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叶青蒿的功效与作用
狭叶青蒿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退蒸
用于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症,常与鳖甲、生地、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常与鳖甲、地骨皮等同用,如秦艽鳖甲散。
清热解暑
用于暑湿外感,发热无汗,可与连翘、香薷、滑石、甘草等同用。若小儿夏季发热,也可与地骨皮、白薇、知母等同用。
清热燥湿
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胆囊炎,常与黄芩、栀子、半夏、大黄、赤芍等同用。、
用于湿热病,多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生冷而致湿热壅滞肠中,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常与葛根、黄芩、白扁豆等同用。
用于风湿痹痛,可用本品配其他祛风湿药同用。
凉血止血
用于鼻衄、紫斑,治鼻衄可用鲜品捣汁加开水冲服,治紫斑可与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当归等同用。
大青叶作用与功效
一、大青叶的副作用
既然大青叶是一种中药,那么,大青叶的副作用自然就不大,但是,如果人群比较特殊就另当别论呢,比方说,如果是在孕期或者是哺乳期服用大青叶的话,就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主要体现在如果在孕期长期使用大青叶可能会让胎儿出现撤药综合征,如果在孕晚期使用大青叶则有可能出现孩子呼吸抑制的情况,要是是抗癫痫用药还有可能会让胎儿出现畸形呢。要是在哺乳期用大青叶治病的话,大青叶的副作用就体现在其会让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一定的抑制。
二、什么人不能服用大青叶
有人说既然大青叶的副作用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其用药的人群是否有要求呢?在经过了解以后小编发现孩子最好不要服用这种药物,而如果有对扑热息痛或者是咖啡因过敏的人群也是不能够服用大青叶的,另外,要是有胃溃疡或者是严重的肾功能不全,亦或者是存在肝硬化病症等等疾病的病人也是不能够服用大青叶的。
三、大青叶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者慎服大青叶。
2、非心胃热毒勿用大青叶。《本草从新》
3、脾胃虚寒者禁用大青叶。《得配本草》
4、无实热者忌大青叶。《医略六书·药性总义》
5、大青叶不可施之于虚寒脾弱之人。
黄花蒿与青蒿如何区别
黄花蒿与青蒿颇类,二者都是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且味道相近,黄花蒿含有青蒿素,入药谓之青蒿。它们的叶都是多回羽状深裂,它们的花冠都是黄色。那么如何区分二者呢?二者之区别俱在细微之处。一、花序的区别:黄花蒿的头状花序近球形,花序较小,长与宽均约1.5毫米;青蒿的头状花序半球形,花序较大,直径约为3~4毫米。二、叶的区别:黄花蒿的茎下部叶多为三至四回羽状深裂,中部叶多为二至三回羽状深裂,上部叶渐小,常为一回羽状深裂,且叶面绿中透黄,叶裂片轴有狭翼;青蒿的茎下部叶多为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深裂,中部叶多为二回栉齿状羽状深裂,上部叶渐小,多为一回栉齿状羽状深裂,且叶面不绿中透黄,叶裂片轴有不甚规则的羽片。纸上谈兵,按图索骥,不见实物,终归难释迷惘与困惑,俟高明指点迷津。
龙蒿的变种
宽裂龙蒿(变种)
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植株高大。叶宽大,椭圆状披针形,宽3-6毫米,叶先端不分裂或间有3深裂或3浅裂。头状花序直径3-4毫米,无梗或具极短梗。
产新疆;生于海拔800-2 500米的干河谷、河岸阶地、草原、路旁及田边等地。苏联(中亚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新疆。
新疆民间入药用于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等症。
杭爱龙蒿(变种)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本变种叶不分裂或侧边偶有1(-2)枚细小、狭线形的侧裂片。头状花序直径3-4毫米,近无梗,在茎上组成狭窄、总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
产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北部。蒙古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蒙古西部杭爱山区。
青海龙蒿(变种)
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头状花序近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径2-3毫米,下垂,具明显梗,梗长2-5毫米,在茎上组成疏松、略狭窄的圆锥花序。
产青海东部与北部;分布在海拔2 500-3 500米地区的荒地、路旁。标式标本采自青海门源。
帕米尔蒿(变种)
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植株略小。茎、枝、叶初时被密绒毛,后渐稀疏。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总状花序或为狭窄而紧密的圆锥花序。
产青海、新疆(西部)及西藏(西部);生于海拔3000-3 400米地区的草甸草原或砾质坡地上。巴基斯坦(西部)、阿富汗及苏联(塔吉克共和国)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帕米尔地区。
青蒿的功效与作用 清燥湿
青蒿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胆囊炎,常与黄芩、栀子、半夏、大黄、赤芍等同用。用于湿热病,多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生冷而致湿热壅滞肠中,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常与葛根、黄芩、白扁豆等同用。
野艾蒿和艾草怎样分别
野艾蒿和艾草在作用功效上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所以样外观上来看会有些许不同。
1、叶片:野艾蒿的叶片为纸质,比较薄,上面为绿色,附有绒毛,长大后绒毛会越来少直至消失;艾草的叶片为厚纸质,比野艾蒿要厚很多,叶片的正面为绿色,背面的颜色比较浅,两面都带有绒毛,一般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
2、花序:野艾蒿为头状花序,呈椭圆形或长圆形,雌花花冠为狭管状,颜色为紫红色;艾草的头状花序呈椭圆形,雌花花冠为狭管状,颜色为紫色。
青蒿的形态特征
青蒿,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单一,垂直,侧根少。茎单生,高30-150厘米,上部多分枝,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叶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有长叶柄,花期叶凋谢;中部叶长圆形、长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5厘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4-6枚,裂片长圆形,基部楔形,每裂片具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或为细小、略呈线状披针形的小裂片,先端锐尖,两侧常有1-3枚小裂齿或无裂齿,中轴与裂片羽轴常有小锯齿,叶柄长0.5-1厘米,基部有小形半抱茎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无柄。头状花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径3.5-4毫米,具短梗,下垂,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狭小,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背面绿色,无毛,有细小白点,边缘宽膜质,中层总苞片稍大,宽卵形或长卵形,边宽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或膜质,顶端圆;花序托球形;花淡黄色;雌花10-2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伸出花冠管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30-40朵,孕育或中间若干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长于花冠,顶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长圆形至椭圆形。花果期6-9月。[1]
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 (abrotanine, C21H22N2O)及苦味素等。入药,但非中药“青蒿”之正品。据报道,本种有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之效,作阴虚潮热的退热剂,也止盗汗、中暑等,但本种不含“青蒿素”,无抗疟作用。《本草纲目》等古本草书有记述的“青蒿花色淡青,淡黄色”者可能是本种;《救荒本草》与《野菜博录》所载“邪蒿”亦为本种。
豆豉与淡豆豉的区别
淡豆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其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之功效。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