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护理的方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护理的方法

目前对ROP的发病机理尚不够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视网膜未发育成熟为主要关键。胎儿早期视网膜发育由玻璃体动脉和脉络膜血管供给营养。当胎儿为100毫米长,约妊娠4个月时,玻璃体血管穿过视神经乳头,同时有小分支从视乳头向周边视网膜生长。正常胎儿在6~7月时,血管增生显著。约在36周(8月)到达鼻侧锯齿缘。

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出生后继续发育。在周边,特别是颞侧锯齿缘附近仍为一无血管区。正在向前发育的血管前端组织尚未分化为毛细血管,这些组织对氧非常敏感。若婴儿吸入高浓度氧,易致血管闭锁及抑制更多的血管形成。早产、低出生体重及给氧是发生ROP的已知因素。1950年认为给氧是主要致病因素,其后限制用氧,ROP发病率明显减少,但早产儿死亡率增加,以后又增加用氧,死亡率减少而ROP又增多。目前对婴儿的护理技术发展,给氧只起部分作用,只是促使血管异常的一个因素。

此外,维生素E缺乏,紫绀、心室出血、抽搐、脓血症、宫内缺血、贫血主动脉未闭等都可能于ROP的发病有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重要的氧调节因子并在血管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当视网膜缺氧时,VEGF水平提高,而当氧增加时VEGF水平降低。氧浓度的波动可引起人类严重的ROP发生发展。

另一个在ROP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因子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它对血管的正常生长起重要作用。Smith发现ROP患儿的血清IGF-1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儿,使IGF-1恢复到正常水平有可能预防ROP。

早产儿要注意眼部护理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正常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足月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38周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他们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结构一方面阻止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了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脱离,导致患儿失明。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这也是引起新生儿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吸氧也是危险因素之一。为了抢救早产儿的生命,氧气必须使用。氧气本身是并没有毒性的,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视网膜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早筛查,别错过治疗的时间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5期,在3期之前,视力还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挽救,4期希望渺茫,5期则毫无希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损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对用氧的早产儿进行眼科监测,尤其是抓住最佳治疗期进行手术治疗,孩子的眼睛与常人无异。然而,可供治疗的时间只有两周左右,所以又被称为“时间窗”。“时间窗”一关上,孩子将坠入永远的黑暗。

因此,对早产儿、低体重儿进行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是阻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展,减少因此病导致婴儿视力低下甚至失明的关键。

新生儿眼底筛查有必要么

宝宝的健康问题是每个父母所挂念所关心的,宝宝健康,爸爸妈妈就开心,针对这个眼底检查,还是很有必要的,宝宝的眼睛是一辈子的问题,早检查早发现问题的话就早治疗,就算没有,也爸爸妈妈心中落个踏实。

早产儿出生时眼底(视网膜)血管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这种病变发生以后,孩子不可能表现出眼睛外观不正常,因为眼底的病变,外观上看不出来,所以家长也容易疏忽。

也就是说早产儿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儿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一旦错过治疗时间窗,发生视网膜脱离。即使手术,效果不佳,患儿很可能完全失明。

在2004年,卫生部就颁布了一个早产儿用氧指南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指南。根据这个《指南》,所有的早产儿,只要体重低于2千克,在37周以前出生的,都应该在眼科医生那儿进行眼底检查。原因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治疗有一个时间窗,如果发现不及时,治疗晚了,就会造成永久的损害,甚至失明。

过度吸氧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罪魁祸首

广州市冯女士早产,孩子生下来只有1500多克,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医生立即在鼻孔里插上管子吸氧。3个月后,“看上去没有什么异样”的孩子因感冒发烧上医院检查时,却意外发现孩子是个“瞎子”。眼科专家分析,这是氧气治疗后副作用所致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鉴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U)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的趋势,新年前夕,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眼科专家云集长沙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过度吸氧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罪魁祸首;一旦错过治疗良机(时间窗),孩子一生将失去光明。

ROU发病率:与日俱增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在发达国家是儿童失明的首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黎晓新教授提供的一份报告表明,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生命支持系统的改进,使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存活率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与日俱增,由此而导致儿童盲者越来越多。

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ROU在欧美国家早产儿当中的发病率为10%—34%,台湾地区报道为19%。我国目前尚缺乏以人群为基础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的统计资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妇产医院曾联合作过调查统计,发病的数字与欧美和台湾等地发病率相当。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真的会失明吗

所谓早产儿含有产期提前、婴儿未熟两个意义。与足月份宝宝相比,早产儿面临着更多的艰险,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威胁早产儿视力,甚至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及时发现治疗,爸妈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专家是这么说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

视网膜病变绝大多数见于胎龄少于32周、体重不足1600g的早产儿,也偶见于超过体重的足月产儿。病变活动期的发病率为早产儿的10%~20%,最后纤维膜有残留者则为早产儿的3%左右。性别无明显差异,双眼受害,但轻重可以不等。

及早治疗效果好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在宝宝出生4周至6周时发现,是治疗此病的最佳时机,治疗后,宝宝的眼睛与常人无异。

出生体重小于2千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起,就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而对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可适当扩大。

随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技术的进步,只要能够得到早期治疗,患儿预后较好。眼底检查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病因:用氧是明确因素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儿科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和早产儿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加之医学助孕科技的发展,使早产儿的发生率也有上升趋势。在临床危重新生儿抢救和早产儿救助上,用氧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段。氧气在抢救新生儿生命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埋下隐患:氧气可以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外资料表明,自20世纪40年代氧气被引入抢救系统后,虽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却使大量的孩子因晶状体后纤维增生失明,即视网膜病变。20世纪50年代,视网膜病变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早产儿致盲的重要疾病。20世纪60年代,氧的使用被强行削减,早产儿因呼吸窘迫而导致的脑瘫上升。20世纪70年代,氧又重新被使用。

诊治:把握时机是关键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分为五期,第一、二期病变有一部分可不治自愈。在此期间观察即可。第四、五期是视网膜脱离期,病变程度已很严重,四期手术治疗,视力预后差,到第五期,目前国外报道的最好手术效果仅可使视力恢复到0.01,仅有光感,大部分孩子都会终生告别五彩世界。因此,病程一至三期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治疗时间段,第三期是治疗的关键期,决定病儿是否手术。特别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从可治疗的三期到不可治疗的四期,病情变化非常快,只有短短的几周时间,而且从眼外观上看没有任何改变。这就要求儿科和眼科医生包括家长对疾病的变化有正确的了解。因为,错过了最关键的时间,孩子即错过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早产儿满月前要查眼底

早产儿出生时眼底(视网膜)血管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也就是说早产儿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儿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一旦错过治疗时间窗,发生视网膜脱离。即使手术,效果不佳,患儿很可能完全失明。

哪些早产儿需要查眼底?

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指出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都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如果出生体重或出生孕周不在筛查范围,但长时间吸氧或合并全身疾病,身体情况较差的也需要进行筛查。早产儿身体越弱,越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什么时间去筛查?

早产儿在出生后3-4周就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因为有部分患儿出生后3-4周已经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需要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晚了很可能错过治疗时机。有的家长因为小儿身体弱,或认为小儿没有满月,还太小,而不去医院进行检查,这都是错误的。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会留下终生遗憾。

早产儿应接受视网膜检查以免影响视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90%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会自行改善,若第一次检查时无病变,但血管尚未发育完成,则2~3周后再检查,直到血管发育完成。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则称为第一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须在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施行雷射或冷冻治疗:

(1)第一区出现任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且合并血管扩张。

(2)第一区出现第三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但是无血管扩张。

(3)第二区出现第二期或第三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且合并血管扩张。

而第四、五期则需进行视网膜剥离手术,成功率约3成,但视力恢复不佳。

过去治疗方式的主流,是使用冷冻或雷射破坏周边未成熟视网膜,以减少不正常血管内皮增生因子的产生。虽然成效不错,但对视网膜而言,仍是破坏性治疗,之后容易产生高度近视或斜视。

目前较新的治疗方式是使用抗血管内皮增生因子的药物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其效果与雷射相当,对视网膜伤害更小,而且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进行,可以避免全身麻醉所要承担的风险。

抗血管内皮增生因子药物会使部分不成熟的血管迅速回退,视网膜缺氧的现象改善,近9成病患接受治疗后视网膜上的新生血管会缓慢消失,但此药物的长期安全性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来了解。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症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发于早产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见于出生后3~6周,而在临床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而这两个时期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有着十分细致的划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来判断病情究竟是到 了什么地步,其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被划分为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而这两个时期也有着较为严格的划分。一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程为3~5个月,而一般是要经历五个阶段,也很有可能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时期的症状的主要表现。

活动期

1、血管改变阶段:这个阶段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纤维膜形成期:在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终于瘢痕化而形成纤维膜,因程度不同,由轻至重分为1~5度:

Ⅰ度: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网膜周边部灰白混浊,杂有小块形状不规则色素斑,附近玻璃体亦有小块混浊,常伴有近视。

Ⅱ度:视网膜周边部有机化团块,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被此牵引而移向一方,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视盘褪色。

Ⅲ度:纤维机化膜牵拉视网膜形成一个或数个皱褶。每个皱褶均与视网膜周边部膜样机化团块相连接。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褶分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不同。

Ⅳ度:晶体后可见纤维膜或脱离了机化的视网膜一部分,瞳孔被遮蔽。

Ⅴ度:晶体后整个被纤维膜或脱离了的机化的视网膜所覆盖。散瞳检查,在瞳孔周边部可见呈锯齿状伸长的睫状突。前房甚浅,常有虹膜前后粘连。亦可因继发性青光眼或广泛虹膜前粘连而致角膜混浊,眼球较正常者小,内陷。

早产儿视力发育怎么测

1.视力检查

早产宝宝视网膜血管发育往往不成熟,这种情况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重要原因。对于在孕34周以下出生,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早产宝宝,在生后4—6周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避免或减轻宝宝日后视力异常的出现或程度。

2.为什么早产儿需要做眼底检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能导致婴幼儿失明的严重疾病,多发生在孕周少于37周或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中发病率15%~30%,盲童中有1/3为本病所致。它与婴儿的孕周、出生时体重密切相关,孕31周以前出生的婴儿,40%有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越是不成熟,发病率越高,病情也越严重。一般体重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发病率在30%至50%之间,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体重在750克以下发病率高达90%,1000克至1200克,发生率为45%左右。尽管近年来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上有了一些进展,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

3.其他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早产、低体重、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因此,早产儿一定要及时到眼科接受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避免视力严重丧失。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

早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妇产科,新生儿科,激光医学科等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此外,还应建立早产儿眼科普查制度。

如果虹膜前后粘连已经形成,而且比较广泛,则可考虑抗青光眼手术。

ROP并非都无休止地从Ⅰ期进展到Ⅴ期,多数病变发展到某一阶段即自行消退而不再发展,仅约10%病例发生视网膜全脱离,因此,对Ⅰ,Ⅱ期病变只需观察而不用治疗,但如病变发展到阈值期则需立即进行治疗,所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阈值ROP是治疗本病的原则,目前国际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针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亦发展了一些内科治疗。

1、手术治疗

(1)冷凝治疗:对阈值ROP进行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的连续冷凝治疗,可使50%病例免于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后果,冷凝治疗通常在局麻下进行,亦可在全麻下操作,全麻可能发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绀等,冷凝的并发症有球结膜水肿,出血,撕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出血等,目前,ROP冷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2)激光光凝治疗:近年,随着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的问世,光凝治疗早用ROP取得良好效果,与冷凝治疗相比,光凝对Ⅰ区ROP疗效更好,对Ⅱ区病变疗效相似,且操作更精确,可减少玻璃体积血,术后球结膜水肿和眼内炎症,目前认为对阈值ROP首选光凝治疗,国外多主张用二极管激光治疗,二极管激光属红光或红外光,穿透性强,不易被屈光间质吸收,并发症少,也有作者尝试用经巩膜的810nm激光代替冷冻方法,并发症明显减少。

(3)巩膜环扎术:如果阈值ROP没有得到控制,发展至Ⅳ期或尚能看清眼底的Ⅴ期ROP,采用巩膜环扎术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巩膜环扎术治疗ROP是为了解除视网膜牵引,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及视网膜复位,阻止病变进展至Ⅴ期,但也有学者认为部分患儿不做手术仍可自愈。

(4)玻璃体切除手术:巩膜环扎术失败及Ⅴ期患者,只有做复杂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效果以视网膜脱离呈宽漏斗型最好,约40%视网膜能复位,窄漏斗型最差,仅20%,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得到部分或完全解剖复位,但患儿最终视功能的恢复极其有限,很少能恢复有用视力。

2、内科治疗

(1)阈值前ROP的补氧治疗:由于氧疗可诱导ROP的发生,曾经有一段时期禁止给早产儿吸氧,但这并非根本解决方法,而且还增加早产儿的病死率,随着血管生长因子在ROP形成中作用的确立,发现缺氧可诱导血管生长因子合成,提出补氧治疗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抑制ROP发生,发展,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2)新生血管抑制剂:尚在研制与动物试验中。

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有这样一个名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家长就要问了,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呢?它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下面给出了详细的介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其发病解剖基础是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原称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LF),本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吸高浓度氧气有密切关系,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严重ROP的晚期瘢痕改变,1984年世界眼科学会正式将该病定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临床表现

常见于出生后3~6周,临床上分成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Reese,1953)。

1.活动期 分为五个阶段

⑴血管改变阶段:为本病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⑵视网膜病变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⑶早期增生阶段: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⑷中度增生阶段: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⑸极度增生阶段: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本病活动期病程为3~5个月。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要经历以上的5个阶段,约1/3病例在第一阶段,1/4在第二阶段停止进行,其余则分别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

2.纤维膜形成期 在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终于瘢痕化而形成纤维膜,因程度不同,由轻至重分为1~5度:

Ⅰ度: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网膜周边部灰白混浊,杂有小块形状不规则色素斑,附近玻璃体亦有小块混浊,常伴有近视。

Ⅱ度:视网膜周边部有机化团块,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被此牵引而移向一方,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视盘褪色。

Ⅲ度:纤维机化膜牵拉视网膜形成一个或数个皱褶。每个皱褶均与视网膜周边部膜样机化团块相连接。皱褶905位于颞侧,105位于鼻侧。位于颞上颞下侧者甚为少见。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褶分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襞(congenital retinal fold)不同。

Ⅳ度:晶体后可见纤维膜或脱离了机化的视网膜一部分,瞳孔领被遮蔽。自未遮住起检眼镜检查可见眼底红光反射。

Ⅴ度:晶体后整个被纤维膜或脱离了的机化的视网膜所覆盖。散瞳检查,在瞳孔周边部可见呈锯齿状伸长的睫状突。前房甚浅,常有虹膜前后粘连。亦可因继发性青光眼或广泛虹膜前粘连而致角膜混浊,眼球较正常者小,内陷。

早产儿满月前要查眼底

为什么早产儿要查眼底?

早产儿出生时眼底(视网膜)血管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也就是说早产儿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儿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一旦错过治疗时间窗,发生视网膜脱离。即使手术,效果不佳,患儿很可能完全失明。

哪些早产儿需要查眼底?

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指出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都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如果出生体重或出生孕周不在筛查范围,但长时间吸氧或合并全身疾病,身体情况较差的也需要进行筛查。早产儿身体越弱,越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相关推荐

新生儿眼底筛查的对象有哪些

1、早产儿低体重儿:早产儿胎龄越短,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特别是伴有高浓度氧疗史、低氧血症、多胎妊娠儿、新生儿窒息、动脉导管未闭、肺支气管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贫血、输血、高胆红素血症、试管婴儿、维生素E缺乏的早产儿,更应该进行规范的眼底筛查,排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这一致盲眼病的发生; 2、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等高危儿:进行眼底检查排除缺血缺氧性视网膜视神经病变; 3、进行了蓝光照射新生儿黃疸患儿:进行眼底检查,排除眼部晶体及视网膜损伤; 4、先天性梅毒及巨细胞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哪些表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哪些表现: 常见于出生后3~6周,临床上分成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Reese,1953)。 1.活动期分为五个阶段 ⑴血管改变阶段:为本病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⑵视网膜病变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⑶早期增生阶段: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冷凝治疗:通过阈值ROP对患儿视网膜附近的无血管位置持续进行冷凝治疗,这种方法可以让50%左右的病情不会继续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如果患儿是后极位置的视网膜脱离以及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现象特别严重的话,治疗就需要在局麻下进行。全麻可能会让患儿出现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绀等现象。这种治疗方法也可能会引起其他的并发症,比如球结膜水肿,出血,撕裂,玻璃体积血以及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等等。 通过激光光凝进行治疗。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已经逐渐被广泛使用,这种方法对Ⅰ区ROP治疗效果尤为显著。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准确,可以有效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该做哪些检查

1.询问病史 大多数发生于早产儿,有温箱内过度吸氧史。 2.眼底检查 (1)第1次检查时间主张对胎龄

早产儿易患的疾病

1、早产儿易患儿童癫痫:神经外科专家发现,在临床工作中见到的不少幼儿癫痫都是早产原因所导致的。由于全身脏器发育不完善,早产儿免疫功能存在缺陷,时常会发生呼吸窘迫、窒息、肺部发育不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重症疾病。 2、视网膜病(ROP):该病是由于新生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多在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中发现,是导致儿童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产儿胎龄越短,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因此,早产儿胎龄低、低体重儿和出生时有吸氧史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大约1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护理方法有哪些

该病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力的预后,以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及纤维膜残存范围的大小而异。能在活动期第1~2阶段自行停止者视力无太大损害;虽有纤维膜残留,而未累及黄斑部者亦可保留较好视力。当纤维膜形成为4~5度时,视力高度不良。 目前的医学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原因还是不完全清楚,在临床上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定期追踪,及早发现早日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即使经过治疗状况稳定后,视力仍有可能产生变化,患者日后追踪容易出现高度近视、斜视、白内障、弱视、青光眼、视网膜裂孔或剥离等问题。 因此早产儿出院后,仍应按照医师指示回诊,并且定期进行视网膜与视力的检查,一般建议即使当时没有发现任何眼科问题,也应每年定期追踪,才能及早发现眼睛问题、早日接受治疗,呵护孩子双眼的健康。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该如何预防

1、积极做好筛查工作 体重< 2 000 g, 胎龄< 32 周。高危因素早产儿:体重< 2 200 g, 胎龄< 34 周。 2、早产儿严格限制用氧。 严格掌握氧疗指征、方法、浓度、时间,同时监测血气,使PaO2在4.9~7.8kPa(37~60mmHg)。 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 3、积极治疗原发病,缩短氧疗时间。 4、早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 5、及时施行冷凝或激光光凝,防止病变进一步恶化。 6、预防继发性青光眼 活动期重症病例,必须经常予以散瞳,以免虹膜后

怎么应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对早产儿而言,错过了最关键的诊治时机即错过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呆了七个月就出生了,出生时体重只有1000多克。医生让妈妈带宝宝找眼科医生看看。几个月后,当妈妈想起来后带宝宝去检查眼睛时,宝宝的眼睛已经失明了。 对于低体重早产儿,一定要提醒孩子的家长去看眼科医生,否则他们就可能患一种叫做“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疾病,这种病轻则可致青光眼、近视、弱视,重则致盲。 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家长要密切配合,及早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吃什么好

一、喂养 1、主张早喂养:体重过低或一般情况较差者,如曾发生紫绀、呼吸困难或手术产者,可适当推迟喂养,静脉补液。 作用:使其生理体重下降时间缩短,或程度减轻,低血糖率发生减少,血胆红素浓度相对减少。 一般生后6~12小时开始喂糖水,24小时开始喂乳。 2、哺喂方法: 对出生体重较重的、吮吸反射良好的,可直接哺乳,反之用滴管或胃管喂养。 3、最大摄入量: 出生10天内:每日哺乳量(ml)=(婴儿出生实足天数+10)×体重(克/100) 出生10天后:每日哺乳量(ml)=1/5-1/4体重(克) 早产儿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