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起居生活的注意事项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起居生活的注意事项

肝炎病人的起居生活应注意些什么?

肝炎患者的起居及生活应注意以下事项:

(1)休息与锻炼方面

急性肝炎早期,除必要的起床活动外,要卧床休息,特别是急性重症肝炎,要强调绝对卧床休息。因为卧床休息可增加肝脏血流狱,从而能改善肝脏营养的供给,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经过休息治疗,急性期症状逐渐消除(指发热已退,恶心呕吐消失,食欲好转,黄疸消退,肝功能特别是转氨酶明显下降或趋向正常),可以起床活动,活动量要逐步增加,可以由室内走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室外散步,做体操,打太极拳乃至做轻微家务劳动,但一定要以活动后不感到疲劳为限度。一旦肝功能反复,仍应卧床休息。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病情较轻,肝损伤也不严重,一般无需卧床休息.午休对患者极有益处。要避免过度劳累,但可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等运动;如为慢活肝,肝功能有明显异常,并有明显症状者,则需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肝功能稳定后,始可增加活动量。

恢复期肝炎或轻型肝炎,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卧床休息,因为长期卧床休息不仅不利于体能的恢复,还会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甚至会因为活动太少而发生肌肉萎缩;其次,长期卧床休息,会使胃肠功能减退,导致食欲减退、腹胀、便秘,还会因营养过度,身体消耗减少,而导致肥胖或发生脂肪肝。(2)饮食方面

肝脏直接参与蛋白质、脂肪、糖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患了肝炎后,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在饮食方面,既要补充足够的营养,又要避免因营养过剩而增加肝脏的负担。合理安排肝炎病人的饮食是使肝脏康复的重要环节。

急性肝炎早期,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发生恶心呕吐、腹胀、不思饮食、厌油腻,此时不宜过分强调增加营养,建议进食一些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和新鲜水果。其中尤以碳水化合物为宜(如米粥,面条,面包等)。因为碳水化合物最易被消化吸收,肝脏代谢负担小,有利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补充葡萄搪。待食欲改善后,逐步增加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肥腻及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如韭菜、竹笋、毛笋等)。恢复期或慢性患者可根据消化功能给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和含适量脂肪的食物。肝炎病人的食品以容易消化为宜,不能偏食。少进食易产气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常及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酒类、辣椒及咖啡等。

(3)情志方面

病毒性肝炎,到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又因其症状多,病程迁延反复,影响工作和生活,故得此病后患者顾虑重重,缺乏信心,对肝炎的康复十分不利。因此,只有积极配合治疗,安心养病,保持乐观的态度,同时循序渐进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如打太极拳、听音乐、散步等,才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症状

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

其特点是:

(1)病程长,超过一年,可持续几年至几十年不愈。

(2)乏力,肝区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存在,出现肝脾肿大,质地变硬,消瘦,面色萎黄或灰暗无光等肝病面容及肝掌、蜘蛛痣等体征。

(3)出现痤疮、皮疹、关节炎、肾炎、溶血性贫血、心包炎、脉管炎、男性乳房发育或阴毛脱落、阳痿、女子月经紊乱、停经等肝外表现。

(4肝功能检测可有谷丙转氨酶(GPT)反复异常,浊度和絮状试验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蛋白比值异常,血清蛋白电泳Υ-球蛋白明显增加,血沉也可加快。

此外还可出现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及类风湿因子、狼疮细胞、抗肝细胞膜脂蛋白阳性等自体免疫反应现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有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对那些隐慝发展长期不缓解,澳抗持续阳性,肝功能损害虽轻但有日趋严重倾向者,应做肝穿活检,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此型肝炎与慢性迁延性肝炎相比,症状重,预后差,只有15~30%的患者经治疗痊愈,相当多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可稳定较长时间,但

也有少数患者因种种原因难以缓解,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后导致肝硬化。

所以,病人应较长时间处于医疗监护之下,以便取得满意的疗效 既往有肝炎病史(有时不明确),有较 显的肝炎症状如疲倦乏力、食欲差、腹胀等症状,肝脏多肿大、并可有脾大,多有反复发作性黄疸,面色较灰暗,前胸可见有蜘蛛痣或肝掌征。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性升高,多伴有蛋白代谢异常,血浆白蛋白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病例有肝外系统表现,如关节炎、肾炎等。病情可呈进行性加重,部份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

在常的生活中大家要注意尽量的少接触人群密集的场,所以防止出现肝炎的感染。以上的这篇文章为各位朋友们介绍的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方法,以及防治。大家要及时的注意自己身体健康。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慢性活动性肝病多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的延续或者是亚临床病毒感染发展而成的。主要表现为食欲差、乏力、恶心、牙龈出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月经失调、性功能紊乱等症状。以下是关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特征的详细介绍。

1、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程长,超过一年,可持续几年至几十年不愈。

2、乏力,肝区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存在,出现肝脾肿大,质地变硬,消瘦,面色萎黄或灰暗无光等肝病面容及肝掌、蜘蛛痣等体征。

3、出现痤疮、皮疹、关节炎、肾炎、溶血性贫血、心包炎、脉管炎、男性乳房发育或阴毛脱落、阳痿、女子月经紊乱、停经等肝外表现。

4、肝功能检测可有谷丙转氨酶(GPT)反复异常,浊度和絮状试验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蛋白比值异常,血清蛋白电泳Υ-球蛋白明显增加,血沉也可加快。此外还可出现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及类风湿因子、狼疮细胞、抗肝细胞膜脂蛋白阳性等自体免疫反应现象。

5、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有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对那些隐慝发展长期不缓解,澳抗持续阳性,肝功能损害虽轻但有日趋严重倾向者,应做肝穿活检,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此型肝炎与慢性迁延性肝炎相比,症状重,预后差,只有15%~30%的患者经治疗痊愈,相当多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可稳定较长时间,但也有少数患者因种种原因难以缓解,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后导致肝硬化。所以,病人应较长时间处于医疗监护之下,以便取得满意的疗效

既往有肝炎病史,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疲倦乏力、食欲差、腹胀等症状,肝脏多肿大、并可有脾大,多有反复发作性黄疸,面色较灰暗,前胸可见有蜘蛛痣或肝掌征。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性升高,多伴有蛋白代谢异常,血浆白蛋白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病例有肝外系统表现,如关节炎、肾炎等。病情可呈进行性加重,部份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

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症状表现的比较明显,而且预后很差,只要15%~30%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会痊愈,也有相当多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病情会相对稳定。因此,得了此类肝病一定要及早治疗,避免病情的恶化。

慢性肝病影响男性性功能吗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若发生在青年期,如果治疗后达到功能代谢阶段,全身健康状况较好,一般可过正常性生活,但应适当节制。

对男性来说,肝硬化常常可引起睾丸萎缩(60%),乳房发育(40%),常可导致睾丸功能低下和男性性征缺失,尤其是酒精中毒性肝硬化病人更为明显,其主要是肝硬化时影响了性腺激素代谢,雌/雄激素比例持续升高,外周血中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量增加所致。对这些病人性机能障碍的治疗主要是治疗原发病,改善病人营养,适当应用克罗米酚等。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多年纪较轻,也可出现性欲减退,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所致,一般可过正常性生活;然而,为利于疾病恢复,性生活频度应减少。此外,由于乙型肝炎是一种性传播疾病,性生活时应用避孕套,以免夫妻间相互传播。轻焦虑情绪,改善患者性反应能力。

尽量减少性生活动的体力活动量,对许多患者有益,通过采用尽量减少身体活动的性活动姿势。并在配偶协助下,可以办到。

国外有人使用充水床垫,可能会促进性活动,而无须显著增加运动量,减少氧消耗。

乙肝定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急性肝炎的原因

急性炎患者预后大多良好,90%以上的患者在3个月内都可以痊愈,只有不到10%的人可转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仅有1%~2%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肝炎类型 肝炎类型即所感染的病毒种类。甲型和戊型肝炎一般不会转变成慢性,即使秉承稍长一些,最终都可以达到完全治愈,超过6个月者极为罕见。乙型,丙型肝炎就不一样,很容易演变成慢性。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5%~ lO%、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约有50%会成为为慢性,原有乙肝病毒感染再加上乙肝病毒感染即所谓重叠感染。更易成为慢性,其原因是病毒不易被清又长期在体内持续存在。

(2)性别与年龄 如果婴幼儿感染上乙肝病毒,大约90%以上者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其中一部分人以后会发病,年龄较大者患急性肝炎后易变成慢性。据资料统计,40岁以上患急性肝炎后有22.2%~40%的人会成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而40岁以下只有6.3%~8.9%的人成为慢性: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多见,但妊娠妇女得肝炎后较易转为慢性。

(3)休息不好 患病后未能及时休息或休息不好、操劳过度、情绪紧张、通宵失眠、不思饮食者易转为慢性肝炎。为什么有些人患肝炎后会转成慢性,肝病患者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此外,肝病患者要重视治疗的重要行,实际中有很多患者都是由于治疗不及时而导致病情的恶化。

喝什么茶对肝脏好 灵芝甘草益肝茶

材料:灵芝10克,甘草8克。

做法:将灵芝和甘草洗净研成粉末,放入茶杯中,加适量沸水冲泡,盖上杯盖浸泡半小时后代茶饮用。

功效:补肝益气,保肝强身,适宜于慢性迁延性肝炎或肝炎病毒感染者饮用。

禁忌人群:慢性活动性肝炎人群不宜饮用。

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方法

一般采取综合疗法,绝大多数肝炎病人都可恢复健康,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适当辅以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各型肝炎治疗方法如下。

急性肝炎本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休息,营养和一般支持疗法,多数病人在3~6个月内能自愈,对临床症状重笃或黄疸深重的急性肝炎患者,宜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液,维生素C,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或加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减)的中药治疗,对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不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一组1805例急性肝炎患者中911例应用激素治疗,余894例仅用维生素等一般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经18~24个月随访,发现激素治疗组患者病情反复及演变为慢性肝炎者较对照组为多,甲型肝炎病人很少演变为慢性,故如有深度黄疸(肝内胆汗淤积),经其他疗法无效时,仍可考虑用激素治疗,1989我院收治的648例甲型肝中,有12例深度黄疸患者,其中7例应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激素以选用琥珀酰氢可的松或强的松龙为宜,前者剂量为200~300mg加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隔7~10天根据肝功能改善情况可逐渐减量,后者剂量为30~40mg/d,以后逐渐减量,5~10mg/d为维持量,总疗程2~3个月;上述患者,经1年随访均告痊愈,病程中未见病情反复。

肝炎有什么症状

在现代,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大,所以身体健康已经出现的很多亚健康情况,甚至的疾病的到来,肝炎是现在很多人都有的一种疾病,而肝炎也有很多的症状表现的不适特别的明显,那么肝炎有哪些症状呢?治疗肝炎的食疗方又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急性肝炎

大家知道,肝炎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症状,那就是身体发黄,包括眼睛发黄、指甲发黄、皮肤发黄、尿发黄等,一般将其称为黄疸。

其实,也有身体不发生黄疸的肝炎,这就是无黄疸型肝炎,而有发黄症状的肝炎则被称为黄疸型肝炎。

如果是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那么,主要症状包括近期内突发乏力、厌食、恶心、厌油腻、腹胀右上腹肝脏区不适,有压痛舌苔厚腻(或为黄苔,或为白苔)。

如果是急性有黄疸型肝炎,症状会非常明显,除了上述所有症状之外,还会全身发黄。

无论是有黄疸还是无黄疸,急性肝炎患者都会有畏寒发热的症状绝大多数患者都会感到精神困倦、想睡觉,但似乎怎么睡也睡不够。

2.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实际上也分为两种,分别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迁延性肝炎:一般是指曾经被确诊为肝炎或被怀疑患有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的患者。临床上无症状,有的则是经常、反复地出现疲倦乏力、肝区疼痛、胃口不佳、腹胀等用手触摸右肋下缘常可发现肝肿大,按压会有疼痛。

慢性活动性肝炎:是指以前曾患肝炎,病程超过一年,而不时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肝区痛等,还能反复出现程度较轻的黄疸另外,患者后期进入肝硬变时常出现性功能减退用手触摸右肋下缘,可发现肝脏肿大,并有中等程度的硬化手掌上常常出现红色蜘蛛状的血管网,或是手掌呈现异常的红色面容晦滞。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上文已将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症状,较为详细地介绍给读者,然而,要想诊断是否患上了肝炎以及究竟患上了何种肝炎,仅凭以上症状是难以确切地判断出来的。由上述症状仅可提示患者有可能患上了急性肝炎或是慢性肝炎,但要想知道患者所患的肝炎是甲型、乙型还是其他,乃至于是慢性肝炎中的迁延性还是活动性,则必须通过进一步的仪器检查、肝功能测定和血液化验,如此方可确诊所患肝炎的本质,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新生儿感染肝炎后有哪些表现

新生儿感染肝炎病毒后大部分是病毒携带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新生儿表现为急性肝炎;另一部分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反复发作,在大约20年后发生肝硬化。

大三阳是什么 检查出大三阳怎么办

如果病人血清中乙肝标志物为“大三阳”,表明此病人过去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或现在已得了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活动性2型肝炎,而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病情处在活动期,病情严重;还预示预后不良,容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正确的预防隔离和治疗措施。应该积极地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以杜绝Z型肝炎的流行,防止病情日益加重,日趋恶化。

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根据血象、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血清酶测定等进行诊断。

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均明显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显著增加。

血清酶测定

1.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2.其它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度升高。

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测定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

1.蛋白电泳γ-球蛋白(9~18%)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

2.血清蛋白电泳前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达83~92%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

3.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

什么是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少数病例系急性肝炎起病,但大多数起病潜隐缓慢,有部分呈隐性起病,一旦出现明显症状,病程已较晚,甚至已到肝炎后肝硬变阶段。肝脏的典型病理改变为肝门区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桨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并侵入肝小叶,肝细胞有侵蚀性点片状坏死。病情严重者出现肝小叶内融合性坏死,汇管区和小叶中央已连接起来称之为桥接样坏死,肝小叶结构塌陷。

慢性活动性肝炎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咬性疾病、某些药物(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异烟肼、硫氧嘧啶等)、乙醇(酒精)中毒、肝豆状核变性及a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3种。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发生发展与人休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乙肝或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肝细胞损害是由于在细胞膜上肝炎病毒抗原和特异性脂蛋白抗原发生的细胞免疫反应所致。有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由于抗体形成不足或中和力降低,则病毒不能够清除,继续感染其它肝细胞并在肝细胞内复制,病变持续不愈,有些患者并没有肝炎病毒感染,主要是由于具有明显的自身免疫反应,并且常常伴有多系统损害,或其它免疫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

肝硬化疾病发生的因素

一、毒物中毒性肝硬化

因工作原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或服用药物,长期服用某些治疗药物的患者等,可能引起中毒性肝炎或药物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二、肝炎后肝硬化

这时我国肝硬化的常见病因,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等类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肝炎病毒都会诱发肝硬化。乙、丙型肝炎容易转成慢性即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1)急性黄疸型肝炎

该病程经过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3个阶段。

①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有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少数患者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有的还有关节痛、皮疹、心律失常,本期末黄疸开始出现。本期持续时间约5—7天。

②黄疸期。发热减退,但巩膜、皮肤之黄疸及尿色加深,部分患者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表现。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疼,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本期持续约2—6周。

③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大多1-3个月后可康复。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多见,起病较缓,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一般症状较轻,部分病例症状不明显,可在健康检查中发现肝大及肝功能异常,病程约3个月。部分患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3)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又分为轻度型、中度型、重度型3种。

①轻度型。相当于原慢性迁延性肝炎或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但肝功能指标仅l-2项轻度异常。

②中度型。相当于原中型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症状介于轻度型与重型之间。

③重度型。相当于原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有较明显的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脾大而排除其他原因者,白蛋白明显降低、胆红素明显升高(>85.5微摩/升)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40%-60%)者。

(4)鱼症肝炎

重症肝炎又分为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坏死型肝炎。急性重症肝炎起病后10天之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嗜睡、烦躁、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昏迷、抽搐等。肝浊音区迅速缩小,中毒性肠麻痹,黄疸迅速加深,腹水,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到40%以下。后期出现脑水肿、脑癌、谷丙转氨酶下降与胆红素上升呈酶胆分离现象,还可见血胆固醇降低,病程一般为7-14天。亚急性重症肝炎即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病后10天以上出现与急性重症肝炎相似而稍轻的临床表现,病程可长达数月,存活者有近l/3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症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症肝炎,且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史、体征及严重肝功能损害。

(5)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已往称为毛细胆管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特点是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皮肤瘙痒,大便呈陶土色,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且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肝大明显,碱性磷酸酶、转肤酶、胆固醇明显升高,且具黄疸三分离特征,即黄疸明显而消化道症状较轻,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并排除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

(6)肝炎后肝硬化

如果慢性肝炎病人具有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脾大;影像学检查食道静脉曲张、门静脉及脾静脉明显增宽等门静脉高压证据;腹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更有意义,尚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是否活动可区分为:

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伴有食道静脉曲张及腹水等门静脉高压表现,肝功能明显异常。

②静止性肝硬化。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活检提示肝组织有假小叶形成,其周围炎症细胞较少,间质及实质界限清楚,谷丙转氨酶及胆红素均正常。

相关推荐

我患有乙肝好多年了,也去过了很多家医院治疗

你好,据你所示的情况,有乙肝的病人(肝功能)不正常的,是不能服用辛伐他汀的,因为辛伐他汀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无法解释的持续血清转氨酶升高者有一定的损害。

慢性活动性肝炎转归的四种表现

长期携带者中一部分进展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小部分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也可能处于肝硬变形成阶段,有个别携带者可能演变成肝癌。具体地说,转归有4种情况。 自然转阴。随着时间推移,机体免疫状态改善,部分携带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可自行转阴。国内报道,凡是母婴垂直传播的携带者,乙肝表面抗原的自然阴转率很低,一般低于2%,18岁以后的青壮年的自然阴转率在1。25%~3。4%,同时有e抗原阳性者更难转阴。 持续稳定的终身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有不少患者终身携带乙肝表面抗原,发现乙肝表面抗原数十年阳性。在曾经报道218例无症状

急慢性肝炎的病因

肝炎类型: 肝炎类型即所感染的病毒种类。甲型和戊型肝炎一般不会转变成慢性,即使秉承稍长一些,最终都可以达到完全治愈,超过6个月者极为罕见。乙型,丙型肝炎就不一样,很容易演变成慢性。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5%~ lO%、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约有50%会成为为慢性,原有乙肝病毒感染再加上乙肝病毒感染即所谓重叠感染。更易成为慢性,其原因是病毒不易被清又长期在体内持续存在。另外,肝炎的发病原因还有以下两个因素: 1、性别与年龄:如果婴幼儿感染上乙肝病毒,大约90%以上者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其中一部分人以后会发病,年

分析肝硬化发作的诱因

1、感染。新生儿梅毒可能引起肝硬化。血吸虫卵可致门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伴有肝硬化者可能与其他病原有关。疟疾不会引起肝硬化,如果有营养不良及病毒性肝炎及毒性因索可能导致肝硬化。 2、免疫紊乱。狼疮样肝炎病情恶化引起的肝硬化。 3、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丙型病毒性肝炎均可以发展成肝硬化,称为肝炎后肝硬化。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如有大量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可以直接演变为肝硬化,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甲型肝炎一般不会引起肝硬化。 4、营养不良。单纯的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缺乏,或饮食结构不良、过度肥胖都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肝炎是一种对人体危害很大的疾病之一,而且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来说,由于慢性肝炎的症状和很多疾病易于混淆。 1、慢性迁延型肝炎:有确诊或可疑急性肝炎的病史,病程超过半年仍有轻度症状,伴有血清ALT升高或并有其它肝功能轻度损害。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迁延型肝炎之诊断。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迁延,超过半年,有肝炎症状;可伴有蜘蛛痣,面色晦暗、肝掌及脾肿大;血清ALT活力持续增高或反复波动,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伴有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白增高;可出

黄疸性肝炎诊断鉴别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二、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均明显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显著增加。 三、血清酶测定 1、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2、其它酶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度升高。 四、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测定 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五、血清免疫学检查 1、甲型肝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哪些

1、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主要由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引起,占我国肝硬化病因的40%~65%,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其发病机制与肝炎病毒引起的免疫异常有关。其致病方式主要是经过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阶段,而逐渐演变为肝硬化。 2、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长期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砷、磷、四氯化碳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甲基多巴、四环素、氯丙嗪、硫氧嘧啶、异烟肼、甲氨蝶呤、双醋酚酊等,均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或肝内过敏性炎症反应,从而引起慢性肝炎,最后演变为肝硬化。 3、酒精性肝硬化:约占我国肝硬化

肝炎的早期症状

1、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简称HAV)引起。 2、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引起。 3、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引起。 4、丁型病毒性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简称HDV)引起。 5、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简称HEV)引起。 6、庚型病毒性肝炎,由庚型肝炎病毒(简称HGV)引起。 其中乙型肝炎在我国是发病率最高的。此外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素养、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等。 上述分类方法是依据其病原

导致肝硬化的因素是哪些

1、肝脏瘀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均可使肝内长期瘀血缺氧而导致肝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萎缩和消失,网状支架塌陷和星芒状纤维化,称淤血性肝硬化。 2、长期胆汁淤阻导致肝硬化:有两种类型,即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由于肝内胆小管阻塞而引起);另一种类型为继发性胆汁肝硬化(由于肝外胆管阻塞引起)。成人的阻塞多由于胆石、狭窄、癌肿、慢性胰腺炎等引起。 3、化学毒物或药物:这也是引起肝硬化的5大因素之一。许多化学毒物或药物可损伤肝脏,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工业毒物,如四氯化碳

慢性肝炎严重吗

1、慢性肝炎严重吗 1.1、乙型肝炎:这是因为感染后,可以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新生儿期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后大多数成为表面抗原或病毒携带者,这些携带者中的一部分能发展成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由于肝硬化和肝癌发展历程很长,大约需30-40年,故婴幼儿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并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1.2、甲型肝炎:因饮水被污染或大量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贝类都可引起大流行。1988年在上海发生过因食用含有甲肝病毒的毛蚶,曾引起30 万人发病。战争期间的军队、平民,因卫生条件差也可引起大的流行。工厂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