温,因此护理中对温、湿度的要求就显得很重要。

但保温并不等于把宝宝如竹笋般层层包裹,在家庭护理中,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28℃,室内相对湿度在55%~65%,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给宝宝保温。宝宝体温应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测量体温1次,当最高体温与最低体温相差超过1℃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温的稳定。若体重达到3000克以上,每次吃奶达100毫升时,可与正常新生宝宝一样洗澡。但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洗澡时的室内温度和水温度。

2、预防感染

由于早产宝宝免疫功能低下,因此要积极预防感染。除了专门照看宝宝的人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入早产宝宝的房间,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感染者则更应列入“禁入黑名单”,以防交叉感染。在给宝宝喂奶或接触宝宝前,应用肥皂及热水洗净双手,要换上清洁干净的衣服或专用的消毒罩衣,新妈妈患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易传染疾病时,给宝宝哺乳应戴口罩,避免将宝宝感染。奶瓶、宝宝用具应每天消毒,床具要常洗晒,居室注意通风,每天为宝宝洗澡、更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这些日常注意小事项都可以降低宝宝感染的几率。

三、良好抚触

早产宝宝不仅生长发育落后于正常宝宝,心理和智力上的发育也会在起跑线上落后。对宝宝进行良好的情感抚慰和心理引导,宝宝的先天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的。

抚触是宝宝非常需要的亲密接触,有助于调节其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促使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减少宝宝的焦虑情绪,增加睡眠时间和奶量。抚触可以减少宝宝哭闹,使宝宝更好地睡眠。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使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抚触给宝宝带来的触觉上的刺激会在宝宝大脑形成一种反射,这时宝宝的眼睛、手脚跟着活动起来,当这种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和活动较多时,就促进了宝宝智力的发育。

四、定期检查

1、预防接种

当宝宝体重达到2000克时,可以考虑实施预防接种。由于宝宝出生体重、经历的疾病过程也不同,预防接种程序只能因人而异,由医生为宝宝制订特殊的预防接种时间表,新妈妈应该根据这特殊的时间表到当地保健部门为宝宝进行接种。

2、听力检查

在宝宝出院前,医院应对早产宝宝进行第一次听力筛查,新妈妈一定要向医生询问结果。如果筛查没有通过,应根据医生的安排进行复查。若已通过筛查,爸爸妈妈也应注意宝宝对声音的反应。存在任何疑虑,都应进行再次听力筛查或诊断性评估。再次筛查或诊断性评估应在耳鼻喉科进行。

3、视力检查

早产宝宝视网膜血管发育往往不成熟,这种情况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重要原因。对于在孕34周以下出生,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早产宝宝,在生后4~6周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避免或减轻宝宝日后视力异常的出现或程度。

4、脑部检查

早产宝宝出生后脑发育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异常情况,定期请具有指导宝宝生长发育经验的医生检查,如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早期治疗和纠正。只要宝宝在出生后1个月内不存在脑出血、不存在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遗传或严重损伤性脑病,定期接受医生的指导后,宝宝的行为发育与正常宝宝间不应有明显差异。

早产儿一定要放入暖箱吗

坚持做抚触

研究证明,很多早产儿长大后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胆小害羞、脾气急躁,需要爸爸妈妈给予更耐心的情感抚慰和心理引导。早产宝宝在妈咪体内没有发育完全,应给其更多的必要的身体刺激,促进身体机能的发育。

抚触是宝贝非常需要的亲密接触,有助于调节其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促使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减少宝贝的焦虑情绪,增加睡眠时间和奶量。

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

新生儿宝宝需要大量的睡眠,这是身体发育成长的需要,早产宝宝尤其如此。给宝宝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尤为重要。由于早产宝宝视听觉发育不成熟,喜暗好静,应减少声光对早产儿的影响,房间内光线不宜过强,避免灯光直射宝宝眼睛,防止视网膜损伤。

更精心喂养

早产宝宝要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必须补给充足的营养。母乳易于消化,营养均衡,有吸吮能力的早产宝宝应尽早哺乳。不少早产妈妈没有办法给早产儿第一口奶,也没有办法和早产儿待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妈妈可自行将母乳挤下来,由家人带给专业医护人员喂给早产儿。

如过没办法母乳喂养或母乳不够,应喂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少食多餐,由稀到浓,由少到多,尽量根据宝宝的作息时间予以喂养。

早产儿眼底筛查很重要

对于早产儿的家人而言,关注早产儿存活的身体指标是重点。但眼科专家提醒,体重低于两公斤的早产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进行眼底病筛查,以防因患儿童视网膜病变而致失明。

视网膜病变可导致失明

据乌鲁木齐普瑞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李宏介绍,儿童眼底病主要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劈裂等疾病,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早产儿的重要措施,又是致视网膜病的常见诱发因素。

“现在,许多大型医院都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明显提高,但是,一些由于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和医疗救治措施干预不当引发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国内医疗事故鉴定中已出现此类病案。据统计,我国早产儿中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占21.3%-40%,其中可致盲的占6%-18%。”作为自治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的李宏介绍说。高压氧治疗不当会诱发视网膜病变

为什么高压氧治疗早产儿,容易损伤其视网膜呢?据了解,其实氧气并没有毒性,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需要指出的是,吸氧的早产儿不一定都会发生眼底病变,即使视网膜血管有损伤,在早期还是可以自愈的。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给氧标准掌握不好,氧气浓度过高、时间过长才会诱发视网膜病变。通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36周时,眼底分界线的脊上发生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过了这个“门槛”,病情发展较快,可能短期内就会引起视网膜脱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期时只需定期随访,3期是最佳治疗时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治愈。错过3期,病变可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因此治疗的窗口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3期外观没有任何异常,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外观异常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了。”李宏副院长介绍说:“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关键在于预防,若能早期发现,80%~90%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卫生部曾公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提出对于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必须进行眼底病的筛查。筛查的时间间隔为1-2周,一直到视网膜周边血管发育正常才结束。” 新生儿应进行眼底成像检查

对于足月出生的儿童,眼底病筛查也很重要。李宏副院长提醒说,现在新生儿都有听力筛查,却没有眼底病筛查。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大多时间在睡觉,很多家长也没有重视起来。不过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就要及时带孩子前去进行眼底病筛查:1个月的时候,孩子不能看灯光,即灯点亮后眼睛不会朝向光源;3个月的时候,孩子的眼珠子不会跟着在眼前移动的小玩具转;6个月的时候,孩子不会用手抓眼前的小玩具。对于视力发育正常的儿童,李宏建议,最好能够在刚出生和6个月大的时候分别做一次眼底成像检查,以排查儿童眼底病的发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又称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病变。胚胎时期眼球的视网膜血管会随着怀孕周数增加,而开始由视神经处向周边发育,一般要到胎儿36~40周大左右才会发育完全。

假如提早出生的话,这个发育过程就会中断,而氧气的使用容易造成血管出现收缩反应、引起缺血现象,然后再诱发血管内皮增生因子释出,造成新生血管和瘢痕增生。

而引起玻璃体出血、纤维化及视网膜剥离,最严重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常会影响双侧眼睛。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不会表达视力上的问题,因此需要透过儿科医师与眼科医师密切合作,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检以发现问题,并且给予适时的治疗。


怎么应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对早产儿而言,错过了最关键的诊治时机即错过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呆了七个月就出生了,出生时体重只有1000多克。医生让妈妈带宝宝找眼科医生看看。几个月后,当妈妈想起来后带宝宝去检查眼睛时,宝宝的眼睛已经失明了。

对于低体重早产儿,一定要提醒孩子的家长去看眼科医生,否则他们就可能患一种叫做“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疾病,这种病轻则可致青光眼、近视、弱视,重则致盲。

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家长要密切配合,及早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必须做的检查

(1)血糖测试

可以进行相关的血糖测试,检查早产儿是否并发了低血糖或高血糖的症状;

(2)脑电图检查

部分早产儿容易发生发生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可以通过脑点图来进行确诊;

(3)CT检查

可以观察早产儿是否有颅内病变等征兆。

(4)抗原抗体的检测

(5)血液检查

包括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血液电解质和血pH值。出现感染性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有失血、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下降;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注意有无低氧血症和高磷酸血症等。

(6)胸片

检查呼吸系统是否出现异常。了解肺部情况。

(7) 听力检查

在宝宝出院前,医院会对早产宝宝进行第一次听力筛查,如果筛査没有通过,应根据医生的安排进行复査。若已通过筛査,爸爸妈妈也应注意宝宝对声音的反应。存在如何疑虑,都应进行再次听力蹄查或诊断性评估。

(8)视力检查

早产宝宝视网膜血管发育往往不成熟,这种情况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重要原因。对于在孕34周以下出生,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早产宝宝,在生后4~6周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査。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避免或減轻宝宝日后视力异常的出现或程度。

早产儿视力发育怎么测

1.视力检查

早产宝宝视网膜血管发育往往不成熟,这种情况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重要原因。对于在孕34周以下出生,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早产宝宝,在生后4—6周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避免或减轻宝宝日后视力异常的出现或程度。

2.为什么早产儿需要做眼底检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能导致婴幼儿失明的严重疾病,多发生在孕周少于37周或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中发病率15%~30%,盲童中有1/3为本病所致。它与婴儿的孕周、出生时体重密切相关,孕31周以前出生的婴儿,40%有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越是不成熟,发病率越高,病情也越严重。一般体重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发病率在30%至50%之间,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体重在750克以下发病率高达90%,1000克至1200克,发生率为45%左右。尽管近年来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上有了一些进展,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

3.其他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早产、低体重、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因此,早产儿一定要及时到眼科接受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避免视力严重丧失。

早产儿眼底检查需要吗

防盲:越早产,越要查眼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产。

“体重越轻、胎龄越小,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会越大。”项道满主任医师说道。

因此,国家规定,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胎龄小于36周的,就一定要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但实际上,为稳妥起见,建议不管宝宝出生时体重多少,就算他比足月儿还胖,长得壮壮实实的,只要他是早产儿,都建议父母及早带他到医院检查眼底。

临床上,常看到有家长带着5~6个月的孩子去做视网膜筛查,殊不知,如果孩子真的不幸出现了这个病变,到那时再去看,已经为时晚矣。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一定要及早进行。

所谓的“及早”,是有一定原则的。若宝宝出生时的孕周大于32周,那他可以在出生后,就马上进行首次筛查;若宝宝出生孕周小于32周的,这些宝宝通常是在新生儿科的温箱里治疗的,这种情况应该等他的矫正胎龄(矫正胎龄=孕周+出生后周数)到了32周后,就开始首次筛查。

并且,首次的筛查正常,不代表宝宝的视网膜没事,因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在出生后3~6周出现,只有在此活动期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挽救孩子的视力。

所以,早产儿的视网膜的复检也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复检的时间,一般要根据第一次的检查结果而定。

早产儿满月前要查眼底

为什么早产儿要查眼底?

早产儿出生时眼底(视网膜)血管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也就是说早产儿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儿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一旦错过治疗时间窗,发生视网膜脱离。即使手术,效果不佳,患儿很可能完全失明。

哪些早产儿需要查眼底?

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指出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都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如果出生体重或出生孕周不在筛查范围,但长时间吸氧或合并全身疾病,身体情况较差的也需要进行筛查。早产儿身体越弱,越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满月前要查眼底

早产儿出生时眼底(视网膜)血管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也就是说早产儿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儿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一旦错过治疗时间窗,发生视网膜脱离。即使手术,效果不佳,患儿很可能完全失明。

哪些早产儿需要查眼底?

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指出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都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如果出生体重或出生孕周不在筛查范围,但长时间吸氧或合并全身疾病,身体情况较差的也需要进行筛查。早产儿身体越弱,越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什么时间去筛查?

早产儿在出生后3-4周就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因为有部分患儿出生后3-4周已经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需要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晚了很可能错过治疗时机。有的家长因为小儿身体弱,或认为小儿没有满月,还太小,而不去医院进行检查,这都是错误的。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会留下终生遗憾。

相关推荐

早产视网膜病变可以提早发现预防吗

眼科专家表示,若及早发现视网膜病变早产儿,治疗上会有很好的效果,基本上通过激光或手术治疗,能使患儿视力完全不受影响。专家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对很多早产儿进行跟踪,在临床中,早产儿生长到37周、38周是病变的高发期。但对一些早产儿来说,38周之后的时间也不能疏忽。在眼科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新生儿,到44周后才出现了病变症状,由于第一时间得到了治疗,这孩子的眼睛没有受到影响。专家解释,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

早产视网膜病变是怎么回事

目前病因仍未明确,危险因素有低出生体重、早产、氧疗。其他因素:高碳酸血症、高钠血症、低血糖、酸中毒、低血压、输血、贫血、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光照、低体温、脑室周围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应用β受体阻滞药等。1.早产、低出生体重主要原因: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有一个灰白色血管不能逾越的分界线,阻止血管正常生长。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2.氧疗目前对于致病原因有两种说法:(1)

早产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病因:用氧是明确因素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儿科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和早产儿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加之医学助孕科技的发展,使早产儿的发生率也有上升趋势。在临床危重新生儿抢救和早产儿救助上,用氧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段。氧气在抢救新生儿生命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埋下隐患:氧气可以导致早产视网膜病变。国外资料表明,自20世纪40年代氧气被引入抢救系统后,虽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却使大量的孩子因晶状体后纤

早产儿出院后如何护理

1.合理喂养推荐母乳喂养,母乳不但有更好的营养优势,还可以为宝宝提供保护性抗体,降低感染的机会,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好发于早产宝宝,母乳喂养也能降低发病风险。但和足月儿不同的是,单纯母乳喂养对有些早产儿热卡不够,需要添加母乳强化剂,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如果没有母乳推荐早产奶粉喂养,它比普通的婴儿配方奶粉热卡更高,更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要。现在推荐按需喂养,而不要定时定量,回家后初次

早产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冷凝治疗:通过阈值ROP对患儿视网膜附近的无血管位置持续进行冷凝治疗,这种方法可以让50%左右的病情不会继续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如果患儿是后极位置的视网膜脱离以及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现象特别严重的话,治疗就需要在局麻下进行。全麻可能会让患儿出现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绀等现象。这种治疗方法也可能会引起其他的并发症,比如球结膜水肿,出血,撕裂,玻璃体积血以及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等等。通过激光光凝进行治疗。间接

早产视网膜病变二期怎么办

该病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早产视网膜病变视力的预后,以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及纤维膜残存范围的大小而异。能在活动期第1~2阶段自行停止者视力无太大损害;虽有纤维膜残留,而未累及黄斑部者亦可保留较好视力

早产视网膜病变怎么筛查

我们都知道早产视网膜病变常发于早产儿,但是很多时候早产儿并不会对早产视网膜病变产生应激反应,所以就需要医师进行筛查,因为早产视网膜病变大多时候是发生于早产儿,所以很多时候要询问婴儿是否有温箱内过度吸氧史。还要对婴儿进行眼底检查,第1次检查时间 主张对胎龄

早产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早产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早产视网膜病变的产生受许多因子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早产,目前在流行病学的统计报告中发现,出生当时的体重是最大的危险因子,周产数越小、出生体重越轻,罹患早产视网膜病变的机会也越高。根据研究统计,出生体重小于1500公克者容易有早产视网膜病变,其中出生体重在1000~1250公克者,发展出第三期以上早产视网膜病变的机率有8.5%,出生体重在750~990公克者为21.9%,出生体重小于75

视网膜病变病因

目前对GRP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相关的血液学异常在发病中的详细作用有待阐明。已知高血糖症引起多种生化和生理改变,相继造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理改变包括周细胞减少、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腔减小,毛细血管内皮屏障(血视网膜内屏障)失代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糖尿病引起,除全身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尿糖、血糖升高为特征外,并有双眼视网膜出现鲜红色毛细血管瘤,火焰状出血,

早产视网膜病变的饮食

一、喂养1、主张早喂养,体重过低或一般情况较差者,如曾发生紫绀、呼吸困难或手术产者,可适当推迟喂养,静脉补液。作用:使其生理体重下降时间缩短,或程度减轻,低血糖率发生减少,血胆红素浓度相对减少。一般生后6~12小时开始喂糖水,24小时开始喂乳。2、哺喂方法:对出生体重较重的、吮吸反射良好的,可直接哺乳,反之用滴管或胃管喂养。3、最大摄入量:出生10天内:每日哺乳量(ml)=(婴儿出生实足天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