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圈腿可能会出现的症状
罗圈腿可能会出现的症状
一、罗圈腿的症状表现
1、由于罗圈腿的人,大小腿都是骨骼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导致下肢外轮廓线更加外移。显得胯宽,小腿特别弯。
2、罗圈腿的人,由于大腿曲线变化,从正面看,显得腿短,上下肢比例失调。
3、罗圈腿的人,由于身体重量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在行走时,不易保持平衡,容易摇摆,形成鸭子步,步态难看。
4、罗圈腿的人,由于小腿膝关节下面向外突起比较多,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小腿很短。
5、身体两侧的S型曲线被破坏,原本到膝关节应该内收的弧线消失,或者成为向外膨胀的曲线,视觉上就缺乏那种玲珑之美了。
6、罗圈腿由于肌肉分布不匀称,显得大小腿都很弯,这样腿失去了笔直曲线,整个人也少了几分挺拔。
二、罗圈腿患者症状程度
根据罗圈腿患者两膝之间距离的大小,可以把罗圈腿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类型。
1、轻度:将两膝并拢无缝隙,其下方小腿内侧上方呈弧形凹陷,此程度的O型腿患者较多。
2、中度:将两膝并拢,两膝距离在2厘米~3厘米。
3、重度:将两膝并拢,两膝距离在3厘米以上。
三、是否患有罗圈腿
将双足跟、双足掌并拢,放松双腿直立,如果大腿、膝、小腿、内踝之间的距离超过2厘米,大约距离为1根手指头的距离,或者膝关节可以相触,但是膝关节下方小腿内侧上方出现明显弧形凹陷。如与以上试验结果相吻合,则说明患上罗圈腿。
哪些人容易得膝关节骨质增生
(1) 膝关节过度活动者,如运动员、舞蹈演员及以膝关节活动为主的某些工种的劳动者。
(2) 外伤导致膝关节不稳定者,如膝关节反复扭伤、挫伤使关节韧带松弛者,外伤致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未作系统治疗者,十字韧带断裂未作严格固定者,以及膝关节骨折治疗不当者等。
(3) 佝偻病等导致膝关节畸形者,如果罗圈腿(出叫o形腿)和拐腿(也叫x形腿)畸形。
(4)老年体弱者,特别是出现老年性骨质疏松者。
(5)体重明显超过正常标准者。
(6)中老年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罗圈腿会不会遗传
罗圈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拥有罗圈腿不仅不美观,对行走也不利,因此很多已有罗圈腿的妈妈们怀孕后总会担心罗圈腿遗传吗?那到底罗圈腿会不会遗传呢?
罗圈腿会不会遗传,取决于导致准妈妈罗圈腿的疾病是否为遗传性疾病。 如果准妈妈的罗圈腿是由于后天性疾病所致,如外伤、维生素缺乏或小儿麻痹症等,那么在准妈妈的细胞核内就不存在遗传畸形的致病基因存在,疾病本生也不会在准妈妈体内产生一个遗传罗圈腿的致病基因,这种就不会遗传。 如果准妈妈的罗圈腿本身就是属于遗传疾病,如先天性代谢异常性疾病或遗传性骨发育异常,常见的有软 骨发育不全、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干骺续连症、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等,这种就会遗传。
罗圈腿遗传吗 罗圈腿一般不会遗传
罗圈腿一般来说是不会遗传的,罗圈腿是由于先天或者出生后缺钙引起的。比如:在怀孕期间孕妇缺钙严重,从而会导致出生的婴儿出现罗圈腿,鸡胸,串珠胸等。另外,后天的缺钙、缺乏维生素D、营养不良也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形成罗圈腿。
婴儿过早学站立易致罗圈腿
宝宝穿连体衣会导致罗圈腿?
过早训练站立、行走更须小心
有网友担心,自己宝宝一直穿连体衣会导致腿成罗圈腿吗?
给婴儿穿连体衣不应是造成今后“罗圈腿”等下肢发育异常的前提。除非总给孩子穿过短的连体衣。倒是过早让婴儿在大人腿上蹦跳;早期“训练”孩子站立、行走等,可能会导致今后发生“罗圈腿”的可能。孩子的大运动发育是水到渠成的发育过程,过早、过多人为干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宝宝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容易出现畸形。
幼儿过早站立学走路 易出现腿部畸形
家长们总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自家宝宝越早学会站立和走路越好。现在有很多妈妈愿意把宝宝放入学步车内,认为这样既省劲又可以防止小孩摔倒,但实际上,长期依赖学步车对宝宝的成长可能不利。由于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到能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过早使用学步车让宝宝站立或走路,宝宝的脚跟基本不用力,过多使用会让宝宝习惯性地形成前脚掌着地的走路姿势,出现O形腿、X型腿等情况。因此学步车使用应该恰当,尤其不能过早、过多地使用。
专家提醒家长,有的宝宝刚5、6个月就喜欢站立,但不能因此就让他一直站。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肌肉的力量比较薄弱,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会出现畸形。
一旦发现宝宝有X形腿、O形腿,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慌张,应该上医院寻求医师帮助。一般畸形6公分以内的以观察、随访为主。超过6公分的需要到医院骨科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罗圈腿
判断小儿是否是罗圈腿的方法: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造成小儿罗圈腿的原因
造成宝宝罗圈腿的原因很多,如软骨营养障碍等,但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多,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会影响骨骼发育。佝偻病患儿长到1岁左右,学站学走路时,腿部难以负荷身体的重量,就会导致下肢朝外侧弯曲而形成罗圈腿。
家长要以科学的养育方法预防小儿罗圈腿的发生。合理喂养,多去户外活动。由于幼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腿部力量常不能过度承受身体重量,容易引起腿的变形,因此不要过早、过久地站立和学步,少用学步车。不要过早穿较硬的皮鞋,因为婴幼儿腿部力量较弱,学行走时穿硬质的鞋,会影响下肢正常发育。
宝宝罗圈腿和蜷腿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罗圈腿
罗圈腿是人们对双腿呈“O”型或近似“O”的一种戏称。罗圈腿是一种不正常的骨骼发育畸型造成的。医学上称为膝内翻,外八字腿又称“X型腿”,医学上称之为膝外翻,是常见的腿部畸形之一。尤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
什么是“蜷腿”
蜷腿,多出现在新生儿身上,表现为小腿弯曲着,两个膝盖不能完全并拢,小腿向内翻着,有点像“罗圈腿”,这个姿势有点萌有点奇怪,很多妈妈对此不知所措,担心这是否是传说中的罗圈腿。事实上,这是正常现象。
宝宝出生后是“罗圈腿”,这是因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胎宝宝一天天长大,子宫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为适应宫内发育的需要,胎儿在子宫内四肢蜷缩,两只胳膊弯曲着,大拇指握在拳头里,大腿屈曲外展,头部常常向一边倾斜。这种姿势虽然最大限度地缩小了下肢在子宫内的占位空间,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双下肢为适应这种姿势,尽可能地双脚向内弯曲,由此带动小腿从膝关节起向内弯曲,膝关节会轻微变形。胎儿的骨质富于软骨,在外力作用下也使小腿发生变形。宝宝而在妈妈肚子里10个月蜷成一团的姿势,出生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不足3个月大的宝宝,下肢的胫骨(膝关节以下的长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必过度担心,也不要急着给宝宝强行纠正,否则还可能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
怎么判断宝宝的腿是否正常蜷缩
方法很简单,家长可以让宝宝仰卧,然后轻轻拉直宝宝的双腿,让其脚跟处并拢,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膝盖和踝关节也是并拢的;倘若膝盖分开超过了6厘米以上,家长就应该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尽早确诊是不是罗圈腿。
其实,罗圈腿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所致,早期以多汗、易惊、睡眠不安、好发脾气为主要症状,如果在3岁前发现孩子是罗圈腿,通过补充维生素D,同时进行运动,就能改善肌肉张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慢慢纠正过来;但如果超过了3岁,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
夹棉被能预防罗圈腿吗
我国民间有给宝宝绑腿的传统,当孩子出生后不久就用被子紧紧捆住孩子,还要用几条绳子将被子给固定好。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不仅对孩子的身心无益,而且也无法起到预防罗圈腿的作用。
罗圈腿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孩子体内缺乏VD,这样的话孩子体内钙和磷的代谢就会不正常,从而造成孩子骨骼发育发生障碍。等到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可以站立、走路,小腿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就会变得弯曲。如果家长让孩子多晒太阳,不让孩子过早站立、行走,为孩子补充所需的VD,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食物给孩子吃,孩子就不会出现罗圈腿。如果把孩子像棍子一样躺在棉被里,不仅不能让孩子自由的活动,而且还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夹棉被”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罗圈腿怎么办
1、仪器矫正。仪器矫正是很好的非手术矫正罗圈腿的方法,仪器也是通过调节膝关节内外侧韧带。缺点是需要主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恒心来决定矫正周期长短,比夹板、捆绑的费用要高很多。
2、微创针刀。针刀治疗原理,主要是松解挛缩失衡的软组织,因为大多数罗圈腿都是软组织失衡导致下肢力线异常,人体是一个整体,必须整体上来调整,脊柱,骨盆,双膝关节,踝关节。这种非手术矫正罗圈腿的方法也是比较常见的。
3、矫正鞋垫也是很好的非手术矫正罗圈腿的方法,矫正鞋垫是外侧高、内侧低,在行走、站立时,可以给小腿一个向外旋转的力量,能预防因走姿不好,导致的罗圈腿加重和形成。
4、正夹板、绑腿。这种非手术矫正罗圈腿的方法简单易行,通过夹板和捆绑产生的压力使膝关节处的韧带进行调整。优点是不需要手术,容易操作,缺点是需要坚持,而且夹板和捆绑容易使膝关节部位的血管、神经造成损伤,严重者造成神经坏死。
5、手术。手术适应于有骨性畸形的患者,通过手术截骨+内固定矫形,可以马上恢复正常的肢体力线及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