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手不灵活怎么办 顺应孩子发展,玩出灵巧双手

孩子手不灵活怎么办 顺应孩子发展,玩出灵巧双手

尽管上述0~3岁的精细动作发展主要是参考统计数据,然而,每个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的特质与时间点,建议父母顺着孩子的发展来引导他。如果发现孩子的发展比较慢,爸妈先别紧张,带孩子寻求医疗专业的协助,像是小儿科、复健科等,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检查,如此家长也较安心。另外,在安全的范围内,孩子想探索、想触摸时,别限制他的活动,以免减少孩子练习操作的机会。

除了上述游戏外,另提供以下三种精细动作的游戏训练供父母做参考。

迷你晒衣架:爸妈可以准备一条短短的细绳子,在绳子两端分别绑上筷子,插在用黏土做成的基座,即变成迷你晒衣架。用纸张剪出衣服、裤子的形状,让孩子一手拿衣服、一手拿夹子,将衣服夹在绳子上,借此训练手指的力量。

用空心面或吸管玩串珠

除了练习手部力量,还可训练手部的协调性,像是利用空心面玩串珠游戏,亦可使用吸管。」将珍珠奶茶的大吸管剪成多个一小段,再用较细的吸管串起来,即是吸管串珠,还可重覆使用。

让孩子帮忙做事:孩子喜欢帮大人的忙,等电梯时鼓励孩子操作电梯按钮,或大人准备帮孩子喷乾洗手消毒手部时,让孩子按压喷雾器。

如何培养孩子的灵巧性

滚、翻:使身体弯曲进行滚翻,是练习腹肌的最好方法,也是幼儿最爱玩的运动。可在沙滩、草地或床上进行。让孩子双手抱住双膝,身体缩成一团,家长轻巧的一推,孩子更尝到滚翻的乐趣。脚的弹力、腹肌、平衡能力更富有灵巧性。

跳:跳能够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跳要比跑和走都有难度,有技巧。在走路的时候,可让孩子从一个台阶上跳下来,或在跑步时跳起来够树枝等。还可模仿小动物,如小白兔、青蛙等,让他们一边想象一边有节奏地跳,也可做踢沙包、踢毽子等游戏不定期锻炼孩子跳的能力。

投、接:投掷不单纯是一种上肢运动,也是手、脚、脑并用的协调训练,可提高孩子运动神经的灵巧性。家长带领孩子到操场去扔沙包,小球,让孩子有目的地投向一处,对迎面过来的球敢接或有其它正确地反应。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和灵巧性。

孩子的性格决定命运

第一种: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

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

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第二种: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种: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第四种: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孩子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建议4~5岁的孩子要学会做饭,5~6岁的孩子要学会做菜。

第五种: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第六种:创造精神

表现在对新奇的事情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喜欢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搞小发明等;家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

老人带孩子该注意的事项

早教

只教孩子认字、念书。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带领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安全

眼睛腿脚不灵带来隐患。在隔代育儿各种矛盾中,安全隐患是最致命的。老人由于上了岁数,可能眼睛不够灵光、腿脚不够灵便,导致了各种安全隐患。对此,一方面,年轻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找个有精力确保孩子安全的人,陪同祖辈一起照看孩子。另一方面,不能打消老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要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把隐患降到最低。比如,给家里安上防撞角、安全锁、安全餐椅等,让老人照顾孩子更方便、更顺手。

宝宝抬头要怎么训练

训练技巧1

用两只手分别托住宝宝的背部和臀部,把宝宝竖抱起来,带孩子到室内或室外看看周围,如果这时,可以用手指指点点引起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关注和兴趣。

训练技巧2

将宝宝放在家长胸腹前,并使小儿自然地俯在家长的腹部,用双手放在孩子的背部按摩,逗引小儿抬头,宝宝有时会抬头。

训练技巧3

让宝宝俯卧在稍有硬度的床上,防止物品堵住鼻子,影响呼吸,再帮助宝宝将两手臂朝前放,不要压在身下。父母可抚摸宝宝背部,用玩具吸引等方法鼓励其抬头。最好拿色彩鲜艳有响声的玩具在前面逗引,家长可慢慢地将玩具从宝宝的眼前慢慢移动到头部的两侧,让孩子的头随着玩具的方向转,这个方法不仅锻炼了宝宝俯卧抬头的持久力,而且也锻炼了宝宝颈部转动的灵活性。

一岁内宝宝的手部益智游戏

心理学家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人类绝大多数智力作业,如写字、画画、弹琴、绣花、编结、雕刻,都是通过手指的活动来实现的。

人们常说“心灵则手巧”。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大脑。“心灵手巧”与“手巧心灵”是辨证的关系,手脚灵了,头脑才会聪明,笨手笨脚必然笨头笨脑。训练孩子的手脚,等于给孩子做“大脑体操”。手的动作,代表着孩子的智慧,因为大脑用来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的运动占的比例最大。大脑有许多细胞专门处理手指、手心、手背、腕关节的感觉和运动信息。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训练宝宝手的技能,对于开发智力十分重要。

进度一:出生开始大多数的婴儿都有吸吮小手的兴趣。他们将整个小手放进口中吮吸,津津有味,感到极大满足,有时拉都拉不出来,当他小手可以握物后,也总是将手里的东西送进口中。

游戏:当宝宝把小手伸出来时,成人多抚摸它,把手指放在他的手心上练习抓握,这时他的手握得很紧。

进度二:满3个月的婴儿就会看自己的小手,而且看得很认真,并会用小手抚摸他所接触到的小被子、小衣服、小床的边缘。

游戏:2个月以后要把玩具放在宝宝手里练习抓。要让他摸妈妈的脸,摸各种不同性质的物品,发展触觉。

进度三:4个月的小婴儿会把手伸向奶瓶,扶在奶瓶上,也会将手放在小桌边上做弹琴动作,手指灵活但还抓不住玩具。

游戏:把东西放在宝宝的手旁,或碰他的手,引诱他抓。 进度四:5个月就可以伸手抓住东西了。 游戏:让宝宝抓住玩具连自己的手一起摇动。

进度五:6个月后的婴儿会坐了,可以有意识地用一个玩具敲打另一个玩具,或将玩具倒手。他的手已经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器官。

游戏:能坐起时,引导宝宝去抓放在面前的玩具,玩具应放得比他手高一点,可以吸引他把手举高或伸出,身体前倾。把玩具放在宝宝身边可以吸引宝宝翻身,把玩具放在宝宝前面可吸引他去爬。玩“欢迎,欢迎”,练习拍手。

进度六:9个月后的婴儿会同时屈伸五个手指,可以有目的地抓抓玩玩,并且已从满把抓发展到拇指和食指对捏了,到10个月时还能够准确有目的地松手,手已经成为宝宝认识世界的工具。

游戏:玩“抓抓挠挠”的动作,把“小馍头”、钙片等较安全的小颗粒状物品或玩具从小筐里取出来再放进去,多做捡和扔的动作。

婴儿智力发展的表现方式

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协调准备阶段的标志之一。家长不要轻易打搅孩子的快乐。

通常新生儿只会双手握拳,胡乱挥舞,其大脑尚不能指挥把自己的手放入嘴中。到2-3个月时,随着大脑的发育,婴儿逐步学会两个动作:一个是用眼睛盯着自己的手看,另一个便是吮吸自己的手指。

对于他们来说,吮指是一种学习和玩耍。起初他们只是将整个手放到嘴里,接着是吮吸两三个手指,最后发展到只吮吸1个手指,从笨拙地吮吸整只手,发展到灵巧地吮吸某一个手指,这说明婴儿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大有提高。

吮吸手指动作,促使婴儿手、眼协调行动,为5个月左右学会准确抓握玩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这一时期的婴儿主要是通过嘴来了解外界,婴儿认为手也是外界的东西,所以总爱将它塞进嘴里吮吸感知。

对于婴儿吮吸手指,父母不必焦虑烦恼,更不用强行制止。如果孩子的行为实在过于频繁,父母可以经常对孩子的小手进行抚摩、摆动,以转移其吮吸手指的注意力;会拿玩具时可把玩具放入他的手中,逗引他摇动、摆弄玩具,把婴儿的双手占住,使他无暇去吮吸手指。

如何促进孩子情商的发展

动手能力早培养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一般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指导孩子做手工,如:折纸、剪贴。2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男孩子喜欢做车、船、大炮、飞机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其手的技巧。

②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这样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③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聪明的父母这时会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拼七窍板、穿珠子、套盒时有效地延长了专注时间,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

孩子多大可以做智力测验

提升智商操作方略

孩子的智力能不能提升,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方法要科学和适度,否则欲速则不达。

亲情交流。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有意识地和孩子交流。即便这时宝宝还不能理解你说的话,却能从你的表情中尝到“爱”的滋味;稍大一点,父母可尝试与宝宝一起玩。营造一个具启发性和感官刺激的环境,能促进宝宝智力的发育。

兴趣第一。面对未知的世界,孩子头脑中的“为什么”岂止十万个?顺应孩子探索的欲望,培养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宽广的知识面,能刺激孩子的智力发展。

游戏加玩具。做游戏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好方式之一。比如组词游戏:给孩子一个字“白”,和他交替说出一组词:白天、白云、白玉、白色、白黑、白雪……分类游戏:将三种颜色、三种形状、三种重量的小玩具混在一起,让孩子把它们按颜色、形状、重量分类;也可以此训练孩子的推理、逆向思维的能力。编故事。三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听过很多故事,试着让孩子把几个故事编成一个故事,启发孩子把故事编得完整、合理。如果孩子在熟悉的故事外有一些创造,是再好不过的了。

外出写生。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美术馆,备上笔和画板,任孩子把喜欢的东西画出来,画得不像没关系。

听曲填词。给孩子听一支曲子或一首歌,三遍之后要求孩子哼哼出曲调来;请孩子给熟悉的歌填上不同的词,锻炼孩子对音乐和语言的敏感度。

一试身手。“心灵手巧”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比如买一把安全剪刀,教孩子剪纸;用碎布给娃娃做件衣服;捡几片树叶做张贴画。

如何培养孩子的灵巧性

各种游戏和运动可以刺激幼儿的运动神经,训练孩子的灵巧性。家长应有意识地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在走、跑、跳的活动中,锻炼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

走:走路本身是一种单调的、枯燥的运动,如果把走路变成为一种愉快的运动,既有益于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又利于孩子智能的身体的协调能力的培养。走路时,不断变换走路的方式,如一会快走,一会儿慢走,或是有节奏地和着音乐的节拍走,也可以牵着孩子的走台阶等,并随时纠正孩子走路姿势。

滚、翻:使身体弯曲进行滚翻,是练习腹肌的最好方法,也是幼儿最爱玩的运动。可在沙滩、草地或床上进行。让孩子双手抱住双膝,身体缩成一团,家长轻巧的一推,孩子更尝到滚翻的乐趣。脚的弹力、腹肌、平衡能力更富有灵巧性。

跳:跳能够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跳要比跑和走都有难度,有技巧。在走路的时候,可让孩子从一个台阶上跳下来,或在跑步时跳起来够树枝等。还可模仿小动物,如小白兔、青蛙等,让他们一边想象一边有节奏地跳,也可做踢沙包、踢毽子等游戏不定期锻炼孩子跳的能力。

投、接:投掷不单纯是一种上肢运动,也是手、脚、脑并用的协调训练,可提高孩子运动神经的灵巧性。家长带领孩子到操场去扔沙包,小球,让孩子有目的地投向一处,对迎面过来的球敢接或有其它正确地反应。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和灵巧性。

如何帮助脑瘫患儿进行恢复训练

1、纠正拇指内收

脑瘫儿的拇指内收几乎是百分之百,即拇指贴于掌心,四指卷握于拇指外的握拳方式,称原始握拳。这样妨碍拇指功能的发育及支撑、伸掌、张手、抓物等动作的进行。拇指功能占整个手指60%,所以家长应经常给孩子一些球形或圆形状玩具抓握或经常牵拉拇指外伸,或做一只拇指手套,使其拇指持续地外展,以便得到纠正。

2、止住流涎

脑瘫儿大多伴有流涎,这是因为面部肌肉及吞咽同时处于痉挛不协调状态,下颌关闭不全,吞咽反射不灵敏所致。可让病儿头部垂直,用食指及中指沿着孩子口唇周围及面颊进行连续敲击及按压;将食中指末端放在病儿下颌下面颈根部的舌骨两侧,托起下颌关闭口腔,然后稍用力上抬,向前划出,使舌头上抬,产生吞咽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刺激,有望止住流涎。

3、合适的坐姿

不良的坐姿极易造成脊柱畸形。为了使痉挛型病儿保持在平面上坐位时骼关节屈曲90度,背部充分伸展,家长可跪病儿身后,用腹部顶住其腰部,将双上肢从其腋下穿过,阻止肩胛内收,同时用双手分开孩子的双腿,并按压膝关节使其下肢伸直。手足徐动型病儿坐位时,髂关节过度屈曲,下肢伸展分开,头部后抑,上肢上举,身体重心偏后,很易后倒。家长可将病儿双腿并拢屈曲,再用双手握住其双肩关节旋内活动,使孩子双手放到胸前做支撑或抓握玩具。

4、培养生活自理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残疾,唯恐受委屈,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有求必应,什么也不干,处处包办代替,养成过分依赖性,甚至到十余岁,还不能进食、穿衣服、大小便。因为从小未有锻炼机会,将使孩子残留肢体功能丧失,甚为惋惜。故一定从小训练孩子多种多样的生活技能,他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家长可给予热情指导,最好是手把手的反复教练。

利用婴儿好奇心开发宝宝智力

据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以成人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的智力就发展了50%,而到了8岁便已经发展了整个人生智力水平的83%~90%,也就是说,一个孩子是不是聪明的,在他8岁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定局了。

现代科学认为人的极为丰富的脑力资源是远远没有得到开发的。因此,我们在提高智力方面,尤其是开发儿童的智力、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方面,可以做许多事情。

经常变换婴儿在小床中的位置和小床在房间中的位置,可以使婴儿的双侧脑半球都得到锻炼,左右脑均衡发展。

要多和儿童说话。当婴儿通过抓握、抚摸和指某些东西来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究时,要经常用简单的话对他说,这是“娃娃”、“球”、“花”等,以便增加他和语言的接触,发展他的语言能力。

给儿童以温暖、爱抚和宽容。生气和生硬的惩罚,会造成儿童的情感损伤,易使儿童出现焦虑不安和缺乏自信。

不要强迫儿童使用某一只手或不使用某一只手,应听任孩子自己倾向于使用左手或右手。

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当的玩具,尽量少玩电动玩具,而多玩那些能自己动手、动脑操作的玩具,例如:积木、七巧板、图片等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和一些初级概念。

多玩动脑筋游戏,发展儿童多向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儿童“花”这个字,可以让他画一朵花,用纸做一朵花,想象一朵花,唱一首有关花的歌。这样可以避免使儿童的思维刻板,提高他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其实有很多游戏对于婴儿来说都能成为动脑筋的好游戏,当然,在开发孩子智力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强迫孩子做什么,多给予其引导,让其自有发挥。

声光玩具利弊

声光玩具的好处

语言训练:孩子在玩耍时,不时会对着玩具念念有词,与玩具“说话”似的,不要小看这种沟通模式,它给予孩子运用语言去表达意思的机会。此时,家长若能参与其中,与孩子一起玩,不但可以引发他多说话,还可以在旁指导他的用词和表达技巧,加强他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

刺激感官发展:玩具可以鼓励孩子用感官去接触世界,例如刺激他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帮助他们配合身上各种感官的反应,来接触和认知外界新奇的万事万物。有些会发出声响,有些则设计得颜色鲜艳,能直接带给孩子视觉上的刺激。不同的益智玩具,都是辅助孩子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

协调身体机能:孩子的手脚协调,手眼配合等身体机能,需要训练而逐渐建立起来,玩具是最佳训练工具之一。例如孩子将一盒积木砌出图形,除了要运用头脑之外,还要手部机能的配合。所以玩具对孩子的肌肉活动、身体机能的发展,有莫大的裨益。

声光玩具的坏处

瑞典一家科研机构在一份报告中说,尽管目前还不能准确地测出婴儿、幼儿对声音的灵敏度,但有证据表明,孩子们对声音的感应要比成年人灵敏。如果儿童玩具发出很大声响,就可能会给婴儿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提升孩子智力的7个好方法

1、亲情交流。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有意识地和孩子交流。即便这时宝宝还不能理解你说的话,却能从你的表情中尝到“爱”的滋味。稍大一点,父母可尝试与宝宝一起玩。营造一个具有启发性和感官刺激的环境,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育。

2、兴趣第一。面对未知的世界,孩子头脑中的“为什么”岂止十万个?顺应孩子探索的欲望,可培养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宽广的知识面,能刺激孩子的智力发展。

3、游戏加玩具。做游戏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好方式之一。比如组词游戏:给孩子一个字“白”,和他交替说出一组词:白天、白云、白玉、白色、白雪等。分类游戏:将三种颜色、三种形状、三种重量的小玩具混在一起,让孩子把它们按颜色、形状、重量分类,也可以此训练孩子的推理、逆向思维的能力。

4、编故事。三岁的孩子一般都听过很多故事,试着让孩子把几个故事编成一个故事,启发孩子把故事编得完整、合理。如果孩子在熟悉的故事外有一些创造,是再好不过了。

5、外出写生。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美术馆,备上笔和画板,任孩子把喜欢的东西画出来,画得不像没关系。

6、听曲填词。给孩子听一支曲子或一首歌,几遍之后要求孩子哼哼出曲调来,或者让孩子给熟悉的歌填上不同的词,锻炼孩子对音乐和语言的敏感度。

7、一试身手。“心灵手巧”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比如买一把安全剪刀,教孩子剪纸,用碎布给娃娃做件衣服,捡几片树叶做张贴画等。

让孩子自由玩耍发展玩商

玩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创意、自信心、同情心、想像力、社交能力、平衡感、时间空间观念、手指灵活度、逻辑思维、选择与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玩耍是门深奥的学问,在玩耍的过程中,方向感、空间时间的掌握、沟通技巧、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等知识,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孩子的囊中物。

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自由玩耍会让孩子受益无穷。它有助于孩子变得更具有创造性,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发展解决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玩耍学会自己探究尝试、掌控环境。“也许最重要的是,玩耍是一种单纯的快乐,是童年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儿童健康发展真正所需的是更多美好的玩耍时光。自由玩耍能够培养孩子创造力和社会技能。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刺激了手部和身体的触觉发育,如玩泥、玩沙、玩水。小儿的触觉训练严重不足,导致触觉敏感或迟钝儿日益增多。触觉发育不良,可以影响到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和应变,触觉又是一种情感沟通手段。日本人对孩子触觉和耐寒能力培养非常的重视,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冬季女娃们穿的校服都是呢裙,而不是厚厚的长裤或棉裤,四季都鼓励孩子洗凉水澡。

大人千万不要手把手地教孩子,无论是多么小的孩子。应该让孩子自己去研究,给孩子自己发现的机会。家长必须有意识地克制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对于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的行为大多数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一种行为,但这种行为对孩子不构成危险的话,我们就应该保护孩子,让他继续这个行为。最好、最自然的促进孩子在社会、语言和精神上的良好发育的方式是:父母和抚养者将孩子融入他们的交往中,并尽可能地和孩子一起玩耍。

学龄前的孩子应该有一个欢乐的童年,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去体验生活,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促进思维力发展,启发和诱导孩子的创新思维。对孩子而言,学习的乐趣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本身,从自身需求出发获得的经验和能力。

高学历的母亲,更偏重于对孩子的严管,不愿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家长要有对孩子生命规律和生命潜力的深刻认识、理解和尊重。家长要深刻地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愉快的童年生活对于生命发展的独特重要价值,懂得这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我们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幼儿通过接触具体的、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学习,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交流,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

相关推荐

孩子哭闹就这样哄

哭是一种情感宣泄 不少父母一见孩子哭就心烦,有的制止孩子“不准哭”,有的讽刺挖苦“男孩还有脸哭”,有的斥责“这么娇气,没息”,有的威胁“再哭就不喜欢你了”……然而,哭泣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就连成年人遭遇失恋、失业等打击都会哭,更何况弱小的孩子。 泪水并非软弱,也不代表无能和退缩。哭泣是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段。父母狠心不去拥抱、冷血不去安慰,“逼”不独立,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不许哭”这种对孩子情绪的过度抑制,不仅无法帮他们正确认识情绪,也不能学会控制情绪。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哭泣表

孩子选择乐器请尊重孩子意见

案例:莉莉看到邻居家小花在学钢琴,5岁的莉莉开始吵着自己也要学乐器。莉莉妈妈看到孩子主动要求学习乐器自然很高兴,但是问问孩子想学什么乐器,孩子又说不清楚。妈妈到底该怎么决定给孩子学什么乐器呢? 专家意见:家长让孩子学习乐器,最重要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并且充分分析自己孩子的性格和年龄适不适合学习该种乐器。有这方面的烦恼的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1.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考虑一下让他学民族乐器好,还是学西洋乐器好。 别小看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初学的乐器很可能影响到他审美情趣的形成。比如孩子初学的乐器是一

儿童喜欢机的原因

1、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陪伴 这种陪伴并不是时间上的问题,而父母长如何满足孩子心灵需求。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因为缺少儿伴,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个人,如果父母忽视了陪伴孩子乐、分享快乐与烦恼,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灵上产生孤独感。从孩子口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好无聊!”“没人陪我!”于是他们需要通过借助其他事物来获得心灵补偿。零食、电视、网络便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者。 专家馨提醒: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应该毫不吝啬地关爱自己的孩子,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交心,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的所需所求。多倾听孩

孩子不灵活怎么 第3阶段:1岁~1岁半

此时期精细动作发展较为多元,可以叠积木、抓笔涂鸦、拿汤匙吃饭、脱袜子或帽子、翻书、打开瓶盖等。 叠3个积木 就堆叠积木而言,自己可以放3个积木。孩子能先拿1个放桌上,再依序往上叠2个积木。至于积木尺寸,则约为孩子掌可拿起来的大小,大概1~2公分。 一拿、一操作 1岁~1岁半孩子部功能已发展同时运用双,他能够一拿着具、一操作,例如:一抓着具电话,另一按上面的按钮。 抓笔涂鸦 这时期孩子喜欢抓笔涂鸦、随意乱画。虽然孩子是用抓笔涂鸦,不过,此时不建议教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因部灵活度

指运动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

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到了2、3岁,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的愿望。俗话说:“心灵巧”,建议让宝宝多动。母婴专家指指运动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 撕纸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的形状,想像它是面条、饼干、小汽车、表等等。如果家里有缝纫机,妈妈可以在比较硬的纸张上用缝纫机踏针孔组成各色图形,让孩子撕下来。 折帕用一条帕或一张面巾纸,教给孩子怎样折角、边,然后再随意折成各式各样的东西,比如纸船、纸鹤、花朵、扇子、小老鼠等等。 穿珠子纽扣让孩子用线

让宝宝更聪明的几个指游戏

第一步:初步了解的结构,培养宝宝对指活动的兴趣。 首先教宝宝认识自己的,使他知道心、背、腕和指,然后再逐一认识5个指的名称。认识后再通过游戏“指点名”进行巩固,即家长说一个指的名称,孩子立即伸相应的指并说:“×指到。”先是单练习,熟练后用双同时练习。 在这个阶段,为了增强孩子指活动的兴趣,家长还可以安排他一些小游戏,如“小老鼠”:孩子先学用拇指和食指做老鼠,再学习加上中指做老鼠顺着身体爬的动作,这个游戏用单;也可以让孩子的两分工,一只做灯,一只做老鼠,两

扭扭车对孩子的好处

1、让孩子更灵活。长期使用该车可以提高孩子的神经反射能力,提高孩子的灵敏性,使行动更灵活。 2、让孩子更聪明。该车主要是用双操纵方向盘,可以刺激左右脑,促进小脑发育,如果长期使用该产品,可以提高孩子智力。 3、让孩子更安全。扭扭车在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很流行,因为其车身距地面较低(仅为10cm左右),是目前为止运动类具中最安全的一款。 4、让孩子更优秀。用该车进行多人互动游戏时,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集体活动可以使孩子性格开朗[1] 。 设计原理 扭扭车操作简单,无需动力装置,充分利用了离心力原

孩子哭闹家长学着见招拆招

哭是一种情感宣泄 不少父母一见孩子哭就心烦,有的制止孩子“不准哭”,有的讽刺挖苦“男孩还有脸哭”,有的斥责“这么娇气,没息”,有的威胁“再哭就不喜欢你了”……然而,哭泣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就连成年人遭遇失恋、失业等打击都会哭,更何况弱小的孩子。泪水并非软弱,也不代表无能和退缩。哭泣是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段。父母狠心不去拥抱、冷血不去安慰,“逼”不独立,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不许哭”这种对孩子情绪的过度抑制,不仅无法帮他们正确认识情绪,也不能学会控制情绪。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哭泣表示

怎样教孩子听信号变速跑

喜欢跑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经常发现有些爸爸妈妈怕孩子摔倒,时时提醒孩子不要跑,还要寸步不离地保护着。其实,这样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动作发展。明智的爸爸妈妈平时应多训练孩子跑步,同时变换跑步的形式和方法,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跑步的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时快时慢的跑步(变速跑)就是其中的一种。现将如何教孩子听信号变速跑的方法介绍如下: 1、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练习。听信号变速跑其实就是通过一些信号如摇铃、拍、吹口哨等,让孩子根据爸爸妈妈发的这些信号的节奏进行变换速度的跑步。那么平时就应该让孩子多听一些熟悉

小儿吃

小儿常见问题较多,在缓解小儿问题上,要先对原因进行了解,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小儿吃指是很常见的,对有这样情况后,要及时制作,指上的细菌比较多,不制止的话,对孩子身体影响比较大,那小儿吃指原因的吗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小儿吃指: 产生原因 心理学研究为孩子找到了吃和啃咬物品的正当理由,也维护了小婴儿吃的权力,因为这是婴儿学习和探索物体的特殊行为,是婴儿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需要,正如弗洛伊德和阿里克森所说:早期婴儿的口部运作是心理的核心。 婴儿吃是自我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