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的根治方法
胆囊癌的根治方法
标准的根治性胆囊肿瘤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完整的胆囊切除,楔形切除胆囊床2~3cm的肝组织,并清除区域淋巴结。术后配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中晚期的胆囊肿瘤可行扩大胆囊肿瘤根治术,主要针对癌肿侵及转移的不同部位而采用包括,右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重建等联合手术,Nakamura报告2例晚期胆囊肿瘤施行右半肝叶切除术及根治性胆囊切除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该2例分别存活12、13年,并未见复发,由此可见如病人一般性况较好,该术式可望提高远期疗效。
姑息手术,晚期一般状态较差,伴有梗阻性黄疸者,采用肝总管Roux-en-Y吻合,T管引流术,左胆管空肠吻合术或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旨在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但疗效不高。术后配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慢性胆囊炎怎么冶疗,吃什么药
采用内科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方法:内科治疗主要是消炎利胆的方法,如消炎利胆片 利胆醇 舒胆通 胆通 去氢胆酸以及熊脱氧胆酸等,有些病人有效但难根治.外科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方法:反复发作胆绞痛 胆囊无功能 有急性发作尤其是伴有结石者应手术治疗.80%的胆囊癌并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可起到预防胆囊癌的作用.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劳累 气候突变悲观忧虑均可诱发此病急性发作.常服用利胆药物及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慢性胆囊炎的病人的热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易消化利用率亦高.但过于肥胖的人患胆囊炎同时合并有冠心病或高脂血症时则需要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包括主食及含糖糕点糖块的摄入以利于减轻体重.忌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浓烈的调味品.
胆囊癌可以动手术吗
一、得了胆囊癌可以手术吗
胆囊癌已扩散至胆管,并有肝脏多处转移灶,此时已不可能作根治术。这类病人可作一些姑息性手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如有梗阻性黄疸须作胆管引流术,以减轻黄疸和皮肤瘙痒;如产生幽门梗阻,则作胃空肠吻合术等。
二、胆囊癌可以做手术吗
这情况要看具体情况,没有转移的是可考虑手术的啊,如果到了中晚期手术效果作用不大。希望能帮助到您祝早日健康。
三、恶性胆囊癌要是不能手术的话,一般来说已经是一个晚期的肿瘤,这个时候的肿瘤目前来说是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生存时间在半年左右,要是能够手术早期的话,治疗效果好的话一年以上的存活率还是比较高的。
四、胆囊癌的生存期情况:中位生存期为1年;Ⅰ、Ⅱ期的中位生存期为3年;Ⅲ、Ⅳ期的中位生存期仅为7个月。中晚期的患者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同时可积极尝试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腹腔灌注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方法。如果是无法其他治疗,可以尝试中医中药,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具体能活多久,跟病人的机体免疫能力也有密切的关系。建议辅助中药含量在16%以上的人参皂苷Rh2(护命素),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细胞。诱发肿瘤癌细胞凋亡,缓解病情。提高晚期胆囊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怎样缓解晚期胆囊癌皮肤瘙痒
胆囊癌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但由于起病隐匿,无特异症状,早期诊断困难,故能手术切除者不多。近年国外开展手术切除病灶加核素术中照射治疗晚期患者,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可能有所改善。胆囊癌的手术也可分为姑息手术、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手术,姑息手术是指在肿瘤已不可能根治的情况下,为改善患者症状而采用胆囊肿块的局部切除或各种引流手术。根治手术应视病期的早晚而含义有所不同。限于黏膜的原位癌或早期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视为根治。而侵及肌层或胆囊壁全层者,则需切除胆囊床2~3cm的肝组织及胆囊管,肝总管周围淋巴结才算根治。对肝脏已被侵犯,周围淋巴结已有转移的晚期患者,只能行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是指在区域淋巴结或邻近脏器有转移的情况下,切除肝右叶、胰头、十二指肠及血管的切除重建等。
隐匿性胆囊癌是指术前、术中均未得出诊断,而因“良性”疾病胆囊切除术后由病理检查确诊为胆囊癌者。隐匿性胆囊癌由于是在术后确诊,所以面临的问题为是否需要再次行根治手术。对术后病理证实癌肿仅侵犯黏膜层或肌层者,单纯行完整的胆囊切除术已达根治目的,可不必再行第二次根治手术。由于胆囊颈、尤其是胆囊管的癌肿位置邻近胆囊三角,易较早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无论侵犯胆囊壁哪一层,均应再次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结清扫术。对浸润超过肌层,切缘阳性及胆囊三角淋巴结活检阳性的隐匿胆囊癌也均应行第二次根治性手术。
对于无法根治的晚期病例,手术原则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晚期胆囊癌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癌肿侵犯胆道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手术应尽量考虑作内引流。内引流的方法有胆管空肠吻合术,架桥内引流术等。对于全身情况极差的病例,也可行置管外引流术。目前在胆道外科记忆合金支架已得到成功应用,对于胆管梗阻者,术中安置支架支撑胆管,可使胆汁得到引流。
胆囊癌如何治疗
胆囊癌的治疗中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手术治疗都可以根治,也不是说胆囊癌手术治疗只有根治性手术切除这样一种方式,其它的患者都无法选择手术治疗了,我们常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主要是依据于胆囊癌的浸润和转移程度,切除的原则为尽可能的清扫癌组织,防止复发,但同时也必须要兼顾患者的身体状况。除手术治疗外,胆囊癌的治疗方式还有化疗、放疗、中医药治疗等。
1、单纯胆囊切除
病变局限于粘膜的早期胆囊癌患者,不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可进行单纯的胆囊切除,其预后较好。不过这一类型的早期病例很难在术前诊断,即使在手术中也很难发现,多数情况下是在术后的病理切片中得到证实。
2、扩大胆囊切除术
病变已超过粘膜但未累及浆膜的早期病例,无法行单纯胆囊切除,但可以行扩大胆囊切除术,同时楔形切除胆囊肝组织,并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以切除癌组织及可能转移灶。
3、邻近脏器部分切除
中晚期胆囊癌病例已侵犯到周围脏器,我们根据胆囊癌侵犯周围脏器的情况在切除时需要分别或联合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胰十二指肠、肝中叶、结肠肝曲等。这部分患者预后较差,必须配合中药进行治疗,才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4、姑息性手术
对于晚期病变广泛、年老、体衰并胆道梗阻或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无法进行根治术的病例来讲,一般我们是不主张进行手术治疗的,一般多推荐进行保守治疗。不过有时为缓解患者的急性症状,也可以依据病情行PTCD、经皮经肝内置管引流、外引流或内引流术,主要是缓解症状,因为保守治疗其起效较慢,无法缓解一些急性症状。
5、术中、术后放射治疗
胆囊癌切除术后,部分患者会有局部复发,若是到晚期则无法进行根治,因此预防胆囊癌切除术后的复发问题成为了治疗成果与否的关键所在。现在我们也尝试运用术中放疗的方法来提高疗效,不过其作用有待继续评估。
6、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在胆囊癌的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现实是中医药治疗在胆囊癌治疗中常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中医药治疗应该贯穿在胆囊癌治疗的全程才能发挥其最好的疗效,但现实状况时,我们总是在胆囊癌发展到很严重时才采用中药治疗,但由于中药治疗起效较慢,使得胆囊癌患者从中医药治疗中获益较浅。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推广,重视中医药治疗在胆囊癌治疗中的作用,不能等到无路可走时再选择中医药治疗。
胆囊癌能治好
一、手术治疗胆囊癌可选用胆囊癌的根治手术,不过是要病变已侵犯了病人的浆膜层,有无区域性的病灶转移,还可以进行手术切除者,可考虑是否进行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一般手术的范围包括肝部分切除、胆囊切除、淋巴结清扫。
二、隐匿性胆囊癌的切除手术是指病人在进行指术前或者术中均未得出诊断结果,确是在“良性”疾病进行胆囊切除术的过程中进过病理切片最终确诊胆囊癌的患者。这类病人单做胆囊切除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进行扩大根治术。
三、胆囊癌晚期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是否进行姑息性手术,已经无法根治的患者,进行手术只是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后期的生活质量。因此,才会采用姑息性手术。如果患者发现的早,尚可进行手术,病人应立即手术,否则病人的病情会进一步发展。
如果确诊患者是患有早期胆囊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胆囊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因此,病人需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请问治疗馒性胆嚢炎选择哪种方法好
患了慢性胆囊炎后,胆囊的功能大多已有很大的损害,患者会 经常感到上腹或右上腹疼痛,以及上腹饱胀不适、反酸嗳气、恶心、 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有的患者会有急性胆囊炎的发作,少数患 者还会引起胆囊癌。而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药物可以根治慢性胆囊炎, 各种杀菌消炎的抗生素,对治疗慢性胆囊炎并无效果。因此,慢性 胆囊炎一经明确诊断,应以手术切除病变的胆囊为宜。作了胆囊切 除术后,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会取得满意的疗效,症状消失,也避免 了急性胆囊炎、胆囊癌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症状较轻、胆囊内没有结石、胆囊的浓缩和收缩功能只有轻 度减退的患者,可以采用利胆的药物来治疗,如口服去氧胆酸、胆 酸钠或消炎利胆片等。对这些患者的饮食,一般不需特别限制。有 的医生认为,在饮食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可以促进胆囊的收缩, 反而对治疗慢性胆囊炎有一定的帮助。当然饮食中的脂肪量不宜太 多,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适。
胆囊炎怎么治疗
胆囊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根据胆囊癌的不同分期相应地进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术中或术后可酌情进行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对全身情况差、黄疸、不能耐受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人。可酌情施行姑息性手术或介入治疗,以求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纯胆囊切除术:
仅适用手术后病理报告胆囊壁癌灶局限于粘膜者或虽然累及肌层,但癌灶处于胆囊底、体部游离缘者。对位于胆囊颈、胆囊管的早期胆囊癌.或累及肌层而位于胆囊床部位者,应再次手术,将胆囊床上残留的胆囊壁、纤维脂肪组织清除,同时施行胆囊三角区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清除术。
Ⅰ期胆囊癌-胆囊切除术:
根据TNM分期,Ⅰ期胆囊癌有两种情况:局限于黏膜层(Tla)或侵及黏膜肌层(Tlb)。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Tla期为99%~100%,Tlb为95%~100%。在临床工作中,Ⅰ期胆囊癌常于胆囊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才明确诊断,是否需再次手术各家观点不一。对T1a期胆囊癌意见一致,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即可,不必行根治术。对T1b期胆囊癌的观点不一致:有主张胆囊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大多数T1b期胆囊癌病变局限,无血管或神经周围转移,无淋巴转移,只要切缘未见肿瘤细胞,无须再手术。
胆囊癌细胞有腹腔种植的倾向,术中不慎弄破胆囊壁,胆汁外溢,有可能引起腹部创口或腹腔肿瘤细胞种植,肿瘤细胞种植不仅发生在进展期胆囊癌,早期胆囊癌也应注意。据报道,T1a和T1b期胆囊癌术中胆囊破裂的病人分别因腹部切口和腹腔种植而死亡。
胆囊息肉怎么办
由于B超的普及,因此临床上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很常见,这些占位性病变,通常诊断为胆囊息肉。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分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一、 非肿瘤性病变:
1. 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一般不会癌变)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一般也不会癌变
3. 腺瘤样增生:有癌变可能
4. 腺肌瘤(又称为腺肌增生症),也可能癌变
二、 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胆囊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恶变率约 30%,瘤体越大癌变机会越高。直径大于10mm的腺瘤,癌变可能性达到90%左右。
(2)胆囊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若为浸润性,往往直接浸润至肝脏组织,甚至肝门广泛淋巴结转移,预后很差。
胆囊息肉样病变易发生肿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6个方面 :
① 单发“息肉” ;
② 直径 >10mm ;
③ 广基或蒂粗大 ;
④ 病变增长 ;
⑤ 年龄 >50岁 ;
⑥ 合并胆石。
“胆囊息肉”的治疗
当临床发现胆囊息肉,通常建议B超以及CT或MR进一步证实。一般处理原则是:
1. 小于5mm的胆囊息肉,无症状 ,一般建议每 3~ 6个月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通常建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 直径大于10mm的所谓“胆囊息肉”由于恶变的可能性很大,通常建议手术切除。
3.对直径 <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 ,必须定期随访。
值得强调的是,胆囊占位性病变,手术中必须做术中做冰冻病理,若术中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应该立即考虑胆囊癌根治手术。我们在门诊中经常发现,患者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在当地医院未经仔细检查,便施行腹腔镜手术,在术中也未行冰冻病理,术后病理提示胆囊癌,这样的处理方式,对患者来说,除了可能需要行第二次手术外,也极易导致肿瘤医源性的播散。
因此当检查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时候,应慎重选择治疗方式。
胆囊癌的病因是什么
胆囊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如果感染炎症的话,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所以,生活中为了远离胆囊方面的疾病,大家需要对胆囊疾病有所预防。胆囊癌作为胆囊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因为临床上这类患者较少,很多人对于胆囊癌的发病原因并不是很了解。那么,胆囊癌是如何引起的呢?
胆囊癌有多种不同的组织类型,但无一种有其固定的生长方式和特殊的临床表现。胆囊癌绝大多数为腺癌,约占80%,其中60%为硬性腺癌,25%为乳头状腺癌,15%为黏液腺癌。其余为未分化癌占6%、鳞癌占3%、混合瘤或棘皮瘤占1%。尚有其他罕见的肿瘤包括类癌、肉瘤、黑色素瘤和淋巴瘤等。
肉眼观察多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并侵及邻近器官,偶见乳头状突起向胆囊腔内生长者。胆囊癌的扩散方式主要以局部浸润肝脏和周围器官如十二指肠、结肠以及前腹壁为多见。如胆囊颈或Hartmann袋的肿瘤直接浸润肝总管,则在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检查上很难与胆管癌相鉴别。早期病变可直接浸润到胆囊窝,也可通过血源性播散,经胆囊静脉沿胆囊颈而侵及肝方叶。胆囊壁具有丰富的淋巴管,有利于肿瘤早期向胆囊管、胆总管和胰十二指肠区周围的淋巴结扩散。直至肿瘤晚期,方可见远处转移及经腹腔播散。临床上仅有10%的患者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时发现肿瘤局限于胆囊,另有15%早期已侵犯胆囊窝或周围淋巴结,在此期若行扩大性根治手术,仍有治愈的可能。
75%的胆囊癌可直接侵犯周围脏器,发生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和结肠。60%有淋巴转移,远处转移者约占15%,腹膜转移者不到20%。沿神经鞘扩散是肝胆系统癌肿特点之一,在进展期胆囊癌患者中有近90%发生神经侵犯,是本病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专家提醒:胆囊癌发病期间易引起局部疼痛,对于此病的治疗需要趁早。如果身边有亲人不幸患上了胆囊癌的话,应当选择专业治疗此病的大医院接受治疗,一般小诊所因为医疗环境较差、仪器设备也不完善,是很难有效治疗胆囊癌的,而正规医院则更有保障一些。
胆囊癌的最新诊疗
由于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胆囊癌常常到晚期才能明确诊断。胆囊癌在开始出现症状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明确诊断后1年的死亡率约为88%,5年后还生存的仅为4%,胆囊结石可诱发癌变已为广大学者所承认。我院1962~1994年32年间施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2120例中,胆囊癌并存率为1.8%,一般认为胆囊结石有1%~3%可发生癌变
〔2〕。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粘膜增生具有很高的癌变潜在可能性,是很常见的癌前病变,胆囊结石所致的粘膜化生也被视为癌前病变。鉴于此,结合我院病例,我们认为,结石最大径>2cm即为胆囊癌高危倾向者,应积极行胆囊切除以防癌变的危险。胆囊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kozuka等
b超提示胆囊壁不均匀增厚,腔内有形态位置固定的不伴声影的肿块,同时结合炎症、结石、肝脏及邻近组织累及等高危表现,则应高度怀疑其恶性的可能。但 kapoor等
〔4〕用 b超检查了临床像良性胆道病的14例早期胆囊癌,并对所有患者施行胆囊切除术以对照检出率,结果术前超声能作出诊断者仅5例,其余9例 b超均误诊,其中2例在术中作出诊断,其余7例经术后组织学检查确诊。因此作者认为,要想做到及时发现早期胆囊癌,只能对胆管良性疾病早期手术治疗。
由于胆囊癌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及胆囊癌的相对少见,术前确诊者很少,即使确诊者,也系胆囊癌发展到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黄疸时。但对一些症状及体征应引起注意,如50岁以上有胆系症状,且频率和程度发生改变者,应认为是胆囊癌的高危患者,需作深入及多次的检查。对于胆囊结石或息肉已出现诸如慢性胆囊炎等症状者,应密切随访,必要时手术。
虽然胆囊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它可能是提高早期胆囊癌诊断率的新的策略。在各种研究细胞增殖的方法中,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dNA含量分析的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在细胞分子水平定量分析核仁内 dNA含量,使细胞异形性的定量诊断成为可能,为各种癌前病变客观性的诊断提供新的途径。其它如癌基因 k-ras和抑癌基因 p53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也引人注目。
2治疗方法的更新
2.1胆囊癌根治术的手术范围
了解胆囊癌的直接、淋巴、静脉和胆管内扩散方式对于制定治疗计划极为重要。肿瘤直接侵犯邻近的肝段(Ⅳ b、Ⅴ和Ⅵ)最为常见。胆囊、胆管以及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外胆管、肝动脉和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和肝门淋巴结是胆囊区域淋巴结的第1站淋巴结( pN1);胰头、十二指肠、腹腔动脉和上肠系膜血管周围淋巴结为第2站淋巴结( pN2);主动脉和腔静脉之间的淋巴结是胆囊的终末区域引流淋巴结。胆囊的静脉引流经20根小血管直接进入胆囊床的肝实质,或是经大胆囊静脉终止于第Ⅴ和Ⅷ肝段内的门静脉升支。
乳头状癌有时是胆管内扩散。未分化癌可在胆管周围浸润胆管。因此,按胆囊癌的侵犯途径对胆囊癌行根治术有理论上的合理性。近年来对 nevinⅣ、Ⅴ期病变行扩大根治术,包括肝切除、胆囊癌切除、淋巴结清扫、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和邻近脏器切除。
〔5〕报道13例 nevinⅤ期患者行扩大治愈性切除,2例手术后生存5年以上。
〔6〕报道14例行联合肝切除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术后2年时仍生存。但扩大根治术后仅少部分患者能长期生存,而且根治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
胆囊癌的出现怎样进行治疗呢
手术疗法:胆囊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由于起病隐匿,无特异症状,早期诊断困难,故能手术切除者不多,国内文献报道为50%。能行根治性手术者更少,仅为20.2%。即使已作病灶切除,手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仅8.4个月,近90%的患者死于手术后1年内,5年存活率不及5%(0%~10%),个别报道为14.5%。近年国外开展手术切除病灶加核素术中照射治疗晚期患者,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可能有所改善。胆囊癌的手术也可分为姑息手术、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手术,姑息手术是指在肿瘤已不可能根治的情况下,为改善患者症状而采用胆囊肿块的局部切除或各种引流手术。根治手术应视病期的早晚而含义有所不同。限于黏膜的原位癌或早期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视为根治。而侵及肌层或胆囊壁全层者,则需切除胆囊床2~3cm的肝组织及胆囊管,肝总管周围淋巴结才算根治。对肝脏已被侵犯,周围淋巴结已有转移的晚期患者,只能行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是指在区域淋巴结或邻近脏器有转移的情况下,切除肝右叶、胰头、十二指肠及血管的切除重建等。
隐匿性胆囊癌是指术前、术中均未得出诊断,而因“良性”疾病胆囊切除术后由病理检查确诊为胆囊癌者。隐匿性胆囊癌由于是在术后确诊,所以面临的问题为是否需要再次行根治手术。对术后病理证实癌肿仅侵犯黏膜层或肌层者,单纯行完整的胆囊切除术已达根治目的,可不必再行第二次根治手术。由于胆囊颈、尤其是胆囊管的癌肿位置邻近胆囊三角,易较早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无论侵犯胆囊壁哪一层,均应再次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结清扫术。对浸润超过肌层,切缘阳性及胆囊三角淋巴结活检阳性的隐匿胆囊癌也均应行第二次根治性手术。
对于无法根治的晚期病例,手术原则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晚期胆囊癌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癌肿侵犯胆道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手术应尽量考虑作内引流。内引流的方法有胆管空肠吻合术,架桥内引流术等。对于全身情况极差的病例,也可行置管外引流术。目前在胆道外科记忆合金支架已得到成功应用,对于胆管梗阻者,术中安置支架支撑胆管,可使胆汁得到引流。对于手术后病人应酌情辅以放疗和/或化疗以及中医中药等治疗,以延长生存时间。对合并有肝转移已切除或不能切除者,有采用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栓塞方法进行治疗,目前例数不多,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中医治疗胆囊癌原则是什么
胆囊癌早期诊断率低,确诊时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手术根治率低,姑息性手术不能根本解决大的肿瘤实体,而胆囊癌的化疗可能是消化道大的肿瘤中效果最差的,往往只能损伤人体的正气,出现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偏差或亏损,可使病情加重甚至趋向恶化。中医在这方面却有着一定的优势。
中医治疗胆囊癌根据“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的原则。采用健脾益气,补养气血之法固其本,同时予以清利湿热,退黄,解毒散结,抑瘤治其标。固本祛邪,整体抑瘤,既能有效地抑杀大的肿瘤细胞,改善人体失调的内环境,加强机体对癌细胞的监控能力,同时诱导癌细胞自我凋亡或诱导其分化,使癌细胞在无毒副反应的情况下逐步萎缩,从而能对胆囊癌患者检查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达到减轻症状,延长生命的目的。
胆囊癌的治疗是需要多方面配合的,人们要注意胆囊癌的影响,不要盲目的治疗胆囊癌的饮食就是十分重要的。早期很多的患者不能确诊,但是人们要注意早期身体的变化,要注意胆囊癌的一些症状表现。
晚期胆管癌有无口服药
胆囊癌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一般治疗包括全身支持,补充营养,增加饮食,症状发生与饮食有关时,可进低脂肪饮食。止痛与一般治疗相同,如疼痛不易缓解时,可给普鲁卡因静脉滴注,或用吗啡类药物。
胆囊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由于起病隐匿,无特异症状,早期诊断困难,故能手术切除者不多,国内文献报道为50%。能行根治性手术者更少,仅为20.2%。即使已作病灶切除,手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仅8.4个月,近90%的患者死于手术后1年内,5年存活率不及5%(0%~10%),个别报道为14.5%。近年国外开展手术切除病灶加核素术中照射治疗晚期患者,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可能有所改善。胆囊癌的手术也可分为姑息手术、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手术,姑息手术是指在肿瘤已不可能根治的情况下,为改善患者症状而采用胆囊肿块的局部切除或各种引流手术。根治手术应视病期的早晚而含义有所不同。限于黏膜的原位癌或早期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视为根治。而侵及肌层或胆囊壁全层者,则需切除胆囊床2~3cm的肝组织及胆囊管,肝总管周围淋巴结才算根治。对肝脏已被侵犯,周围淋巴结已有转移的晚期患者,只能行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是指在区域淋巴结或邻近脏器有转移的情况下,切除肝右叶、胰头、十二指肠及血管的切除重建等。
隐匿性胆囊癌是指术前、术中均未得出诊断,而因“良性”疾病胆囊切除术后由病理检查确诊为胆囊癌者。隐匿性胆囊癌由于是在术后确诊,所以面临的问题为是否需要再次行根治手术。对术后病理证实癌肿仅侵犯黏膜层或肌层者,单纯行完整的胆囊切除术已达根治目的,可不必再行第二次根治手术。由于胆囊颈、尤其是胆囊管的癌肿位置邻近胆囊三角,易较早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无论侵犯胆囊壁哪一层,均应再次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结清扫术。对浸润超过肌层,切缘阳性及胆囊三角淋巴结活检阳性的隐匿胆囊癌也均应行第二次根治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