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治疗

一、后半规管复位法-Parnes法A: 病人取坐位头向患侧转45度。

B:保持头与身体的相对关系,向后躺倒并垂头与水平面呈30度,维持1-2分钟。

C.D: 头向对侧转90度;然后保持头与身体的相对关系不变,身体向对侧转90度(3-5秒内完成上述动作,然后维持1-2分钟)。

二、水平半规管复位法-Barbecue法

平躺在床上,缓慢朝一侧翻转(360度),最后回到平卧位。

三、上半规管复位法

平躺在床上,头突出床沿并尽可能下垂,然后缓慢恢复坐位并低头。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包括手法复位、药物辅助治疗、前庭康复和手术治疗。

1.手法复位目前耳石复位法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首选方法,同时也可以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手法复位的患者,大部分可以一次治愈(有效率可达75%~90%),成功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识别是哪个半规管受累,以及耳石碎片是漂浮于内淋巴液中还是粘附于壶腹嵴。手法复位的目标是将脱落的耳石复位至原先所在位置——前庭部位,以缓解眩晕。临床最常用的耳石复位法:

(1)EPLEY耳石复位法 该项治疗是根据管结石症理论发展起来的,患者经过一系列的头位改变,使悬浮在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的耳石碎片最终通过半规管总脚回落至椭圆囊。以右侧为例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取坐位,头向右侧转45度,保持该头位使患者躺下头部呈悬垂位30度,之后患者经过中度头伸展,头缓慢向左侧旋转45度,然后患者向左侧卧位同时头部继续向左侧旋转45度,保持该体位1~3分钟,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部前倾30度。

(2)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 根据半规管耳石症学说,以及水平半规管与前庭之间的解剖关系,Baloh等首先尝试采用患者自仰卧位快速向健侧180度翻滚的方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是并未取得预期效果。Lempert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将头部转动范围改为三个连续的90度翻滚(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认为增加一个90度转头可能更加有利于耳石自水平半规管复位至椭圆囊,并且临床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emont摆动法治疗 Semont等设计了一种治疗方法。判断出病变侧别后(以右侧后半规管BPPV为例),患者坐于检查台头向健侧转45度,患者迅速向患侧躺下(与受累后半规管平面平行),头悬位20度,此时头转到后半规管平面并保持2~3分钟,然后患者快速移动到坐位,并倒向对侧卧位,保持头偏向健侧45度不变(鼻45度向地),治疗师维持患者头颈和身体在一条直线上,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在此出现眼震和眩晕。患者在该体位停留1分钟后然后缓慢回到坐位。

(4)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Brant-Daroff习服治疗 该项治疗要求患者反复运动到激发体位,每天数次。患者首先坐位,然后快速进入引起眩晕的体位,眩晕程度直接与患者运动到激发体位的速度有关。患者在眩晕体位停留至眩晕消失,然后再次坐起。通常回到坐位还会出现眩晕,但眩晕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降低。患者在坐位停留30秒,再倒向对侧,停留30秒坐起。患者重复进行这种动作过程,直到眩晕消失。整个过程每三小时重复一次,直到患者连续两天无眩晕发作。治疗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Brant-Daroff习服治疗也可以用于治疗外半规管嵴顶结石症,让患者在水平面内重复运动,推测其治疗机制可能主要是使耳石碎片从壶腹嵴上脱落。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抑制前庭反应及减轻眩晕引发的呕吐。药物治疗不是根治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茶苯海明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等。对于极度敏感和焦虑患者,在手法复位前可以考虑使用地西泮。

3.手术治疗对于顽固性BPPV的极少数患者,可考虑半规管填塞术和单孔神经(后壶腹神经)切断术。有报道称后壶腹神经切断术的有效率可高达96%以上。切断单孔神经切断术可以减轻或缓解眩晕发生。然而该手术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故现在很少采用。而手术则仅仅用于顽固性眩晕发作、手法复位无效的极少数患者。半规管填塞术试图在半规管内填塞骨碎片、纤维组织及筋膜等材料以切断耳石碎片进入半规管的敏感区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多数病例发病并无明显诱因,而可能的诱因则多见于外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引起因素是什么?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

1、发病特点: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

2、眩晕特点: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3)适应性(易疲劳性):

(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3、眼震特点:同眩晕特点 方向:旋转性或水平性、向地性

治疗:该病药物不能治愈,手法复位有奇效。

位置性眩晕可以避免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出现,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专家指出,往一侧歪头或是猛地做一些动作时,有天旋地转之感,并伴有眼球震颤者为良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位置性眩晕是“自限性”疾病,非致命性,症状一般在两个月内自行消失(定期自愈疾病)。

日常预防发作的方法主要是:

1.侧身睡觉的时候要注意歪在不晕的一侧。

2.早晨起床时动作要慢,在床边坐一会儿再下床。

3.避免低头捡东西,避免头部过份后仰。

4.避免过度劳累。

5.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及早治愈这些疾病,即可预防眩晕发作。

耳石症眩晕怎么治

一、耳石症常见的治疗方法

耳石病也称体位性眩晕、位置性眩晕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近来的病理学研究支持本病系无机质沉淀于后半规管壶腹,使后者对重力的敏感性增加所致。早期研究者认为此病是半规管病变,但鉴于眩晕由头部的位置所诱发而非头部的活动,后来认为系耳石器官的病变。

二、保守治疗

此症预后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个别长期不愈者可采用对症疗法,如口服安定、谷维素药物。亦可采用强迫体位锻炼,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行长期锻炼,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如眩晕严重,应用4%利多卡因、硫酸链霉素做鼓室内注射,可收良效。

三、手术治疗

耳石病诱发眩晕症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囊斑脱落的耳石随着头位的运动而撞击半规管,而后产生刺激传至前庭中枢产生的位置感错觉。因此,其间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即耳石漂移的流体动力学和耳石撞击半规管产生神经冲动的传导基础。根据这种推论,可以将BPPV的手术治疗分为流体动力学和神经阻断两类,前者包括半规管阻塞术,后者为单孔神经或前庭神经切断术。

四、复位手法治疗

耳石症虽然痛苦,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不需服药,效果奇特,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种治疗方法叫做“手法复位治疗”。

该疗法的有效率为71%~92%。管石复位法主要用于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的治疗,通过手法使患者变换5个位置,从而使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的管石碎片通过总脚进入椭圆囊。虽然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一般要经过数周或数月甚至数年症状才能缓解,发作期可伴恶心、呕吐,但一般无听力障碍、耳鸣等症状,无中枢神经症状及体征,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而予手法复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耳石复位成功后症状随即消失,快速为患者解除眩晕所带来的痛苦。

头晕目眩不一定是颈椎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顾名思义,良性是指该疾病是可以治愈的;阵发性,是指该疾病会反复发生且每次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分钟,而非持续性;位置性是指多在变动头位时发生,比如在睡觉躺下或在床上翻身时出现,也可以在屈身或仰头时出现,比如去理发店洗头时;眩晕,是非常剧烈的头晕,伴有天旋地转或晃动感,常伴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怎样发生的呢?人的耳内存在着调控人身体平衡的重要结构,由椭圆囊、球囊和3个相互垂直的半规管组成.其内含有感受人重心和头位置变化的毛细胞及碳酸钙盐结晶,后者结构似石头,故称为耳石.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原因尚未被完全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和耳石脱落有关.头部外伤或老化可能会导致耳石脱落至半规管,长期姿势固定也容易诱发耳石异常沉积.当头位变化时,耳石由于重力作用在半规管中转动就会对其中的感受器产生过度刺激,引起剧烈眩晕.就像儿童手里玩的滚珠迷宫,在迷宫内,滚珠无序游动,导致平衡失调.医生治疗就是通过手法转动,将在迷宫道中滚动的滚珠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恢复平衡.

研究已经证实,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头晕发作的首要病因,然而,由于对这种病的认识不足,病人往往被误诊为颈椎病、梅尼埃病或是脑供血不足,应用多种药物、理疗甚至颈椎手术后也不见好转,给病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病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得到缓解,通过依次变换患者头的位置,将位于半规管中的耳石引导到椭圆囊内,使其无法引起眩晕.因此病人一旦有严重的眩晕,应该到有经验的医生那里去诊治,明确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

发病情况:发病突然,带有一定的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该病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眩晕特点: ①具有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②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③适应性(易疲劳性) ④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眼震特点:眼震十分特殊,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病程特点: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体位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但不伴有耳聋、耳鸣等耳蜗症状。

患者年龄:多见于45~50岁中年患者。主要的临床检查方法有:①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 。应为常规检查的重要方法。 ②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听力学异常改变。③姿势图检查。患者描述的病史多为无诱因地在某种体位和头位时突然发作眩晕并出现眼震,伴有轻度自主神经症状,但不伴有耳聋、耳鸣等耳蜗症状。其他耳源性眩晕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等的临床特点和病史与之明显不同。

怎样识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什么样的人易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由于现在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中,头部的轻微碰撞,都可能日后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电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成为危险人群,但引发的原因不明;社会老年化日益加剧,老年人耳器官功能减退,使得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眩晕是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引起的。因此,得此病的人很多,往往占医院门诊眩晕病人总数一半以上。由于手法治疗有效,许多患者完全康复后,对治疗非常满意、感到医生非常神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该和什么病鉴别?

可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它认识不足,往往被误诊为颈椎病、梅尼埃病、脑供血不足。由于药物治疗无效,往往被认为是难治性颈椎病、梅尼埃病、脑供血不主不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点是:与固定方向的头位变化有关,时间很短,短于一分钟,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特殊的眼球运动变化。有的颈椎病病人的眩晕表现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非常相似,颈椎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梅尼埃病除了眩晕外还伴有耳聋、耳鸣、耳闷,而一般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仅是眩晕,无耳聋、耳鸣、耳闷。脑供血不主不足(循环障碍)除了眩晕外,还有复视,共济失调表现,由于脑血管疾病急、重,有可能危及生命,而且许多病人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此外,有些脑肿瘤病人早期症状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同,应该高度警惕。因此,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耳科医生必须知识全面。面对典型的、与位置变化相关的眩晕,而本专业又无法解释、治疗无效时,神经内科、骨科医生应该考虑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人应该怎么办?

病人一旦得病,应该到有经验的、治疗眩晕的专科医生那里去诊治。首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疾病本身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其他疾病,尤其脑血管疾病一旦误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情被耽误,病人有可能错失抢救机会。其次,耳石脱落在不同的位置,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复位。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选用正确的手法治疗,使治疗变的简单、有效。对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错误的方法和粗暴的操作,有可能导致患者耳石异位、眩晕加重,对于有颈椎病的患者,不仅可以引起大小便失禁、瘫痪,甚者危及生命。再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饮食上无特殊限制,一般经过一到两次的手法治疗,病人基本上能够完全康复。手法治疗结束后,医生要求病人需要一周内高卧,即休息时垫两个枕头;晨起时动作缓慢,在床边低头静坐几分钟;两周内不要尝试偏向发病的位置。

耳石症复位后仍头晕

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人耳朵最深的部分是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有平衡功能。一旦内耳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覆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治疗1.前庭抑制剂的应用,如脑益嗪、非那根等。2.继发性耳石症应进行病因治疗。3.体位疗法。4.管石解脱法。5.管石复位法。6.Epley复位法:本法一般只需一次,简单效果佳。7.CH~BPPV耳石复位法。以上各种治疗有效率不等,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如上述治疗无效,且影响生活、工作质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耳石脱落后,有可能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产生眩晕。耳石症病因不明,通常多见于老年人,但一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人也会患病。特别是年终赶任务,很多白领一族过度疲劳,耳石症的发病率也会升高。

虽然耳石症不是很麻烦的疾病,但因为眩晕可能反复发作,且发作时会有头重脚轻、漂浮感或不稳定感,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因此,即使是偶尔发病,也应该及时就诊和治疗。如果确诊耳石症,主要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就行。手法复位,就是通过一系列体位改变使“不慎”掉入半规管的耳石重新回到属于它的地方———椭圆囊,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因: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眩晕好治吗

眩晕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综合症状。引起眩晕的疾病涉及许多临床科室,包括耳鼻咽喉科、眼科、骨科及内科。

1.病因治疗

(1)前庭功能尚属可逆损害性眩晕

这一类预后较好,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浆液性迷路炎等。治疗应针对病因,一旦病因解除,眩晕消失,前庭功能可恢复。

(2)前庭功能一次性损害不可逆转的眩晕征

如化脓性迷路炎、突聋、前庭神经元炎等,病因虽除,迷路或前庭功能完全破坏,前庭功能不能恢复,需依靠前庭中枢代偿消除眩晕。

(3)前庭功能波动性损害或不可逆性损害

如动脉硬化或高血压、颈椎病导致的眩晕等,治疗效果差。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治疗。

2.对症治疗

(1)眩晕发作时保守治疗

选择最舒适体位,避免声光刺激,解除思想顾虑。

(2)前庭神经镇静药

异丙嗪(非那根)、地西泮(安定)等。

(3)防止呕吐制剂

阿托品、山莨菪碱。

(4)利尿及脱水药

速尿、甘露醇等。

(5)血管扩张药

银杏叶提取物、丹参、川芎嗪等。

(6)激素类

泼尼松、地塞米松。

(7)维生素类

维生素C、维生素E。

(8)吸氧

一般用高压氧或百分之5二氧化碳混合氧吸入治疗。

3.其他治疗

眩晕症病因复杂,牵涉学科广泛,但有些眩晕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通过复位治疗,达到痊愈,治疗效果好。手术治疗眩晕类疾病必须有明确定位诊断和适应证。

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眩晕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在眩晕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如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站立时症状会加重,卧床时症状可减轻。卧床休息还能防止因晕倒而造成的身体伤害。眩晕症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在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再者,眩晕症病人应尽量避免头颈左右前后的转动。

眩晕症的常见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1)前庭功能尚属可逆损害性眩晕 这一类预后较好,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浆液性迷路炎等。治疗应针对病因,一旦病因解除,眩晕消失,前庭功能可恢复。

(2)前庭功能一次性损害不可逆转的眩晕征 如化脓性迷路炎、突聋、前庭神经元炎等,病因虽除,迷路或前庭功能完全破坏,前庭功能不能恢复,需依靠前庭中枢代偿消除眩晕。

(3)病因难治的前庭功能波动性损害或不可逆性损害 如动脉硬化或高血压、颈椎病导致的眩晕等,治疗效果差。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治疗。

2、对症治疗

(1)眩晕发作时保守治疗:选择最舒适体位,避免声光刺激,解除思想顾虑。

(2)前庭神经镇静药:异丙嗪(非那根)、地西泮(安定)等。

(3)防止呕吐制剂:阿托品、山莨菪碱。

(4)利尿及脱水药:速尿、甘露醇等。

(5)血管扩张药:银杏叶提取物、丹参、川芎嗪等。

(6)激素类:泼尼松、地塞米松。

(7)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E。

(8)吸氧:一般用高压氧或5%二氧化碳混合氧吸入治疗。

3、其他治疗

眩晕症病因复杂,牵涉学科广泛,但有些眩晕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通过复位治疗,达到痊愈,治疗效果好。手术治疗眩晕类疾病必须有明确定位诊断和适应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检查

必要时进行变位试验,有条件的医院,变位试验最好在视频眼震图上进行观察,变位试验是诊断BPPV,尤其是诊断后半规管BPPV的金标准。诊断BPPV的变位试验主要有:

1.Dix-Hallpike试验是确定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方法。眩晕和眼震的出现具有潜伏期和疲劳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患者后方或前方,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转45度,保持此体位不变,迅速将体位改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度,头位始终保持45度不变,观察眩晕和眼震情况。由于眩晕和眼震的出现存在潜伏期,检查时本体位需保持30秒。后半规管BPPV患者常于患耳向下时诱发出眩晕和眼震。眼震为垂直扭转性,眼震快相垂直于头顶(上跳性眼震),同时快相向测试耳,即向地性眼震。上半规管BPPV,为患耳向上时可诱发出眩晕和眼震,眼震为垂直扭转性,眼震快相向下(向足侧,下跳性眼震),同时会看到朝向对侧(背地性眼震或离地性眼震)的扭转成分。

2.滚转试验是确定水平半规管BPPV常用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头前倾30度,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者的习惯,首先向左侧还是右侧快速转头。每个位置均要注意观察眼震,并记录眼震的方向和持续时间,水平半规管BPPV为水平方向眼震。以右侧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为例,向双侧转头均可出现向地性眼震,但以右侧转头时眩晕和眼震更为明显,据此来判断侧别。而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结石症患者,患耳向上或向下时,眼震方向为背地性眼震(离地性眼震)。

耳石症会伴有耳鸣吗

耳石症可能会伴有耳鸣。耳石症又叫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附着于耳石膜上的耳石发生脱离,在内耳的内淋巴液体游动,当人体头位发生变化时,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短暂性的一过性的眩晕。耳鸣是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有的耳石症可能会伴有耳鸣。

耳鸣可能是肝肾阴虚引 起来的表现,肝经循行入于耳中,在肝肾阴虚的情况下,虚火上炎就会造成耳鸣的表现。可以采取滋补肝肾的措施进行调理,建议服用一段时间杞菊地黄丸。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当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为主的眩晕。时间一般较短,多少于一分钟。有时还会伴随着恶心、呕吐,一般不伴有耳鸣。

建议去医院中医骨伤科或针灸科诊治,最好做个颈椎CT或磁共振。可采取针灸、理疗、推拿、牵引等配合药物治疗。

眩晕病如何治疗

1.病因治疗

(1)前庭功能尚属可逆损害性眩晕 这一类预后较好,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浆液性迷路炎等。治疗应针对病因,一旦病因解除,眩晕消失,前庭功能可恢复。

(2)前庭功能一次性损害不可逆转的眩晕征 如化脓性迷路炎、突聋、前庭神经元炎等,病因虽除,迷路或前庭功能完全破坏,前庭功能不能恢复,需依靠前庭中枢代偿消除眩晕。

(3)病因难治的前庭功能波动性损害或不可逆性损害 如动脉硬化或高血压、颈椎病导致的眩晕等,治疗效果差。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治疗。

2.对症治疗

(1)眩晕发作时保守治疗 选择最舒适体位,避免声光刺激,解除思想顾虑。

(2)前庭神经镇静药 异丙嗪(非那根)、地西泮(安定)等。

(3)防止呕吐制剂 阿托品、山莨菪碱。

(4)利尿及脱水药 速尿、甘露醇等。

(5)血管扩张药 银杏叶提取物、丹参、川芎嗪等。

(6)激素类 泼尼松、地塞米松。

(7)维生素类 维生素C、维生素E。

(8)吸氧 一般用高压氧或5%二氧化碳混合氧吸入治疗。

3.其他治疗

眩晕症病因复杂,牵涉学科广泛,但有些眩晕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通过复位治疗,达到痊愈,治疗效果好。手术治疗眩晕类疾病必须有明确定位诊断和适应证。

相关推荐

头晕和眩晕怎么辨别

头晕和眩晕有这么多相似的症状,那么怎样识别两者呢?孟毅主任说,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引起的头晕,患者的头部没有明显的旋转感,但会有头重脚轻、头晕、头胀、头痛甚至感觉头部内憋得慌、感觉脸上哄热,高血压患者头晕时出现心慌手忙,呕吐等症状。 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眩晕时主要有持续时间短、头部晕的症状轻,看景物时,景物旋转,感觉眼震,恶心但吐不出来。 专家说,耳石症患者引起的眩晕,属于位置型眩晕,患者主要是由于耳石从壶腹部流入了半规管引起的前庭平衡障碍。患者只需在医师的帮助下,在床上翻滚几

耳石症会带来什么危害

1、耳石症患者发作期会出现旋转、呕吐,同时还会造成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进而引起耳鸣、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思维下降、头痛痴呆。 2、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等症。 3、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等症。 耳石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

怎样治眩晕症呢

1.病因治疗 (1)前庭功能尚属可逆损害性眩晕?这一类预后较好,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浆液性迷路炎等。治疗应针对病因,一旦病因解除,眩晕消失,前庭功能可恢复。 (2)前庭功能一次性损害不可逆转的眩晕征?如化脓性迷路炎、突聋、前庭神经元炎等,病因虽除,迷路或前庭功能完全破坏,前庭功能不能恢复,需依靠前庭中枢代偿消除眩晕。 (3)病因难治的前庭功能波动性损害或不可逆性损害?如动脉硬化或高血压、颈椎病导致的眩晕等,治疗效果差。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治疗。 2.对症治疗 (1)眩晕发作时保守治疗?选择最舒适体位

耳鸣眩晕别大意

一阵莫名的眩晕突然袭来,或顿觉天旋地转,或头昏眼花,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花、冒汗、上肢或单肢麻木等。有些眩晕发作几秒或几分钟就过去了,所以一些人并不把这当一回事,觉得休息一会就没事了。但也有一些人因为频繁发生眩晕,或者是眩晕持续得较久而对眩晕产生了恐惧,他们常因眩晕发作而深感苦恼,但却又不知道该去看医院的哪个科室,以致于长期被眩晕所困扰,有些甚至还会发生跌倒等并发症。 说到眩晕,首先必须与头晕相鉴别开来,有不少的人常常将头晕与眩晕给混淆了,以致于对眩晕掉以轻心。头晕患者往往没有运动幻觉,只是感觉

不明原因眩晕注意是不是耳石症

“早上起床晚上睡觉,左侧翻身,都会眩晕心慌,我到处找医生。”周女士说,颈椎、头颅核磁共振等检查都做了,没有发现异常。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经过仔细问诊,神经内科医生发现:周女士的眩晕与体位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周女士的眩晕白天基本不发作,但晚上躺下、早上起床或翻身时经常发生,眩晕程度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与恐惧感,持续时间短,一般几秒钟或一两分钟旋转感就会消失。张医师有了大致的判断,之后的体位诱发试验结果证实了医生的诊断——是左后半管的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

​神经性眩晕症的原因有哪些

外周性眩晕的病因 (1)外耳和中耳病变所致眩晕:如外耳病变或外耳道堵塞、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咽鼓 管功能不良、乳突根治术后、外耳及中耳肿瘤等。 (2)梅尼埃病:又称美尼尔病,是一种持发性内耳病。 (3)前庭神经元炎:亦称前庭神经炎,为侵犯外周前庭系统而末累及听觉系统、脑于及其脑神经的疾病。 (4)创伤后眩晕:即由于创伤疾患所致的眩晕,包括头、颈、耳的外伤,气压损伤,声创伤等。 (5)迷路膜破裂综合征:即蜗窗膜、前庭窗膜、蜗管膜、膜性迷路等任何部位破裂,引起内、外淋巴液交通,脑脊液与淋巴液交通,淋巴液流人中

耳石症预防

如果被确诊为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试用以下的康复操预防其反复发作。 步骤: 1、肩下垫枕,头向左45度角,后仰,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2、向右转头,与右肩45度,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3、向右转身侧卧,头随肩转,面向地面,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4、坐起,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5、头向左45度角,重复2遍。 以上所示的步骤适用于左耳病变(如向左转头时头晕)的患者,若为右耳病变,应由向右转头开始。每天早、中、晚各做5遍,每遍的不少于2分钟。同时,建议在家人的陪伴下进行,防止摔倒或

耳石症常见的治疗方法

耳石病也称体位性眩晕、位置性眩晕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近来的病理学研究支持本病系无机质沉淀于后半规管壶腹,使后者对重力的敏感性增加所致。早期研究者认为此病是半规管病变,但鉴于眩晕由头部的位置所诱发而非头部的活动,后来认为系耳石器官的病变。 耳石病的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复位手法治疗等,根据病情的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患者在治疗时还需选择正规的医院,对症治疗。 1、保守治疗 此症预后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个别长期不愈者可

低头族易患耳石症

耳石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这疾病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这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据医学资料显示,过去耳石症较多是在中老年群体中出现的,特别是女性。 那么低

不明原因眩晕注意是不是耳石症

经过仔细问诊,神经内科医生发现:周女士的眩晕与体位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周女士的眩晕白天基本不发作,但晚上躺下、早上起床或翻身时经常发生,眩晕程度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与恐惧感,持续时间短,一般几秒钟或一两分钟旋转感就会消失。张医师有了大致的判断,之后的体位诱发试验结果证实了医生的诊断——是左后半管的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