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哪些护理措施 预防泌尿系感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哪些护理措施 预防泌尿系感染
留置尿管期间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每日2次会阴护理,保持引流通畅,防治逆流,每周更换尿袋2次。
得了糖尿病会有哪些并发症
病程较长、控制较差的糖尿病人常伴有各种并发症或伴随症。多种感染显然属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等可能为本病恶化的严重表现,微血管病变基础上所致的病理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为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但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心、脑、肾等的病变和高血压等与糖尿病关系虽密切,也可见于非糖尿病者,则是否为并发症,尚需具体分析。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昏迷
二、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三、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四、感染常见的有下列几组:
1、皮肤感染:如体癣、指甲癣、足癣及疖痈等化脓性感染很常见,有时可酿成败血症。
2、结核:特别是肺结核,一旦得病,扩展迅速,蔓延广泛,病灶多系渗出性二酪样肺炎,易成空洞,发病率比常人高3~5倍。随肺结核等控制情况而波动。
3、泌尿系感染:其中以肾盂肾炎、膀胱炎为多见,有时伴真菌性阴道炎,感染不易控制,须与严格控制糖尿病同时进行,方可获得较好疗效。国内坏死性肾乳头炎少见。
4、胆囊、胆管炎、胆石症、牙周炎、牙龈溢脓及鼻窦炎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哪些护理措施 预防口腔及肺部感染
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易在口腔内繁殖而导致感染;欢眯患者由于卧床等原因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出体外,如有呕吐物误吸,会诱发和加重肺部感染。
应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清醒患者增加簌口次数,昏迷患者每日2-3次口腔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能彻底治愈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种情况,轻度实际上是指单纯酮症,并无酸中毒;有轻,中度酸中毒者可列为中度;重度则是指酮症酸中毒伴有昏迷者,或虽无昏迷但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0mmol/L,后者很容易进入昏迷状态。那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能彻底治愈吗?
一、应立刻补液:
应用生理盐水,补液量可按原体重10%估计;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输5%葡萄糖液。
二、静滴胰岛素:
液体中加入胰岛素,按0.1U/Kg.h小剂量持续静滴;酮体消失前胰岛素用量为4~6U/h,使血糖每小时下降3.9~5.6mmol/L;酮体消失后胰岛素用量为2~3U/h,使血糖维持于13.9mmol/L,以免低血糖及脑水肿。
三、注意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
酮症酸中毒时失钾严重,见尿即可补钾,要在4~6天补足。一般不积极补碱,当PH<7.1,CO2CP<8.984mmol/L时才补碱,可用5%NaHCO3液,0.5ml/Kg,使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0.449mmol/L.。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能彻底治愈吗?专家提示:DKA是可以预防的,在治疗糖尿病时,应加强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强调预防,尤其对1型糖尿病,应强调要求严格胰岛素治疗制度,不能随意中断胰岛素治疗或减少胰岛素剂量,且对胰岛素必须注意妥善保存(2~8℃),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以免失效,2型糖尿病病人,应随时警惕,防止各种诱因的发生,尤其感染和应激等。
老人腹痛竟是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发病早期病情较轻,往往没有症状,很少出现多饮、多尿等“三多一少”症状,这是因为老年人渴感中枢、饥饿中枢敏感性低所致。由于其症状轻或无症状, 30%~50%老年糖尿病患者被漏诊、误诊。不少病人是在常规检查身体或患其他疾病到医院就诊时被意外发现。少数老年人会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而就诊,像王奶奶这样。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急性并发症,根据近年文献报道,相当一部分既往没有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在出现酮症酸中毒时会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尤其是老年人,极易误诊为急腹症而延误治疗。急腹症指的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什么会引起腹痛呢?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糖友因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而出现低血钠、低血钾、低血氯,导致胃肠平滑肌运动障碍,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这是腹痛的主要原因;另外,酮症酸中毒时体内氢离子增高,胃酸分泌相应增加,刺激胃肠黏膜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总之,引起酮症酸中毒腹痛的原因很多,且极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甚至进行不必要的剖腹手术。忽略糖尿病的存在,是延误诊疗的关键。因此,当老年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脱水、昏迷等症状时应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的可能,并及时检查血糖、尿常规等,争取及早诊断、及时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
糖尿病会引起哪些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作为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认识更为恰当,由于短时间内胰岛素缺乏、严重感染、降糖药使用不当,血糖过高或过低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1、眼部病变: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大部分病人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常见的病变有虹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
2、糖尿病足: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引起足部疼痛、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3、感染: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状态也抑制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使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常见的有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4、心脏病变: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的机会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常见的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5、神经病变: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易产生病变。临床表现为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感、感觉减退。个别患者出现局部肌无力、肌萎缩。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表现为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等。
6、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未经治疗、治疗中断或存在应激情况时。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严重不足,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脂肪酸。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氧化,其中间代谢产物酮体在血中的浓度显著升高,而肝外组织对酮体的利用大大减少,导致高酮体血症和尿酮体。
如何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又名酮症中毒。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要学会护理自己,护理能够帮助自己减轻病情,减轻痛苦,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怎么护理,很多患者并不十分清楚,那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怎么护理。
以下详细介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何护理:
1、确诊酮症酸中毒后绝对卧床休息,应立即配合抢救治疗。
2、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纠正酮症症状。
3、遵医嘱运用正规胰岛素。小剂量胰岛素应用时抽吸剂量要正确,以减少低血糖、低血钾、脑水肿的发生。
4、协助处理诱发病和并发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见昏迷护理常规),协助做好血糖的测定和记录。
5、饮食护理禁食,待昏迷缓解后改糖尿病半流质或糖尿病饮食。
6、预防感染必须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和继发感染,女性患者应保持外阴部的清洁。
防治糖尿病的四种昏迷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可因失治误治或生活调理不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昏迷、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四种急危重症,若不及时抢救,会有性命之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是由于严重的胰岛素缺乏,使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酸在肝脏内氧化产生的酮体大量增加,导致酮体聚积,出现酮症酸中毒。在此基础上出现昏迷的,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多见于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和未经任何治疗的初诊糖尿病人。症见烦渴,多尿,神疲,乏力,纳呆,呕恶,呼吸加深加快而后变浅变慢,呼气中可有烂苹果味,头晕,头疼,甚至休克、嗜睡、昏迷。治疗以补液、使用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
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是指糖尿病患者在严重感染、创伤、血液或腹膜透析、使用利尿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过程中,出现的以严重高血糖、血液高渗状态、脱水、昏迷为临床特征的病症。症见高热烦渴,多饮多尿,神疲乏力,呕恶纳呆,皮肤干燥、弹性降低,唇舌干裂,眼球凹陷,血压下降等脱水表现甚至休克,呼吸浅速,心率加快,头脑昏沉,四肢抽搐,神志恍惚,定向障碍,烦躁或淡漠乃至昏迷,癫痫样大发作,偏瘫失语,偏盲或眼球震颤,病理反射阳性等。治疗以迅速大量补液、使用胰岛素、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感染为主。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措施 预防褥疮加强皮肤护理
激发褥疮感染可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要鼓励患者经常翻身活动,取舒适卧位。
昏迷患者卧气垫床,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无皱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并不困难,常规的血、尿化验即能为我们提供充足的诊断依据。有上面所说症状的糖尿病病人应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而及时去医院诊治。
出现酮症酸中毒时化验检查可发现尿糖强阳性大多为+++至++++,尿酮体也为阳性到强阳性,血糖显著增高,通过常高于300mg/dl,血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动脉血气分析显示血液呈酸性,ph值低于7.3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原则包括包括去除诱发因素,补充生理盐水,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补钾等。
酸中毒严重者应适当补充碱性药物,这些治疗方法一般应由有经验的医师掌握。如果病人已非常可能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了,但一时来不及到医院看病,则应立即采用一些简易的方法处理,如给病人多饮水,包括饮淡盐水,每2-3小时深部肌肉注射短效胰岛素10-20单位等,并设法及时送至医院处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故在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纠正以后,病人应对其诱因保持警惕,坚持正确的治疗方式,发生感染时及早有效治疗,并及时调整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剂量以防酮症酸中毒的再次发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哪些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1、帮助患者找出引起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并加以预防,避免发生下一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像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糖尿病知识。
3、叮嘱患者坚持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或者停药。
4、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注意防止各种感染和外伤等应激性因素。
6、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尿糖的方法。经常测量体重、腰围、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眼底等。
7、保持良好的心态。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少钱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胰岛素明显不足,生糖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病理改变的征候群,系内科常见急症之一。那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方法有哪些呢?治疗费用是多少?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及费用:
一、应立刻补液:
应用生理盐水,补液量可按原体重10%估计;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输5%葡萄糖液。
二、静滴胰岛素:
液体中加入胰岛素,按0.1U/Kg.h小剂量持续静滴;酮体消失前胰岛素用量为4~6U/h,使血糖每小时下降3.9~5.6mmol/L;酮体消失后胰岛素用量为2~3U/h,使血糖维持于13.9mmol/L,以免低血糖及脑水肿。
三、注意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
酮症酸中毒时失钾严重,见尿即可补钾,要在4~6天补足。一般不积极补碱,当PH<7.1,CO2CP<8.984mmol/L时才补碱,可用5%NaHCO3液,0.5ml/Kg,使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0.449mmol/L.。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少钱与治疗时间长短,病情严重程度,检查项目、当地的消费水平与医院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不管怎么样,节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费用的最佳方法是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尽早的根治病根,摆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反复发作的怪圈。目前,市三甲医院治疗费用约为(3000-5000元)。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糖尿病病理生理研究证明,在疲劳、焦虑、失望或者激动时,机体因应激状态导致血糖上升,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加。
同时应激时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增高,而且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生酮症。
在急救护理中主动与患者交流,进行个体化心理疏导。各项操作前后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增加信赖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糖友要定期查查尿常规
内分泌科大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糖尿病病人,他们以发热、纳差、恶心、胃部不适等不特异的症状就诊,查血糖很高,血象中白细胞也很高。遇到对糖尿病不熟悉的急诊科医生,有时就会以急性胃肠炎将病人收住到消化内科,这就犯了大错。
糖尿病的主要急性并发症之一就是感染,其中泌尿系感染在糖尿病所合并的感染性疾病中发病率高居第二,仅次于肺部感染。上述这些病人大多不是患了胃肠炎,而是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患了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的泌尿系感染,从而诱发了糖尿病酮症的发生,在出现发热、乏力等感染症状的同时会有恶心、腹痛等糖尿病酮症的伴随症状。
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易并发泌尿系感染?一是血糖处于较高水平,控制不良的患者。由于这些糖尿病患者血和尿中葡萄糖含量较高,而葡萄糖是细菌的主要营养物质,为细菌的繁衍提供了绝好的环境。二是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且高龄的人。老年女性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女性泌尿生殖道pH值降低,泌尿道黏膜变薄,易发生尿路感染。老年男性前列腺病包括前列腺增生、细菌性前列腺炎等,因尿液引流不畅,残余尿增多,细菌易逆行进入膀胱而致病。由于女性患者尿道的生理及解剖特点特殊(尿道短而宽),因而较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此外,糖尿病肾病患者较合并其他并发症者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可能是由于蛋白从尿中排出,使血清蛋白水平降低,抵抗力下降,部分患者肾功能受损,尿量减少,通过排尿对细菌的冲刷作用减弱有关。
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者的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患者并没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尿液化验检查可确定泌尿系感染。无症状可能与糖尿病病程延长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使局部敏感性、刺激性减低有关,也可能与老年人反应迟钝、多种疾病症状重叠以及高血糖、多尿掩盖了膀胱刺激症状有关。另有研究认为,因为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等)产生减少。因此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不易产生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的临床表现,更多地表现为无症状菌尿。由于无症状,不能及时发现,导致炎症迁延,延误治疗。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反复出现,这与治疗不规范,不彻底,细菌产生耐药性有关。因此糖尿病合并的尿路感染具有发病率高、起病隐袭、易反复、需综合治疗的特点。
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后无自觉症状,而是在做尿常规检查时才被发现。这些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是容易被忽视的人群,感染不能及时发现,致使炎症长时间存在,可导致慢性肾脏损害,同时可能使糖尿病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检查尿常规,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一旦发现尿路感染,要先做尿细菌培养和药敏,再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做尿培养,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否则,既影响治疗效果,又可造成细菌耐药、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