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治疗方法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治疗方法
1.手术方法
(1)圈套凝切法 先吸净周围附着息肉的黏液和粪水,抽出并注入空气以置换肠道内可能含有的氢气、甲烷等,以防电灼时发生爆炸,近息肉张开圈套丝,避免套圈过于贴近肠壁,损伤肠壁致死穿孔,套入后抽紧套丝,根据蒂的粗细选择不同的电流功率,切割勿过快,切割慢止血完善。
(2)活检钳凝切法 对0.5cm的广基病灶,用活检钳全部咬住,上提使基底呈幕状的狭细假蒂,随后通电流凝固数秒钟,局部呈灰白色即可将活检钳咬紧拉下组织送病理检查。
(3)电凝器灼除法 多为0.5cm以下病灶,多属良性,对钳切不能切除者,可以电凝止血器接触后以凝固电流烧灼切除。但勿过深以免穿孔或迟发性穿孔,后者可发生于术后2~7天。
(4)手术治疗 息肉及息肉病的手术治疗一般包括:局部切除、肠壁切除、肠段切除、次全结肠或全结肠直肠切除。视息肉的多少、有无蒂及所在的部位而定:
①有蒂单个作内腔镜下圈套、电灼(凝)或结扎摘除。对体积较大者,不易行圈套切除或切开摘除,亦可选择肠壁、肠段切除。
②无蒂或广蒂者,位于腹腔反折以下者作局部切除,反折以上者切开肠壁包括基底部肠壁一并切除或肠段切除。
③腺瘤病,包括家族性、非家族性,Gardner与Turcot病均有众多的肠瘤,易癌变且发生年龄早,如家族性腺瘤病一般50岁以前均全部癌变,故主张诊断为此病者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但给较年轻患者带来终身的生活不便,故有人主张作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后要严密随访。直肠部分切除外加残留直肠的黏膜剥离,保留下段直肠肌管,回肠与直肠下段直接吻合。总之保留肛门功能,虽给手术增加一些难度,但能避免终生性回肠造瘘是可以的,也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2.手术选择
(1)内镜下切除有蒂息肉及无蒂息肉 有蒂息肉于结肠镜检时一并圈套摘除,无蒂息肉小的可电灼摘除,大的可黏膜下注生理盐水。圈套电灼摘除后常见并发症为术后出血,0.1%~0.2%。
术后1~3年随访1次,包括对进展性腺瘤原位癌者,或高度不典型增生。因腺瘤息肉淋巴管贯穿黏膜肌层,故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者,均限于黏膜而无淋巴结转移。
有蒂息肉可圈套切除。无蒂息肉的处理为:①<0.5cm者可用活检钳凝除法将息肉全部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②0.5~1.0cm者可用圈套凝切;③如为多发性且逐一钳除不易者宜手术切除,肉眼判断为良性者,可采用电凝灼除法去除病灶。
(2)手术切除 >2cm的绒毛状广基腺瘤不宜经结肠镜分块切除,宜采用手术切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不能经内镜切下者,应直接按结直肠癌手术处理,因此类患者有1/3以上伴浸润性癌变;能经内镜切除者,切除后须仔细进行病理检查,发现浸润癌时宜再行根治术。位于腹膜反折以下者可经肛或经骶行局部切除。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问题,通过以上内容的了解,我们发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让人害怕,我们通过治疗都可以恢复健康,我们可以将以上介绍的方法告诉我们身边很多的人,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家族性结肠息肉症。系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为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现。1905年由Gardner报道结肠息肉病并家族性骨瘤、软组织瘤和结肠癌者机会较多,其后于1958年Smith提出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为Gardner综合征。结肠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达50%,随着病程延长及年龄增长和免疫力下降癌变率更高,男女均可罹患,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1.结肠多发性息肉;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便或血便,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并发率较高。
2.软组织瘤:好发于面部 、躯干或四肢,多为皮脂腺囊肿、纤维瘤表皮囊肿,脂肪瘤等。
3.骨瘤:好发于颌骨、颚骨、蝶骨等扁平骨,尚可见齿发育异常,如多齿、牙瘤,埋藏齿。
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
此病易恶变,明确诊断后应及早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刀或其他手术方式切除息肉,防止癌变。
乙状结肠息肉必须及早切除病灶,才能防止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的侵扰。结肠恶变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结肠息肉主要为管状腺瘤与乳头状腺瘤( 亦称绒毛状腺瘤)。
组织病理学证实,结肠腺瘤可恶变,尤其是后者的恶变率可达40%~50%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人,恶变发生率更高。由此,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至关重要。
微创术HCPT治疗乙状结肠息肉具有微创、无痛、无需住院的优势。
结肠息肉诊断鉴别
诊断
1、便血或粘液脓血便史。
2、肛诊或肠镜发现息肉。
3、钡灌肠见多少不一充盈缺损。
鉴别诊断
1、家庭性结肠腺瘤性息肉:又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家族性腺瘤病。
本病属常染色显性遗传性,外显率为50%,估计每7000—10000新生儿中有1人发病,国内已有多个家系的报告,亦有20%无家族史,可能是基因突变发生的新病例,发病年龄在20岁左右,开始只有少数息肉,以后进行性增加,大小不一,腺瘤无蒂呈半球形,少数有蒂或呈绒毛状,分布常密集,排列有时呈串,总数大于100枚,可见于全结肠或直肠,常见症状是便血,脓血便或腹泻,有的可腹痛或腹部不适,若不切除病灶,最终都要发展为结肠癌,钡灌肠和结肠镜检查对诊断本病有帮助,还应重视家族成员的检测,动员其子女,兄弟姐妹,双亲到医院作系统检查,及早发现无症状的患者。
本病一经确诊,以早手术为宜,对20岁以下患者,如症状不明显可暂不手术;若息肉体积增大,或息肉直径>2厘米,或息肉已癌变者;腹痛,腹泻,便血的症状加剧者,应及时作外科治疗,手术方式以全结肠直肠切除或剥脱直肠粘膜至齿线,回肠经直肠肌管与肛管吻合,必要时末端回肠作储袋,若直肠息肉已癌变,应行根治性切除。
2、Gardner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显性遗传病,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肠息肉病,临床表现与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特点相同,息肉数目一般<100颗,体积较大,也有高度恶变倾向,但癌变年龄稍晚一些,骨瘤见于头颅,下颚蝶骨,四肢长骨,软组织肿瘤有表皮样囊肿,皮脂囊肿,纤维瘤,硬纤维瘤等,有的同时有甲状腺或肾上腺肿瘤,90%的患者伴有眼底色素性病变,本病治疗原则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3、Turcot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较少见,临床表现除有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外,伴有其他脏器的肿瘤,通常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如脑或脊髓的胶质细胞瘤或髓母细胞瘤,因此也有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之称,结肠腺瘤的癌变率高,常在十几岁时已发生癌变而导致死亡。
4、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黑色素斑一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0%患者有家族史,多为双亲与子女同胞间有同时发病的,大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粘膜皮肤黑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色素沉着主要分布在口唇,颊粘膜和手指,足趾掌面,呈褐色,黑褐色,由于本病息肉广泛,恶变率相对较低,因而一般予以对症治疗,若息肉大或有并发症出血或肠梗阻时,可外科治疗,结肠息肉可在内镜下电灼切除;大息肉可手术,分别切开肠壁摘除息肉,避免日后发生肠套叠,对本病患者,术后仍需长期随诊,因息肉可复发。
5、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又称息肉病—色素沉着—秃发—指甲萎缩综合征,本病为获得性,非家族性的疾病,主要特点有四:
(1)整个胃肠道都有息肉;
(2)外胚层变化,如脱发,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等;
(3)无息肉病家族史;
(4)成年发病,症状以腹泻最常见,见80%以上病例有腹泻,排便量大,并含脂肪或肉眼血液,大多有体重减轻,其次是腹痛,厌食,乏力,性欲和味觉减退。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癌症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家族成员、结肠腺瘤综合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血吸虫肉芽肿患者均为结直肠癌的高危患者。
结肠息肉如何鉴别诊断
1、家庭性结肠腺瘤性息肉:又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家族性腺瘤病。
本病属常染色显性遗传性,外显率为50%,估计每7000—10000新生儿中有1人发病,国内已有多个家系的报告,亦有20%无家族史,可能是基因突变发生的新病例,发病年龄在20岁左右,开始只有少数息肉,以后进行性增加,大小不一,腺瘤无蒂呈半球形,少数有蒂或呈绒毛状,分布常密集,排列有时呈串,总数大于100枚,可见于全结肠或直肠,常见症状是便血,脓血便或腹泻,有的可腹痛或腹部不适,若不切除病灶,最终都要发展为结肠癌,钡灌肠和结肠镜检查对诊断本病有帮助,还应重视家族成员的检测,动员其子女,兄弟姐妹,双亲到医院作系统检查,及早发现无症状的患者。
本病一经确诊,以早手术为宜,对20岁以下患者,如症状不明显可暂不手术;若息肉体积增大,或息肉直径>2厘米,或息肉已癌变者;腹痛,腹泻,便血的症状加剧者,应及时作外科治疗,手术方式以全结肠直肠切除或剥脱直肠粘膜至齿线,回肠经直肠肌管与肛管吻合,必要时末端回肠作储袋,若直肠息肉已癌变,应行根治性切除。
2、Gardner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显性遗传病,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肠息肉病,临床表现与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特点相同,息肉数目一般<100颗,体积较大,也有高度恶变倾向,但癌变年龄稍晚一些,骨瘤见于头颅,下颚蝶骨,四肢长骨,软组织肿瘤有表皮样囊肿,皮脂囊肿,纤维瘤,硬纤维瘤等,有的同时有甲状腺或肾上腺肿瘤,90%的患者伴有眼底色素性病变,本病治疗原则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3、Turcot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较少见,临床表现除有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外,伴有其他脏器的肿瘤,通常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如脑或脊髓的胶质细胞瘤或髓母细胞瘤,因此也有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之称,结肠腺瘤的癌变率高,常在十几岁时已发生癌变而导致死亡。
4、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黑色素斑一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0%患者有家族史,多为双亲与子女同胞间有同时发病的,大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粘膜皮肤黑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色素沉着主要分布在口唇,颊粘膜和手指,足趾掌面,呈褐色,黑褐色,由于本病息肉广泛,恶变率相对较低,因而一般予以对症治疗,若息肉大或有并发症出血或肠梗阻时,可外科治疗,结肠息肉可在内镜下电灼切除;大息肉可手术,分别切开肠壁摘除息肉,避免日后发生肠套叠,对本病患者,术后仍需长期随诊,因息肉可复发。
5、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又称息肉病—色素沉着—秃发—指甲萎缩综合征,本病为获得性,非家族性的疾病,主要特点有四:
(1)整个胃肠道都有息肉;
(2)外胚层变化,如脱发,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等;
(3)无息肉病家族史;
(4)成年发病,症状以腹泻最常见,见80%以上病例有腹泻,排便量大,并含脂肪或肉眼血液,大多有体重减轻,其次是腹痛,厌食,乏力,性欲和味觉减退。
小肠多发性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息肉是指任何起源于胃肠粘膜表面并凸入腔内的病变。根据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息肉病的意义在于其引起出血及其恶性转变的倾向。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包括色斑息肉综合征、儿童型直肠息肉、结肠与直肠腺瘤、结肠家族性息肉病等。
1.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可癌变,属于错构瘤一类。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在口唇及其周围、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为黑斑,也可为棕黄色斑。此病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2.家族性肠息肉病 与遗传因素有关,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极少累及小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遍 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如直肠病变轻轻.可作全结肠切除及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直肠内腺瘤则经直肠镜行电灼切除或灼毁。为防止残留直肠内腺瘤以后发生癌变,故需终身随诊。如直肠的病变严重,应同时切除直肠,作永久性回肠末端造口术。
3.肠息肉病合并 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30-40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治疗原则与家族性肠息肉病相同;对肠道外伴发的肿瘤,其处理原则与有同样肿瘤而无肠息肉病者相同。
综上所述,对于小肠多发性息肉病症的症状了解,是需要从对其分类的类型上来进行辨别的,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患病类型,小肠多发性息肉在临床上的症状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了解小肠多发性息肉的症状之前,患者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肠息肉患病类型。
大肠癌的高危人群都有谁
1、大肠癌高发地区的成人;
2、过去曾罹患大肠癌,并经手术治疗的患者;
3、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4、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曾患有大肠息肉者,或是父母、兄弟姐妹被发现有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息肉数在100 个以上);
8、家庭人员曾患有腺癌(如肺癌、肠癌、胃癌、甲状腺癌和乳腺癌)者;
9、血吸虫病患者;
10、盆腔接受过放射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