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
1.1 穿刺前的准备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让患儿平卧,嘱咐家长摁住患儿膝关节,另一家长双手绷紧患儿的头皮,双臂轻压、夹患儿的双肩使其相对固定,另备一条长能足够缠绕患儿头部一圈的胶布,为了防止粘患儿的头发两端留余10 cm将中间的大部分对折粘在一起即可。
1.2 小儿头皮静脉特点 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额正中静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又便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温,一般为首选;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因血管较细,穿刺技术难度大;耳后静脉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易掌握进针深浅度,且不好护理;颅骨缝间静脉较粗、直,但易滑动。
1.3 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尽量避开骨隆突处 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一般为5°~15°,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耳后静脉、眶上静脉为15°~30°。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30°~60°。对不太清晰或者不清晰的血管,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走向、深浅、粗细、滑动度,然后穿刺。要领是针头斜面进入皮下后,向前向下由浅到深缓缓进针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护士要轻、稳、慢、准,选择自己认为有把握的血管。当患儿哭闹时,因静脉回流压力上升,头皮静脉血管会有1次短暂充盈过程,这时应巧妙地抓住时机,顺利完成穿刺。
1.4 做好家长的工作 取得家长的配合,固定好患儿,不让其身体扭动。
1.5 根据静脉的深浅度采取适宜的力度 一般肉眼看到的血管比较浅,而看不到、凭手感摸到的血管比较深。头皮静脉穿刺时,未用止血带,该静脉管壁两端无压力差,静脉回心血流无阻力。因此,头皮静脉穿刺回血较四肢静脉慢、少。所以当觉得针已进入血管,穿刺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时,不要急于拔出针头,应该停下等一等,或捏一下输液器下段的橡胶软管或者改变针头的位置、角度一般就可见回血。
1.6 固定针头要点 穿刺成功见回血,及时固定针头是非常重要的,穿刺成功后,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针柄,用3条~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后用1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常规固定的时候一定注意双手的配合,右手拿胶布左手手指配合粘贴,而且尽量将胶布集中粘贴,固定好后再将长的胶布绕头固定,根据情况可直接固定或者交叉固定在针头上面的胶布上。
股静脉穿刺的部位在哪里
股静脉在股三角区,位于股鞘内,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如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股动脉走向和该线的中点相交,股静脉在股动脉的内侧0.5cm处.
患儿去枕平卧,头向后仰并转向穿刺对侧,必要时肩后垫一薄枕,头低位15°~30°,充分暴露颈静脉。
??穿刺点掌握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连线中1/3肘肩方向处为最合适
??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持针,在距静脉最隆起1~2cm处沿血管平行方向进针,见回血固定针头,按要求采集血标本。
?取血后立即用无菌敷料压迫3~5分钟(有出血倾向的患儿压至不出血为止)
?在患儿啼哭,静脉暴露最为明显时,护士应较好地掌握穿刺时机,穿刺效果比较理想。如果患儿哭闹不明显,可采取刺激耳垂,大孩子可嘱其屏气或大声叫妈妈等方法。
操作时严格掌握穿刺点和进针的深浅度,穿刺点不宜过低,进针不宜过深,以免刺破肺组织造成气胸。
?护士在进行操作时,应始终观察患儿的面色,时刻注意病情变化。
股静脉穿刺的部位在哪里呢?对于该问题的解答在上文中已经很详细的做了叙述,对于家长来讲,在对小儿做股静脉穿刺手术的时候,为了让小儿能够免受一些意外突发事件的伤害,家长一定要注意带小儿选择正规专业的机构进行手术。
脑积水患儿静脉穿刺的特点
小儿静脉穿刺是脑积水护理工作中一种最常见且技术难度较大的操作,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小儿因脑积水伴脑萎缩,血管脆性大且萎陷不易看清,穿刺失败率高,加之治疗时用中草药头部外敷,头皮静脉大部分被覆盖,配合治疗用的脑细胞活性药及脑细胞营养药需要静滴的疗程长,而使小儿静脉穿刺要反复长期进行,以致对小儿静脉穿刺常用的头皮静脉穿刺方法,也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根据肢体浅表静脉的走向及手指触摸有弹性感、沟痕感的特点,提高了小儿脑积水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肢体浅表静脉走向及穿刺方法:上肢浅静脉穿刺常用头静脉、贵脉及它们在手指的属支静脉网,下肢浅静脉穿刺常用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在足背的属支网,在有静脉走行的皮肤处用手指触摸,皮下有滚动的弹性感,或沟痕感,对于小儿头皮穿刺有困难者,可在上述部位进行静脉穿刺。
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上行绕过前臂桡侧缘,上行于前臂掌侧面,在肘窝处借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相交通。头静脉本干则沿肱二头肌外侧缘继续上行最后注入腋静脉。在前臂桡侧桡骨茎突背侧缘处用手指触摸有弹性感或沟痕感处,即可找到头静脉。
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上行逐渐转至前臂的掌侧面,在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相交通,贵要静脉本干则沿肱二头肌内侧缘继续上行,最后注入腋静脉。在前臂尺侧、尺骨头背侧缘处用手指仔细触摸有弹性感或沟痕感处,即可找到贵要静脉。
大隐静脉,在足背内侧缘起于足静脉弓径内踝前方沿小腿及大腿的内侧面上升,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注入股静脉,在内踝前方可摸到弹性感,或沟痕感处,可找到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在足背外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经外踝后沿小腿后面上升至月国 窝处注入股静脉。在外踝后方用手指触摸到弹性或沟痕感处,可找到小隐静脉。
在穿刺前,首先应熟悉上肢前臂浅静脉及下肢小腿浅静脉的走向特点及体表位置,根据体表位置可先在肢体静脉较清楚的患儿身上反复触摸,体会手感,有静脉走行到皮肤表面的弹性感或沟痕感。
根据解剖特点,在相应静脉的部位可触及明显弹性感时,方可行穿刺。穿刺时对于肥胖型血管较深的小儿针头应与皮肤呈约15度角进针,对于瘦型血管比较浅的小儿针头与皮肤呈约10度角进针,进针速度不可过快且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回血,见到回血后再向前缓慢进少许即可固定,如果在穿刺进针后感觉到有落空感等确认已进血管,但不见回血,此时不要轻易拔除针头,可向后挤压一下输液管头端或直接用注射器抽吸,若仍无回血,再考虑重新穿刺。
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与否,合适选择用针是关键,对于比较细而不易看清的静脉穿刺,宜选择4~4.5号针头,以免针头直径大于血管,造成刺穿失败。
小儿静脉穿刺部位的准备工作要跟上,如肢体冰冷末梢循环差,造成血管看不清者要用温水浸泡及反复揉搓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使穿刺部位的血管达到最大限度的充盈,从而有利于静脉的穿刺,对于活动度较大的血管,一定要用手指沿血管纵向绷紧,以防穿刺时滑动。
小儿头皮血管分支多,有些动静脉相伴行,一定要在明确为静脉后方可穿刺,往往动脉可触及转动,而静脉则无转动感,触摸时切勿用拇指,以免与拇指动脉相混淆,如果穿刺时发现回血不止,且液体不滴表明误入动脉,应立即拔除针头,按压止血。
输液完毕后拨针时,一定要按压好穿刺部位,切不可反复揉按,以免形成血肿影响再次穿刺,按压方法是用无菌棉球或棉签在穿刺部位的针眼前方处按压,时间为2-3分钟。
唐氏综合症胎儿检查
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是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唐氏筛查结果为“高危”的孕妇需要确诊胎儿是否为唐氏综合征患儿。目前产前诊断最常用的技术是羊膜腔穿刺技术,即在B超引导下,将针通过孕妇腹部刺入羊水中,抽取羊水,对胎儿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适宜孕16~20周的孕妇。除羊膜腔穿刺术外,进行产前诊断的技术还有绒毛活检、胎儿脐静脉穿刺、胎儿镜检查等。常见核型与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核型相同。
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造成低钾血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如禁食、厌食致钾的摄入量不足;呕吐、腹泻致胃肠道失钾;肾脏、内分泌疾病致肾脏失钾;以及多种因素致转移性或稀释性低钾血症等。这些都可导致低血钾并引起以神经一肌肉症状(肌麻痹)为主的多系统症状和体征。一旦发生低钾血症,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和给予含钾饮食外,还应补充钾制剂(氯化钾)。一般轻者可口服,但较重者必须静脉补钾方能有效改善症状。由于静脉补钾具有治疗与风险共存特点,因此在实际补钾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以下“四宜”、“四不宜”是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务必给予重视。
一、浓度宜适中,滴速不宜快。钾盐最好溶于5%葡萄糖或糖盐水中,浓度以0.3%为宜。浓度不可过高,过高有致心搏骤停之危险,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补钾的浓度。静脉补钾忌静脉推注,而应是缓慢静滴,避免短时间大剂量补钾而致高血钾的危险。
二、补钾宜达有效剂量,不宜过量。由于低钾血症的发展,尤其是有肌麻痹时可致呼吸肌受累,因此,一经确认需及时补钾。补钾时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准确掌握用量,初次补钾时要尽可能达到有效剂量,以防止病情恶化。但更应注意防止过量静脉补钾,高血钾较低血钾更为危险。
三、宜选择较粗大血管,不宜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由于钾盐具有强刺激性,易使较小的浅表静脉血管平滑肌痉挛或使静脉液路不畅。因此,静脉补钾时宜选择较粗大的浅表静脉,如头静脉、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等,避免在手背静脉或头皮静脉穿刺。另外,要注意静脉选择的计划性,避免在同一条静脉或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进针,以防止因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而引起静脉炎。
四、宜短期静脉补钾,不宜盲目地长时间静脉补钾。根据血钾浓度低下的原因和程度,因人而宜制定静脉补钾方案。轻度缺钾在低钾血症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静脉补给,及时改为口服补钾;重度缺钾需要2~3日内补足体内钾,故在静脉补钾的第3~4日应测定血钾浓度,若血钾浓度已接近正常,可改用口服补钾。切忌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补钾,以防意外发生。
唐氏筛查高危要做羊水穿刺吗
唐氏筛查的结果是一个概率问题,根据孕妇血清化验结果计算出出现唐氏儿的危险系数,但并不代表最终确诊,国际上正常值是1/700左右。当验血筛查值大于1/270即为高危人群,表示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危险性较高。
进一步确诊
唐筛高危并不是一定有问题,事实上高危中只有至多百分之五左右的宝宝确实有问题。高危的准妈妈需要确诊胎宝宝是否为唐氏儿。目前产前诊断最常用的技术是羊水穿刺技术与无创DNA。
【羊水穿刺术】
即在B超指引下,将针通过孕妇腹部刺入羊水中,抽取羊水,对胎儿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羊膜腔穿刺适宜孕16~20周的孕妇。有些孕妇或家属可能会对羊膜腔穿刺术的安全性有疑虑,但是据统计,此项技术造成的流产率仅为0.5%。除羊膜腔穿刺术外,进行产前诊断的技术还有绒毛活检、胎儿脐静脉穿刺、胎儿镜检查等,羊水穿刺的结果一般三到四周出来。
【无创DNA】
是一种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可以直接从孕妇外周血液中提取胎儿DNA,从而确定是否为唐氏儿。
静脉输液的技巧有什么
脉输液的技巧:
1 配液技巧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输液发应的发生。
2 排气技巧
排气时把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调节器,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
3 选择血管技巧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向,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的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面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速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胶布固定。
在对静脉输液的技巧认识后,进行静脉输液的时候,都是可以根据以上方式进行,不过要注意的是,在选择静脉输液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这样对身体不会有损害,而且使用的器具都是比较安全的,这点也是要注意的。
儿童输液护理
输前护理
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导致了输液难度大,不仅对护士的临床经验、穿刺技术技巧和心理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要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心理精神和疾病防治为一体的人文护理[1]。为了淡化患儿对“打针”痛苦记忆的唤起,减轻恐惧心理,配合输液操作,护士首先要与患儿进行良好交流,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通过获得患儿的信任,引导、鼓励患儿勇敢地面对挑战,以积极主动的行为配合治疗。具体护理措施:①接诊后,热情接待患儿和陪护人员,不直接询问与病情有关的问题,通过微笑的表情,乐观的情绪,轻柔的话语给患儿形成可亲可爱的第一印象,消除患儿对环境和护士的陌生感,使其在相对放松的情况下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具有安全感和温暖感。②加深与患儿的感情联系,称呼患儿昵称,引导患儿称呼护士姑姑、阿姨,以稳定其情绪。偶尔抚摸患儿头和手,拉近与护士的感情距离。面对患儿切勿不能采取皱眉、怒视、呵斥、吓唬等错误方法,以免患儿产生对立情绪,更加不配合输液操作。③对于年龄较大,可以进行比较顺畅交流的患儿,要多采用表扬及鼓励的方法,对他们配合的行为进行赞扬,并可以小礼物作为奖励。④针对患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重点是向家长宣传患儿疾病的发病原理、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会家长正确辨别儿童患病期间的不良反应及表现,增加家长防病治的科学知识,达到治疗与康复的目的。
静脉穿刺护理
学龄前儿童,对疼痛敏感性较强,多数患儿对静脉穿刺表现出极其恐惧心理,常用哭闹、挣扎的方式表示反抗而拒绝穿刺,给输液工作增加难度。具体护理措施:①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可以通过让患儿讲述墙壁上卡通画的内容,观看电视动画片,或让家长配合讲一段小故事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为静脉穿刺做好准备。②以娴熟的技术快速完成静脉穿刺。穿刺前要选好穿刺部位,尤其是在头皮静脉穿刺时更要精心观察选准血管,同时做好患儿注射部位的固定,穿刺时做到稳、准、快。③穿刺后的固定。对于发热、出汗多的患儿要先用干棉棒擦干皮肤,再用胶布妥善固定。④如果遇到穿刺失败,要主动向家长表达歉意,对于穿刺难度较大患儿,可以请其他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操作,使家长感到受到重视,其不满情绪也会随之消失。整个服务过程要热情周到,体现以人为本,融洽医患关系,确保静脉穿刺的顺利进行。
输中护理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仔细观察患儿的输液反应,重点观察是否有药物过敏反应,认真查看病情变化,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热情帮助家长解决护理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患儿输液过程中常见的反应有:烦躁、多动、哭闹等。应对这些患儿,可为家长提供活动输液架,通过场景变换消除患儿的厌倦状态。医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建设儿童乐园的形式,让患儿在观看动画片等相对愉悦的情况下完成输液过程。另外,护士可以利用巡视停留的时间,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传授学龄前儿童的护理知识,帮助家长贮备正确、科学的护理知识、育儿知识,以及一些简单实用的护理技巧,为患儿的有效康复提供外延服务。
输后护理
输液后护理的重点是拔针后对穿刺口的处理。临床上常会发生由于拔针后按压不当造成穿刺口出血或血肿,给患儿带来痛苦,有时候还会对医患关系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具体护理措施:①正确拔针。拔针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到位,边与患儿沟通边分离胶布,拔针后迅速按压针眼位置5s后交由家长继续按压。②告知家长执行正确的按压方式。告知家长在按压时切记不要揉按,以防造成血管穿刺点的隐性出血,导致局部皮肤青紫,严重的将形成血肿。告知家长按压针口要在5min左右,待止血后还要留诊观察20min以上,确认患儿无不良反应后再行离开。
静脉输液常用部位
(1)上肢静脉:
包括手部及手臂的静脉(如手背静脉、前臂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内侧静脉等)。这类静脉比较表浅而且安全。紧急输液时采用肘部静脉。
(2)头皮静脉:
多用于婴幼儿,因为小儿头皮有较多的浅层静脉,易固定且活动不受限。
(3)下肢静脉:
主要是足背静脉弓、大隐静脉等。由于下肢活动限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且危险性高(易形成血栓,且迅速扩散至深部静脉,有造成栓塞的危险),因此较少使用。
如何保护静脉
合理选择血管 首先选择患者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由四肢的远端向近端循环使用,避免使用靠近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尽量避免首选粗大血管,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掌握有效穿刺的技巧 娴熟的技术是有效穿刺成功的基础,禁忌试验性穿刺,避免给患者增加痛苦和恐惧,影响再次穿刺效果。经过多年的护理实践,总结出以下穿刺技巧。
促进浅静脉充盈 长期输液患者,如果血管条件差,可以采用热敷、轻拍静脉、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等方法。常用的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1],如1%的硝酸甘油,2%利多卡因,20%山莨菪碱等均能迅速扩张表浅小静脉,血管直径和充盈度增加,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选择适当止血带绷扎位置 传统的止血带绷扎位置在穿刺部位上方约10 cm处。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止血带绷扎位置在穿刺点上方10~15 cm位置,或扎双止血带时(位置在穿刺点上方分别为10~20 cm处时),止血带压力达到10.7~16.0 kPa。此时既能保持肢体远端良好的动脉压和阻断表浅静脉的回流,又能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明显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非握拳穿刺 多年来,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一直延续使用握拳法。近年来研究资料认为,静脉穿刺时采用背隆掌空的握怀状手和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具体方法是:行静脉穿刺时被穿刺的手自然放置,术者左手握住患者穿刺手的手指,使患者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可克服紧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进针角度的缺点,又有利于充分显示静脉。
减轻静脉穿刺时的疼痛 首选手背乏神经区,即: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另外,进针时针尖斜面略向左倾斜,并使针尖进入皮肤的同时直接进入血管,以减少对皮下组织的切割和撕拉现象,减轻疼痛和组织损伤。
增大进针角度 传统进针角度为15°~30°[2],如果静脉较深,血管较粗,可增大进针角度至40°~60°,以减小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