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小儿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病率通常以每1 000名活产儿(或新生儿幸存者)中脑瘫患儿数表示。查明脑瘫患病率是进行脑瘫病因学和干预措施研究的先决条件,也是制定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政策的科学依据。为明确脑瘫患病率,西方国家如英国、瑞典、丹麦、爱尔兰、芬兰、挪威、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先后进行了很多流行病学研究。美国在此方面相对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进入90年代后,美国也相继在加洲和亚特兰大等地,开展了脑瘫的流行病学研究。

(一)概述[1]

1.患病率:工业化国家脑瘫患病率为1.8‰~4.9‰,多数集中在2‰~3‰之间。

2.研究方法:多数研究为出生群组或横断面调查设计类型,采用的指标是患病率。进行出生群组研究要求:(1)从出生开始就追踪观察新生儿,直至一定年龄(如满7岁);(2)能发现确诊所有新病例,包括已死亡者和运动障碍后又康复者;(3)观察对象应包括死胎、死产和出生不久就夭折的新生儿。他们可能是由于脑瘫而死亡,或者如果能够存活,到一定年龄时也会患有脑瘫。但实际情况很难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即便为出生群组的研究,得出的率也是患病率。

当对不同研究进行横向比较时,或对脑瘫患病率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时,还应考虑如下一致性问题:(1)脑瘫的诊断标准;(2)追踪开始和截止年龄;(3)发现和确诊病例的方法。例如改善病例的发现和确诊方式就有可能产生脑瘫患病率上升的假象。

3.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在一个稳定人群,影响脑瘫患病率的因素有:(1)研究方法;(2)出生体重的分布;(3)不同出生体重儿的存活情况,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4)脑瘫患儿的存活情况。

(二)地区差异

没有证据表明脑瘫患病率存在着地区差异。目前报告结果以日本最低,为1.2‰,丹麦最高,为4.9‰,但这可能是由于发现和确诊病例的方式等不一致而造成,详见附表[2~9]。

附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脑瘫患病率

(三)时间分布

stanley等[10~13]根据对1985年以前发表的研究资料的分析,指出脑瘫患病率保持稳定,或随年代变化略有上升。但最近研究显示在80年代的10年中脑瘫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50~70年代,脑瘫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或不同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但进入80年代后,上升趋势是很明确的。瑞典1967~1970年脑瘫患病率为1.4‰,到1979~1982年为2.2‰,上升了57%;美国从1960年的1.9‰变为1986年的2.3‰,上升了21%。

(四)人群分布[14~16]

有关不同人群特征的脑瘫患病率的研究报告很少,因为被出生群组研究这一方法本身所限而不可能对较多的人群特征进行研究,通常是利用常规登记资料获取有关特征方面的信息。一般报告的特征有性别、出生体重、孕周、产次、种族、分娩地点等常规登记的项目。男性、极低出生体重、早产、母亲产次大于3次、黑人、分娩地点医疗条件较差等均有较高的脑瘫患病率。

1.年龄:学龄儿童的脑瘫患病率在1.4‰~5.2‰之间。5~14岁组段的脑瘫患病率最高,但也有报告,脑瘫患病率在2~4岁组段最高。原因可能是病例发现和确诊方法不同。成人脑瘫患病率小于1.4‰。脑瘫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在分析脑瘫患病率的年龄变异时,应该考虑如下因素:(1)地区差异;(2)病例发现不完全;(3)脑瘫定义不一致。

2.性别:男性脑瘫患病率略高于女性,二者比值在1.13∶1至1.57∶1之间。

3.种族:白人脑瘫高于黑人,分别为6‰和4.3‰。当排除轻型病例后,此差异仍然存在。也有黑人高于白人的报道。事实上,黑人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和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白人。

4.母亲和父亲年龄:25~34岁的产妇占57%,其小儿脑瘫患病率最低,为0.92‰[95%可信限(ci),0.74‰~1.1‰];母亲年龄在40岁以上的小儿的脑瘫患病率最高3.3‰(ci,1.5‰~7.2‰),是25~34岁组的3倍多(相对危险度rr=3.6;ci,1.6‰~8.3‰);母亲年龄不足20岁的小儿的脑瘫患病率(1.7‰;ci,1.1‰~2.6‰)是25~34岁组的两倍(rr=1.9;ci,1.2‰~3.0‰)。

20~39岁的父亲占97%。父亲年龄在40岁以上的小儿脑瘫患病率与20~39岁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意义(rr=1.3;ci,0.79~2.3);父亲年龄不足20岁的小儿脑瘫患病率(3.0‰;ci,1.8‰~5.0‰),是20~39岁组的3倍(rr=2.9;ci,1.8~5.0);并且当母亲年龄不足20岁时,父亲年龄不足20岁的小儿罹患脑瘫的危险性上升。

5.产次:母亲为2~4产次者的小儿罹患脑瘫的危险度最低,患病率为0.91‰(ci,0.72‰~1.1‰);与之相比,母亲的产次≥5者的小儿罹患脑瘫的危险性上升(rr=2.9;ci,1.6~5.3)。

6.多胎:对于不满1岁的存活婴儿,三胎儿脑瘫患病率(28‰;ci,11‰~63‰)是单胎儿(1.6‰;ci,1.4‰~1.8‰)的18倍;双胎儿脑瘫患病率(7.3‰;ci,5.2‰~10‰)是单胎儿的5倍。异性双胎儿与同性双胎儿的脑瘫患病率相似,没有显著差异。在多胎脑瘫患儿中,双胎儿占86%;在全部脑瘫患儿中,多胎儿占7.4%。

7.孕周:早产儿(<37周)占全部存活者的6.56%,却占脑瘫患儿的40.4%;脑瘫患病率随着孕周降低而上升;孕周不足28周者的脑瘫患病率是≥40周者的70倍(rr=69.9;ci,41.0~119);孕周≥43周者的脑瘫患病率与37~42周者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8.出生体重:美国加利福尼亚脑瘫项目(the california cerebral palsy project)研究显示,极低出生体重儿(<1 500克)占全部存活者的0.68%,却占脑瘫患儿的28.1%;低出生体重儿占全部存活者的5.38%,却占脑瘫患儿的47.4%。

1963~1982年瑞典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脑瘫患病率在4.5%~9%之间,也有报告高达18%者。西澳大利亚不同出生体重脑瘫患病率(1983~1985年)情况如下:小于1 000克,97.3‰;1 000~1 499克,75.4‰;1 500~1 999克,14.5‰;2 000~2 499克,6.7‰;大于等于2 500克,1.3‰。

小儿脑瘫的分类

小儿脑瘫的分类十分的复杂,不同类型的小儿脑瘫有着不同的症状,而他们所需要量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这些分类我们有必要了解:

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肌张力不全型脑性瘫痪: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引起早产儿脑瘫的原因

早产儿脑瘫患者每年以惊人的数量不断增长,不但对家庭和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也给社会增加了压力,早产儿脑瘫是种脑部神经疾病要及时的治疗,否则就可能给孩子以后的生活造成困扰。家长们要及时掌握早产儿脑瘫的症状,及时的发现做好早期的治疗,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给孩子的危害和影响,那么引起早产儿脑瘫的原因是什么呢?

1、母体因素引起早产儿脑瘫。母亲妊娠的年龄与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母亲年龄在25~34岁的产妇其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最低为0.092%,母亲年龄在40岁以上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最高为0.33%,母亲年龄不足20岁的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是25~34岁母亲组的两倍。

2、胎儿宫内慢性缺氧引起早产儿脑瘫。胎儿期缺血、缺氧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病因,在胎儿期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子宫血流进行气体交换以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凡影响母体和胎儿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原因均可造成胎儿缺氧,而胎儿较长时间的缺氧会影响脑组织的发育引起脑损伤,轻度缺氧时母体多无明显症状,但对胎儿则会有影响。

3、遗传因素引起早产儿脑瘫。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中影响越来越重要,有明显产前因素的脑性瘫痪中1/6为遗传因素所致,虽然遗传因素不是脑性瘫痪的主要原因,但存在着与脑性瘫痪有关的易感因素。

何谓宝宝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小儿脑瘫疾病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另外,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以下介绍常见的几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

虽然小儿脑瘫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但是在面对这种疾病的时候还是应该及时进行治疗,这样才不会耽误治疗时间,以免出现病情恶化的结果。

小儿脑性瘫痪的简介

脑性瘫痪,如能及早发现,也能挖掘出患儿潜在的能力.如能这样做,一些脑性瘫痪患者,就会独立生活.

因此,脑性瘫痪应及早发现,这是做母亲的义务.如有造成脑性瘫痪起因事故,必须注意婴儿的运动发育状况.

造成脑性瘫痪原因有:妊娠中多次出血,妊娠中做过麻醉手术,难产,出生后患核黄疸,生后体重在2.5公斤以下,长期放在保育器里,生后1--3周患脑膜炎等等.

根据脑性瘫痪状态和发现异常时间不同,大致分类如下:

最多见的是痉挛型(也叫做强直性),约占脑性瘫痪的70%左右.多数是因早产和缺氧,使脑皮质的活动中枢受损所致.

由于肌肉过度紧张,通过病理性反射,使关节突然作伸展运动,或者使脚后跟微微颤动.有的是两侧上肢同时受损,有的是仅仅上肢受损,或仅仅下肢受损,或仅一侧的上下肢受损等等.

导致小儿脑瘫的主要原因有哪几种

小儿脑瘫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小儿脑瘫。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小儿脑瘫的范畴。

小儿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小儿脑瘫,因为小儿脑瘫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小儿脑瘫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小儿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小儿脑瘫,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小儿脑瘫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很精确的描述程度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将运动障碍程度分为4级。

一级:活动不灵活,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如行走、登梯和用手操作不受限制。

二级:手指活动受限,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但仍能独立行走和握物。

三级:5岁以前不能行走但能够爬或滚,不能握物但能扶物。

四级:丧失有作用的运动功能。

其中一、二级属轻型运动障碍,三、四级属重型运动障碍。

还可以按活动度及登楼梯的情况将运动障碍分成4级:

一级:无运动障碍,能自如活动及登梯。

二级:轻度运动障碍,活动受一定限制,登梯时有些困难。

三级:中度运动障碍,活动明显受限,或需用助行器。

四级:重度运动障碍,使用助行器也不能独立行走。

还可以按活动度将运动障碍分为三级:

一、 轻度:能独立行走,但登梯时可能需要助器。

二、 中度:活动受限,需要助器。

三、重度:不能活动,需要轮椅并且需要他人推动。

脑瘫疾病需要做b超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也称婴儿脑性瘫痪(infantile cerebral palsy),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我国脑性瘫痪专题座谈会(1988)提出脑性瘫痪的定义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他原因导致的短暂性运动障碍、脑进行性疾病及脊髓病变等,不属本病的范围。

检查方法:

1、新生儿常规血尿便检查,生化电解质检查。

2、母亲与新生儿血型检查,胆红素定性试验,血清总胆红素定量。

3、高龄产妇产前羊水基因,染色体,免疫学检查。

4、颅脑CT主要用于明确有无器质性病变及病变部位等,常见的异常包括广泛性脑萎缩,脑软化及白质发育不良等,对于部分病例可用于提示病因,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宫内感染等。

5、脑电图由于脑瘫患儿合并癫痫者较多,故应常规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排除该合并症,常见异常包括背景活动减慢,限局性慢波灶或发作性痫样放电等。

6、智商测定:评价智力和社会适应状况,明确患儿是否合并智力低下。

7、诱发电位:怀疑有视,听功能异常的患儿可做视觉及听觉诱发电位,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

诊断方法:

目前脑性瘫痪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我国(1988)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的3条诊断标准是:

①婴儿期出现中枢性瘫痪。

②伴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除外进行性疾病导致的中枢性瘫及正常小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如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的可能:

①早产儿,出生时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及胆红素脑病等。

②精神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和易惊恐等,运动发育迟缓。

③有肢体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的典型表现;。

④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及上视麻痹。

看了上面的文章介绍我们应该对脑瘫疾病的检查方法都有一定了解了吧,针对像脑瘫这样的疾病不需要做b超的检查,因为是发生在脑部的疾病,所以做ct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希望上面所介绍的检查知识能够给患者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脑性瘫痪吃什么好

1,羊脊骨粥:

[原料]羊脊骨1节,粳米30~50 g,陈皮3~6 g,草果1~2枚,生姜20~30 g,食盐适量。

[制法]将羊脊骨切碎,加入陈皮、草果、生姜、食盐同煮。取汁,加入粳米,共煮成粥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通督脉,填精补髓。适宜小儿脑性瘫痪属肾精亏虚证

[服法]1剂/d,分3次服,连服数日。

2,牛骨髓粥:

[原料]牛骨髓油10~15 g,黑芝麻12~15 g,糯米40~60 g,桂花卤3~6 g,白糖30~60 g。

[制法]将糯米、黑芝麻分别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熬煮成粥,加入牛骨髓油、白糖稍煮,撒上桂花卤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充养骨骼,补益脑髓。适宜小儿脑性瘫痪属肝脾不足证。

[服法]1剂/d,分3次服,连服数目。

3,猪脑煎:

[原料]新鲜猪脑1个,食盐少许。

[制法]将猪脑泡入清水中,剔净血筋,漂净,加食盐适量,水煎30分钟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补精养髓。适宜小儿脑性瘫痪属肝肾亏虚证。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数日。

相关推荐

引发小儿脑瘫的因素我们了解多少

一、脑部受伤 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新生儿颅脑受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就会造成小儿脑瘫。 二、多胎妊娠 近几年来,促排卵药物的使用使多胎妊娠率显着增加,而多胎妊娠与小儿脑瘫的联系也惹起医学界的注重。早产和出世体重低在多胎儿中发生率显着高于单胎儿。多胎妊娠导致胎盘功用相对缺乏,胎儿间的输血综合征会使胎儿贫血、低体重、心衰等。多胎妊娠还易有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危险。 三、胎盘异常 导致小儿脑瘫形成的原因还包括胎盘或脐带异常。专家指出:胎儿血氧过低或缺血、血型不合,如Rh因子反应在胎儿体内产生过量的胆红素

小儿脑瘫是怎么回事

虽然患小儿脑瘫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多一个这样的疾病的人,就会给一个家庭,有的甚至是两个家庭带来痛苦的,目前,造成小儿脑瘫的原因是什么呢?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

宝宝吐舌头是脑瘫吗

1、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也称婴儿脑性瘫痪(infantile cerebral palsy),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我国脑性瘫痪专题座谈会(1988)提出脑性瘫痪的定义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脑瘫发病多在出生前或婴儿期,病因有:产伤、新生儿核黄胆,脑缺氧;早产等。症状主要是肌张力增强,外展困难,重者可见肌肉强直、挛缩、关节保持屈曲姿势。轻者可见手的精细动作差,行走时脚后跟不能着地。此类患者多

婴儿脑瘫的比例是多少

脑瘫又称大脑性瘫痪、脑性瘫痪,是婴儿在出生前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脑损伤,引起以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有的伴有语言障碍、听觉和视觉功能障碍,有一半患儿智力低下。 据资料显示,19971998年对江苏等七省调查,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千分之一点九二。10多后的今天,新生儿医疗救治水平大大提高,而小儿脑瘫发病率约也提高到了千分之一点八~千分之四。 专家表示因为救治水平的提高,原来可能被“自然淘汰”的异常新生儿,现在经积极救治都存活了下来,而这些异常新生儿脑瘫发病概率很高。 为了降低脑瘫

小儿脑瘫有哪些分类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下面就让我们的专家为您介绍一下小儿脑瘫都有哪些分类,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小儿脑瘫都有哪些分类: 根据1988年佳木斯召开的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的修订方案(参考1956年美国脑瘫学会分类方法),分为以下类型: 1、痉挛型; 2、手足徐动型; 3、强直型; 4、共济失调型; 5、震颤型; 6、肌张力低下型; 7、混合型(说明何种类型混合); 8、无法分类型。 按脑瘫部位分为: 1、单肢瘫; 2、

哪些因素会导致小儿脑瘫

1、产前的原因:如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 2、产时的原因:如难产、分娩时胎儿脐带由于下垂及绕颈等原因造成脐带供血中断、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及低体重儿、早产未成熟儿、产伤等。 3、产后的原因: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导致脑缺氧等。 小儿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伤残情况,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小儿有时可以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

小儿脑瘫的临床具体症状有哪些

1、姿势异常是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专家称,小儿脑瘫的孩子异常姿势有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俯卧位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仰卧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关节等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2、肌张力异常是小儿脑瘫临床具体症状的常见表现。 专家指出,肌张力异常也是小儿脑瘫的临床具体症状之一。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

宝宝得了小儿脑瘫就是弱智吗

多数患儿家长一听到小儿脑性瘫痪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脑子坏了,都认为脑瘫并等于弱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从受孕开始到婴儿期,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缺氧、外伤、感染等原因所导致的神经细胞受损)和发育缺陷所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失语、走路不稳)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神经细胞受损)综合征。 虽然在脑瘫儿中有很多存在智力缺陷,但脑瘫并不等于弱智!多数患儿家长一听到“瘫”字,第一反应就是脑子都瘫了,那不就是傻了吗?心里就没底了,甚至放弃治疗。 其实不能这样,因为

脑瘫病症会不会传染呢

很多家长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脑瘫病症会不会传染呢?另外有没有会遗传的可能,毕竟是要影响到下一代和其它身边的人的一种情况,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解决这些问题,治愈小儿脑瘫患儿是每位患者家长的最大希望,随着医学界的飞速发展,脑性瘫痪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康复率也逐年上升。但是问题又随之出现了,就是小儿脑瘫是否会遗传和传染?面对这一难题,家长们又开始担心起来了。 首先脑性瘫痪不会传染,小儿脑瘫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绝对不会通过接触传染给另一个儿童。因此,决不应将小儿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隔离,而应让他们相互接触,鼓励他们

小儿脑瘫会出现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脑瘫有什么症状?眼和视力障碍:脑瘫患儿有55%一60%在视觉上有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斜视。一般在婴儿期出现,随年龄增长斜视逐渐消失。知果6个月以上的婴儿还有斜视,应该去医院诊治。 小儿脑瘫有什么症状?语言障碍:脑性瘫痪患儿的语言障碍发病率为65%—95%,其中四肢瘫患儿发生率较高,往往以吸吮困难、吞咽和咀嚼困难为先导,表现为发音不清、构语困难、语言表达障碍、甚至失语症等。由于发声、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和四肢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能和生长环境等原因导致。 小儿脑瘫有什么症状?学习障碍:由于脑部损伤,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