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为何猜疑心理那么重
七旬老人为何猜疑心理那么重
老年人为何疑心重?
孙奶奶最近显得有些焦躁不安,她总是环疑与自己共同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伴有一天会抛弃她。为此,她不顾70多岁高龄,常常为老伴去公园与其他老年人一起晨练而发脾气。“他一定是看上哪个爱唱歌的女妖精了!”孙奶奶很委屈地向家人控诉。在公园里,每天早晨都有很多老人聚在一起唱歌,性格开朗的孙爷爷非常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一展歌喉。然而,孙爷爷的这一爱好却成为孙奶奶最不放心的地方、孙爷爷说:“以前老伴是个非常善解人意的人,怎么—上了年岁就变得这么疑神疑鬼的?”
可以说,猜疑和偏执是老年人心理变化的某一现象。有些老年人在进入老龄阶段之后,会对周围的人越来越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不仅折磨着自己,也严重影响了家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像孙奶奶这样猜疑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
原因一:生理衰退带来的心理不安
生理衰退带来的心理不安
探寻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脱离生理变化给老人心理所带来的影响。当老年人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衰退的时候,他们最先产生的是心理恐慌,担心身体每况愈下,担心生活在孤独之中,等等。所有的这些担心最终会表现在对周围人的依赖上,他们越来越依赖于家人对自己的关注与照顾,也会对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十分敏感。孙奶奶之所以对老伴不放心,也正是因为她不能像孙爷爷一样开放、健康地生活。当老伴儿独自外出活动的时候,孙奶奶就会有一种被冷落的失落感。
原因二:生活圈子缩小造成的思维单一
老年人退休之后,生活圈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的主题也会随之而产生偏移。如果能够很快适应退休生活,拓展新的生活内容,那么,退休之后的生活将是丰富多彩的。然而,有些老年人退休之后,无所事事,每天除了做家务几乎没有其它有兴趣做的事,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禁锢在家庭小环境中,于是,日常的思维、行动都仅仅是围绕着家庭展开。这种孤单状态造成老年人对外界事务的感受性降低,家庭之外的生活对他们是陌生的,所以!常常会有无法对外界作出有效判断的情况出现。一旦这种与外界之间连接的能力降低,老年人就需要提升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过度的自我保护常常是猜疑心理的开始。
如何预防疑心病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我们可以这样改变:
一、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二、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己的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印象。这样就会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三、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如果怀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四、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避免了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
五、向心理医生求助。当经过上述调整,仍无法消除猜疑心时,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坚信自己有猜疑的依据,并给自己与周围人都带来较大的困扰。这时候,光靠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建议找心理医生咨询,共同找到解决的方法。
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
如何预防疑心病
一、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二、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己的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印象。这样就会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三、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如果怀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四、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避免了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
五、向心理医生求助。当经过上述调整,仍无法消除猜疑心时,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坚信自己有猜疑的依据,并给自己与周围人都带来较大的困扰。这时候,光靠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建议找心理医生咨询,共同找到解决的方法。
老人为何总是心理敏感
人进入老年后,生理机能慢慢出现变化,机体的各种功能减退,稍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有:性格改变、情绪不稳、悲观自卑、敏感多疑等。然而一些年轻时就生性多疑的老人,到这个时期会更加敏感多疑,甚至还会经常捉摸别人说的无关紧要的话。那么老人为何总是心理敏感?
1、当老人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衰退的时候,他们最先产生的是心理恐慌,担心身体每况愈下,担心生活在孤独之中,等等。所有的这些担心最终会表现在对周围人的依赖上,他们越来越依赖于家人对自己的关注与照顾,也会对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十分敏感。
老人为何总是心理敏感
2、老年人退休之后,生活圈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的主题也会随之而产生偏移。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禁锢在家庭小环境中,于是,日常的思维、行动都仅仅是围绕着家庭展开。这种孤单状态造成老年人对外界事务的感受性降低,家庭之外的生活对他们是陌生的,所以,常常会出现无法对外界作出有效判断的情况。一旦这种与外界之间连接的能力降低,老年人就需要提升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过度的自我保护常常是猜疑心理的开始。
3、过于自我的个性往往是实现个体心理健康的严重障碍,它使得我们容易固执于某一点,造成过早的心理老化。当衰老势不可当的时候,老人更加需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这种维护有些时候甚至会显得不可理喻。如果老人本身就过度地自我关注,一旦遭遇来自生理、心理方面轻微的冲击,他们就容易走向心理失调甚至是精神障碍的边缘。
为什么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1、自卑心理
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2、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针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3、多疑心理
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家庭幸福禁忌
人人都盼望有一个团结和睦、美满幸福的家庭。希望少有所育、老年所养,和和气气、快快乐乐。要想得到这些,必须做到:
忌开支无计划 每个家庭是一个生活单位,因此,对每月、每年的收入、支出,应该有个估算。“当家的”应当“量入为出”,做好一个先紧后松的支出计划,把节省下来的钱逐月存入银行,以备急需之用。这对子女已长大、尚未成婚的家庭尤其重要。更忌吃喝无度、挥霍浪费。
忌相互猜疑 猜疑往往是导致感情产生隔阂甚至破裂的因素之一。这里所指的猜疑,有夫妻间的、婆媳间的,也有父母、子女间的猜疑。消除对方的疑虑,就能维持家庭的和睦温暖。
忌生气时任意摔东西 有些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借摔东西“出气”。这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损失了财物,很不值得。
忌重男轻女 现在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而生男生女只能任其自然。但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封建残余意识,在部分老人和新婚夫妇中还根深蒂固。这会使妇方受到严重的精神打击。
忌小事斤斤计较 在多成员的家庭中,要互相尊重。别人的衣饰穿戴、饮食习惯、社会交往、娱乐爱好的“自由”,不应讽刺、冷嘲。应该互相宽容,不要互相干涉,才能避免矛盾。
老年人快乐的秘诀:心态好
记忆力与感知功能的衰退降低了老年人的判断力、控制力及反应灵敏性,也降低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导致老年人心理脆弱,容易产生嫉妒、任性、固执、爱猜忌、好发牢骚及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形成所谓的抑郁型、冲动型或猜疑型等类性格。
身体的衰老使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功能减弱,从而动作笨拙不协调,容易疲劳和易发生意外事故。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现焦虑、忧伤与失望等情绪。
面对生理、心理的各种不如意,老年人尤其要重视心态的调整,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尽量做到随遇而安、心胸开阔。
随遇而安的想法即能使自己较好地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又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心态。例如:遇上别人级别高、条件好、待遇优厚时不眼热;遇上喜争风吃醋、爱占便宜好拔尖的人,能宽容、谦让;遇上看不惯的事儿能不生真气。只有这样,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才能笑口常开。
人为什么会有疑心病
有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气量不足,疑心病重,对周围世界缺乏安全感,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缺乏信任感,经常焦虑、慌张,对别人无端猜疑,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这种现象属猜疑“过度”,轻则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重则影响工作、团结和家庭和睦,是不可取的。我们常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猜疑心理的人,要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努力使自己胸襟开阔,时刻保持雍容大度的气量,对别人给自己的一些小疏忽,小的恩怨,不必过多计较,耿耿于怀。要学会全面的、辩证的看待人和处理事,遇到猜疑苗头时,头脑保持冷静,客观进行分析,实事求是,不轻信流言,不主观腻测,多想别人的好处,多看别人的长处,这样可将猜疑之念扼杀在萌芽之中。要信任别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旦发生误会,应该心平气和、开诚布公的把问题摆在桌面上,用善意的心态,诚恳的态度,讨论的方式,相信别人的解释,以恢复事实真相,达成共识。信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有诚心的对待别人、别人才能诚心的对待你,信任别人必然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有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如“中大奖”、“久别亲人团聚”、金榜题名等,往往乐极生悲,高兴“过度”,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发作。据《重庆时报》报道,今年5月23日晚7时许,重庆市一名69岁的老汉在江北黄泥旁附近一餐馆吃饭时,由于高兴过度猝死。而银川市一位患心血管疾病的老者王先生连续几个小时打麻将没“和”几把牌,最后好不容易“和”了一把牌,却由于过度兴奋猝死在牌桌上。为什么生活里一再发生此类悲剧,究其原因,就是这种人没有保持平和的心态,心理承受能力天生脆弱,一旦遇到好事降临,过于兴奋与激动,从而引发悲剧,世人理当引以为戒。
老年人快乐心态的秘诀
“退下来的老年朋友都应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如此方能心理健康,晚年生活愉快幸福。 ”
记忆力与感知功能的衰退降低了老年人的判断力、控制力及反应灵敏性,也降低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导致老年人心理脆弱,容易产生嫉妒、任性、固执、爱猜忌、好发牢骚及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形成所谓的抑郁型、冲动型或猜疑型等类性格。
身体的衰老使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功能减弱,从而动作笨拙不协调,容易疲劳和易发生意外事故。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现焦虑、忧伤与失望等情绪。
面对生理、心理的各种不如意,老年人尤其要重视心态的调整,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尽量做到随遇而安、心胸开阔。
随遇而安的想法即能使自己较好地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又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心态。例如:遇上别人级别高、条件好、待遇优厚时不眼热;遇上喜争风吃醋、爱占便宜好拔尖的人,能宽容、谦让;遇上看不惯的事儿能不生真气。只有这样,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才能笑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