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老人的四个习惯
长寿老人的四个习惯
吃得好:营养均衡吃饭七分饱
在《黄帝内经》中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记载,意思是如果摄入的食物过多,就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影响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从而导致消化不良,产生腹胀、腹泻等症状。如果长期饱食,负荷过重的肠胃就会像老化的机器一样受到损伤,影响健康。吃饭七分饱即可,少食多餐,而且吃饭时别太着急,细嚼慢咽,应少吃煎烤类的过硬食物。
一般一日三餐应按照“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的基本原则,尽可能达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拉得爽:老人便秘千万别小瞧
关于养生之道,历代养生专家无不重视大便的通畅。早在汉代,就有医学家提出“腑气不通致衰”的理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意思是保持大便通畅而无积滞,就能减少疾病,有益于健康长寿。
老年人占便秘人群近一半,日常生活中,很多老人常常受到便秘的困扰。相对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便秘对老年的危害也是最大的。便秘不仅会引起老年人痔疮、肛裂等问题,因为排便时用力过猛,或者是疼痛刺激,常常会引起老年人血压骤升或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险事件。
对于便秘这个疾病来说,应该要防患于未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关键的。养生专家认为,最好每日早晨起床后在厕所蹲一会儿,有意识培养按时排便的习惯,有便意不可以忍便不排。通过饮食、体育锻炼、规律生活等方式来调节,若便秘仍不能缓解,大便次数还很少,每次大便均需用力才能解出的人,则需及时求诊。
睡得香:根据季节变换调作息
很多老人喜欢“早睡早起”,其实并不科学。应根据自然界节律来调整睡眠时间,简单来说,就是跟着太阳的升落来调整。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开始生发,大家即使感到困也应早起;夏天阳气旺盛,可适当晚睡些,但早上一定要早起;秋天应适当早睡,但早上还得早起;到冬天则应早睡迟起,特别是老年人。冬天自然界阳气弱,所以除非体质强健,不然不提倡早起做户外运动。
另外,刚睡醒后不宜立即起床。应先让身体从侧卧蜷缩体位变为平躺体位,在床上略微躺一会儿,使四肢及各个关节伸展开来。起床后也应做一些简单伸展运动,让身体得到预热。
如果睡不好,还可食用一些清心安神的食物,如百合、莲子等。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款药膳“酸枣仁粥”。做法很简单:取炒过的酸枣仁30~50克在水中煮15分钟,将酸枣仁滤出,用过滤出的水煮粥食用。但是,这款助眠粥可能会对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谨慎食用。
想得开:别为了琐事斤斤计较
中医常说:“大怒伤肝”、“思则气结”、“忧思伤脾”等,就是指人情绪不好也会导致疾病。有些老人爱胡思乱想,有些老人总为子女操心,如再遇到婆媳关系不和,与亲家发生矛盾,可能就会造成失眠、焦虑、抑郁,甚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各种不适,更有甚者选择自杀。
老人应放平心态,多些包容理解。培养兴趣爱好,跳跳广场舞、下下棋,多结交朋友,心情不好时多倾诉。如负面情绪挥之不去,长期失眠,无力排解,最好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别一个人闷在心里。
老人长寿的六个好习惯
1.多接触动物。宠物提供给老人友谊和温暖,让老人拥有倾诉对象,从而释放压力,多接触宠物的人,能拥有稳定的血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普度大学人类与动物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阿兰·贝克博士表示,除了猫和狗,在家中设立水族箱、养一只小鹦鹉等都有帮助。如不愿在家中养宠物,去动物园、水族馆多接触小动物,做动物收容所的志愿者,或者经常遛遛邻居家的狗,也有同样的效果。
2.每天必听音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认知神经科学家皮特尔·加纳塔博士表示,听音乐有助于缓解焦虑,帮助睡眠、增强记忆,还能促进伤口愈合,降低与压力有关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从而增强免疫力。对老人来说,每天听音乐,还可以降低血压、缓解关节炎疼痛和加速中风后康复,甚至能抑制认知障碍症的病情发展。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库马尔教授表示,音乐能唤起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尤其在清晨,选择快节奏的、愉悦的音乐能让你维持一天的好心情。
3.经常笑出声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家麦克尔·米勒博士表示,笑声能促使人体发生变化,改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因此米勒博士的长寿处方是,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笑出声来,并把这快乐传递给别人。
4.周末回归大自然。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家斯蒂芬·凯勒特博士表示,多去户外,重回大自然,有助于提升情绪和自信心。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研究发现,经常接触自然界的人更少生气、抑郁和紧张。户外散步和骑自行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可降低心脏病风险。快走、钓鱼、划船和种花种菜等都是很好的户外运动方式。不用担心居住的附近没有山脉或者海洋,利用周末去当地公园、植物园等“绿色地带”也有同样的效果。
5.每周花2小时热心帮助别人。研究发现,与从来不帮助别人的老人相比,经常帮助朋友、亲戚或邻居的老人明显感觉更快乐,身体也更健康。美国预防医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博士表示,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参加志愿活动100小时(每周只需2小时)就可获得多种保健受益,包括缓解抑郁、减轻体重、减少失眠和增强免疫力等。
6.尝试练太极。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风湿病学专家王晨晨博士最新研究发现,太极拳动作轻柔,冲击力小,几乎是人人都适宜的运动,尤其是老人。常练太极拳可缓解焦虑抑郁、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血压和缓解纤维肌痛等慢性疼痛。
长寿的方法
生活环境
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是影响长寿的一个因素,其影响作用的程度各不一样。世界各地的长寿老人有很多,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繁华的大城市有老寿星,偏僻的山村,长寿老人也不少,身居寒冷的北方,生活在暑热的南方,均有高龄老人。然而,某些生活环境下的长寿者就比较多,至于有益于老人长寿的生活环境,还是有共识的。
一般地说,生活环境无污染、无噪音、空气新鲜的绿色天地较为理想,气温变化不大,寒冷的环境较暑热的地区好,阳光明媚,水流清清,有适宜的生活、居住条件及活动场所,良好的左邻右舍,这样的生活环境,长寿老人一定会多。
饮食习惯
全世界的人饮食习惯很不一致。一般地说,西方人肉食多,东方人素食为主,不同的民族,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的差异就更大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长寿老人都有可观的数量。不良的饮食习惯肯定不利于健康,更谈不上长寿了。通常认为,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讲究饮食卫生,适度饮酒、饮茶,都是很好的习惯,无疑对于健康长寿有利。
生活方式
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量的统计资料显示,他们的生活方式大都很有规律性,工作、劳动、休息时间的安排有序,劳作适量,休息适度,生活内容充实,兴趣爱好广泛,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简单而内容丰富,科学而符合个性特点。
长寿老人有哪些生活特点
(1)少愁多乐。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达的乐天派。知足长乐、助人为乐、心理平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2)少车多步。他们都有爱好体力活动的习惯。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常上山采药,许多长寿村也有多分布在山区,出门就走路,常走多动,血液流通,有益于延缓衰老。
(3)少食多嚼。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的共同特点是吃得少,不暴食,吃饭时对食物多咀嚼。每吃一口饭,要在口腔内咀嚼多次才咽下。多嚼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可以使食物慢慢吸收,有利于达到饱腹感,避免吃得过多。
(4)少肥多菜。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都是拒绝肥甘厚腻的,吃青菜多,吃大鱼大肉少,因此他们多是“老来瘦”身材。
(5)少盐多醋。长寿老人饮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数喜吃醋。这种习惯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而长期适量吃醋,有利于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
耳朵大小和寿命的关系
民间一向把耳朵大作为有福和长寿的象征。现代医学观察表明,耳大与长寿确实有一定关系。
医学工作者对256名60~90岁的老年人和344名90~104岁的长寿老人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7.13厘米,女6.89厘米;60~69岁老年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6.93厘米,女6.50厘米。
显然,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明显超过老年人组,在长寿老人组中耳长最长的达8.8厘米。因此有专家认为,耳廓长而大是长寿老人的特征之一。
老人长寿的六个好习惯
对长寿来说,日常习惯可能比基因更重要。《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杂志》最新载文,刊出美国多位专家总结出的“排名前六的长寿习惯”。
1.多接触动物。宠物提供给老人友谊和温暖,让老人拥有倾诉对象,从而释放压力,多接触宠物的人,能拥有稳定的血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普度大学人类与动物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阿兰·贝克博士表示,除了猫和狗,在家中设立水族箱、养一只小鹦鹉等都有帮助。如不愿在家中养宠物,去动物园、水族馆多接触小动物,做动物收容所的志愿者,或者经常遛遛邻居家的狗,也有同样的效果。
2.每天必听音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认知神经科学家皮特尔·加纳塔博士表示,听音乐有助于缓解焦虑,帮助睡眠、增强记忆,还能促进伤口愈合,降低与压力有关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从而增强免疫力。对老人来说,每天听音乐,还可以降低血压、缓解关节炎疼痛和加速中风后康复,甚至能抑制认知障碍症的病情发展。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库马尔教授表示,音乐能唤起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尤其在清晨,选择快节奏的、愉悦的音乐能让你维持一天的好心情。
3.经常笑出声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家麦克尔·米勒博士表示,笑声能促使人体发生变化,改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因此米勒博士的长寿处方是,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笑出声来,并把这快乐传递给别人。
4.周末回归大自然。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家斯蒂芬·凯勒特博士表示,多去户外,重回大自然,有助于提升情绪和自信心。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研究发现,经常接触自然界的人更少生气、抑郁和紧张。户外散步和骑自行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可降低心脏病风险。快走、钓鱼、划船和种花种菜等都是很好的户外运动方式。不用担心居住的附近没有山脉或者海洋,利用周末去当地公园、植物园等“绿色地带”也有同样的效果。
5.每周花2小时热心帮助别人。研究发现,与从来不帮助别人的老人相比,经常帮助朋友、亲戚或邻居的老人明显感觉更快乐,身体也更健康。美国预防医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博士表示,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参加志愿活动100小时(每周只需2小时)就可获得多种保健受益,包括缓解抑郁、减轻体重、减少失眠和增强免疫力等。
6.尝试练太极。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风湿病学专家王晨晨博士最新研究发现,太极拳动作轻柔,冲击力小,几乎是人人都适宜的运动,尤其是老人。常练太极拳可缓解焦虑抑郁、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血压和缓解纤维肌痛等慢性疼痛。
百岁老人长寿秘诀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人是否长寿,百分之六十以上取决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包括衣食住行,老人的日常嗜好和思维方式等,从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来看,他们都养成了起居有常,行不妄失的好习惯,能符合养生要求的作息制度,并注重了养生细节,没有不良嗜好。
能够让我们长寿的秘籍
心理共性
在很多长寿老人的调查报告中,非常重视心理活动的特点。长寿老人的确有一些健康的心理共性。例如,长寿老人多有坚强的意志,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对信念与事业的追求多忠诚和执着,一般均有较高尚的道德情操。
“仁者寿”是有一定道理的,长寿老人的思维逻辑较一般老年人敏捷、合理、情感丰富、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知足常乐、爱好较广泛、生活内容充实。长寿老人的性格更温和、恬静、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好、社会交往多……,如此种种,可以反映出长寿老人一部分健康的心理特点。其实,每一位长寿老人的心理特性并不可能一样,如择其益者为之,可益于长寿。
生活环境
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是影响长寿的一个因素,其影响作用的程度各不一样。世界各地的长寿老人有很多,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繁华的大城市有老寿星,偏僻的山村,长寿老人也不少,身居寒冷的北方,生活在暑热的南方,均有高龄老人。然而,某些生活环境下的长寿者就比较多,至于有益于老人长寿的生活环境,还是有共识的。
一般地说,生活环境无污染、无噪音、空气新鲜的绿色天地较为理想,气温变化不大,寒冷的环境较暑热的地区好,阳光明媚,水流清清,有适宜的生活、居住条件及活动场所,良好的左邻右舍,这样的生活环境,长寿老人一定会多。
饮食习惯
全世界的人饮食习惯很不一致。一般地说,西方人肉食多,东方人素食为主,不同的民族,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的差异就更大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长寿老人都有可观的数量。不良的饮食习惯肯定不利于健康,更谈不上长寿了。通常认为,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讲究饮食卫生,适度饮酒、饮茶,都是很好的习惯,无疑对于健康长寿有利。
长寿老人有哪些生活特点?
(1)少愁多乐。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达的乐天派。知足长乐、助人为乐、心理平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2)少车多步。他们都有爱好体力活动的习惯。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常上山采药,许多长寿村也有多分布在山区,出门就走路,常走多动,血液流通,有益于延缓衰老。
(3)少食多嚼。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的共同特点是吃得少,不暴食,吃饭时对食物多咀嚼。每吃一口饭,要在口腔内咀嚼多次才咽下。多嚼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可以使食物慢慢吸收,有利于达到饱腹感,避免吃得过多。
(4)少肥多菜。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都是拒绝肥甘厚腻的,吃青菜多,吃大鱼大肉少,因此他们多是“老来瘦”身材。
(5)少盐多醋。长寿老人饮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数喜吃醋。这种习惯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而长期适量吃醋,有利于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
老人养生食谱
一、喜欢喝粥
从饮食习惯看,长寿老人无不喜欢喝粥。中国知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都是百岁老人,两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他们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两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老人最适宜把小米粥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体弱有病的老人可以常用小米粥滋补身体。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米粥很有道理。
二、主食玉米
玉米,是长寿老人离不开的主食。美国医学会曾作过普查,发现美国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很少患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原来因为他们的主食是玉米。医学家研究中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常食者不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三、常喝牛奶
喝奶是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寿星更是这样。
据称,美国百岁寿星中,80%为女性,她们共同的饮食习惯是喝牛奶。百岁寿星贝宁每天喝两杯奶,有时喝得更多,所以,她到百岁之时,仍没有骨质疏松迹象。
牛奶中赖氨酸含量较高,胆固醇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全部为乳糖,在肠道中可以转化为乳酸,有抑制腐败菌生长的作用。
老人吃哪些食物可以保持长寿
牛奶
喝奶是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寿星更是这样。据说,美国现有25000名百岁寿星,其中80%为女性,她们的饮食习惯是普遍喝奶。百岁寿星贝宁,每天喝两杯奶,有时喝得更多,所以,她到百岁之时,仍没有骨质疏松迹象。
鸡蛋
每天吃一个鸡蛋已成为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
百岁寿星,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根据营养学的安排,每天饮食坚持“三个一”:“早上吃一个鸡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间吃一个大苹果。”他一日三餐多吃素,少吃肉,科学安排饮食,吃出了健康。
小米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体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
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米很有道理。
粥
饮食习惯看长寿老人无一不喜欢喝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两人尤其喜欢喝粥。
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两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玉米
玉米,是长寿老人离不开的主食。美国医学会作过普查,发现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没有一个高血压、没一个动脉硬化,原来是吃老玉米吃的。
吃什么食物人易长寿
1、粥
1从饮食习惯看,长寿老人无一不喜欢喝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两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两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2、小米
1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体弱生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
3、玉米
1玉米,是长寿老人离不开的主食。医学家研究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所以不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4、奶
1喝奶是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寿星更是这样。据说,美国现有25000名百岁寿星,其中80%为女性,她们的饮食习惯是普遍喝奶。
5、鸡蛋
1每天吃一个鸡蛋,已成为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百岁寿星、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根据营养学的安排,每天饮食坚持“三个一”:“早上吃一个鸡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间吃一个大苹果。”他一日三餐多吃素,少吃肉,科学安排饮食,吃出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