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鼻子有哪些发育特点
婴儿的鼻子有哪些发育特点
(1)由于面部颅骨发育不全,小儿的鼻和鼻腔相对地短小。新生儿及初生数月小儿几乎没有下鼻道。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颅骨、上颌骨的发育以及出牙,鼻道逐渐加长加宽。到4岁时,下鼻道才完全形成。
(2)婴幼儿没有鼻毛,鼻粘膜柔弱且富于血管,故易受感染。感染时,由于鼻粘膜的充血肿胀,常使狭窄的鼻腔更加狭窄,甚至闭塞,发生呼吸困难。即使是普通感冒,婴幼儿也可能发生呼吸困难、拒奶以及烦躁不安。
(3)婴幼儿的鼻窦不发达,出生时,上额窦及筛窦虽已形成,但极小,额窦及蝶窦则完全未发育。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颅骨和上颌骨逐渐发育,鼻窦也逐渐发育完成。但各个鼻窦的发育也不完全一致,如上颌窦,2岁后开始迅速增大,到6岁时已较宽而深;筛窦的发育速度与上颌窦相似;生后第2年额窦开始出现,6岁时如豌豆大小,12~13岁时才发育完善;蝶窦到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此腔开始很快增大。由于年幼儿鼻窦发育较差,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但极少引起鼻窦炎。
(4)鼻泪管在年幼儿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位于眼的内眦。所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往往侵及结膜,出现眼睑红肿、眼屎多等症状。
婴儿的骨骼发育有哪些基本特点
小儿的骨骼中各种成分的比例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的骨骼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盐约占2/3;而小儿的骨骼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各占一半。所以,小儿的骨骼特点是较柔软、富于弹性、韧性好,但容易受外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如长期用裤带或松紧带束缚胸部,则会影响胸廓发育,发生肋骨下部凹陷;不正确的坐立姿势、写字姿势及背书包姿势,都可能造成驼背或脊柱侧弯等。因此,在小儿发育时期,要特别注意小儿的坐、立、走等动作的正确姿势。
另外,在小儿生长发育的同时,骨骼也在不断地发育。骨骼最初以软骨的形式出现,软骨必须经过钙化才能成为坚硬的骨骼。在骨骼钙化过程中,需要以钙、磷为原料,还需要维生素D(为鱼肝油里的主要成分之一),以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小儿机体如果缺少维生素D,就会患“小儿缺钙”(即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从而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小儿生长发育时期,应让小儿多晒太阳,多给小儿吃些富含维生素D及钙质的食物,以防发生“小儿缺钙”。
婴儿的骨骼发育特点与成人差别很大,因为婴儿骨骼中的各种成分比例与成人不同。这就决定了宝宝的骨骼具有柔软和富有弹性的特点,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特点,所以宝宝的骨骼极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变形,这就要求父母们要特别注意宝宝的坐力行走姿势,不良的习惯往往会给宝宝的骨骼发育带来重大的隐患,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钙质的补充,如果宝宝缺钙,那么骨骼发育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要想让宝宝能够健康成长,就必须在饮食调理上和日常护理两个方面下功夫。
睾丸的发育特点
睾丸将来产生精子,所以它是男孩的生殖器官,睾丸中曲细精管上的间质细胞则分泌大量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所以又是男孩重要的内分泌器官。青春期前,睾丸处于幼稚状态,容积不足3毫升,睾丸中产生精子的曲细精管又狭又细,看不见管腔。10岁左右,曲细精管开始发育,管壁出现少量的精原细胞,12岁左右,睾丸迅速发育,容积增到12毫升以上,曲细精管的长度和曲折度都增加,管壁的精原细胞则不断分裂繁殖,逐步发育成各期生精细胞,最后产生精子,同时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等。
睾丸里产生的精子还未完全成熟,它进入附睾后继续吸取营养并发育。输精管紧接附睾尾部,与精囊腺的排泄管合成射精管,通过前列腺开口于尿道。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口,是精子外振的必由之路。
在睾丸等发育的同时,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等附属腺体也加快成熟,各自分泌具有特殊刺鼻气味的乳白色粘稠液,与精子汇合成精液,对精子的生存和活动极为重要。
婴儿喉咙中有痰该怎么处理
孩子喉中痰响的话,要高度重视,因为新生儿一般出现喉咙有痰的话,通常是新生儿肺炎的表现。这主要是炎性分泌物增多所致,单纯的祛痰治疗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从根本上抗炎治疗才可以。
孩子喉咙有痰,也有可能是新生儿先天性喉喘鸣,本病因为母孕期缺钙导致孩子喉状软骨发育不良所致,多无大碍,一般在2周岁前自愈,如果您的孩子不是喉喘鸣,而是肺炎的话,就要正规治疗了,通常新生儿是要住院治疗的,一般经过正规的抗炎,祛痰治疗,7-10天可治愈。
婴幼儿缺乏咳嗽排痰的能力,痰液由支气管粘膜的纤毛摆动送到咽喉部位后无法排出,呼吸时气流通过咽喉部位就形成呼噜声,必须按时给宝宝用药。
婴儿经常会出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的现象,这是因为婴儿鼻腔比较起来,非常得狭窄,鼻窦尚未发育成熟,鼻腔粘膜又特别敏感的缘故,所以在打过喷嚏,接触到冷空气或哭过,常常就会有流鼻涕的现象,而出现鼻塞。更何况婴儿鼻粘膜和我们大人一样,每天都会有正常量的分泌物。当前端的分泌物积存久了,会干燥变硬变成鼻屎块,阻塞住婴儿狭窄的鼻腔,伴随每次的呼吸,造成小婴儿的鼻子有哽哽的鼻塞声,有时候小婴儿打个喷嚏,把鼻屎块推出鼻腔,鼻塞的情况马上就改善了。
多给宝贝喝水,而且可以给他喝梨水,秋梨膏兑水喝也可以。
如果孩子出现嗓子有痰的现象的话,最好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排除肺炎的可能,如果是因为肺炎导致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生活当中一定要让孩子多喝一些水,可以咨询一下医生如何给孩子除痰。
3个月婴儿发育特点
和刚出生时有所不同,三个月的宝宝能分辨气和味,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如果宝宝不喜欢奶粉的味道,就会吐奶,表示拒绝。那宝宝还会有什么举动呢?下面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三个月宝宝的发育特点:
此时,宝宝的嗅觉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能对有气味的物体作为各种反应,比如面部表情丰富,不规则深呼吸,脉搏加强,打喷嚏,把头躲开,四肢和全身不安宁等。
这个阶段,宝宝能分辨不同的气味,会让妈妈措手不及。例如,吃惯了母乳的宝宝,突然喂给奶粉,宝宝会拒绝,因为气味已经发生改变,即使同样装在奶瓶里也一样。
此外,三个月的宝宝对不同味觉的刺激也有不同的反应,对甜的东西会吸允,脸上显示出愉快的表情,做出特殊的舔嘴、咂舌动作。对苦、酸、咸的食物,面部会出现不安的表情,比如闭眼、皱眉、闭嘴等,有时还会恶心、呕吐。
如果在三个月培养宝宝的嗅觉和味觉能力,等宝宝长大后,很多食物都能轻松分辨出来。这也算宝宝的特殊技能,不断强化,对宝宝日后生活有帮助。
婴幼儿骨骼发育有哪些特点
一、头颅骨发育:
根据头围大小、前、后囟及骨缝闭合情况,来衡量颅骨的发育。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前囟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在出生时约1.5~2cm,6个月变小,1~1.5岁时闭合。
后囟: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至迟于生后6-8周闭合。
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于3-4 个月时闭合。
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克汀病;前囟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极度消瘦小儿。
二、脊柱的发育: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一年脊柱增长较下肢快,1岁以后则落后于下肢的增长。
3个月会抬头,脊柱形成第一个弯曲(颈前凸;);6个月会坐,脊柱形成第二个弯曲(胸后凸);1岁会走,脊柱形成第三个弯曲(腰前凸)。至6-7岁时韧带发育后,这些弯曲才固定。坐、立、行姿势不正及骨骼病变可引起脊柱发育异常或造成畸形。
三、骨化中心的发育:
一般摄左手X线片了解腕部骨化中心情况以了解骨骼发育情况:正常婴儿在出生4-6个月出现2 个骨化中心(头骨及钩骨),3岁时出现4个骨化中心(三角骨、下桡骨骺);6岁时7个(月骨、大、小多角骨);8岁时9个(舟骨,下尺骨骺);10岁时出齐10个(豆状骨)。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1,患呆小病、生长激素缺乏症、肾小管酸中毒等时骨龄明显落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中枢性性早熟时骨骼发育过快,出现早熟。
婴儿鼻子有鼻屎怎么办
1、可在鼻孔内滴入少量凉开水或一些消炎的滴鼻液或眼药水,待其软化后再用棉棒在孩子鼻孔里轻轻转几下,过一会儿孩子打喷嚏,鼻屎就会自己出来。
2、可轻轻捏一捏宝宝的鼻孔外面,鼻屎有可能会脱落,或诱发宝宝打喷嚏将其清除。
3、先用温湿的毛巾把小鼻子捂一捂,软化鼻屎,然后用餐巾纸卷成细细的小棒,在小鼻孔里转一转,这样就可以把鼻屎转出来了。
4、可用棉棒蘸点香油在孩子鼻孔里轻轻转几下,过一会儿孩子打喷嚏,鼻屎就会自己出来。
5、有条件的家庭可用能产生水气的超声雾化设备或类似的设备,让水气对准宝宝的鼻孔,也能起到软化鼻屎的作用。
婴儿大脑发育特点
新生儿只能注视眼前30厘米左右的地方,婴儿1个月时,已经能够“追视”,也就是随着物体移动自己的目光了。如果妈妈抱着宝宝说话,他(她)会盯着妈妈的脸看,如果妈妈转动头部,他(她)也会随着上下左右地转移视线。
两个月的婴儿会转动头部,用目光追踪物体,手脚的活动更加灵活,会主动伸手去摸看到的物品,将脸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等,而且趴在床上时可短时间抬头了。
婴儿3个月左右(慢的婴儿要到4~5个月大),渐渐能够支撑自己的头颈,并可以控制颈部动作。头颈能竖起来之后,孩子就可以把头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或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与此同时,孩子也开始伸手去抓身边的玩具,并顺势放到嘴里,他也会把小拳头塞到嘴里啃,或是把手指伸到嘴里吸吮。
4个月的婴儿逐渐能区分昼夜,白天玩耍的时间增多,夜晚睡眠时间增加,并且每一觉睡得时间更长。大多数4个月大的婴儿头颈已经可以竖起来了,趴着的时候头抬得很高,而且可以持续一段时间。有人扶着腋下,他(她)就可以坐稳。
5个月大的婴儿中,有些已经会翻身。翻身这个动作使孩子的运动范围一下子扩大了不少,对宝宝来说是个崭新而令人惊喜的体验。宝宝如果不喜欢练翻身,也不用强迫他。这个月起,宝宝会把小手伸向所有感兴趣的东西,抓在手里又是摇又是敲,增加了很多主动性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