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病因
眩晕的病因
前庭系统性眩晕(35%):
周围性:A.耳源性;B.神经源性。中枢性:A.脑干病变(肿瘤、供血不足、颅后窝先天畸形、脑干外伤、潜艇神经元炎症等);B.小脑疾病;C.大脑疾病。
非前庭系统性眩晕(40%):
①眼性眩晕;②心血管疾病;③全身中毒性代谢性疾病;④各类原因的贫血;⑤头部外伤性眩晕;⑥颈椎病;⑦精神性头晕(psychiatric vertigo),神经官能症等。
发病机制
人体平衡与定向功能有赖于视觉,本体觉及前庭系统(合称平衡三联)的协同作用来完成,以前庭系统对躯体姿位平衡的维持最为重要,前庭系统包括内耳迷路末梢感受器(半规管中的壶腹嵴,椭圆囊和球状囊中的位觉斑),前庭神经,脑干中的前庭诸核,小脑蚓部,内侧纵束,前庭皮质代表区(颞叶)。
现代研究表明,前庭系统中神经递质在眩晕的发生与缓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外周和中枢前庭回路中,已证实均存在胆碱能,单胺能和谷胺酸能突触,谷氨酸是前庭神经纤维主要的兴奋性神经传导递质,它可能通过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影响前庭代偿功能,在脑桥和延髓中发现乙酰胆碱M受体,涉及头晕的受体推测主要是M2型,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传导递质,它存在于二级前庭神经元和眼球运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处,在中枢前庭结构中发现有组胺弥散分布,组胺能受体定位于前庭细胞突触前和突触后,H1和H2两个亚型均影响前庭效应,去甲上腺素主要调节前庭兴奋作用的强度,也影响前庭的适应性,近来发现多巴胺对前庭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正常时,前庭感觉器在连续高强频率兴奋时释放神经动作电位,并传递至脑干前庭核,单侧的前庭病变迅速干扰了一侧紧张性电位发放率(tonic electric potential firing rate),从而引起左右两侧前庭向脑干的动作电位传递不平衡,导致眩晕。
眩晕的临床表现,症状的轻重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的快慢,单侧或双侧前庭损害,是否具备良好的前庭代偿功能等因素有关,当病变刺激或损害一侧前庭时,由于左右两侧正常的前庭平衡系统被打破,严重的前庭失衡导致迅即出现眩晕,若起病急骤,自身的前庭代偿功能来不及建立,则患者眩晕重,视物旋转感明显,稍后由于自身调节性的前庭功能代偿,患者眩晕逐渐消失,故绝大多数前庭周围性眩晕呈短暂发作性病程,若双侧前庭功能同时损害,如耳毒性药物所致前庭病变,两侧前庭动作电位的释放在低于正常水平下基本维持平衡,故通常不产生眩晕,仅主要表现躯干平衡不稳和摆动幻觉;由于前庭不能自身调节代偿,症状持续较久,恢复慢,缓慢进展的单侧前庭损害,如听神经瘤,通常也可不产生眩晕,系两侧前庭兴奋传递的不平衡是逐渐形成和中枢神经系统代偿所致。
由于前庭核与眼球运动神经核之间有密切联系,当前庭器受到病理性刺激时常出现眼球震颤,前庭诸核通过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及前庭-小脑-红核-脊髓等通路,与脊髓前角细胞相连接,所以,前庭病损时还可出现机体向一侧倾倒及肢体错物定位(指物偏斜)等体征。
前庭核还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核等连接,因此损害时往往伴有恶心,呕吐,苍白,出汗,甚至血压,呼吸,脉搏等改变,前庭核是脑干最大的核团,对血供和氧供非常敏感,前庭及耳蜗的血液供应来自内听动脉,该动脉有两个分支,大的耳蜗支供应耳蜗和前庭迷路的下半部分,小的前庭前动脉支供应前庭迷路的上半部,包括水平半规管和椭圆囊,两支血管在下前庭迷路水平有吻合,但在前庭迷路的上半部则无吻合;此外,从耳囊到膜迷路并无侧支循环,因此,由于前庭前动脉的血管径较小,又缺乏侧支循环,故前庭迷路上半部分选择性地对缺血更敏感,所以当颅内血管即使是微小的改变(如狭窄或闭塞)或血压下降,均可影响前庭系统的功能而出现眩晕。
眩晕症的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1.前庭系统性眩晕 ①周围性:A.耳源性;B.神经源性。②中枢性:A.脑干病变;B.小脑疾病;C.大脑疾病。
2.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①眼性眩晕。②心血管疾病。③全身中毒性代谢性疾病。④各类原因的贫血。⑤头部外伤性眩晕。⑥颈椎病。⑦精神性头晕(psychiatric vertigo)、神经官能症等。
二、发病机制
人体平衡与定向功能有赖于视觉、本体觉及前庭系统(合称平衡三联)的协同作用来完成,以前庭系统对躯体姿位平衡的维持最为重要。前庭系统包括内耳迷路末梢感受器(半规管中的壶腹嵴、椭圆囊和球状囊中的位觉斑)、前庭神经、脑干中的前庭诸核、小脑蚓部、内侧纵束、前庭皮质代表区(颞叶)。
现代研究表明,前庭系统中神经递质在眩晕的发生与缓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外周和中枢前庭回路中,已证实均存在胆碱能、单胺能和谷胺酸能突触。谷氨酸是前庭神经纤维主要的兴奋性神经传导递质,它可能通过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影响前庭代偿功能。在脑桥和延髓中发现乙酰胆碱M受体,涉及头晕的受体推测主要是M2型。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传导递质,它存在于二级前庭神经元和眼球运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处。在中枢前庭结构中发现有组胺弥散分布,组胺能受体定位于前庭细胞突触前和突触后,H1和H2两个亚型均影响前庭效应。去甲上腺素主要调节前庭兴奋作用的强度,也影响前庭的适应性。近来发现多巴胺对前庭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正常时,前庭感觉器在连续高强频率兴奋时释放神经动作电位,并传递至脑干前庭核。单侧的前庭病变迅速干扰了一侧紧张性电位发放率(tonic electric potential firing rate),从而引起左右两侧前庭向脑干的动作电位传递不平衡,导致眩晕。
眩晕的临床表现、症状的轻重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的快慢、单侧或双侧前庭损害、是否具备良好的前庭代偿功能等因素有关。当病变刺激或损害一侧前庭时,由于左右两侧正常的前庭平衡系统被打破,严重的前庭失衡导致迅即出现眩晕。若起病急骤,自身的前庭代偿功能来不及建立,则患者眩晕重,视物旋转感明显。稍后由于自身调节性的前庭功能代偿,患者眩晕逐渐消失,故绝大多数前庭周围性眩晕呈短暂发作性病程。若双侧前庭功能同时损害,如耳毒性药物所致前庭病变,两侧前庭动作电位的释放在低于正常水平下基本维持平衡,故通常不产生眩晕,仅主要表现躯干平衡不稳和摆动幻觉;由于前庭不能自身调节代偿,症状持续较久,恢复慢。缓慢进展的单侧前庭损害,如听神经瘤,通常也可不产生眩晕,系两侧前庭兴奋传递的不平衡是逐渐形成和中枢神经系统代偿所致。
由于前庭核与眼球运动神经核之间有密切联系,当前庭器受到病理性刺激时常出现眼球震颤。前庭诸核通过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及前庭-小脑-红核-脊髓等通路,与脊髓前角细胞相连接,所以,前庭病损时还可出现机体向一侧倾倒及肢体错物定位(指物偏斜)等体征。
前庭核还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核等连接,因此损害时往往伴有恶心、呕吐、苍白、出汗,甚至血压、呼吸、脉搏等改变。前庭核是脑干最大的核团,对血供和氧供非常敏感。前庭及耳蜗的血液供应来自内听动脉,该动脉有两个分支,大的耳蜗支供应耳蜗和前庭迷路的下半部分,小的前庭前动脉支供应前庭迷路的上半部,包括水平半规管和椭圆囊,两支血管在下前庭迷路水平有吻合,但在前庭迷路的上半部则无吻合;此外,从耳囊到膜迷路并无侧支循环。因此,由于前庭前动脉的血管径较小、又缺乏侧支循环,故前庭迷路上半部分选择性地对缺血更敏感。所以当颅内血管即使是微小的改变(如狭窄或闭塞)或血压下降,均可影响前庭系统的功能而出现眩晕。
眩晕的症状
临床特点
(1)前庭性眩晕(真性眩晕):病人自觉外物或本身呈阵发性旋转、晃动或自身浮沉、翻滚,方向明确,常伴有明显的眼球震颤、平衡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发作无定期,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至数小时不等,很少超过数天者。多见于内耳迷路、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等部位病变。临床症状一般较重。
(2)非前庭性眩晕(假性眩晕):病人仅表现为头重脚轻、头昏眼花、轻微的站立不稳,无明显的眼球震颤和明确的外物或自身旋转等感觉,少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由视觉、本体觉感受器或神经症等疾病所致。
2. 病因诊断
(1)耳源性眩晕:眩晕严重,多表现为真性眩晕。常有耳病既往史,并伴有耳病症状和体征,但无其他脑神经和脑实质受损症状。常由外耳疾病(如盯聍或异物阻塞外耳道),中耳疾病(如严重的鼓膜内陷、中耳炎、鼓膜钙化、耳硬化症、耳咽管阻塞等),内耳疾病(如迷路积水、迷路炎、耳毒药物中毒、动晕病、迷路外伤、前庭迷路卒中和内耳手术等)所引起。
(2)神经源性眩晕:眩晕症状随病变部位和病因的不同而异,但常伴有相应的脑神经或(和)脑实质受损症状。前庭神经或其核受损多呈真性眩晕。常由炎性疾病(如前庭神经元炎、脑干脑炎、小脑炎及其脓肿、脑膜炎(尤其是小脑-脑桥角部位炎症),血管性疾病(如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颈椎增生等所致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锁骨下动脉盗血症、小脑出血、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小脑-脑桥角、小脑、脑干和第四脑室部位肿瘤)以及颞叶前庭投射区病变等引起。
(3)眼源性眩晕:眩晕持续时间较短,且无前庭性眩晕特点,睁眼看外界运动着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眼外肌麻痹,视力、屈光间质、眼底、眼肌功能或隐斜等检查的异常,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所见。常由屈光不正(最常见)、视网膜黄斑病变和各种先天性眼病,以及眼外肌麻痹等引起。
(4)本体觉性眩晕:呈假性眩晕特点,闭眼加重,睁眼减轻或消失。伴有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明显的深感觉障碍。常见于脊髓后索或周围感觉神经病变。
(5)其他躯体疾病性眩晕:眩晕持续时间较短,或仅有头晕或不同程度的站立不稳,其病情随躯体原发病的轻重而缓解或加剧,且常伴有相应的躯体性疾病症状。常见病因有:①心血管性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颈动脉窦反射过敏综合征、多动脉炎、无脉症等。②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低血糖症(自发性或药物性)、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伴发的阵发性高血压等。③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高氨血症、高渗或低渗透压血症、贫血等。④全身感染中毒和高热性疾病。⑤严重缺氧症。⑥反射性眩晕。
(6)神经症性眩晕:常表现为头重头昏、头脑不清醒和轻微站立不稳,无外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常伴有其他神经症症状,且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器质性受损体征,常由神经衰弱症等所致。
眩晕的疾病病因
前庭系统退行性改变
老年性组织退行性改变可发生在前庭系统任何部位在一侧或两侧,研究证实老年人前庭系统可出现耳石器、壶腹脊和囊斑上皮变性、球囊膜破裂、囊斑毛细胞减少20%、壶腹脊毛细胞减少40%,内淋巴液管及内淋巴囊壁钙沉着及玻璃样便、前庭中枢神经元减少等一系列病变。由于传入的信息不对称,前庭中枢不能正确分析而出现眩晕或头晕感。
多系统病变
身体平衡由视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和前庭系统的相互协调维持,其中前庭系统是最重要的,但由于双眼屈光不一致使视觉系统传入中枢的信号不对对称或脑血管病后位于大关节处的本体感觉系统传入中枢的信号不对称,都可使老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眩晕,所以也可以说眩晕也是一种视觉、本体感受器及前庭系统有机平衡体系的紊乱在机体的一种表现。
中枢性眩晕多于周围性眩晕
老年性眩晕约一半为中枢性疾病,1/4为周围性病损,表现为前庭毛细胞和前庭神经节细胞退变,有人分析64名老年性眩晕患者,其中脑病变者占36%,前庭用周病变35%,前庭中枢性病变13%,脑干缺血2%,其他占14%。国外成年人群中眩晕发病最多的良性位置阵发性眩晕(34.3%),其次是中枢前庭性眩晕(7.7%)和梅尼埃病(6.6%)。
脑血管疾病影响大
老年人突发的眩晕首先应考虑脑血管疾病,因为老梗死和脑出血早期会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眩晕有是脑血管病后患者常有的临床表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使前庭系统供血不足常致眩晕,耳部症状常可早于心脑症状。但缺氧对前庭的损害比耳蜗轻,故老年人多出现耳聋、耳鸣而眩晕的发生相对较少。颈椎病引起的颈性眩晕好发年龄在40—66岁,椎基底层供血不足是老年人最多见原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斑形成致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眩晕可为中枢性或为周围性。
眩晕病中医疗法
首先,中药治疗眩晕体现了整体治疗的优势:
在治疗眩晕原则方面,考虑到"平肝潜阳,健脾益气,化痰降逆,益气养阴"中医原理,从中药组方来说,强调什么是标?什么是本?标本缓急,熟重孰轻,考虑得相当全面。在治法上,追求标本兼治,阴阳平衡。在减轻发作症状、控制发作的同时,同时改善血管弹性及微循环,改善脑部新陈代谢,彻底治愈,杜绝复发。
第二,中药在缓解期的治疗眩晕症上有明显优势:
西药在缓解期治疗阶段,只强调止吐止晕,忽视了对整体性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恢复,此外药物品种的变化不大。中药则不同,调节平衡体内微循环,改善脑部新陈代谢,消除水肿,强力渗透药物,充分弥散、吸收,深层次碎解,隔离淤毒,对病灶进行全面、彻底的清除修复前庭组织神经细胞损伤,增强机体免疫,激活FLD神经介质,提高免疫,抑制病灶感染,促进人体平衡,恢复健康本能。
第三,中药毒副作用小:
西医西药在眩晕的治疗过程中,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毒副作用较大。应该指出;控制眩晕发作,西药有它的优势,但过强的抑制作用会使大脑神经功能受到影响,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容易影响眩晕症患者的内分泌、心脏及肝肾功能。因此在治疗眩晕症时,可以先用西药治疗,控制急性症状发作,同时加上中药以巩固疗效。一旦眩晕症症状得到控制,应尽早停服西药,继续服用中药,以巩固疗效,杜绝复发。
眩晕症的典型症状表现有哪些
眩晕症是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运动性幻觉,临床上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病因较复杂。临床上根据眩晕症类型的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一样,治疗方法也有所差距,因此患者在治疗的时候还需选择正规的医院,以免误诊。
(1)前庭性眩晕(真性眩晕):病人自觉外物或本身呈阵发性旋转、晃动或自身浮沉、翻滚,方向明确,常伴有明显的眼球震颤、平衡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发作无定期,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至数小时不等,很少超过数天者。多见于内耳迷路、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等部位病变。临床症状一般较重。
(2)非前庭性眩晕(假性眩晕):病人仅表现为头重脚轻、头昏眼花、轻微的站立不稳,无明显的眼球震颤和明确的外物或自身旋转等感觉,少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由视觉、本体觉感受器或神经症等疾病所致。
眩晕症的症状表现
01耳朵闭气症状:早期眩晕症会出现单侧耳朵闭气的现象,多次发作后就会有很明显的闭气出现,偶尔也会出现双耳闭气的情况。
02耳鸣症状:患者初期会感觉耳朵里有低沉的风鸣声,眩晕发作时患者耳鸣音会加重加大,间歇期耳鸣会减弱或自动消失。
03眼震症状:当眩晕发作高潮时,注意观察患者眼球,能明显看到患者眼球有震动的感觉。
04头涨症状:眩晕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头部有涨裂感,有沉重的压迫感,有的耳部周围有涨满感。
05旋转感症状:眩晕病人在发病时会有天旋地转的感觉,闭目此症状会有所减缓,所以在发病时患者尽量选择一个方位,闭目养神,以减轻晕眩感。
06神经性耳聋症状:如果在眩晕病人发病时进行听力检查,会发现患者在眩晕期间会出现感应神经性耳聋。
07恶心、呕吐症状:眩晕病人在发病严重时期,除了出现以上症状外,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现象。
如何预防眩晕的发生
1.眩晕者应保持安静,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用脑过度,精神紧张等。饮食宜清淡,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2.眩晕由颈椎病引起者,睡眠时要选用合适枕头,避免长期低头工作,要注意保暖。
3.眩晕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引起者,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调整药物,要经常测量血压,保持血压稳定,控制饮食及血脂,饮食宜清淡,情绪要稳定。
4.眩晕由贫血引起者,应适当增加营养,可应用食物疗法及辅助药物治疗。
5.脑肿瘤性眩晕,此类眩晕发病多较缓慢,初期症状较轻,不易发现,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6.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长期在昏暗的光线下工作,不要使眼睛太疲劳。
7.患有较严重眩晕症的病人外出时应有人陪伴,以防意外事件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老年人的眩晕病因并不是单一的,往往有多个病因同时存在。老年人发生眩晕,不要麻痹大意,必须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对症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眩晕症的病因
1、眩晕症的病因有良性阵发性的眩晕
这种眩晕症在门诊十分常见,好发于老年人,常有特殊的诱发体位,发作数分钟后,若停止不动,眩晕症停止,但是若位置再度改变,则眩晕症又会发作。不予任何治疗,六个月症状也会自行缓解。关于这种疾病的成因,目前流行的说法是内耳掌管平衡的耳石退化脱落,形成游离状的小颗粒,当姿势改变时,就会影响内淋巴的流动,造成眩晕症。
2、眩晕症的病因有梅尼尔氏症
至今仍是一个充满迷样般的疾病,由解剖学的证据已知梅尼尔氏症的主要病变在于,不明原因的内淋巴局部水肿,听神经及半规管细胞被破坏。病人会感到耳鸣、耳朵胀痛、听力丧失、眼球振颤。发作呈现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而后逐渐缓解。尔后的数个月内不定时的发作,每发作一次,听力就丧失一些,最后可以完全耳聋。
3、眩晕症的病因有急性迷路炎
急性迷路炎常与病毒感染有关,这样的情形通常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再来就是缓慢出现的晕眩,大约再过三天后出现最严重的晕眩,之后大约三到六周的时间会慢慢复原。
4、眩晕症的病因有耳毒性物质或药物
某些常见的抗生素药物,因病人体质关系,使用后就会造成暂时性听力丧失,眩晕症也是其中一个症状,通常停药后可以恢复。
眩晕有什么症状 预防早知道
1.增强体质,避免和消除各种导致眩晕发病的因素。如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刺激;锻炼身体,可做气功、打太极拳、练八锦缎等。
2.平时注意劳逸结合,节制房事,修身养性,不宜长期过度疲劳。
3.积极治疗原发病证,如高血压、贫血、脑部病变,及早消除眩晕病证。
4.眩晕病人恢复后不宜高空作业,避免游泳、乘船及各种旋转大的动作,必要时服用晕海宁类药物,或用贴脐等以预防发作。
5.避免突然或剧烈的头部运动,可减少眩晕的发生。
6.饮食宜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和食肥甘厚味,或过咸伤肾之品,戒烟酒。
得了眩晕病好治吗
1.病因治疗
(1)前庭功能尚属可逆损害性眩晕?这一类预后较好,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浆液性迷路炎等。治疗应针对病因,一旦病因解除,眩晕消失,前庭功能可恢复。
(2)前庭功能一次性损害不可逆转的眩晕征?如化脓性迷路炎、突聋、前庭神经元炎等,病因虽除,迷路或前庭功能完全破坏,前庭功能不能恢复,需依靠前庭中枢代偿消除眩晕。
(3)病因难治的前庭功能波动性损害或不可逆性损害?如动脉硬化或高血压、颈椎病导致的眩晕等,治疗效果差。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治疗。
2.对症治疗
(1)眩晕发作时保守治疗。选择最舒适体位,避免声光刺激,解除思想顾虑。
(2)前庭神经镇静药。异丙嗪(非那根)、地西泮(安定)等。
(3)防止呕吐制剂。阿托品、山莨菪碱。
(4)利尿及脱水药。速尿、甘露醇等。
(5)血管扩张药。银杏叶提取物、丹参、川芎嗪等。
(6)激素类。泼尼松、地塞米松。
(7)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E。
(8)吸氧。一般用高压氧或5%二氧化碳混合氧吸入治疗。
眩晕的病因
眩晕分类:
一、假性眩晕
常见于心血管疾病、发烧、贫血、中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视觉障碍、屈光不正、颈椎病、更年期综合征和神经官能症等。
二、真性眩晕
(一)前庭周围性病变
中耳炎,如化脓迷路和中毒性迷路炎;药物中毒,如链霉素、新霉素、苯妥英钠和卡那霉素中毒;迷路外伤和手术后遗症等;耳硬化、耳石症等的体位性眩晕等;梅尼埃综合征等。
(二)中枢部分
1、脑干病变 1肿瘤如小脑桥脑角占位性病变、第四脑室肿瘤、脑干内肿瘤等。2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如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造成的颅性眩晕,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颈椎病等造成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等。3脑干的炎症、多发性硬化、颅后窝病变、前庭神经元炎症。4脑干外伤及颅后窝先天性畸形等。
2、皮质性病变 颞叶肿瘤或局限性炎症、脑血管病、癫痫以及血管性头痛、炎症、变性性疾病、颅脑外伤,癫痫等。
发病原因
1.前庭系统性眩晕 ①周围性:A.耳源性;B.神经源性。②中枢性:A.脑干病变;B.小脑疾病;C.大脑疾病。
2.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①眼性眩晕。②心血管疾病。③全身中毒性代谢性疾病。④各类原因的贫血。⑤头部外伤性眩晕。⑥颈椎病。⑦精神性头晕(psychiatric vertigo)、神经官能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