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诊断
心悸的诊断
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诊断心悸时需要注意什么
诊断心悸注意事项如下:
(一)病史
1.发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持续性还是阵发性。
2.有无发烧、是否规则、是快是慢、是否整齐。
3.与劳动、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等有无关系。
4.有无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尿少、浮肿等。
5.有无多食、怕热、易出汗、消瘦等。
6.有无应用麻黄素、抗胆碱药、可卡因、胰岛素等药物。
7.有无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
8.有无心律失常和猝死家族史。
(二)体格检查
1.注意心脏是否扩大、有无病理性杂音、心率及心律。
2.测血压,有无血管杂音。注意颈动脉搏动的情况。
3.注意甲状腺是否肿大、有无突眼、震颤及杂音。
4.有无贫血体征。
引起心悸的原因 心悸病因的初步判断
根据心悸的伴随症状可以对引起心悸的原因作一个初步判断。如心悸伴有胸痛这,应考虑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伴呼吸困难,常见于心肌梗塞、心里衰竭、重症贫血、心包炎和心肌炎等;伴晕厥、抽搐症状者,可见于房室传到阻滞、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而引起的脑缺血综合征。
心悸的中医诊断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搏跳动异常,心慌不安的症状。心悸常分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因此在诊断心悸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以免出现误诊。
心悸的中医诊断:
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响声,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阴虚火旺: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水饮凌心: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心血淤阻: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或结或代。
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心悸的诊断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心悸检查诊断
一、病史
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因而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如应仔细询问患者心悸的发生是否与体力活动、精神状态以及应用药物等因素有关。若心悸常在轻度体力活动后产生,则病变多为器质性的,应进一步询问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史,若心悸发生在剧烈运动之后,或在应用阿托品等药物之后,则为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另外,心悸发作时间的长短也与病因有关。如突然发生的心悸在短时间内很快消失,但易反复发作,则多与心律失常有关,此时应详细追问心悸发作当时患者的主观感觉,如有无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感觉,是否伴有意识改变及周围循环障碍,以便做出初步的诊断。若患者从幼年时即出现心悸,则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有关。
详细询问病史除对病因有一个初步判断外,还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其他官能性诉述或表现,对以后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体格检查
询问完病史之后,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如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即有无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等心脏以外的心脏病体征。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也应仔细检查,避免遗漏。
三、实验室检查
若怀疑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或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测定血清T3、T4、甲状腺吸碘率、血糖、血。尿儿茶酚胺等。怀疑贫血时可查血常规,必要时可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涂片,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四、器械检查
器械检查中最重要的是心电图检查,且方便、快捷,患者无痛苦。心电图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有无心律失常,还可以发现心律失常的性质。若静息时心电图未发现异常,可嘱患者适当运动,或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还可进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怎么样诊断心悸
1、心悸患者的病史
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因而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如应仔细询问患者心悸的发生是否与体力活动,精神状态以及应用药物等因素有关。
若心悸常在轻度体力活动后产生,则病变多为器质性的,应进一步询问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史,若心悸发生在剧烈运动之后,或在应用阿托品等药物之后,则为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
另外,心悸发作时间的长短也与病因有关如突然发生的心悸在短时间内很快消失,但易反复发作,则多与心律失常有关。此时应详细追问心悸发作当时患者的主观感觉,如有无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感觉是否伴有意识改变及周围循环障碍,以便做出初步的诊断。
若患者从幼年时即出现心悸,则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有关详细询问病史除对病因有一个初步判断外,还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其他官能性诉述或表现对以后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2、心悸患者的体格检查
询问完病史之后,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如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即有无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等心脏以外的心脏病体征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也应仔细检查避免遗漏。
心悸怔忡的鉴别诊断
心悸怔忡
心律失常的病人常常有心悸的感觉。中医所谓之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和胸痹、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同时出现。
惊悸和怔忡虽同属心悸,但两者从病因、症状、病情轻重等方面来看是有区别的。
从病因来说,惊悸是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过度而来;而怔忡则是由于心血不足所致。其次,惊悸日久也可以发展而成为怔忡。《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怔忡发病的病因,在于“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
从临床表现来看,惊悸由外因引起,时作时辍,不发时一如常人;而怔忡则为内因所致,终日感觉心中悸动不安,稍动尤甚。从病情轻重来看,惊悸多由外因所致,身体状况一般较好,故病情较轻;而怔忡一方面是由惊悸日久进一步发展而来和(或)心血不足,真血虚耗逐渐发展而成,因此病情较重。
心悸怔忡的诊断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尤其是青壮年,偶有心慌,特别是在生活起居变化或精神刺激时出现,经过休息或情绪稳定后即恢复正常者就不必就医治疗。
如果呈多发性,或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在休息一、两天后仍无好转,并且伴有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则应及时到医院的内科诊治,以除外各类心脏器质性病变。如无器质性病变,多属于心眼神经官能症患者,可服用中药,效果较好。
心悸怔忡的鉴别诊断
①心胆气虚型心悸怔忡。证见心悸善惊,苔白脉弱。治宜养心安神,方用平补镇心丹。
②心血不足型心悸怔忡。证见心悸头晕,面白乏力,舌淡脉细。治宜养心补血,方用归脾汤。
③阴虚火旺型心悸怔忡。证见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清火,方用天王补心丹。
常见心律失常有什么特征呢
1.窦性:窦性心动过速:心悸,心率>10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乏力、头晕,心率<60次/分;病窦综合征:头晕、乏力、黒朦,持续窦缓(50次/分以下)或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2、心房纤颤,简称房颤:心悸;心室率>150次/分时,可出现心绞痛、充血性心衰;特点: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极不规则,脉搏短于心率;治疗:减慢心室率,药物复律,电复律,抗凝。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突发突止,时间长短不一;心悸、胸闷、焦虑不安、头晕等;发作时的心电图可诊断或心电生理检查;治疗:急性者刺激迷走神经:摸单侧颈动脉窦、深吸气屏住气再用力作呼气动作。药物、食道调搏、导管消融术。
4、预激综合征:提前激动心室的部分或全体;心动过速发作;病因:大多无其他心脏异常征象。心电图:PR间期<0.12s;QRS波>0.12s;Delta波;ST-T改变。治疗:轻者无需治疗,重者药物+导管消融术。
5、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病因:心肌炎、缺血缺氧、创伤、低钾、低镁、精神不安、烟酒。症状:心悸,似快速升降电梯的失重感。诊断:心电图表现。治疗:药物+导管消融术。
6、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临床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甚至死亡者。心电图诊断。治疗:首先选则电除颤,心外按压,辅助药物治疗,预后差。
注意事项:注意:自感心悸及时就诊,明确诊断,防止耽误病情;平时生活要规律,少饮咖啡、浓茶,按时休息;保持心境平静;确诊后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心悸的症状 心悸是什么
心悸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概括地说心悸就是指自觉心跳或者是心慌,并且伴有心前区不适感。通俗地说就是在安静的情况下或者是稍微活动之后自己能够明显感到心脏在“咚咚”的跳动。因为正常人是不会在静息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心跳的。
引起心悸的原因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引起心悸的常见原因之一。各种类型的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心动过缓等均可导致心悸。心电图检查对此类心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心悸的检查有哪些
病 史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因而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如应仔细询问患者心悸的发生是否与体力活动、精神状态以及应用药物等因素有关。
若心悸常在轻度体力活动后产生,则病变多为器质性的,应进一步询问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史,若心悸发生在剧烈运动之后,或在应用阿托品等药物之后,则为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
另外,心悸发作时间的长短也与病因有关。如突然发生的心悸在短时间内很快消失,但易反复发作,则多与心律失常有关,此时应详细追问心悸发作当时患者的主观感觉,如有无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感觉,是否伴有意识改变及周围循环障碍,以便做出初步的诊断。
若患者从幼年时即出现心悸,则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有关。详细询问病史除对病因有一个初步判断外,还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其他官能性诉述或表现,对以后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心悸的检查有哪些
病史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因而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如应仔细询问患者心悸的发生是否与体力活动、精神状态以及应用药物等因素有关。
若心悸常在轻度体力活动后产生,则病变多为器质性的,应进一步询问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史,若心悸发生在剧烈运动之后,或在应用阿托品等药物之后,则为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
另外,心悸发作时间的长短也与病因有关。如突然发生的心悸在短时间内很快消失,但易反复发作,则多与心律失常有关,此时应详细追问心悸发作当时患者的主观感觉,如有无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感觉,是否伴有意识改变及周围循环障碍,以便做出初步的诊断。
若患者从幼年时即出现心悸,则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有关。详细询问病史除对病因有一个初步判断外,还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其他官能性诉述或表现,对以后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生活中常见诊断心脏病的方法
1、心脏病患者会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者不规则,此症状表现也可以自我觉察得到,对诊断心脏病十分有效。
2、经常会在饱餐、寒冷、吸烟以及看情节较为紧张的电影或者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等不适。这是常见的诊断心脏病的依据,
3、在熟睡或者做恶梦的过程中会突然的惊醒,会感到心悸、胸闷以及呼吸不畅,此时一般需要坐起一会儿才会有所好转。
4、患有心脏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会伴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 ,或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表现,就可以诊断心脏病。
5、在身体非常劳累或者紧张时 ,容易突然间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者胸闷压迫感。这也是简单的诊断心脏病的方法。
6、诊断心脏病的依据还包括心脏病患者呼吸左胸部疼痛同时伴有出汗 ,或者其疼痛感可逐渐放射至肩、手臂及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