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注意特殊煎法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注意特殊煎法
贝壳和矿石类药物,因为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应该先打碎先煎,煎煮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药,比如龟板、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等,则需先煎时间长些,煎煮6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物。某些质轻量大的药物,如芦根、夏枯草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替水煎其余的药,处方注明“煎汤代水”。
气味芳香的药物,以其挥发油为有效成分的,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对所有后下药物,也应该先浸泡后再煎。
胶质、粘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比如阿胶、鹿角胶等,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某些贵重或芳香类药物不宜加热煎煮的,应研为细末,调入煎好的药汁或开水中冲服,如牛黄、麝香等。散剂、药物的粉末和鲜品的自然汁也需要冲服,如沉香粉、三七粉、生藕汁等。
有些药物对咽喉有刺激性,或者易粘锅,如辛夷、车前子、旋覆花等,宜用纱布袋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煎。
有些贵重药物,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以另煎,如人参、羚羊角。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服药食忌
如水肿病、心肾病患者应少吃盐;糖尿病患者忌糖;腹泻的患者应少吃油腻食物;哮喘病人忌发物(鸡鸭鱼虾葱蒜等);肝病患者忌辛辣;肺病患者忌煎炒之物;胃肠病患者忌生冷油腻的食物等。
如服含有地黄的中药应不吃萝卜;服含有土茯苓的中药应忌茶叶;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时不吃大蒜;服用含薄荷的中药不吃蟹肉等。
中药的煎煮方法
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忌用铜、铁器皿。
浸泡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中药饮片煎煮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60分钟。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将中医饮片适当加压后,以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遍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0.5~1厘米即可。
煎煮
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2次。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一般头煎的煮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用小火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煎煮时间可缩短5~10分钟,而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煎煮时间宜增加10~2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剂量
中药煎煮后每次所取得的药液量成人一般为150毫升,学龄期儿童为100毫升,婴幼儿为50毫升。
中药的煎煮方法
1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忌用铜、铁器皿。
3浸泡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中药饮片煎煮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60分钟。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将中医饮片适当加压后,以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遍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0.5~1厘米即可。
4煎煮
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2次。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一般头煎的煮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用小火煎10~20分钟。
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煎煮时间可缩短5~10分钟,而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煎煮时间宜增加10~2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5剂量
中药煎煮后每次所取得的药液量成人一般为150毫升,学龄期儿童为100毫升,婴幼儿为50毫升。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煎药前不要洗
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因为水洗可能会使有些中药的水溶性成分丢失,会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会使部分药材的辅料丢失,影响药物疗效。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煎药水位选择
由于饮片均为失水后的干品,一旦加水引起药材细胞膨胀时,会吸收大量的水份,因此煎药时需要加够水量,不能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每剂药一般煎2-3次,第一煎水量可多些,一般以漫过药面3-5cm为宜,第二、三煎水量可略少,每次煎得药量100-200mL左右,一般一日服用一剂,将两次或者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
煎中药不能盖盖子吗 煎中药的注意事项
1、一般煎药时间和方法是:刚来的干药用水泡10钟左右,然后武火烧开煎15分钟,在用文火煎15分钟。
2、一副药也有个别药的特殊煎发,先煎,后下,是多有毒,或者易挥发药物这样可以减少毒性,对可以引起喝药有刺激药物采取包煎,阿胶需要洋花,这些特殊煎发只要按医嘱做就可以了。
3、最后就是煎煮中药是煎一次,喝一次,还是一副药煎2-3次,然后把2-3次煎的药物混合在一起,分2-3次服用。个人主张还是煎一次,喝一次。
4、所谓文火就是小火,尽量使用细软的柴草,比如锯末,撒一把木质锯末,别的细软柴火也一个道理,盖住大火头,慢慢煨汤药。
5、草头方子可以治大病,不要小看这些药草,屠呦呦从药草中提炼出的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见效慢的中药副作用也小,只要坚持服药,能治好许多西医所不能治疗的疾病。
如何正确煎煮、服用中药
1、煎药工具怎么选?
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铜锅、带油垢的锅及其它金属器皿。因为铝铁铜等金属器皿会与中药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服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一般不需要。虽然很多中药饮片看起来表面会有些灰黑,其实在供货前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以及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冲走流失。
3、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煎煮前用凉水浸泡饮片约半小时左右,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药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二、煎煮中
1、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2、煎药应掌握什么样的火候?
煎药时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后改用文火(小火),以防中药很快熬干,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解出来而影响药效。
3、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各不相同。治疗外感的药煎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头煎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三煎沸后再煎15分钟即可。慢性病补益药宜慢火久煎,大约40-60分钟。
4、处方中单包的药如何煎熬?
后下: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如薄荷、藿香、玫瑰花等。②久煎容易降低效果的药物也应后下,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
包煎:①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②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③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烊化: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按医嘱取汁冲服。
三、煎煮后
1、煎好的药液最好经过过滤,每剂大约50-200亳升,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再次煎熬,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
2、煎煮后如何服用?
1)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
温服: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温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2)服药的剂量: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
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少量分服。
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势大力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此外,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
3.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中药怎么熬效果最佳 刺激肠胃药材饭后服用不伤身
要注意的是,若是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的祛痰药,或对肠胃较刺激的中药材,则选择饭后服用,才能避免不适症状发生。除了自行煎煮外,其实现在市面上也有许多代客煎药服务,只要遵循正确煎药原则,就能让中药材发挥最大疗效。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容器的选择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锅为最好,其次为不锈钢锅、搪瓷锅以及耐高温的玻璃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一定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因为这些元素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二、预处理
第一步:“看” 煎煮中药前首先要查看中药的质量,如发现有虫蛀、霉变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其次是查看有无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如有应另置并按特殊方法处理。
第二步:“泡” 将药店拿回的中药饮片加适量水浸泡20~30 min ,轻质的中药、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重质中药、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目的是为了使中药湿润变软, 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使用无污染的自来水即可,忌用反复煮过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药。
2、加水量:经验加水量是超过药物表面3~5cm;理论计算是按每1g中药加水10mL计算,将总水量的70%用于头煎,剩下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也就是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煎煮时间:煎煮时间从沸腾后计算,一般解表药头煎10~15 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 ,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时间是因为长时间高温煎煮,会使植物细胞遭到破坏,使药液中不溶性的无效成分增加。而且长时间煎煮还有将药煎焦煳底的危险。
5、煎煮次数: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药成分。煎煮后及时滤出煎液,并将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四、特殊处理
根据药物性质不同,有些药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处理。不少患者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会将需特殊处理的中药一起和群药同煎,这样操作是很不妥当的。
1、先煎:就是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一般将需先煎的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20 min后,再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合并煎煮。这些中药有:①动物的骨甲类如鳖甲、龟板等; ②矿物类如生石膏等; ③有些毒性中药如生川乌、生草乌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2、后下:就是缩短煎煮中药的时间,减少因长时间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常规操作是:待其他群药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药煎煮5-10min即可。这些中药有:①气味芳香类中药如砂仁等;②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如钩藤、番泻叶等。
3、包煎:就是将中药装入棉布袋中与其他群药共煎。这些中药有: ①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等,防止煎煮时煳锅底; ②富含绒毛的中药材如旋覆花、枇杷叶等,防止脱落的绒毛刺激咽喉。
4、烊化:就是将胶类中药加入已煎好的药液或清水中加热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响其他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锅底,如阿胶、鹿角胶等。
5、另煎:就是将贵重中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等用适宜的容器单独煎煮取汁后,药渣并入其他群药共煎,目的是减少群煎时其他药渣对贵重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
总之,临床中医师只有在开具处方后叮嘱患者严格按照中药煎煮的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提高汤剂的疗效,使中药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好地作用。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病在上焦,宜饭后一小时服;病在下焦,宜饭前一小时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