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蓝光的研究历史

蓝光的研究历史

早在1966年Nell等研究发现蓝光的照射可以引起视网膜细胞的损伤,导致视力下降甚至丧失。其中,波长400-480纳米之间的短波蓝光对视网膜的危害程度最大。[1] 在2010年国际光协会年会中,世界顶尖光学专家一致指出:短波蓝光具有极高能量,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2] 蓝光照射视网膜会产生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上皮细胞的衰亡会导致光敏感细胞缺少养分从而引起视力损伤,而且这些损伤是不可逆的。[1]

近日,医学专家担忧LED蓝光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甚至是失明。这一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大量转发评论,同时也引起了光源专家高度关注。日前,上海市质监局专门组织检测机构对部分LED照明产品进行了风险监测,从不同渠道采集27个样品进行了蓝光危险性检测。与此同时,该局还首次“跨界”邀请了医学界、高校和产业界的专家一齐“会诊”,听取各方意见。

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教授级高工、上海时代之光照明电器检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市照明学会理事长俞安琪就此次LED蓝光危险性检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率先将《LED照明产品蓝光危害的检测分析和富蓝化的分析及建议》一文发布于阿拉丁照明新闻网嘉宾点评《俞安琪》专栏。该文中,俞安琪提到,蓝光危害和“富蓝化”的照明影响并不是LED照明产品才有的,之前的某些金卤灯和某些荧光灯早就存在。

另外,俞安琪在文中强调,蓝光是组成白色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滤掉蓝光的说法是片面的,按人的生理时辰节律选择光照成份和质量,才是正确的。为了避免因使用高色温富蓝光的LED照明产品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室内LED照明产品的色温不宜超过4000K,一般显色指数应达到80以上。室内照明应避免使用色温5000K及以上的LED照明产品。目前推广低色温LED产品技术和成本上已经完全可行。

荔枝的植物学史

名字由来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2]

研究历史

栽培历史

荔枝产于中国南方,它在中国的栽培和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3]

出口状况

17世纪末从中国传入缅甸,100年后又传入印度,大约在1870年左右传入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1873年由中国商人传入夏威夷,1870-1880年又从印度传入佛罗里达,并于1897年传入加利福尼亚,1930-1940年才传入以色列,1954年由中国移民带入澳大利亚。现荔枝广泛种植于中南美洲、非洲的一部分及整个亚洲,当今世界荔枝主产国为:中国、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及泰国。

血液循环的研究历史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

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 Galen,129~200)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血液。他认为人体心室中隔有个小孔,右心室的血液可由小孔进入左心室;血液由肝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潮落般地往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基督教的需要,因而被教会所推崇。

16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心室的中隔上并没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到达左心室(即肺循环);静脉中有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不存在什么“生命灵气”。这些发现指出了盖伦学说的错误,促进了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但触犯了宗教。因此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到达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再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

樱桃的研究历史

欧洲樱桃的野生种广泛分布于伊朗北部可卡撒斯山脉的南部,直到欧洲西部山区。公元2到3世纪,樱桃被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各地栽培,到16世纪末已开始进行广泛的经济栽培,欧洲樱桃为比较高大的乔木,欧洲樱桃苗木为小乔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首先人工栽植樱桃苗木,当时罗马帝国把樱桃作为果树栽培,并先后从被其占领国带回樱桃资源。公元40-60年罗马帝国占领英国期间,英国开始种植樱桃。到14世纪樱桃苗木种植扩大到北欧各国。17世纪,欧洲移民把欧洲樱桃苗木带到了北美洲。随着欧洲和北美洲国家在世界的扩张,也把樱桃带到世界大部分温带国家。

虽然种植欧洲甜樱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100年前仍仅限于庭园栽培。当今欧洲樱桃种植业已遍布世界大部分温带国家,主要栽培区集中于北纬和南纬30度到45度区内,集中产区是欧洲和北美。欧洲由于受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冬季不太寒冷,使樱桃苗木种植区向北推至北纬59。附近的挪威南部,而在低纬度南纬15左右的秘鲁山区,由于高海拔的影响,使其也可种植樱桃苗木。

中国樱桃栽培始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当时的传教士和侨民等带进来的。据《满洲之果树》1915年记载,1871年美国传教士J.L.Nevius带进了首批10个品种的甜樱桃苗木、酸樱桃和杂种樱桃苗木品种种植于山东烟台东南山。此后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俄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引入了那翁等品种种植于青岛、大连、威海等地.甜樱桃苗木经济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推广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陆续从中国之外引进了近200个品种。并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新疆及云南、贵州、四川的高海拔地区广泛试种及发展。甜樱桃属落叶乔木,树体高大,可达25、30米。长势旺,干性强,枝条多直立生长,树冠呈自然圆头形或开张半圆形;叶片大;多数品种自花不实;果实心脏形、肾形或圆形,果皮光泽亮丽,较中国樱桃苗木厚、韧,紫色、红色或黄色,果肉厚,食用率高,酸甜可口。

老人吃枸杞有哪些好处

1、延缓衰老

枸杞子自古就是滋补养人的上品,有延衰抗老的功效,所以又名“却老子”。枸杞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橙子高,β-胡萝卜素含量比胡萝卜高,铁含量比牛排还高。

2、壮阳

枸杞所起到的壮阳功能令人喜出望外。

23、养肝明目

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

24、补虚生精

枸杞全身都是宝,枸杞子能补虚生精,用来入药或泡茶、泡酒、炖汤,如能经常饮用,便可强身健体。

2.5、预防退化性黄斑症

退化性黄斑症是65岁以上者丧失视力的最主要原因。黄斑主要由一种叫玉蜀黍黄质的物质组成。这种物质有助于抗氧化和吸收容易损害脆弱细胞和组织的蓝光。研究发现,含丰富玉蜀黍黄质的枸杞可降低患退化性黄斑症。

2.6、抑癌防癌

枸杞对体外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生长激素的研究历程

1:科学家早在1920年就知道了生长激素的存在,但直到1958年才被用于临床治疗。直到1986年美国礼来大药厂通过同样的基因工程方法,成功地制造出了191个氨基酸的HGH。

2:1985年,基于对HGH的多年研究和广泛深入的临床实验,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罗德曼博士在《美国抗衰老协会杂志》上首次正式提出一个有关人体衰老原因的崭新理论。

3:1990年7月5日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Daniel Rudman罗德曼医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Effects of human growth hormone in men over 60 years old(人类生长激素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应用) 。

4:1996年,爱德门钱博士在自己亲身体验到HGH的卓越效果后,扩展使用到超过800个患者,达到效果。1996年8月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终于正式批准HGH在临床上使用,用来治疗所有缺乏HGH的病人,也包括正常成年人。

光喷嚏反射的研究背景

亚里士多德曾经在他的著作里描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他推测可能是阳光的热量提高了鼻腔里的温度,从而激发了人的喷嚏。17世纪早期的佛兰西斯.培根做了一个实验,他描述说,如果人闭着眼睛走到阳光里,就不打喷嚏了,所以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对,培根推测可能是阳光刺激了眼睛,眼睛流泪,泪水从鼻泪管流到鼻腔里,鼻腔受到刺激,这才开始打喷嚏。从培根之后,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医生们和见光打喷嚏的人都不太在乎,人们自然就很少关注这个问题。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意识到,培根说的也不对,因为见光打喷嚏,发生的太快了,不大可能是泪水引发的,所以培根的“潮湿理论”站不住脚。最大的可能是因为感光神经和控制打喷嚏的神经短路了,造成信号的混淆。

猕猴桃的研究历史

猕猴桃原产中国,本来是一种野果,直到上个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女老师把它带回国,才发展成被称作奇异果的果品。从野生到栽培的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1]

猕猴桃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焦坑村还保存有200多年前从深山移植到田边栽植的猕猴桃植株。

中国各地叫猕猴桃的植物有很多种,据植物学家调查,在全国分布的猕猴桃属的植物有52种以上,其中有不少种类都可以食用。现今水果市场上的猕猴桃主要是指中华猕猴桃,以及1984年由它的一个变种确定为新种的美味猕猴桃。它们的野生种类分布很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长江流域最多。[1]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怀孕期间可以化妆吗,会不会导致胎儿畸形 孕期化妆的原则

淡妆,无添加,如果你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话,就根本不需要化妆了。

其实,即使是化了妆,化了浓妆或者是接触了其他的化学物质也没有那么可怕。药物或化学物质接触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有问题,只是某些组织器官畸形的发生率会增加,即使是增加了10倍,也可能只是从1/1000上升到1/100,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好的,没有必要个个都要去终止妊娠。

所以遇到类似的问题去咨询产科医生时要小心,告诉你说孩子肯定有问题,最好赶紧去做人工流产的医生多数不靠谱。告诉你具体数字和道理,让你知情选择,鼓励你去其他医生那里听“二次意见”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对终止妊娠说NO的医生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有很好的专业知识的,是有担当的。

当然,即使医生说了NO,也并不意味着是万事大吉,并不一定能保证这个孩子肯定没有问题,只是说你担心的这个事情没有问题,你孩子的出生缺陷的风险是回归到了正常人群的背景风险,不是没有风险。

最后,我一般会在门诊病史上写下这句话:根据患者所述的事实,判断不会增加出生缺陷的风险,但是不能除外其他不良遗传背景或不良因素的影响。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理工科教授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历史,成为某一领域中著名的历史学家。有人采访时好奇地问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历史成功的秘诀,他说:其实很简单,每次我和太太一起出门之前都要等她化妆打扮,在客厅等得无聊我就开始读历史书琢磨历史,于是乎就成为专家了,我的成功完全归功于我太太,她给了我很多的时间!


hib疫苗的研发历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相继从病人血中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不同菌株:这些菌株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出现在儿童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液中。此后发现了b型菌体荚膜中的多糖或多磷酸聚核糖基核糖醇(PRP)具有免疫原性。PRP随即被纯化制成疫苗,1974年以后开始广泛在芬兰和美国广泛使用。

这些研究使得疫苗最终商品化,第一种Hib多糖疫苗于1985年4月在美国上市,这种疫苗适用于2-5岁的儿童。对于小于18月龄的儿童,这种采用PRP的疫苗的有效率实际为零,成为这种疫苗使用上的最大的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月龄前儿童就需要保护。

结合疫苗的研制成功解决了疫苗在婴幼儿中无效的问题。结合疫苗比以往的疫苗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免疫效果。结合疫苗于1987年投放市场,针对18月龄以上儿童。在随后几年间,三种新的疫苗很快面市,采用了不同的蛋白作为结合蛋白。这些新疫苗在婴幼儿中非常有效。

钡的研究历史

碱土金属的硫化物具有磷光现象,即它们受到光的照射后在黑暗中会继续发光一段时间。钡的化合物正是因这一特性而开始被人们注意。

1602年意大利波罗拉(Bologna,现称博洛尼亚)城一位制鞋工人卡西奥劳罗将一种含硫酸钡的重晶石与可燃物质一起焙烧后,发现它在黑暗中可以发光,这引起了当时学者们的兴趣。后来这种石头被称为波罗拉石,并引起了欧洲化学家分析研究的兴趣。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发现氧化钡是一种比重大的新土,称之为“Baryta”(重土)。

1774年,舍勒认为这种石头是一种新土(氧化物)和硫酸结合成的,1776年他加热这一新土的硝酸盐,获得纯净的土(氧化物)。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用汞作阴极,铂作阳极,电解重晶石(BaSO4)制得钡汞齐,经蒸馏去汞后,得到一种纯度不高的金属,并以希腊文barys(重)命名。元素符号定为Ba,称为钡。

相关推荐

酒的的历史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

氟的研究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硫酸与萤石的反应时发现HF,并于1789年提出它的酸根与盐酸酸根性质相似的猜想。而后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等继续进行提纯氢氟酸的研究,到了1819年无水氢氟酸虽然仍未分离,但其对玻璃以及硅酸盐反应的本质已被阐明:CaSiO₃ + 6 HF → CaF₂ + SiF₄ + 3H₂O; SiO₂ + 4 HF → SiF₄ + 2H₂O19世纪初期安培给戴维的信函中指出氢氟

柠檬历史

柠檬的起源是个谜,但是普遍认为其源自印度南部、缅甸北部和中国。一项针对柠檬基因来源的研究表明,柠檬是枸橼和苦橙的杂交体。根据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的记载,在公元前90年代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在某一节日上会对犯下错误的牧师扔掷柠檬,虽然犹太人传统上是使用枸橼而非柠檬。古罗马时期,在不晚于公元1世纪时柠檬就从意大利南部进入欧洲,但是当时对柠檬的培养并没成功。在公元7世纪左右柠檬被先后引入到波斯、伊

艾灸的历史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一、“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

制糖历史

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糖罐 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制饴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

男人常刮胡子可提升性欲

研究人员在近20年里,通过对2438名中年男子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发现:刮胡子与性快感密切相关。不每天刮胡子的人与那些天天刮脸的人相比,性生活频率明显减少。不是每天刮胡子的人中,蓝领工人居多,他们一般结婚率较低,性高潮次数少,中风的几率也高出70%。有些人还会因此得心绞痛。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杂志上。参与研究的教授说,那些不经常刮胡子的人往往性的频率少,睾丸激素水平也低,这反映出他们没有稳定婚姻和性

猪头肉的简介

猪头肉的美味,于民间早就声誉鹊起,据说淮扬菜系中的“扒烧整猪头”火工最讲究、历史最悠久,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猪头肉的食疗作用,性平,味甘咸;补虚,滋阴,养血,润燥。猪头肉的食用处理方法生猪头肉处理方法:猪头肉洗净,可以用盐和白醋搓洗几遍去除腥味,用炭烤的方法把猪头上的毛除去,也可以用刀片刮。熟猪头肉处理办法:切片烹饪即可。

雪碧历史

“雪碧”一词,音译自英语Sprite,原意为妖怪、精灵。作为一种饮料,把它译为“雪碧”可谓是煞费苦心。雪,有寒意,符合汽水的清凉口感;碧,清澈碧绿,契合瓶身外包装颜色,既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认知,又巩固了品牌形象。在大夏天,这样的饮料名,听着就想喝。这样的字又何止“一字千金”呢?“雪碧”,母公司可口可乐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行销全世界长达100多年的市场经验和世界饮料市场多项绝对领导品牌;而且“Sp

白菜的历史

白菜是中国原产蔬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证,在中国新石器时期 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距今约有六千年至七千年,《诗经·谷风 》 中有“采葑采菲 ,无以下体”的记载,说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带,对于葑(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白菜之类)及菲(萝卜 之类)的利用已经很普遍。到了秦汉,这种吃起来无滓而有甜味的菘菜从“葑”中分化出来;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的《吴录》有“陆逊催人种豆菘”的记

砂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有关沙眼病原的研究历史已久,1907年Halbestaedter与Prowazek用光学显微镜和Giemsa染色,在沙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发现包涵体,即上皮细胞内有红蓝色原体及深蓝色始体颗粒聚集,此包涵体具有基质(matrix),颇似外衣包围,被误称为“衣原虫(chlamydozoa)”。此后,相继有不少研究。但是,沙眼的病原体直到1955年才由我国汤飞凡、张晓楼等用鸡胚培养的方法首次分离出来。由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