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高热惊厥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热惊厥的中医辨证治疗

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大约持续3-5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方法。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生石膏、钩藤、菊花、生地、桑叶、寒水石、黄芩、郁金等。也可以选用牛黄镇惊丸、救急散、小儿牛黄散等中成药。还可以用羚羊角粉冲服。

小儿高热惊厥缓解后,发热渐退,病情平稳之后,中医应根据患儿所患疾病,临床主要证候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果是因为一般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惊厥,中药治疗应侧重清热解毒。如果是某种传染病导致的惊厥,中药应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药应加用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生牡蛎、僵蚕、地龙、全蝎、蝉蜕等,这样可使肝风平熄,阴阳平衡,避免惊厥再度发作。

小儿惊厥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按年龄阶段分

新生儿期:产伤、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脑膜炎、破伤风和胆红素脑病多见。有时也应考虑到脑发育缺陷、代谢异常、巨细胞包涵体病及弓形体病等。

婴幼儿期: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颅内感染、手足搐搦症、婴儿痉挛症多见。有时也应注意到脑发育缺陷、脑损伤后遗症、药物中毒、低血糖症等。

年长儿:中毒性脑病、颅内感染、癫痫、中毒多见。有时须注意颅内占位性病变和高血压脑病等。

引起惊厥的几种常见疾病:高热惊厥,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婴儿痉挛症,低血糖症,低镁血症,中毒,低钙血症等。

小儿惊厥的原因从按感染的有无的角度来分,可分为感染性(热性惊厥)及非感染性(无热惊厥)。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颅内与颅外两类。

(一)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

1.颅内疾病 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静脉窦血栓形成。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弓形虫病。

2.颅外疾病 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重症肺炎、百日咳、中毒性痢疾、败血症为原发病),破伤风等。

(二)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

1.颅内疾病 颅脑损伤如产伤、脑外伤、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癫痫综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黄斑变性。

2.颅外疾病 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粘多糖病。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病、尿毒症、心律紊乱、严重贫血、食物或药物及农药中毒等。

发烧抽搐的原因

发热惊厥的原因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按病变部位分为颅内惊厥和颅外惊厥两类。

1、颅内疾病:病毒感染(例如病毒性脑炎和乙型脑炎)、细菌感染(例如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和静脉窦血栓形成、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等。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弓形虫病。

2、颅外疾病: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重症肺炎、百日咳、中毒性痢疾、败血症为原发病),破伤风等。

小儿惊厥是如何引起的

1、按年龄阶段分

(1)新生儿期产伤、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脑膜炎、破伤风和胆红素脑病多见。有时也应考虑到脑发育缺陷、代谢异常、巨细胞包涵体病及弓形体病等。

(2)婴幼儿期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颅内感染、手足搐搦症、婴儿痉挛症多见。有时也应注意到脑发育缺陷、脑损伤后遗症、药物中毒、低血糖症等。

(3)年长儿中毒性脑病、颅内感染、癫痫、中毒多见。有时须注意颅内占位性病变和高血压脑病等。

(4)引起惊厥的几种常见疾病高热惊厥,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婴儿痉挛症,低血糖症,低镁血症,中毒,低钙血症等。

2、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

小儿惊厥的病因从按感染的有无的角度来分,可分为感染性(热性惊厥)及非感染性(无热惊厥)。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颅内与颅外两类。

(1)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①颅内疾病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静脉窦血栓形成。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等。②颅外疾病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重症肺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为原发病)、破伤风等。

(2)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①颅内疾病颅脑损伤如产伤、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癫痫综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黄斑变性。②颅外疾病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病、尿毒症、心律紊乱、严重贫血、食物或药物及农药中毒等。

高热惊厥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高热惊厥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研究发现,本病有明显遗传性,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年龄相关的不完全外显性及表现度。根据发病年龄特点,估计本病外显性开始出现于6个月左右,1.5~2岁时最明显,以后渐下降,至4岁以后降至低谷。遗传决定的惊厥倾向,于某一特定年龄阶段,在感染等所致发热的诱发下得以表达,即出现临床上的高热惊厥。中医认为,本病以外感时邪为其外因,神气怯弱、素蕴肝热为其内因。

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一种与发热(体温高达39℃以上)相关的惊厥现象,同时也会伴有发热脑部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的症状,它好发于6个月-5岁的孩子。虽然惊厥发作的症状很可怕,但通常并不严重。当孩子发热时,神经细胞的代谢、氧气消耗量和血流量会发生变化,同时,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也会处于过度的兴奋状态。这种“兴奋”会影响到孩子一个没有发育成熟的大脑组织――“丘脑”,使之产生强烈的放电,并传到大脑的其它部位,这时我们就会看到孩子惊厥发作。

热性惊厥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点,使孩子具有一种易于发生惊厥的倾向。这种遗传特征在特殊的感染环境、生理过程、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条件的作用下导致这种惊厥发生。

对于高热惊厥这类疾病本身还是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里面的,而且现在的发病原因还不是那么清楚的,不过大部分的引起的原因都是由于遗传而导致的,如果是发作的次数太多的话就会直接损害到患者的神经系统,甚至是对于儿童们的智力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的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后放温口服。二煎 20分钟后去渣,加水1000ml,煎40分钟,用药渣熏洗患处,1日2次。

二、外治法

1.鸡眼小验方:方法: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布固定,经1周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的肉芽组织,数日即痊愈。

2.蓖麻子外敷治疗鸡眼:用法:用蓖麻子1枚去外壳,灰内埋烧以爆炸为度,患处以热水泡洗,刮去表皮,蓖麻子用手捏软,乘热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3.鸦胆子捣烂后局部外敷,5天换药1次,用药前以有孔胶布保护损害周围皮肤,将药涂于皮损上再盖胶布固定。

4.先用小刀修削硬皮后敷贴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煅白砒、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鸡眼散(朱砂、水杨酸、淀粉),以橡皮膏保护周围皮肤。

中医辨证治疗斜视

斜视患者常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的疾病,并会有眩晕、呕吐、步伐不稳等症状。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调所致。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当这6条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斜视。

斜视的种类很多,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斜视的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的,对病因不明者,尚无一日三餐方法。中医学治疗斜视可利用针灸为主,同时配合内服药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理治疗。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

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

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

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孩子夜间惊厥怎么办

按年龄阶段分

(1)新生儿期:产伤、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脑膜炎、破伤风和胆红素脑病多见。有时也应考虑到脑发育缺陷、代谢异常、巨细胞包涵体病及弓形体病等。

(2)婴幼儿期: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颅内感染、手足搐搦症、婴儿痉挛症多见。有时也应注意到脑发育缺陷、脑损伤后遗症、药物中毒、低血糖症等。

(3)年长儿:中毒性脑病、颅内感染、癫痫、中毒多见。有时须注意颅内占位性病变和高血压脑病等。

(4)引起惊厥的几种常见疾病:高热惊厥,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婴儿痉挛症,低血糖症,低镁血症,中毒,低钙血症等。

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

小儿惊厥的病因从按感染的有无的角度来分,可分为感染性(热性惊厥)及非感染性(无热惊厥)。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颅内与颅外两类。

(1)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①颅内疾病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静脉窦血栓形成。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等。②颅外疾病: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重症肺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为原发病)、破伤风等。

(2)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①颅内疾病:颅脑损伤如产伤、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癫痫综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黄斑变性。②颅外疾病: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病、尿毒症、心律紊乱、严重贫血、食物或药物及农药中毒等。

小儿惊厥怎么急救处理 什么是小儿惊厥

小儿惊厥其实是由大脑异常放电而引起的阵发性短暂肌肉抽搐,又分高热惊厥和无热惊厥。

高热惊厥一般是由孩子高烧后引起,体温超过38.5℃容易发作,而当体温超过39.5℃时则容易引起严重的抽搐,常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

无热惊厥的诱因则比较多,例如尿毒症、低血糖、婴儿痉挛都可能导致出现无热惊厥,而且无热惊厥比高热惊厥更容易出现抽搐。

然而小儿惊厥中又以高热惊厥最为常见,所以我们今天重点说说高热惊厥的家庭急救处理方法。

什么是小儿高热惊厥

幼儿任何突发高热均可能引起高热惊厥,其发病率约2~8%,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在各种小儿惊厥中,高热惊厥约占30%,多见于6月~3岁的小儿,因为这一阶段的小儿大脑发育不够完善,抑制能力差,以至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

根据文献报道,小儿惊厥持续10分钟以上可造成脑功能不可逆损害,因而处理小儿惊厥必须争分夺秒,快速正确,避免或减少脑功能损害致智力障碍。一旦出现发热惊厥,有40%的患儿会复发,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更是引起重视。

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5岁小儿,约占95%,对这一年龄组的小儿应特别注意平时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增强体质,尽量减少发热生病。

小儿高热的表现

待小儿高热惊厥症状缓解后,患儿病情逐渐平稳,此时应根据患儿疾病的主要证候特点,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如果是因为一般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惊厥,中药治疗应侧重清热解毒。如果是某种传染病导致的惊厥,中药应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药应加用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生牡蛎、僵蚕、地龙、全蝎、蝉蜕等,这样可使肝风平熄,阴阳平衡,避免惊厥再度发作。

1.具有年龄相关性:患儿以6个月至3岁以内的婴幼儿为主,占全部高热惊厥患者总数的80%以上,其次为4~6岁学龄儿童。而6个月以前婴儿几乎不会发生高热惊厥,6岁以后的儿童则极少发生高热惊厥。

2.男孩较女孩发病率高: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男孩更易因发热而诱使惊厥发作,比女孩的发病率高出1/3~2/1 。分析可能与男孩脑发育程度较同龄女孩缓慢,使得男孩的惊厥阈值低于同龄女孩有关。

3.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病因:国内临床资料显示,在发生小儿高热惊厥的病例中,大约80%~85%是由呼吸道感染所致,其余为肠道感染、小儿出疹性疾病及中耳炎等。因此,当6岁一下小儿罹患呼吸道感染时,要注意患儿体温、精神与神经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当体温过高时要给予降温处理(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以降低高热惊厥的发病率。

4.单纯性发作为主要类型: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盒复杂性两种类型。临床统计表明,80%以上的小儿高热惊厥为单纯性发作,其特点是发作多在体温骤升时,38.5℃~40℃或更高,发作时出现全身性强直,肌阵挛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后神经系统正常,24小时内无复发。这一类型的颈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较为少见,发作呈局部性,持续时间长,多超过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有重复发作,发作后有短暂麻痹等神经系统异常改变。这一类型的预后也比较好,大多数愈后无后遗症,个别患儿可因反复发作转为癫痫,需提高警惕,降低复发率。

相关推荐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外感咳嗽 1、风燥咳嗽: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2、风热咳嗽: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寒咳嗽: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二、内伤咳嗽 1、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肺化痰汤加减。 2、肝火犯肺: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痰湿蕴肺: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肺阴虚证: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5、综合治疗:散毒清热,

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患者的中医治疗原则应以消暑解热为主,方用消暑汤加减。痱子的中医治疗法如下: 1、马齿苋煎水温洗后,外扑痱子粉; 2、痱子草30克、鲜丝瓜叶15克,水煎取汁,待冷湿敷或沐浴; 3、脓痱者选用玉露散、鹅黄散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4、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 5、其他:绿豆适量,小火煮烂、频饮之;鲜冬瓜皮或鲜西瓜皮,外搽患处。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针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外袭型 临床 :病初起,局部微红微痒微痛,或伴有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 2、热毒上攻型 临床 :胞睑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形成脓肿但未溃破,兼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3、脾胃伏热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口干,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 治则:清解脾胃伏热。 4、时感外邪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或久不消退,纳呆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托里解毒。 针眼外治: 1、初起未酿脓时,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 2、用紫金锭或清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

疥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老百姓俗称它为“疳疮”、“闹疮”。它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本病传播迅速。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内服方 (1)当归、生地、酒炒白芍、黄芪、生甘草各2克,水二盅,煎八分,饭后2时服,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2)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酒蒸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每日二剂,水煎服。 2、外用方 (1)大枫子10克(去皮)、巴豆3克(去皮)、核桃仁七个、水银

便秘的中医辨证治疗

1.气虚型 症状: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 方药:黄芪汤。方中黄芪补脾肺之气;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若气虚较甚,可加人参、白术;若气虚下陷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扬;若肺气不足者,可加用生脉散;若日久肾气不足者,可用大补元煎。 2.血虚型 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方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畅通便;枳壳引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

肝肿瘤中医辨证治疗

1、肝热血瘀型:上腹胀满,疼痛拒按,可触坚硬包块,胸胁窜痛,烦热口干,口苦欲饮,便干溺黄。或短赤,肤燥无华,舌质淡或暗红,时有齿痕,苔白厚,脉弦数或弦滑有力。治当清肝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培土固元。药用半枝莲、板蓝根、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蟾皮粉、蜈蚣、柴胡、白芍、元胡、田三七、丹参、干七、海藻、生牡蛎、夏枯球、白术、晒白参、茯苓、木香、另用人工牛黄引药入肝。便干结加知母、大黄,痛加威灵仙、五灵脂、蒲黄、徐长卿等,实际就是“华虎内攻汤”加减运用。 2、肝盛脾虚型:表现为上腹包块,胀顶不适,消瘦乏力,倦怠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对面瘫的研究也较多。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取穴、手法和针法方面都有相应的治疗法则,正确应用能够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针灸的穴位有地仓、承泣、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患侧合谷、风池,以及头针等,针刺可采取透穴疗法。一般在针刺过程中不用电针,当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的表现后,留针大约20~30分钟。 手法也就是推拿,其取穴与针刺的穴位基本相同。手法上一般会在双侧面部轻柔地按摩与推拿,重点按摩的部位是患侧,推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