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西医诊断依据
耳聋疾病西医诊断依据
1.双耳或单耳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全聋无所闻,可与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力的耳鸣相鉴别。
2.根据病情、病史,耳科检查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以耳聋为主症的疾病有暴聋、久聋、聋哑等。
(2)年老体弱者耳聋,多因精气亏虚所致,或见于虚劳类疾病。
(3)因药物中毒所致者,多为药物中毒(中毒【译】: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牲耳聋。
(4)耳聋有头目胀痛、眩晕者,多与脑病相关,如风眩、脑瘤、脑痨、出血中风等。
(5)耳聋伴有耳内胀闷不适感者,可见于耳胀、耳闭等病。
(6)耳聋而耳内有耵聍堵塞者,为耵耳。
(7)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可为气郁或气厥。
3.根据需要,可进行必要的检查,如电测听、脑部CT扫描等以明确诊断。
耳膜穿孔的诊断依据
1.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史。
2.根据病变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主要症状为耳流脓及听力下降。
(1)单纯型:鼓膜中央性穿孔,有粘脓性分泌物,不臭。乳突相无骨质破坏及胆脂瘤形成。
(2)骨疡型:鼓膜边缘性或松弛部穿孔,有臭脓、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乳突相有骨质破坏。
(3)胆脂瘤型:多为鼓膜后上边缘性穿孔,有白色豆渣样臭脓性分泌物。乳突相有胆脂瘤形成。
3.如有剧烈头痛、发热、寒颤,耳痛、流脓突然减少、眩晕、恶心、呕吐、面瘫或乳突区压痛等症状应注意颅内、外并发症的发生。
耳聋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1.风热侵袭
证候:开始多有感冒症状,起病较速,耳闷耳胀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而自声增强,伴头痛、恶寒、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脉浮数,苔薄白或薄黄,局部检查见鼓膜轻度潮红及内陷。
辨析:①辨证:外感热病中出现耳鸣耳聋,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外感风热上扰,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有耳内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发热恶寒,脉浮数,苔黄均为外感之征。
2.肝火上扰
证候:突然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风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耳鸣耳聋突发加重,并兼有耳胀,耳痛感,眩晕,口苦咽干,头痛面赤,心烦易怒,夜寝不安,胸胁胀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①辨证:突发耳鸣耳聋,头痛面赤,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因足少阳经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胆,所以情志抑郁,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胆之火上扰,清窍被蒙,则生耳鸣耳聋。火盛炎上,故头痛面赤;肝胆火旺,扰动心神,故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肝气郁结,络气不畅,故胸胁胀闷;肝内火郁,肠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征候。
3.痰热郁结
证候: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耳鸣眩晕,时轻时重,烦闷不舒,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析:①辨证:双耳蝉鸣时轻时重,有时闭塞憋气,痰多胸闷,苔黄腻,脉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痰热郁结,蒙蔽清窍,气道不畅,故耳鸣如潮,甚则气闭失聪;痰浊内盛,气机不利,故胸脘满闷;痰火中阻,影响健运则口苦,二便不畅;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火之症。
4. 肾精亏损
证候:中年以后双耳听力逐渐下降,伴细声耳鸣、夜间较甚,失眠,头晕眼花;腰膝酸软,遗精多带,口渴多饮,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辨析:①辨证:中年以后耳鸣耳聋,夜间较甚,兼见腰膝酸软,遗精多带,舌红脉细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半即衰之谓也。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窍,邪火转而上乘,以致耳鸣耳聋逐渐加重;腰为肾之府,肾亏则髓不充于骨,故腰膝酸软;肾亏相火妄动,干扰精室,故多虚烦失眠、梦遗走泄;舌红少苔为肾精不足之征;精血不足,故脉来细弱无力;若见细而兼数,则为阴虚相火亢盛。
5.脾胃虚弱
证候:耳鸣耳聋,休息暂减,劳而更甚,蹲下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劳怯神疲,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搪薄,面色萎黄,脉虚弱,苔薄白腻。
辨析:①辨证:耳鸣耳聋,时轻时重,四肢困倦,昏愦食少,大便时糖,脉细苔薄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虚弱则清气不能上升,耳部经脉空虚,故耳鸣耳聋;脾弱运迟,胃虚纳呆,则食少便溏;脾阳不实四肢,则懈情无力,脉细弱、苔白腻,均为脾气虚馁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1.传音性聋
(1)有外耳或中耳病史及症状。
(2)音叉检查:RT(-),ST延长,WT偏向病侧。
(3)电测听检查:多为低频听阈高,骨导正常,气、骨导听阈曲线差距大。
2.感音性聋
(1)可有传染病、药物中毒、噪声等病史。
(2)多伴有高调耳鸣。
(3)音叉检查:RT(+),ST缩短,WT偏向健侧。
(4)电测听检查:听阈多为高频听阈高,骨导听阈提高,气、骨导听阈曲线差距小或重合。
3.混合性聋
(1)有上述两型聋的疾病史及症状。
(2)鼓膜及咽鼓管检查可有病变体征。
(3)音叉检查:RT(士),ST不定,WT不定。
(4)电测听检查:听阈低频,高频相差较少,骨导听阈一般提高,气、骨导听阈曲线差距较小。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若对导致耳聋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耳聋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1.双耳或单耳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全聋无所闻,可与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力的耳鸣相鉴别。2.根据病情、病史,耳科检查等进行诊断思考,如:(1)以耳聋为主症的疾病有暴聋、久聋、聋哑等。(2)年老体弱者耳聋,多因精气亏虚所致,或见于虚劳类疾病。(3)因药物中毒所致者,多为药物中毒牲耳聋。(4)耳聋有头目胀痛、眩晕者,多与脑病相关,如风眩、脑瘤、脑痨、出血中风等。(5)耳聋伴有耳内胀闷不适感者,可见于耳胀、耳闭等病。(6)耳聋而耳内有耵聍堵塞者,为耵耳。(7)感冒、乳蛾等病,偶有阵发耳闭欠闻之感。(8)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可为气郁或气厥。3.根据需要,可进行必要的检查,如电测听、脑部CT扫描等以明确诊断。
西医鉴别诊断:
一、传音性聋:病变主要在外耳和中耳,特点:气导听力损失一般≤60dB,骨导听力基本属正常范围;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接受语言的能力往往和正常者相仿。
1.遗传性:先大性外耳和/或中耳畸形者,耳镜及X线检查可助诊断。
2.外伤性:临床表现随伤情而不同。
3.炎症性:急性、慢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者,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听力检查结果,诊断一般不难。如青少年的耳聋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伴有耳痛,常属于传音性耳聋。
二、感音神经性聋因耳蜗及蜗后诸部位病变引起,根据组织病理学的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耳蜗性聋最为常见。单纯的神经性聋较为少见,脑干性聋并不多见,单纯的中枢性聋则很少见。
1.遗传性聋:这类患者一般有耳聋的家族史或父母近亲结婚,可能伴有身体其他系统的畸形。这些背景和表现都可能提示感觉神经性聋的遗传病因。
2.先天性聋:对学语迟滞、言语不清或发音不佳的儿童均需考虑听力缺陷的存在,询问母亲妊娠史及分娩史、小儿疾病史、发育史及听力检查有助于诊断。
3.老年性聋:在50岁以上、特别是伴有其他衰老症象的老人,如有原因不明的双侧缓慢进行性耳聋,就可能属老年性聋。纯音听力双耳呈对称性下降,无气骨导间距,以高频损失为主,ABR各波潜伏期随增龄而延长。
4.炎症性聋: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几乎都可以引起感觉神经性聋。病毒性聋以儿童或青少年居多,耳聋发生前2周或同时有病毒感染症状,一耳正常另一耳全聋,则病毒性聋的可能性大。
5.药毒性聋:已发现有耳毒性的药物达100多种,氨基甙类抗生素、水杨酸盐类、利尿剂等是常见造成中毒性耳聋的原因。耳鸣、头晕的发生较耳聋为早,可认为是发生耳中毒的先兆,耳聋为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最先发生在8000Hz处,当听力损失范围扩大至语言频率,才为患者察觉。
6.创伤性聋:头部外伤、气压伤、内耳冲击伤、急性声损伤等,多来势急骤,不但可引起疼痛同时可损害中耳和耳蜗。病因较明确,易于诊断。慢性声损伤多为持续接触工业噪声所致,见于某些职业,早期耳鸣多于耳聋,听力损失呈波动性,听力曲线4000Hz处有切迹,发病缓慢,来势较轻,其病变主要有耳蜗,常有重振现象。
7.特发性聋:原因不明,可能与内耳血供障碍或病毒感染有关,特点为瞬息突然发生的重度感音性聋,单侧发病,偶有双侧,常先有耳鸣,听力曲线最后固定在高频陡降型甚或全聋,有自愈倾向。
8.自身免疫性聋:诊断参考标准:①进行性、波动性、双耳或单耳感音神经性聋;②可伴有耳鸣,眩晕;③病程为数日、数月、也可能数年,但不包括突发性聋;④排除噪声性聋、药物中毒性聋、外伤性聋、遗传性聋、早老性老年聋、桥小脑角疾病和多发性硬化;⑤血清免疫学参数的改变,阳性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阴性并不能排除本病;⑥可伴有其他兔疫性疾病;⑦进行试验治疗,对高剂量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有一定效果。
9.肿瘤致聋:对于成年人的一侧进行性加重感觉神经性聋必须深入详查,争取早日确诊或排除听神经瘤。ABR的测试对听神经瘤有重要意义,其诊断符合率大于95%。行为听阈和畸变产物诱发性耳声发射(DPOAE)振幅的不平行的现象为早期识别较小的听神经瘤或其它蜗后病变提供应用的可能性。
10.其他:很多全身性疾病可引起各种感音性聋,如糖尿病、甲状腺病变、肾病、循环系统和血液病变等,据其全身表现可有助诊断。梅尼埃病听力呈波动性减退,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耳鸣,有屡发史。进行性耳聋、语言听力的损失特别严重,有平衡障碍却无明显眩晕,应考虑脑干病变。
三、混合性聋耳传音与感音部分同时受累,损害的原因既可相同,也可各异,听力特征是既有气导又有骨导的损害。
西医鉴别诊断角膜炎的依据
1、PCF:潜伏期5~6天,常为双眼发病,可先后或同时发病。典型的表现为结膜炎、发热、咽炎三联征。
(1)发热。一般表现为骤起性高热,持续4~7天。发热程度与年龄有关,儿童体温升高较明显,常伴有畏寒,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2)咽炎。表现为咽痛及咽部充血,出现率不如结膜炎和发热高。
(3)结膜、角膜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是最突出的也是病程最长的临床表现,可见眼睑及结膜水肿,滤泡形成,下睑结膜较上睑结膜多。部分患儿角膜可出现细点状上皮浸润、卷丝,一般随结膜炎好转而痊愈,不留痕迹,也不发生上皮下浸润。
西医鉴别诊断角膜炎的依据
2、EKC:潜伏期5~12天,多为8天。常双眼发病,开始为单眼,2~7天后另眼受累,患者有异物感、烧灼感,怕光、流泪及轻度视力障碍。
(1)全身表现:有发热、咽痛、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此种情况多见于儿童,成年人则较少有全身症状。多见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压痛。
(2)角膜病变:
①中央部表层点状角膜炎:发病1周左右,角膜中央部也出现表层点状角膜炎,裂隙灯下荧光素染色检查,点状病变微隆起于角膜表面,数量多少不等,有的呈散在分布、有的呈簇状排列。角膜知觉减退。
②周边部表层点状角膜炎:结膜炎发病后1天,部分患者角膜缘出现局限性充血,相应角膜周边部出现散在表层点状角膜炎。
③多发性角膜上皮糜烂:部分患者在2~3周结膜炎症消退后发生弥漫性上皮糜烂或丝状角膜病变。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EKC的泪液分泌减少有关。此外Ad8、19型尚可引起轻度的前部葡萄膜炎。
痛经诊断依据是什么
痛经诊断依据 :
1、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
2、西医痛经诊断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痛经诊断根据:
①初潮后1~2年内发病;
②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小时;
③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④妇科双合诊或肛诊阴性。可得出原发性痛经之诊断。
以上是对痛经诊断依据做出的分析,专家指出痛经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痛经诊断依据包括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等。
角膜炎的西医诊断依据是什么
1.葡萄球菌性的角膜炎:常伴发于慢性结膜炎,集中在角膜下1/3。为针尖大小皮点状糜烂,呈极细的点状、椭圆或圆形高出上皮的浸润病灶。
2.红眼性角膜炎:多位于瞳孔区角膜上皮或上皮下呈点状浸润,大小不均。
3.单疱性上皮型角膜炎:上皮下点状和线状浸润很快发展成树树状。
4.春季结膜炎性角膜炎:多半发于春季结膜炎,点线状上皮剥脱满布于整个角膜上。
5.沙眼性角膜炎:位于角膜上端、沙眼血管翳末端的上皮及上皮下浸润、糜烂及浅溃疡。
6.表层点状角膜炎:荧光素染色在角膜瞳孔区有聚焦状的针尖大小细点状上台着色。
7.药物诱发性角膜上皮炎:均匀分布在角膜全表面细点状混浊,有用药点眼史。
8.辐射性角膜炎:多见于电兴性眼炎,有睫状充血,眼睑痉挛、流泪等自觉症状,睑裂区角膜上皮弥漫性片状剥脱。
结节性红斑晚期怎么检查
(一)中医诊断技巧
本病中医诊断按证候分型有三型,在临床上可结合自身症状,找出相应的证候分型。
1.血热瘀滞 发病初起,双下肢伸侧结节呈梅核大小,其色鲜红,灼热疼痛,伴发热,口渴,关节疼痛,大便秘结,小便溲黄,舌红少苔,脉浮数或滑数。
2.湿热下注 下肢结节,肤色深红,腿脚浮肿,甚则局部漫肿,压之有凹,时有疼痛,关节沉重酸痛,全身困乏无力,小便黄浊。舌红苔腻,脉滑数。
(二)西医诊断技巧
本病西医诊断依据主要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临床表现
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发病前多有低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50%病例可发生轻微关节痛,以膝关节受累常见。皮损为对称性、疼痛性结节,可稍高于皮面。结节直径1~5c毫,2~50个或更多,自觉疼痛或压痛。常发生于小腿伸侧或侧缘,皮疹表面初起为鲜红色,约2周后转为青紫色,最后变为黄色。结节一般不破溃。约3~6周后炎症消退,不留痕迹,可反复发作。
耳聋的检查诊断依据
1、听力检查:可 用手表声试验,在用药之前,用手表试验听力,在用药过程中,还用同一块手表试验听力,要注意放表的位置,每次均应放在同一方位,且不应将表紧贴在耳部皮肤 或骨头上端应使手表距耳廓有一定距离,这样听到的声音,才是通过空气传导的声音,否则就是通过骨头传导的声音,不能如实地反映听力的实际情况,在试验中, 如果发觉到用药后较用药前听力下降,则应考虑耳蜗系统中毒的可能性。
2、前庭功能检查:通过静止站 立与步态姿势的观察,来判断平衡功能的头部,静止站立的姿势首先选用双足并拢站立,然后双足前后错位站立,最后先用单足站立,后者难度最大,若平衡功能正 常,由站立能维持10秒钟以上,若平衡功能障碍,则站立难以维持,将很快向一侧倾倒,左右摇摆或前倾后仰,对步态姿势的观察,可采取行走试验,即让被检查 者闭目沿直线向前行走,正常人能做到双足落地位于直线两侧,不正常的行走则会有明显偏斜,行走不稳,犹如酒醉后的步履蹒跚,一般行走十步,就足以分辨行走 稳定与否,进行此项检查前,应了解被检查者是否有肢体缺陷,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智力发育差的患者都不适合采用这种检查法,做前庭功能检查时,应让被检 查者先睁眼站立与行走,如果表现出站立姿态和行走步态都较稳,或难于分辨稳定与否,则让病人闭目站立与行走,以进一步了解平衡情况。
耳聋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
1.风热侵袭
证候:开始多有感冒症状,起病较速,耳闷耳胀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而自声增强,伴头痛、恶寒、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脉浮数,苔薄白或薄黄,局部检查见鼓膜轻度潮红及内陷。
辨析:①辨证:外感热病中出现耳鸣耳聋,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外感风热上扰,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有耳内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发热恶寒,脉浮数,苔黄均为外感之征。
2.肝火上扰
证候:突然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风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耳鸣耳聋突发加重,并兼有耳胀,耳痛感,眩晕,口苦咽干,头痛面赤,心烦易怒,夜寝不安,胸胁胀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①辨证:突发耳鸣耳聋,头痛面赤,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因足少阳经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胆,所以情志抑郁,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胆之火上扰,清窍被蒙,则生耳鸣耳聋。火盛炎上,故头痛面赤;肝胆火旺,扰动心神,故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肝气郁结,络气不畅,故胸胁胀闷;肝内火郁,肠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征候。
3.痰热郁结
证候: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耳鸣眩晕(眩晕【译】: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时轻时重,烦闷不舒,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析:①辨证:双耳蝉鸣时轻时重,有时闭塞憋气,痰多胸闷,苔黄腻,脉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痰热郁结,蒙蔽清窍,气道不畅,故耳鸣如潮,甚则气闭失聪;痰浊内盛,气机不利,故胸脘满闷;痰火中阻,影响健运则口苦,二便不畅;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火之症。
4. 肾精亏损
证候:中年以后双耳听力逐渐下降,伴细声耳鸣、夜间较甚,失眠,头晕眼花;腰膝酸软,遗精多带,口渴多饮,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辨析:①辨证:中年以后耳鸣耳聋,夜间较甚,兼见腰膝酸软,遗精多带,舌红脉细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半即衰之谓也。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窍,邪火转而上乘,以致耳鸣耳聋逐渐加重;腰为肾之府,肾亏则髓不充于骨,故腰膝酸软;肾亏相火妄动,干扰精室,故多虚烦失眠、梦遗走泄;舌红少苔为肾精不足之征;精血不足,故脉来细弱无力;若见细而兼数,则为阴虚相火亢盛。
5.脾胃虚弱
证候:耳鸣耳聋,休息暂减,劳而更甚,蹲下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劳怯神疲,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搪薄,面色萎黄,脉虚弱,苔薄白腻。
辨析:①辨证:耳鸣耳聋,时轻时重,四肢困倦,昏愦食少,大便时糖,脉细苔薄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虚弱则清气不能上升,耳部经脉空虚,故耳鸣耳聋;脾弱运迟,胃虚纳呆,则食少便溏;脾阳不实四肢,则懈情无力,脉细弱、苔白腻,均为脾气虚馁之征。
痛经诊断依据是什么
痛经诊断依据是什么?这是大家应该把握的,只有把握了痛经诊断依据,才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建议,接下来我们就对痛经诊断依据做详细的解读。
痛经诊断依据 :
1、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
2、西医痛经诊断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痛经诊断根据:
①初潮后1~2年内发病;
②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小时;
③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④妇科双合诊或肛诊阴性。可得出原发性痛经之诊断。
以上是对痛经诊断依据做出的分析,专家指出痛经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痛经诊断依据包括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等。
耳眩晕的诊断依据
1、突发性眩晕,伴耳鸣、耳聋、耳闷。常以耳鸣为先兆,随之耳聋、眩晕。眩晕多为旋转性,动则更甚,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或血压下降,但神志清楚。
2、上述症状呈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突然消失或逐渐减轻。可一日发作数次或数年乃至终身发作一次。间隙期一般无症状或有听力障碍,多次发作后,间歇期耳聋逐次加重。
3、鼓膜正常。
4、有时可查见自发性眼震,呈水平型,方向不定。
5、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典型者为上升型曲线,多为一侧性。重振试验阳性,声反射有重振现象。
6、前庭功能检查,早期反应正常或敏感,反复发作后则反应降低,可出现向对侧的优势偏向。
7、发作时甘油试验阳性。
耳聋的检查诊断依据
检查外耳道及鼓膜;进行音叉检查及纯音听阈测听,以查明耳聋的性质及程度,对儿童及不合作的成人,还可进行客观测听,如声阻抗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及耳蜗电图等。
听力和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很多,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有很大进展,然而,一般基层医疗单位,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还不可能有先进和复杂的检查设备进行难度较大的检查,作为患者及其家属也就更无能为力了,所以要采用简单的检查手段。
1、听力检查:可 用手表声试验,在用药之前,用手表试验听力,在用药过程中,还用同一块手表试验听力,要注意放表的位置,每次均应放在同一方位,且不应将表紧贴在耳部皮肤 或骨头上端应使手表距耳廓有一定距离,这样听到的声音,才是通过空气传导的声音,否则就是通过骨头传导的声音,不能如实地反映听力的实际情况,在试验中, 如果发觉到用药后较用药前听力下降,则应考虑耳蜗系统中毒的可能性。
2、前庭功能检查:通过静止站 立与步态姿势的观察,来判断平衡功能的头部,静止站立的姿势首先选用双足并拢站立,然后双足前后错位站立,最后先用单足站立,后者难度最大,若平衡功能正 常,由站立能维持10秒钟以上,若平衡功能障碍,则站立难以维持,将很快向一侧倾倒,左右摇摆或前倾后仰,对步态姿势的观察,可采取行走试验,即让被检查 者闭目沿直线向前行走,正常人能做到双足落地位于直线两侧,不正常的行走则会有明显偏斜,行走不稳,犹如酒醉后的步履蹒跚,一般行走十步,就足以分辨行走 稳定与否,进行此项检查前,应了解被检查者是否有肢体缺陷,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智力发育差的患者都不适合采用这种检查法,做前庭功能检查时,应让被检 查者先睁眼站立与行走,如果表现出站立姿态和行走步态都较稳,或难于分辨稳定与否,则让病人闭目站立与行走,以进一步了解平衡情况。
痛风的中医诊断依据
常见的痛风的诊断就是要先观察一些痛风的症状,例如痰湿阻滞,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肝肾阴虚,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在中医学上,痛风的诊断也是有他们自己的方法。对于痛风的诊断,中医是怎么进行的?痛风的诊断其实是很重要的,痛风病不仅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所以诊断痛风要谨慎。
痛风的中医诊断依据
1多以单个趾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含高嘌呤饮食、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它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郭、耳轮和趾、指骨间出现“块”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尿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嘌呤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及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障碍均可引起血浆尿酸浓度升高或降低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升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扫描、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痛风中医辨证诊断
1湿热蕴结: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疼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有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尿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热阻滞: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曲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垒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3痰浊阻滞: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水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垒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满。舌胖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或弦滑。
4肝肾阴虚: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虎咬,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甚,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温馨提示:痛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受寒及过度劳累,可使人体自主神经调节紊乱,易致体表及内脏血管收缩,包括肾血管的收缩,从而引起尿酸排泄减少。痛风病人要在寒冷季节穿暖和些,避免受寒。在日常生活中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分劳累和精神紧张。要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小于每公斤体重1克/每天。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豆类。要多饮水,每天2000毫升以上,保证尿量, 增加尿酸排泄。注意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