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蜜拉的外形特征
尖蜜拉的外形特征
常绿乔木,有乳汁。叶厚革质,长7-15厘米,全缘,大而硬,绿色有光泽。叶柄长1-2.5厘米。花极多数,单性,雌雄异株,分别生在不同的花序上。雄花序顶生或腋生,生在小枝的末端,棒状,长5-8厘米,直径2.5厘米,花被片2,雄蕊1。密密地生着许多很小的花朵(花仅1毫米左右)。雌花序生在树干上或粗枝上,椭圆形,花被管状。也密生着很多雌花。尖蜜拉的花生长在树干或粗枝上,这叫“茎花植物”。茎花植物是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之一,只有在多雨的热带地区才有茎花植物生长。尖蜜拉的果实是聚花果,也叫多花果。这种果是由很多花结成的果聚集在一起而成的。因此,它的果实也很大(成熟时长25-60厘米,一般5、6公斤,重者可达20公斤)。外形有六角形瘤状突起。2-3月开花,9-10月成熟。
塘鲺的外形特征
胡子鲶(本地胡子鲶)头部扁平而坚硬,枕骨较宽,体延长型,前塘鲺 半部呈圆筒型,后半部侧扁,头宽扁,体表光滑无鳞,口稍下位,上、下颌及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牙齿,形成牙带。触须发达有4对,侧线明显,较平直,但眼小。背鳍很长,约占体长的2/3,臀鳍也很长,均无硬刺,并不与尾鳍相连。胸鳍短而圆,棘特别发达,具有御敌和支撑行动的作用,体侧一般呈灰褐色、黄色,上有许多灰白色的纹状斑块和黑色斑点,腹部为白色,背鳍、腹鳍特别延长,止于尾鳍基部,尾鳍呈圆扇形。体棕黄色;腹部较浅。
另外,常见有同属异种的革胡子鲶鱼,被称作埃及胡子鲶(埃及塘鲺),属于鲶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埃及胡子鲶与本地胡子鲶,泰国胡子鲶为同属异种。埃及胡子鲶(革胡子鲶)、泰国胡子鲶的详情请参看相关词条。
塘鲺,学名胡子鲶,在分类上属鲶形目、胡子鲶科。本地塘鲺(土塘鲺)体色较浅,体长一般20厘米以上,体重150~250克,野生鱼最大约500克。由于本地胡子鲶体型较小,养殖的胡子鲶多为埃及胡子鲶,体色发黑,埃及胡子鲶生长很快,可长到很大。以下养殖技术基本是以埃及胡子鲶为基准。
牛的外形特征
牛科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都已经退化,但还保留着下门牙,而且下犬齿也门齿化了,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为了贮存草料、躲避敌害,它们的胃在进化中形成了4个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还具有“反刍”的习性,使食物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角与鹿类有极其明显的区别。通常情况下,1岁以后的雄兽和雌兽的头骨上都长有一对粗大的角,角的形状在各种之间有所不同,但都是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外边包着一层角质套,角质套可以脱下,角内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
肉牛 角”,牛科动物也因之被称做“洞角”动物。角不分叉,外面还有一层坚硬的角套,角套为空心,套在骨质的角心上,并且随着角心的生长而扩大,所以也把它们叫做“洞角类”。与鹿类具有的实角不同,牛科动物的角上没有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除了北美洲的叉角羚羊的角是分叉的,而且每年换角套外,一般牛类的洞角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而且不更换角套。鼻颈光滑湿润,如出现干燥,即为患病的征兆。
鲨鱼的外形特征
骨架
所有的鲨鱼都有一身的软骨。鲨鱼的骨架是由软骨构成,而不是由骨头构成。软骨比骨头更轻、更具有弹性。所有的鲨鱼都属于鲨纲,而鲨纲动物都具有软骨。但还是比较硬的。[1]
体型
鲨鱼的体型不一,身长小至18厘米,大至18米。鲸鲨是海中最大的鲨鱼,一般长成后身长可达36尺(12米)。虽然鲸鲨的体型庞大,它的牙齿在鲨鱼中却是最小的。最小的鲨鱼是侏儒角鲨,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长约20到27厘米,重量还不到一磅。世界最大的鲨类是鲸鲨,据一些报道,一些鲸鲨可长达18米。世界上一例被证实最大的鲸鲨是1947年11月11日,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的baba island所发现的,它身长达12.65米,重约21.5吨。[2] 根据澳大利亚的鲨鱼专家到海里和鲨鱼的长期生活,鲨鱼是可以一动不动的在海底的,并不会因此窒息。鲨鱼和硬骨鱼类的不同之处是,它们没有鳔来控制浮潜。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鲨鱼会往下沉。为了增大在水中的浮力,鲨鱼的肝内具有大量的油。
菠萝蜜湿包和干包区别 菠萝蜜核榴莲蜜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榴莲蜜,又名尖蜜拉,是一种稀有热带水果,对气温要求很高,年均温度在27至31度左右,虽然和菠萝蜜差不多,但比菠萝蜜小,皮也比较薄。
其次榴莲蜜切下时没有白色的汁,气味像榴莲,却没有榴莲那么浓烈,对于不喜欢榴莲的人,也能轻易接受。
外形特征淡菜
贻贝是一种海洋软体动物,也是属于双壳
类的一种贝类,它的身体构造跟蚶子和牡蛎、蚌等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它的左右两个外套膜除了在背面连接以外,在后端还有一点愈合,所以在后面背方形成一个明显的排水孔。在外套膜的后腹面的边缘生有很多分枝状的小触手。通过贻贝身体的水流,就是从这些生有触手的外套膜之间流入外套腔内,然后经过鳃到身体背部由排水孔排出来。贻贝便利用流经身体的海水进行呼吸和循环,它也利用水流带进体
贻贝有两个闭壳肌,前闭壳肌退化或消失,后闭壳肌巨大,是属于异柱类的。它的韧带生在身体后背缘两个贝壳相连的都分。贻贝也是利用闭壳肌和韧带开启和关闭贝壳的,但是贻贝闭壳未能象蚶子闭得那样紧,常常留有缝隙,缝隙就是足丝伸出的地方,因为贻贝是用由足分泌的足丝固着在海底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生活的。足丝成分是一种蛋白质,很坚固而又有韧性,所以用足丝固着的力量很大,有时候人们要采它是很费力的,但是贻贝在用足丝固着以后,还可以牵制足丝,使身体在固着面上做小范围的活动。如果遇到环境变化,还能使足丝脱落,进行较大范围的活动,在新的适宜环境分泌新的足丝,重新固着。
厚壳贻贝:贝壳2片,长约15厘米左右,呈楔形。壳顶尖小,位于壳之最前端,腹缘略直,背缘与腹缘构成30度角向后上方延伸,背缘呈弧形。壳后缘圆,壳面由壳顶沿腹缘形成一条隆起,将壳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宽大而斜向背缘;下部小而弯向腹缘,生长纹明显,但不规则。壳表面棕黑色,壳顶常磨损而显白色。壳内面灰蓝色,具珍珠光泽。由背部韧带末端向下,绕壳后缘至腹缘末端有一宽黑色边缘。壳表的壳皮绕壳缘卷向内缘形成一红褐色狭缘。外套痕及闭壳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小,位于壳顶内方,后闭壳肌痕大,卵圆形,位于后端背缘。壳顶内面具有2个小主齿。韧带褐色。外套膜在一点愈合,外套缘具有分枝状的触手。足后端成片状,前端呈棒状。足丝粗,淡黄色。
章鱼外形特征
全世界章鱼的种类约有650种,它们的大小相差极大。章鱼体呈短卵圆形,囊状,无鳍;头与躯体分界不明显,章鱼的头胴部约7~9.5厘米,头上有大的复眼及8条可收缩的腕。每条腕均有两排肉质的吸盘,短蛸的腕长约12厘米,长蛸的腕长约48.5厘米,真蛸的腕长约32.5厘米。
平时用腕爬行,有时借腕间膜伸缩来游泳,能有力地握持他物,用头下部的漏斗喷水作快速退游。腕的基部与称为裙的蹼状组织相连,其中心部有口。口有一对尖锐的角质腭及锉状的齿舌,用以钻破贝壳,刮食其肉。最熟知的章鱼是普通章鱼(O. vulgaris),体型中等,广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热带及温带海域,栖于多岩石海底的洞穴或缝隙中,喜隐匿不出。该种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中智力最高者,具有高度发达的含色素的细胞,能极迅速地改变体色。
最小的章鱼是乔木状章鱼(O. arborescens),长约5公分(2寸),而最大的可长达5.4公尺(18尺),腕展可达9公尺(30尺)。乔木状章鱼很有力气,腕手上直径为2.5毫米左右的一个吸盘可吸住48克重的物体,身长1.5-2米的章鱼,吸盘直径约为6毫米,吸重力为100多克。它们往往能拖采超过自身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块。
章鱼不可连续六次往外喷射墨汁,而且还能够像最灵活的变色龙一样,改变自身的颜色和构造,变得如同一块覆盖着藻类的石头,然后突然扑向猎物,而猎物根本没有时间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章鱼能利用灵活的腕足在礁岩、石缝及海床间爬行,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束珊瑚,有时又把自己装扮成一堆闪光的砾石。澳洲墨尔本大学的马克·诺曼,在1998年于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的河口水域发现一种章鱼能迅速拟态成海蛇、狮子鱼及水母等有毒生物,避免攻击。
塘鲺的外形特征
胡子鲶(本地胡子鲶)头部扁平而坚硬,枕骨较宽,体延长型,前半部呈圆筒型,后半部侧扁,头宽扁,体表光滑无鳞,口稍下位,上、下颌及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牙齿,形成牙带。触须发达有4对,侧线明显,较平直,但眼小。背鳍很长,约占体长的2/3,臀鳍也很长,均无硬刺,并不与尾鳍相连。胸鳍短而圆,棘特别发达,具有御敌和支撑行动的作用,体侧一般呈灰褐色、黄色,上有许多灰白色的纹状斑块和黑色斑点,腹部为白色,背鳍、腹鳍特别延长,止于尾鳍基部,尾鳍呈圆扇形。体棕黄色;腹部较浅。
另外,常见有同属异种的革胡子鲶鱼,被称作埃及胡子鲶(埃及塘鲺),属于鲶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埃及胡子鲶与本地胡子鲶,泰国胡子鲶为同属异种。埃及胡子鲶(革胡子鲶)、泰国胡子鲶的详情请参看相关词条。
塘鲺,学名胡子鲶,在分类上属鲶形目、胡子鲶科。本地塘鲺(土塘鲺)体色较浅,体长一般20厘米以上,体重150~250克,野生鱼最大约500克。由于本地胡子鲶体型较小,养殖的胡子鲶多为埃及胡子鲶,体色发黑,埃及胡子鲶生长很快,可长到很大。以下养殖技术基本是以埃及胡子鲶为基准。
淡菜的外形特征
贻贝是一种海洋软体动物,也是属于双壳 类的一种 贝类,它的身体构造跟 蚶子和 牡蛎、 蚌等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它的左右两个外套膜除了在背面连接以外,在后端还有一点愈合,所以在后面背方形成一个明显的排水孔。在外套膜的后腹面的边缘生有很多分枝状的小 触手。通过贻贝身体的水流,就是从这些生有触手的外套膜之间流入外套腔内,然后经过 鳃到身体背部由排水孔排出来。贻贝便利用流经身体的海水进行呼吸和循环,它也利用水流带进体内的 微小生物做食物。
贻贝有两个 闭壳肌,前闭壳肌退化或消失,后闭壳肌巨大,是属于异柱类的。它的韧带生在身体后背缘两个贝壳相连的都分。贻贝也是利用闭壳肌和韧带开启和关闭贝壳的,但是贻贝闭壳未能象 蚶子闭得那样紧,常常留有缝隙,缝隙就是 足丝伸出的地方,因为贻贝是用由足分泌的足丝固着在海底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生活的。足丝成分是一种蛋白质,很坚固而又有韧性,所以用足丝固着的力量很大,有时候人们要采它是很费力的,但是贻贝在用足丝固着以后,还可以牵制足丝,使身体在固着面上做小范围的活动。如果遇到环境变化,还能使足丝脱落,进行较大范围的活动,在新的适宜环境分泌新的足丝,重新固着。
厚壳贻贝: 贝壳2片,长约15厘米左右,呈楔形。壳顶尖小,位于壳之最前端,腹缘略直,背缘与腹缘构成30度角向后上方延伸,背缘呈弧形。壳后缘圆,壳面由壳顶沿腹缘形成一条隆起,将壳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宽大而斜向背缘;下部小而弯向腹缘,生长纹明显,但不规则。壳表面棕黑色,壳顶常磨损而显白色。壳内面灰蓝色,具珍珠光泽。由背部韧带末端向下,绕壳后缘至腹缘末端有一宽黑色边缘。壳表的壳皮绕壳缘卷向内缘形成一红褐色狭缘。外套痕及闭壳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小,位于壳顶内方,后闭壳肌痕大,卵圆形,位于后端背缘。壳顶内面具有2个小主齿。韧带褐色。外套膜在一点愈合,外套缘具有分枝状的触手。足后端成片状,前端呈棒状。足丝粗,淡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