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请勿在孩子面前责骂父亲
母亲请勿在孩子面前责骂父亲
相对而言,母亲在社会上是一个弱势群体,但因为母亲在家庭中地位的特殊性,这种社会上的弱势往往会转变成在家庭中的强势。但在很多情况下,很多母亲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在家庭中的强势地位,如果这种家庭中的强势力量被滥用的话就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比如,母亲经常对孩子说父亲的不好,要求孩子不管什么原因都站在自己一边,都是强势力量的滥用。
因为孩子天然就是家庭的保护者,孩子的内心是很希望家庭能够和睦的。(在母亲的长期抱怨下),孩子的感情很容易分裂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想保护母亲对抗父亲,另一方面则想要亲近父亲。这两种感情分别存在于孩子的意识和潜意识中。
再极端点,如果母亲在孩子童年时一直反复说父亲不好,为了逃避内心痛苦,孩子就会干脆认同母亲,压抑想要亲近父亲的情感,也忘记了父亲给予自己的爱。
有没有必要树立父母的权威
父母的权威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形成的,它是父母在和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你最好还是不要单方面地、有意识地把所谓父母的“权威”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
有一点必须明确,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界限(Boundary)一定要非常清楚。比如说,和孩子相比,父母一定是居上的,并在这个位置上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保护,成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可是,母亲的权威经常会因为他人(比如自己的丈夫和婆婆)的妨碍而不能建立起来。在这种时候,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界限就会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孩子就会瞧不起自己的母亲,不听她的话。
在有的情况下,做为一家之长的父亲不能或者不愿意履行对自己家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时,孩子就不会把自己的父亲当做家长来看待,无论自己的父亲说什么,他都不会听从。
如果父母的权威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江河日下,当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引发很多问题。最近,子女殴打自己父母的现象日渐增多,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经过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发生在父母没有权威的家庭中的比例相当高。
父母的权威不是天赋的,也不是在育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它是在父母正确地行使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的过程中,孩子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父母的权威不能靠你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或灌输就能获得,而要靠你做出模范性的行动。
请父母们还是不要过于着急地建立自己的所谓“权威”吧,你首先应该做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正确地履行自己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如果你已经尽到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向孩子们奉献出了你无私的爱,那么,你作为父母的权威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起来了。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母亲
当宝宝刚刚出生时,妈妈就是宝宝安全感的最重要来源。因为母乳维持了他们的生存。对于给宝宝断奶是一件怎样步履维艰的过程,妈妈们一定都深有体会。
成功断了母乳后,孩子的安全感会直接转移到母亲身上,因为除了上幼儿园,孩子大多数时间会和妈妈待在一起,孩子会本能的把妈妈当作自己的保护者。
放眼周边,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小朋友到了4、5岁还会有吮吸手指的习惯,这一切都来源于对自己生命最初安全感来源——妈妈的依恋。拿我自己来说,直到上小学前,每晚都得妈妈在我床边讲个故事才能睡觉。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母亲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受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感。
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与安全感相比,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父亲的影响更大。
一位男同事说了一件事:他与儿子平时关系很好,像哥们儿一样,也经常打打闹闹,可是有一次孩子突然生气了,就踢了爸爸一脚。
但同事并没有责骂孩子,而是平静地说:“你受了伤会疼,爸爸和你一样,被你踢到也会疼,如果我受伤了,就不能再陪你玩儿了。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则,就是从今以后,再也不许使劲的踢别人、打别人了!你能遵守这样的规则吗?”儿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每个男孩都可能是一个破坏大王,父亲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就是向他们传输各种基础规则的过程。心理学家表示,孩子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对待事情的方法,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父亲会告知孩子世界是有规则的,你要遵守才能立足。
请每一位妈妈都尽力给孩子牢固的安全感,请每一位爸爸都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毕竟温和懂事,彬彬有礼的孩子没有人会不喜欢,不是吗?
小孩脾气大是什么原因
孩子爱哭闹和性格因素,家庭因素等有关,应加强锻炼,合理教育,不要一味责骂,并且不能孩子一哭闹就无原则的满足,避免过于溺爱。要锻炼孩子的性格,男孩要学会坚强,父亲要树立榜样,不要一味责骂,要适当学着夸奖,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慢慢锻炼孩子自立的能力,不要过于娇气,也不能无原则的满足。 祝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保健知识
也许很多家长在小时候都会对孩子教育,当孩子做错事时有时会进行打骂教育,即使是在人前也会觉得觉得孩子还小没啥自尊心什么的,渐渐大了,父母不再再人前打骂你了,因为他们觉得你长大了,有自尊心了,可是,难道我们小的时候就没有自尊心吗?错了!小小的我们也有一颗小小的自尊心,了解儿童 心理保健知识,别上你的遭遇让你自己的孩子再走一回。
社会情绪的发生缘于后天一般在两岁左右,孩子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如尴尬、害羞、嫉妒、内疚、骄傲等。这些情绪是自我评价性的情绪,而自我评价首先来自他人,尤其是最亲密的人--父母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Alessandri和Lewis在1996年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邀请一些4~5岁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到实验室“玩儿”,实验员给孩子们一些难题,如搭积木、滚球等。孩子们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实验员记录下孩子成功或失败时自己的反应以及旁边母亲的反应。
记录显示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些更关注孩子“缺点”或“错误”,在孩子失败时严厉指责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失败时更容易显得羞愧和自责,成功时却很少感到骄傲、自豪。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那些更关注孩子的积极表现,肯定、认可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成功时会表现骄傲,在失败时较少有内疚、自责的表现。所以,一个整天阴沉沉的,或者情绪上经常“暴风骤雨”的妈妈,不可能拥有一个阳光的孩子。
实验还表明,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价值情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旁边有没有成年人看,对他们的情绪反应影响很大!如果没有妈妈和实验员在场,孩子们失败了就失败了,再次尝试或放弃不玩了,很少表现出羞愧。要到6岁以后,儿童逐渐内化了他人的社会的评价标准,无论有没有他人在场,他们才会为成功而感到骄傲,为失败感到内疚。
家长不仅要正确领导孩子,也要经常从孩子的方面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属于孩子的东西,家长不能因为其他小朋友喜欢之类的,不经过孩子的应允,自己故作大方擅自将孩子的东西赠与他人,孩子要对自己的东西有决定意识,这是父母应该教导的,也是父母应该维护与支持的。
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心理期许,但对于 亲子而言,快乐才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以其擅长之处加以引导,以其缺乏之处加以温和而有效地纠正。
恋物癖有哪些表现
1.处理好恋母情结的转化
对于恋物癖等性偏好障碍的防治要从幼儿开始,尤其是处理好3~5岁时幼儿恋母情结的转化。比如母亲一方面不要过于溺爱男孩,另外在孩子面前强化对父亲优良品质的认可,否则如果过度溺爱而又在面前指责孩子父亲 的不是,会阻碍男孩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为对父亲的认同。
2.避免不良的性刺激
母亲在男孩3岁以后不宜与他同床共眠,不要在孩子面前穿着内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夫妻亲密行为尤其是性生活要避免让孩子看到。
3.及时正确的性教育
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正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甚至早恋不要一味地打压而要合理地引导。
4.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影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开朗大方、勇敢自信等。
5.减轻孩子的压力
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以外,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并学会帮助孩子减轻各种压力。比如,不要在学业方面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孩子在学校犯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甚至打骂,而要先给予安慰保护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回到家里后再详细了解情况,给予恰当地处理。
恋物癖的预防方法
恋物癖的预防方法
虽然在医学上目前仍未能最终确切找到“恋物癖”的发病原因,但是通过临床案例分析不难发现“恋物癖”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学会如何预防孩子出现“恋物癖”。对此,专家何日辉有着以下建议——
1)处理好恋母情结的转化
对于恋物癖等性偏好障碍的防治要从幼儿开始,尤其是处理好3~5岁时幼儿恋母情结的转化。比如母亲一方面不要过于溺爱男孩,另外在孩子面前强化对父亲优良品质的认可,否则如果过度溺爱而又在面前指责孩子父亲的不是,会阻碍男孩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为对父亲的认同。
2)避免不良的性刺激
母亲在男孩3岁以后不宜与他同床共眠,不要在孩子面前穿着内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夫妻亲密行为尤其是性生活要避免让孩子看到。
3.及时正确的性教育
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正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甚至早恋不要一味地打压而要合理地引导。
4.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影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开朗大方、勇敢自信等。
5.减轻孩子的压力
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以外,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并学会帮助孩子减轻各种压力。比如,不要在学业方面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孩子在学校犯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甚至打骂,而要先给予安慰保护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回到家里后再详细了解情况,给予恰当地处理。
80后如何从容当爸妈
1、主动承担起养育责任
隔辈亲使得有些祖父母难免溺爱孩子,会造成孩子的独立性差。不少年轻的父母,自己本身就是独生子女,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照顾孩子;还有极少数的父母,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就有了孩子,还没过够二人世界。于是他们高兴的时候把孩子带着玩玩,不高兴时就把孩子甩给祖父母,自己落得一身轻。
2、用陪伴建议信任感
年轻父母不论工作多忙,既然有了孩子,就应该主动承担起养育的重任,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每天应该尽量抽出1-2个小时的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沟通。因为亲子依恋关系是在双方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获得了父母的积极回应,孩子便会拥有安全感和更多的自信。
如果确实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年轻父母不能亲自养育孩子,必须交给祖父母照料,那么也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和变化。可以每天给孩子打电话,进行视频聊天等等,让孩子经常听到或看到父母的声音和影像。
还可以请求祖父母经常告诉孩子:他的爸爸、妈妈虽然不能陪在身边,但是很爱他。在教育上,两辈人也要尽量做到协调一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与他的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夫妻关系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她们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很成功,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也占据了主导地位,也许因为此,她们中不少也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会影响夫妻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管父亲母亲,谁过分强势,家庭关系都会出问题
强势的母亲会出现两种小孩:一种是孩子轻视父亲,亲近甚至是讨好母亲;一种是同情父亲,亲近父亲疏远母亲。两种小孩都是父母不乐意见到的。其实,无论是强势的母亲,还是强势的父亲,家庭关系都会出问题,最终都会反应到孩子身上来。而且,这些原生家庭的影响,成年之后会带到T A自己的伴侣相处模式和之后家庭关系之中,是会影响孩子一生。
当丈夫说“你太强势,所以……”时,只会加剧矛盾
还有一个现象是,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会主动承认自己在家庭里面是个女强人,是个强势母亲。她们更会本能地拒绝讨论如何不做强势母亲。女人们通常的反应会是:我自己辛辛苦苦上班,下班之后又操心家庭事务,不但不被同情理解,还到处都是错。也不得不承认,男人们在逃避家庭事务,乐得悠闲的同时,把家庭教育的主战场给让了出来。中国女人又要辛苦上班,下班之后还要经营家庭、教育孩子,时间长了,为了讲究效率,独裁的方式还是会加快处理事务的速度的。女人如果从一个并不强势的妻子,变为强势的母亲时,做丈夫和父亲的,也应该检讨自己是否在孩子出生后的付出太少。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所有的丈夫和父亲以及各位在背后撑腰的婆婆,最不应该说的一句话是“你太强势了,所以……”,这是一句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矛盾的话,所以,能忍住就千万忍住。
缺乏“被爱”的你,是否把几乎全部的爱给了孩子?
大部分强势的母亲都是缺乏爱和被爱。丈夫可以请妻子玩这样一个游戏:给妻子一杯满满的水,再给她三个空杯子,分别代表丈夫、自己和孩子。你会看到,强势妻子的三个杯子并不是均匀的三等分,常常是孩子占据了三分之二,而自己和丈夫的杯子里的水少得可怜。丈夫也可以拿一杯水,来倒三个杯子,你会发现,你倒向妻子杯子里面的水太少太少。任何人缺乏“被爱”都会出问题,不管这个人是父亲还是母亲。但缺爱的表现会不同,男人通常喜欢找一个红颜知己,女人则把孩子看得更紧,把大部分的时间贡献给孩子,在家庭中决定着统筹着孩子的一切。
于是,强势的母亲会发现,当你从身体里面艰难地分泌出一些爱的时候,你几乎全部都给了小孩。你知道吗?对孩子过分的爱,其实是丈夫和妻子缺爱的投射。
最该亲密的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它
首先,要尽早把孩子请出你们的爱床,不能让孩子霸占丈夫或者妻子的位置。给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的地盘———婴儿床、儿童房,你有多爱孩子,就给孩子多好的婴儿床和儿童房。把那里布置得温馨、充满爱意和乐趣,布置得你一点负疚感都没有。不要相信任何蛊惑你内心的亲密育儿法,在一切亲密的关系之中,最应该亲密的,是女人和她的丈夫。要理直气壮告诉孩子,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然后爸爸妈妈一起来爱你。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关系,其他任何关系(比如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婆婆跟丈夫的关系,丈母娘跟妻子的关系)超越这个关系都会出问题。
男孩就这样来养吧
虽说未必要“女孩富养男孩穷养”,但男孩和女孩的养育却有大不同。
○男孩比女孩发育晚,但男孩并不比女孩差,父母要发现男孩的优势。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男孩发育比女孩晚,父母可以考虑让男孩晚一年上学。
○父亲是男孩的第一个男子汉榜样,请多花时间跟儿子在一起,但是请注意,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多陪孩子聊聊天,多倾听,少训斥。
○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爬山、钓鱼等都是男孩喜欢的项目。
○运动是男孩的天性,请帮助男孩养成至少一个运动习惯。
○母爱是男孩的“安全基地”,但要记得适时“放飞”,男孩需要“放养”。
○再好的母亲也不能替代父亲的作用。
○多给男孩创造动手的机会,男孩更喜欢用动作来学习。
○男孩身边不能都是女性,男孩需要有足够多的成年男性作为榜样。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男孩承担责任的机会。可以从自我管理做起,逐渐让他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当男孩恐惧或愤怒时,不要教训他,要鼓励和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告诉男孩,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除了动手打架之外,还有更好的解决手段。
常挨打的孩子智商低
为人父母者请注意:常挨打、挨骂的小孩不但身心受创,智商也会比其他幸福儿童低。
新罕布什尔海大学研究员斯特劳斯说:“常挨打的小孩不是变得比较笨,而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会较迟缓。”
斯特劳斯和帕斯查尔是该大学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们共同撰写的报告指出:从小常挨打、挨骂的小孩在智商测验中平均得分为98分,不常挨打或几乎不曾挨骂的小孩平均得分为102分。这4分之差可能来自于不打小孩的父母亲花较多的时间讲理、解释。有些父母认为这岂不白费时间?但研究显示,语言上的亲子互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时常在暴力、威胁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拼或逃”的反应机制,这种好斗或逃避心理会冲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创造力、想象力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智商。
如何避免恋物癖
1)处理好恋母情结的转化
对于恋物癖等性偏好障碍的防治要从幼儿开始,尤其是处理好3~5岁时幼儿恋母情结的转化。比如母亲一方面不要过于溺爱男孩,另外在孩子面前强化对父亲优良品质的认可,否则如果过度溺爱而又在面前指责孩子父亲的不是,会阻碍男孩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为对父亲的认同。
2)避免不良的性刺激
母亲在男孩3岁以后不宜与他同床共眠,不要在孩子面前穿着内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夫妻亲密行为尤其是性生活要避免让孩子看到。
3)及时正确的性教育
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正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甚至早恋不要一味地打压而要合理地引导。
4)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影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开朗大方、勇敢自信等。
5)减轻孩子的压力
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以外,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并学会帮助孩子减轻各种压力。比如,不要在学业方面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孩子在学校犯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甚至打骂,而要先给予安慰保护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回到家里后再详细了解情况,给予恰当地处理。
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恶习
父母是宝宝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其中,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亲子教育,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控制特别需要注意: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