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属于哪一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的指标是怎样的
手足口病属于哪一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的指标是怎样的
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常见的小儿手足口病
家长如何在早期发现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真的很可怕吗?手足口病常通过什么来传播的?这是很多家长都想了解的,本文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7天,初期症状主要是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个别患者会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家长如何在早期发现手足口病?
其症状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凡是有以上相关症状家长要警惕手足口的可能,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真的很可怕吗?
手足口近几年发病率相对高,但它不是一个新病,是一个老的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手足口病属于常见病、多发病,EV71感染往年在北京也有,医院都有丰富的救治经验。只要及时发现治疗是很快可以康复的。家长不必担心。
手足口病常通过什么来传播的?
手足口病常通过患病幼儿的玩具、餐具以及日常用品传播,容易在幼儿园中造成小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病毒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例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感染新的易感者;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传播给他人;与患者同居一室易被感染;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也可感染手足口病。
孩子手足口病已经好了还是一直咳嗽该怎么办
这是病毒引起的咽喉炎症,不用太着急,多喂点水给他喝了,过两天就没事了。实在不放心的话,可以去药店买点消炎药给孩子吃,像急支糖浆、蜜炼川贝枇杷霜、小儿化痰止咳颗粒等都是很不错的止咳药。
手足口病一般的潜伏期是3-7天,儿童感染后会出现咳嗽、发热、恶心呕吐的现象,手足口腔还会有皮疹或疱疹(疹子会发红,或冒脓)出现。发现这些症状的时候,要及时送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清热解毒、抗病毒药物。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家长要特别注意干净卫生,家里要经常通风。患儿的贴身衣物要经常更换,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经常接触的玩具和日常用品要用开水消毒,避免儿童好了以后又重复感染。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不同,因为口蹄疫是通过口蹄疫病毒为媒介进行传播,是属于人和动物共患的病原体。但是手足口病却不同,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或者病菌感染导致的。
二、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因为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或者携带手足口病病毒的人群才会病发,可以通过日常中的一些生活用品,餐具以及玩具等污染经口感染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所以手足口病可以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
手足口病病原很复杂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可出现发热和手、足皮肤疱疹,口腔黏膜溃疡。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感染后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较严重病变,有的患者甚至会死亡。近年,国内部分地区患者感染此病后病死率升高,在2008年5月2日后手足口病被列入我国丙类法定传染病。
肠道病毒成员众多,按照人类对其的发现、认识和病毒的特点,一共有71个血清型别,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之后命名的肠道病毒68~71型。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EV71危害更大
一般来说,EV71 与CoxA16 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临床症状上难以区别。但EV71 感染除了引起手足口病外,还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易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2008年5月上海发生手足口病。在2008年5~6月,我们对发生在上海和浙江的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100名住院患儿进行了研究。发现50名患儿的咽拭标本产生致细胞病变,鉴定为肠道病毒感染37例,占74.0%,其中EV71为26例(52.0%),CoxA16为10例(20.0%),两者的比例为2.6:1,柯萨奇病毒B组3型1例(2.0%),其他病原体13例,占26.0%。
鉴定结果说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复杂。2008年5~6月发生在上海和浙江幼儿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EV71和CoxA16,但尚存在一定比例的其他病原体。我们对所有26例EV71病毒株扩增产物序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发现,它们与2008年浙江省及安徽省阜阳市EV71病毒株相似,同属于C基因型,且形成了一个较独立的分支;10例CoxA16病毒株均属于C遗传世系,与同期安徽省阜阳市CoxA16(A遗传世系)不同。
农村地区要防水源污染
在肠道病毒众多成员中,唯一通过疫苗成功预防控制的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小儿麻痹症。EV71、 CoxA16等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因此,人类预防手足口病流行只能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入手。
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此病的患者。发病1~2 周时,病毒存在于患者咽部并可在扁桃腺增殖,因此患者的唾液、鼻咽分泌物带有病毒。病毒进入肠道后在肠道增殖,并随粪便排出,粪便中排出病毒时间较长,一般3~5 周。皮肤疱疹的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破溃后可溢出病毒。因此,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近距离接触手足口病病人,接触被污染的用品、玩具等。在卫生状况较差的农村地区,水源遭受粪便污染可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实验证明,EV71 与CoxA16病毒在洁净的水中能存活一定的时间,在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水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手足口病 全球皆有发生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最早报告手足口病,此后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相继发生该病大流行。1998年我国台湾报道129106例由EV71和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死亡78人,大多数为5岁以下儿童。2008年5月,安徽阜阳暴发EV71 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病例累计超过6000例,其中24人死亡。2009年,截止到3月18日,我国已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8969例,涉及河南、云南、江西等地区。
手足口病是新发的传染病吗
手足口病不是新发的传染病。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病,不是新发的传染病,已有50余年历史。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传染性强弱不同
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喝手足口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但两者的传染强弱程度有所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相对于手足口病的传染性若,属于一般性传染病,管理级别低,非严重情况出现,一般来说不会采取大范围传染控制。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较轻,危害重,是法定的丙类传染病。
当你的小孩出现手足口病时,一定要告知学校老师,并遵医嘱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同时做好家庭卫生,待症状完全消失一周后再继续去学校或幼托机构。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性感染;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与水痘类似,皮疹也有相似之处,有时容易混淆不清。那么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呢?传染病医院专家为您介绍: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1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中的柯萨奇16病毒引发,好发于每年的4-5月,6-7月份是发病的最高峰,8月份开始下降,9月份以后就很少见了,因此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很有季节性;而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病季节是在冬春,夏季较少见。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2 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通常以3岁以下的宝宝最为多见,其次是3-5岁的宝宝;而水痘患儿1-6岁均可多见。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3 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皮疹主要出现在口腔黏膜、手和脚部,尤其是口腔黏膜多数都出疹子,同时伴发口炎或口腔溃疡的也较多;而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处较多,四肢、头面部少,手心、脚心及口腔黏膜上的疹子更是少见。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4 小儿手足口病患病痊愈后,不会获得免疫力;而婴幼儿患过一次水痘,病愈后即可获得永久性的免疫。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5 正在使用激素的宝宝与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接触,不会病情加重;而与水痘患儿接触,则会使他们的病情很快加剧。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的介绍,希望大家引起重视。祝身体健康! >>>>预防手足口病家长不要做传染源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大家都听说过手足口病和口蹄疫这两种疾病,它们都属于传染性很强的病毒感染疾病,给患儿的健康危害极大,但是两者有很多类似之处,家长们要多了解下这些疾病的常识,以便孩子感染后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手足口病与口蹄疫有以下区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需与疱疹性咽峡炎,单纯疱疹等相鉴别。
通过以上内容的了解,相信大家对手足口病和口蹄疫应该能分辨清楚了吧,这些常识希望能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帮助。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尤其是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教会宝宝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室内要经常通风,定期消毒。
手足口病得过一次还会再得吗
会再得,理由如下。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这种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起初表现症状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但这种病症不属于免疫性疾病,不像得了天花,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这种病若是下次再遇到病毒的话,还是会被传染复发的。
目前已知能够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这些病毒之间不存在相同的抗原,所以刺激机体后所产生的抗体也不存在交叉免疫能力,如果病愈后再次受到其他病毒的侵袭,则很容易再次患上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不仅多种病毒之间易传染,而且在同一种病毒也可以重复感染,这也是为什么近8年来全国有接近40万宝宝得过2次以上的手足口病的原因之一。
手足口病的原因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常常在集体内如幼儿园、小学等大规模暴发。为有效治疗手足口病,家长首先需要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CoxA组的16、4、5、7、9、10 型,CoxB组的2、5、13 型,以及EV 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最常见为Cox Al6及EV 71型,有的报导埃可病毒及Cox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没获得到进一步证实。
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
不仅学龄前儿童容易感染手足口病,成人也有可能得病。手足口病易复发,这是因为手足口病感染痊愈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是由于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引起,大部分患儿病情较轻,易治愈。发病时患儿手、足、口部位会有疱疹,有些患儿会出现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少数患者会出现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由于手足口病多发于春季,传染性强危害大,因此家长在明确病因后,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孩子感染病毒。
手足口病得过一次还会再得吗
会再得,理由如下。
1、手足口病不属于免疫性疾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这种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起初表现症状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但这种病症不属于免疫性疾病,不像得了天花,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这种病若是下次再遇到病毒的话,还是会被传染复发的。
2、手足口病病毒类型多难抗病
目前已知能够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这些病毒之间不存在相同的抗原,所以刺激机体后所产生的抗体也不存在交叉免疫能力,如果病愈后再次受到其他病毒的侵袭,则很容易再次患上手足口病。
3、同一种病毒也能重复感染
手足口病不仅多种病毒之间易传染,而且在同一种病毒也可以重复感染,这也是为什么近8年来全国有接近40万宝宝得过2次以上的手足口病的原因之一。
大人们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性感染;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与水痘类似,皮疹也有相似之处,有时容易混淆不清。那么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呢?传染病医院专家为您介绍: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1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中的柯萨奇16病毒引发,好发于每年的4-5月,6-7月份是发病的最高峰,8月份开始下降,9月份以后就很少见了,因此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很有季节性;而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病季节是在冬春,夏季较少见。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2 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通常以3岁以下的宝宝最为多见,其次是3-5岁的宝宝;而水痘患儿1-6岁均可多见。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3 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皮疹主要出现在口腔黏膜、手和脚部,尤其是口腔黏膜多数都出疹子,同时伴发口炎或口腔溃疡的也较多;而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处较多,四肢、头面部少,手心、脚心及口腔黏膜上的疹子更是少见。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4 小儿手足口病患病痊愈后,不会获得免疫力;而婴幼儿患过一次水痘,病愈后即可获得永久性的免疫。
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5 正在使用激素的宝宝与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接触,不会病情加重;而与水痘患儿接触,则会使他们的病情很快加剧。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如何鉴别水痘与手足口病的介绍,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手足口病潜伏期症状 手足口病严重吗
手足口病属于儿童常见疾病,到医院治疗后,按医嘱吃药,涂抹医生开的药膏,大约1周左右就会康复,爸妈不用太担心。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