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的症状 莱姆病感染第一阶段:局部感染
莱姆病的症状 莱姆病感染第一阶段:局部感染
莱姆病一般在经常3-32天左右的潜伏期后,大部分的患者可在蜱虫叮咬处出现游走性的红斑,其典型的症状表现是最初由一个红色的斑疹,然后逐渐向周围扩展形成环状损害,其外缘呈现出鲜红色,而红斑中心表现为苍白色。
莱姆病可以治好吗
莱姆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萎氏包柔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efi),传播媒介为硬蜱。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
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与职业相关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
莱姆病的临床表现 莱姆病感染第二阶段:播散感染
莱姆病由最初的叮咬处红斑继而表现为继发性的环形皮损,其形态与最初形成的游走性红斑相类似。
可出现头痛、轻度颈部抵抗、寒战、发热、游走性肌肉骨骼疼痛、关节疼痛和全身不适、乏力。但不管是否经过治疗,上述症状均可在数周内消失。
莱姆病的初期脑脊液是正常的;但是数周或者数月以后,大约有15%的患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出现脑膜炎、脑炎、脑神经炎、运动或感觉神经根病变、多神经炎、共济失调、脊髓炎等。
约有8%的莱姆病患者在这一时期可出现心脏受累症状,其中最常表现的是程度不同的房室传导阻滞,也可出现急性心肌心包炎。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的历史
莱姆病为全球性疾病,由来已久。1900年欧洲的皮肤病文献中已有慢性游走性红斑的记载,1975年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生此病并开始流行,并于1980被命名为莱姆病。
1985在我国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地区发现莱姆病,1987年分离到病原体,并对宿主动物、媒介、病原特征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有哪些传染源
啮齿目的小鼠由于数目多、分布广、感染率高是莱姆病的主要传染源。我国报告的鼠类有线姬鼠、黄鼠、褐家鼠、白足鼠、小家鼠等。另外还包括三十余种哺乳动物,四十九种鸟类及多种家畜都可作为本病的宿主。
家里养宠物狗对孕妇有影响吗 狗和人类共通传染病有哪些
养宠物最常见是蛔虫等一些小毛病,至于人畜共通传染病,国内一直在积极做防治,几乎很少见。在所有宠物当中,狗最亲近人类生活,狗和人类共通传染病包括莱姆病、钩端螺旋病等,这些传染病的防治主要为保护狗,而且国内在早期就已投注很多经费在动物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上。以莱姆病为例,大医院感染科几乎好几年才遇到一个案例。
莱姆病能治好吗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是有伯氏疏螺旋体所传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发病的最初阶段通常以慢性游走性的红斑为主要特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表现为皮肤、心脏、神经和关节等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
什么是莱姆症 莱姆病怎么预防
本病的预防关键是进入森林、草地等疫区的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蜱类叮咬,若发现有蜱叮咬,只要在24小时内将其除去即可防止感染,因为脾叮咬吸血需要持续24小时以上才能有效的传播螺旋体。另外,还可以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达到预防莱姆病的目的。
莱姆病有什么症状 莱姆病感染第三阶段:持续感染
很多没有及时治疗的患者可发生莱姆病关节炎。其常见的典型表现为反反复复的大关节炎症,往往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少数患者可能发生骨和软骨受侵蚀的慢性关节炎。在彻底根治莱姆病后,关节炎仍可持续存在。
莱姆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较为少见,可影响记忆力、情绪、睡眠的脑病与轴突性多发神经病可伴随出现。有时甚至可感染导致严重的脑脊髓炎,出现头痛、颈强直、睡眠障碍、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等莱姆病慢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在莱姆病晚期,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是其常见的皮肤病变改变。
莱姆病能痊愈吗 什么人容易得莱姆病
根据莱姆病的传播途径,其主要易感人群在于莱姆病的重疫区,在重疫区的有10%-20%的居民受过感染。除了重疫区的剧名外,那些经常进行户外生存的训练的人群、野外狩猎的人群也都是容易感染莱姆病的高发人群。
莱姆病是怎么得的 莱姆病的易感人群
莱姆病地域分布广泛,人群中普遍易感,但更多见于进入或居住于林区及农村的人群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莱姆病是怎么得的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叫做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所引起的多系统疾病。由于莱姆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主要与螺旋体的感染有直接关系,推测免疫反应也有可能参与发病。氏疏螺旋体成格兰染色阴性,其细胞壁的外层多脂多糖可刺激巨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进而可引起被感染者身体局部和全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