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莶草的注意事项 通经络
稀莶草的注意事项 通经络
《品汇精要》中说到稀莶草有:“治中风失音不语,口眼歪斜,时吐涎沫。补虚,安五脏,生毛发。明眼目,乌髭发,壮筋力。”;同时《本草蒙筌》也记载到稀莶草:“疗暴中风行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渗湿痹,腰脚酸痛者殊功。”可见稀莶草具有通经络的作用,适宜治疗中风,手足不遂等症;中医上用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可与蕲蛇、当归、地龙等同用。
风湿的药膳食疗
1、生姜红糖茶:生姜5片,红糖适量。生姜放入保温瓶中,加入红糖以沸水冲泡,加盖焖10分钟,代茶随时饮用。此药膳茶可治肢体关节风痹所治疼痛。有通经散寒之功效。
2、生姜粥:生姜5片,葱白3段,糯米60克。将生姜、葱白、糯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热服,常食有效。此药膳粥可散寒利湿、祛风通络。用于游走不定的关节疼痛。
3、五加皮醪:五加皮50克,糯米500克,酒曲适量。将五加皮水煮两次去渣合汁,与糯米共煮成于饭,待冷,加入酒曲适量拌匀,发酝成酒酝。每日适量佐餐食用。此药膳醪通经活络,除湿祛风寒。用于腕、肘、膝关节疼痛等症。
4、防风苡米饮:薏仁米30克,防风10克,生姜3片。将薏米、防风、生姜共煎汁,饮用时弃渣留汁饮用。每日1剂,连用4-6日为一疗程。此药膳饮用于关节不利、伸屈不直、风寒湿邪等症。
5、鳝鱼汤:鳝鱼200克,生姜3片,葱白2段,黄酒2匙。将鳝鱼洗净后取肉切丝,和生姜、葱白、黄酒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炖汤,调味佐膳服用。每日1剂,连用5-7日为1疗程。此药膳适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甚等症。
6、乌鸡酒:乌雄鸡1只,白酒2500克。将乌雄鸡洗净后用白酒煮炖,至酒熬去一半即可。每次饮20~30毫升,每日1次,同时佐餐食用。此药酒宜治湿痹,肢体关节疼痛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等症。
7、稀莶煨羊肉:稀莶草50克,羊肉200克,生姜15克,葱白25克,精盐、味精、料酒各适量,花椒10粒。酒制稀莶草入砂锅中水煎,去渣取汁。羊肉洗净后入沸水中煮5分钟,捞出切成小条,生姜洗净切片,葱白切段。取锅置旺火上,加清水适量,入羊肉煮沸,再人姜、葱、花椒及料酒2匙。使中火煮30分钟,加入药汁,再小火慢煨至肉烂,放入精盐、味精少许即成。吃肉喝汤。此药膳祛风湿、活络止痛。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酸麻、腰膝无力等症。
8、鳝鱼粉:大鳝鱼5条(每条500克以上),黄酒适量。鳝鱼剖内脏,阴干,研成细粉,装瓶备用。每日服2次,每次15克,用黄酒2-3匙调匀用开水冲服。连用2个月为1疗程。此药膳活经散寒、祛风利湿、通络。用于风湿痹症。
9、鳝鱼酒:小活鳝鱼500克,白酒1000克。将小活鳝鱼洗净放入白酒中,加盖封固,1月后饮用。每日2小盅,连用2个月为1疗程。此药酒可舒筋活血、驱风除湿、补虚助力、通利筋骨。对风寒引起慢性关节炎有疗效。
10、扁豆苡仁藿香汤:扁豆、薏苡仁各10克,藿香6克。扁豆、苡仁、藿香放一起,加清水煎汤,煎30分钟后,去渣取汁。每日2次,饮汤。此药膳汤适用于初秋多湿所至脾虚湿热,风湿痹痛等症。
臂丛神经痛中医辩证治疗
1.风湿痹阻
(1)治法:祛风除湿通络。
(2)方剂:蠲痹汤化裁。
(3)组成:羌活log,独活log,桂枝10g,秦艽15g,海风藤15g,桑枝15g,当归15g,川芎10g,广木香10g,乳香log,甘草5g。
(4)备选方:①桂枝附子汤加减:桂枝log,炮附子5g,生姜10g,大枣log。②麻黄加术汤加减:麻黄10g,桂枝10g,炙甘草6g,杏仁5g,白术15g。③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桂枝10g,葛根10g,白芍15g,羌活15g,威灵仙20g,桑枝15g,白蒺藜10g,鸡血藤20g,地龙10g,甘草5g。④防风汤加减:防风15g,麻黄log,当归15g,秦艽15g,肉桂log,葛根10g,茯苓15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5g。
(5)加减:恶寒无汗加麻黄;局部畏冷明显者加细辛4g、制附片3g;疼痛较甚者加全蝎3g、蜈蚣6g、露蜂房6g;麻木者加鸡血藤12g;兼有发热者,加金银花15g、连翘20g。
(6)临证事宜:风湿痹阻不解,蕴久可以化热,若化热可参同湿热浸淫证候治疗。
2.寒湿侵袭
(1)治法:散寒除湿,疏筋通络。
(2)方剂:乌头汤化裁。
(3)组成:川乌15g,生麻黄6g,苍术15g,白术15g,生甘草5g,羌活10g,姜黄10g,当归15g,生白芍15g。
(4)备选方: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30g,苍术10g,麻黄6g,桂枝10g,羌活10g,制附片9g,威灵仙15g,全蝎5g,蜈蚣2条,甘草3g。
(5)加减:疼痛较重者,加制草乌6g、附子4g、乳香6g、没药8g;手指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2g、防己12g、萆薢20g;肌肤麻木者,加稀莶草15g、路路通15g;关节酸胀者,加晚蚕砂10g、海风藤12g。
(6)临证事宜:乌头有一定毒性,应用时应该注意,一般剂量在9~15g之间,并且要先煎20~30分钟,以解其毒性,如用量需再加大,则先煎时间要延长至2小时,最大用量以不超过30g为宜,如出现舌麻、头晕或脉结代等症状,即应减量或停用。
3.瘀血阻络
(1)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2)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
(3)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20g,川芎10g,秦艽15g,羌活15g,没药log,牛膝15g,地龙10g,桑枝15g,姜黄15g,甘草5g。
(4)备选方: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g,丹参10g,乳香10g,没药10g,连翘10g。
(5)加减:寒凝气滞所致之血瘀者,可加附片3g、桂枝6g;气虚所致者,可加炙黄芪20g、人参10g;阴虚者,可加生地黄12g、玄参 12g、知母10g;兼有湿热征象者,可加苍术、黄柏各12g;疼痛剧烈者,可加全蝎5g、蜈蚣5g、露峰房10g、蜣螂虫6g;患肢冷者,加桂枝 10g。
(6)临证事宜:瘀血痹阻的证候多因久病不愈所致,邪入于络而致气血凝涩不通,经治疗后,一旦瘀血征象好转或消除,应及时调整处方,以免久服耗伤正气。
4.湿热浸淫
(1)治法:清热利湿通络。
(2)方剂:四妙丸加减。
(3)组成:苍术10g,黄柏log,牛膝15g,薏苡仁20g,泽泻15g,车前子10g,独活10g,秦艽10g,地龙10g,伸筋草15g。
(4)备选方:①白虎桂枝汤加味:知母15g,甘草5g,石膏30g,粳米15g,桂枝10g。②宣痹汤合当归拈痛汤化裁:防己10g,晚蚕砂 10g,薏苡仁20g,赤小豆10g,黄芩10g,连翘10g,栀子15g,滑石10g,绵茵陈10g,当归15g,知母log,羌活10g。③桑络汤加味:桑枝15g,络石藤15g,忍冬藤15g,赤芍log,木瓜10g,旆莶草15g,薏苡仁30g,全蝎5g,白芍15g,甘草5g。
(5)加减:高热口渴,汗出烦闷,脉数者,加生石膏、寒水石各30g;壮热不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3g,芒硝10g;关节肌肉拘挛疼痛者,加忍冬藤、络石藤各15g,稀莶草12g,威灵仙15g;阴虚内热者,加生地黄、丹皮、地骨皮各12g;痛甚者,加海桐皮12g、姜黄15g;口苦明显,急躁易怒者,加龙胆草8g。
(6)临证事宜:如有表热证存在,如恶风、发热、咽痛等,可加用清热解表之品,如荆芥、防风、牛蒡子、桑叶、金银花、连翘等以取微汗为佳。
治风湿的药有哪些
1、疏散风邪类:独活、羌活、防风、麻黄。
2、温经散寒类:桂枝、川乌、草乌、熟附子、细辛。
3、除湿蠲痹类:木瓜、茯苓、防已、苡仁、萆薢、苍术、蚕砂、猪苓、泽泻、滑石。
4、清热通痹类:忍冬藤、银花、连翘、黄柏、知母、石膏、生地、赤芍、丹皮、大青、板蓝根。
5、通经活络类:豨莶草、清风藤、威灵仙、络石藤、伸筋藤、忍冬藤、秦艽、松节、木瓜、海枫藤、千年健、透骨草、鸡血藤、穿山甲、姜黄。
6、搜风剔络类:全蝎、蜈蚣、地龙、蕲蛇、乌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蚕、蜂房。
7、活血化淤类:当归尾、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五灵脂。
稀莶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
稀莶草性寒,味辛、苦,辛能散风,生用苦寒能清热解毒,除湿热,治风疹湿疮,可单用内服或外洗,亦可配刺蒺藜、地肤子、白鲜皮等祛风利湿止痒之品;治疮痈肿毒,红肿热痛者,可配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治发背、疔疮,可与小蓟、紫花地丁等同用。
稀莶草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湿
《纲目》中记载到稀莶草可:“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风湿诸疮。”,可知稀莶草辛散苦燥,能祛筋骨间风湿,通经络,利关节,生用性寒,宜于风湿热痹;酒制后寓补肝肾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
但在《本草经疏》提到:“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脾、肾两亏,阴不足,不因风湿而得,不宜服。”因此无风湿者慎服。
痛风关节肿大如何恢复 足浴治疗
配方:生大黄20克,艾叶60克,王不留行15克,木瓜20克,伸筋草30克, 白芷15克。
制法:将上药入锅,加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与开水同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后泡足, 每天1剂,每次4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风,对急性痛风尤为适宜。
配方:天麻15克,红花10克,川牛膝30克,稀莶草50克,将上药人锅,加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与开水同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后泡足,每天1剂, 每次4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风,对急性痛风尤为适宜。
配方:忍冬藤40克,丹参30克,桂枝15克, 苦参20克,五倍子15克,乳香10克。制法:将上药入锅,加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与开水同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后泡足: 每天1剂,每次4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风,对急性痛风尤为适宜。
配方:土茯苓50克,川芎30克,忍冬藤30克,威灵仙50克
制法:将上药人锅,加水煎2次, 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与开水同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后泡足,每天1剂,每次45分钟, 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风,对急性痛风尤为适宜。
稀莶草的注意事项 降血压
稀莶草含有腺稀莶萜二醇酸等二萜类化合物,其提取液能使血管明显舒张,并阻断刺激神经所引起的缩血管反应,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的作用,中医上常配臭梧桐,既祛风湿、通经络,又降血压,对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又有高血压者最适宜。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我食疗方法 豨莶草炖猪蹄
豨莶草90克,猪脚1只,黄酒100毫升,上料略加适量清水煎煮后,食肉饮汤,分3次吃完。可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可以用来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疼痛等症状。
臂丛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寒湿侵袭
⑴治法:散寒除湿,疏筋通络。
⑵方剂:乌头汤化裁。
⑶组成:川乌15g,生麻黄6g,苍术15g,白术15g,生甘草5g,羌活10g,姜黄10g,当归15g,生白芍15g。
⑷备选方: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30g,苍术10g,麻黄6g,桂枝10g,羌活10g,制附片9g,威灵仙15g,全蝎5g,蜈蚣2条,甘草3g。
⑸加减:疼痛较重者,加制草乌6g、附子4g、乳香6g、没药8g;手指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2g、防己12g、萆薢20g;肌肤麻木者,加稀莶草15g、路路通15g;关节酸胀者,加晚蚕砂10g、海风藤12g。
⑹临证事宜:乌头有一定毒性,应用时应该注意,一般剂量在9~15g之间,并且要先煎20~30分钟,以解其毒性,如用量需再加大,则先煎时间要延长至2小时,最大用量以不超过30g为宜,如出现舌麻、头晕或脉结代等症状,即应减量或停用。
瘀血阻络
⑴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⑵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
⑶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20g,川芎10g,秦艽15g,羌活15g,没药lOg,牛膝15g,地龙10g,桑枝15g,姜黄15g,甘草5g。
⑷备选方: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g,丹参10g,乳香10g,没药10g,连翘10g。
肛门湿疹偏方大全 偏方五
蛇床子15克,大枫子50克,苍耳子30克,苦参50克,浮萍15克,稀莶草15克。
加水2000~3000毫升,煎煮至沸15~20分钟,去渣取汁,倒人盆中,趁热洗患处,每日2~ 3次,每次20~30分钟。
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功效,适用于肛门湿疹。
痛风用什么泡脚最好 热痹沐浴方
足浴配方:桑枝500克,络石藤200克,忍冬藤60克,鸡血藤60克,川桐皮60克,稀莶草100克,海风藤100克。
制法:煎水沐浴,熏洗患处。
功效:其可清热活血,通络止痛,祛风宣痹。主治关节红肿热痛的急性关节炎。
痛风熬夜怎么办 足浴缓解熬夜痛风
配方:天麻15克,红花10克,川牛膝30克,稀莶草50克
制法:将上药人锅,加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与开水同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后泡足,每天1剂,每次4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风,对急性痛风尤为适宜。
配方:忍冬藤40克,丹参30克,桂枝15克,苦参20克,五倍子15克,乳香10克。
制法:将上药入锅,加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与开水同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后泡足:每天1剂,每次4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风,对急性痛风尤为适宜。
配方:土茯苓50克,川芎30克,忍冬藤30克,威灵仙50克
制法:将上药入锅,加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与开水同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后泡足,每天1剂,每次4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风,对急性痛风尤为适宜。
中医药治偏瘫需结合病人体质
一、风痰入络:
中风不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肢麻木,头昏重,痰,涎多,舌强说话困难,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用平肝熄风,化痰通络。药用天麻5克,钩藤、白蒺藜、地龙、桑枝、僵蚕、炙远志,竹沥半夏各10克,稀莶草、丹参、牛膝各15克,水一煎服,每天1剂。可同时吞服大活络丸或人参再造丸,每天2次,每次1/2~1粒。
二、气虚血滞:
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气短懒动,脉细涩,舌有紫点。治用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黄芪15~30克,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地龙各10克,每天煎服1剂。
三、肝肾亏虚:
四肢偏瘫软弱,痠麻不仁,肌肉萎缩,神情呆板,口中流涎,舌红,脉细。治用培补肝肾法。处方:干地黄15克,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仙炅脾、麦冬各10克,菖蒲5克,稀莶草、“怀牛膝各15克,每天煎服1剂。中成药可选用健步虎潜丸或河车大造丸。
功能锻炼对偏瘫病人至关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肢体畸形,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生理功能恢复。脑溢血病人一般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1周后开始,脑血栓病人,一般在发病24小时后开始。锻炼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详见护理篇。
病人与家属若能掌握一些自我推拿、针灸等方法,对帮助中风偏瘫恢复则更有意义。详见推拿、针灸各篇。
中医治疗痛风的方式哪种比较好
一、针灸治疗痛风
一般风寒湿痹痛风宜针灸并用;风寒热痹痛风则宜针不宜灸;正虚久痹痛风以灸为宜。常用取穴,肩痛取肩。肩贞及压痛点;腕痛取阳池、外关、合谷;肘痛取合谷、手三里、曲他;膝痛取膝眼、阳陵泉;踝痛取中封、昆仑、解溪、丘墟等。
刺血治疗痛风取穴:主穴分2组。阿是穴、太冲、内庭、对应点;曲池、阳池、阳溪、太冲、丘墟、太溪、阳陵泉、血海。阿是穴位置:红肿热痛最明显处。对应点位置:健侧手部阿是穴的对应部位。
二、气功治疗痛风
气功对于痛风的治疗可辅以气功调理,如练习放松功和内养功,以帮助疏通经络,活血通脉,平衡阴阳,以平为期。
三、辨证论治痛风
1.湿热阻痹:痛风治宜清热化湿、宣痹止痛。药用白虎加桂枝汤加薏苡仁、防己、黄柏、牛膝等。
2.瘀热内郁证:痛风治宜清热化瘀通络。药用凉血四物汤加减。
3.痰湿阻滞证:痛风治宜化痰除湿、舒筋通络。药用六君子汤加味。
4.肝肾阴虚证:痛风治宜滋补肝肾、舒筋通络。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四、其他方法治疗痛风
1.雷公藤根去皮15g、生甘草5g,煎水服用,每日1剂,14天为1疗程,适用于风寒湿痹痛风。
2.稀莶草、臭梧桐各15g,煎水服用,每日1剂,14天为1疗程,适用于风寒湿痹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