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副作用 艾灸补气血还是耗气血
艾灸的副作用 艾灸补气血还是耗气血
艾灸是具有一定补气血作用。
艾灸的艾柱主要是由艾叶制成的,人体艾叶性质温和,可以帮助促进人体穴位血液循环,人体气血不足的时候,适当艾灸三阴交、足三里穴以及气海穴等,具有一定补益气血以及温补阳气的作用,并不是损耗人体气血,因此艾灸具有一定补气血的作用。
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紧致皮肤
脾胃气血充足,人的面色看上去也更红润,皮肤更紧致。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可健脾胃益气血,艾灸足三里可以起到温经通络,温补气血的作用,因此因气血不足导致皮肤松弛的人群,建议采用艾灸足三里的方法来改善皮肤松弛现象。
艾灸过度导致的闭经该怎么办 长期艾灸会影响身体吗
艾灸具有一定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驱寒祛湿、祛瘀等功效,一般被广泛的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疾病,其次就是养生会所、美容院等艾灸也是常见的一种养生保健项目。
一般情况下,建议艾灸作为保健一周2-3次为宜,艾灸具有温经散寒,可以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以及代谢的作用。
但过度艾灸对机体的气血恢复不利,以及会容易引起耗伤气血,治疗某些疾病,就是应当每天做艾灸,直到疾病恢复,比如风寒感冒,艾灸治疗,每天都应当进行,直到疾病恢复为止。所以长期艾灸对身体是不利的。
经期艾灸的作用和禁忌分别有哪些
艾灸的主要作用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如果是经血量比较少的女性,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来排除体内的一些瘀阻,达到促使经量增多的目的。
好处
温经和血,驱散寒邪:艾叶性温,点燃熏灸学位是,能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的功效;
行气活血,消淤散结:艾灸温热刺激穴位,可使气血协调,血脉和利,有行气活血,消淤散结的功效。
禁忌
并非所有女性来月经的时候都可以进行艾灸,有的女性来月经时经血量比较大,这种情况下进行艾灸的话是不妥的,因为艾灸的作用是活血化瘀,经血量多时候还用艾灸方式调理,反倒会使经血量更多。
艾灸补气血灸哪里
症状:胸闷,心前区疼痛,气短乏力,脸色苍白,头上出虚汗,嘴唇发乌,手脚冰凉。
艾灸取穴:主穴:内关穴,心俞穴;配穴:膻中穴,通里穴,膈俞穴,郄门穴。
艾灸这些穴位可以养血活血,调理心气,且能理气不致气滞。
症状:头发逐渐稀少脱落,嘴唇,指甲淡白,失眠,头晕,女性经血量减少。
艾灸取穴:脾俞穴,中脘穴,气海穴,足三里穴。
艾灸这些穴位,坚持每日一次,以皮肤潮红为度,可以起到补益气血的作用。
气行血行,气不通了,血肯定不畅,这类人群容易出现嘴唇指甲紫暗,皮肤青紫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或触及肿块。
艾灸取穴:气海穴,膈俞穴,血海穴。
艾灸这些穴位可以活血化瘀,避免因血液运行瘀滞,阻碍气的运行,使气血变得通畅。
主要症状:咳嗽,四肢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声音低怯,体倦乏力等气虚症状。
艾灸取穴:肺俞穴,太渊穴,阴陵泉穴。
艾灸这些穴位能保持肺功能正常,使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清气吸入充足,有效调畅气机。
主要症状:心情抑郁,两肋胀痛。睡眠质量差,头昏脑胀,眩晕,胃口较差,倦怠乏力,胸闷,胸部两侧疼,女性多伴随月经不调或乳房胀痛,舌质淡红。
艾灸取穴: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
人的肝血不足,肝气就容易勃发,导致人易急躁易怒,甚至肝区出现隐痛,艾灸这些穴位,有补肝养血,健脾益肾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肝气郁结,肝血不足的现象。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血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补充阳气,通畅经络,补益脾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脾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之主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上下通泰,何积聚只之有?以上四穴相配,为治脾胃不和疳积之要方。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上四穴,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
2.艾柱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
脾虚夹积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经外奇穴为主。
治法:健脾化积消痞。
艾灸处方:章门,四缝,膏肓。
取穴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章门穴在肝经上,又是脾经之募穴和脏之会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之功。
四横为治小儿疳积之要穴,因其病久积甚,故选用膏肓,意在滋肺健脾,益肾培元,扶正化积。
艾灸方法:
1.艾炷灸:取章门,膏肓,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隔物灸即可。
注:将三棱针消毒后点刺四横穴,出黄稠粘液为佳。
气血亏耗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任脉为主,兼取督脉及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治法:补气益血,回阳固脱。
艾灸处方:神阙,关元,长强,章门,脾俞。
取穴方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乃为血,水谷精微必赖胃之腐熟和脾之转输,再加心肺阳气锻炼,方可化生气血。本方取神阙,补益脾胃,调气暖中;用关元温肾壮阳,壮火以煖土;长强回阳固脱;章门疏理肝脾,化湿滞,是寓疏于补之中的配穴方法。
艾灸方法:
1.艾炷灸:上方选取2-3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5-10壮,间日1次。
2.隔盐灸:取神阙穴,凡脱症急用粗盐填平肚脐,用黄豆粒大艾炷隔盐灸之,每次20-30壮。
气虚的症状有哪些 到底该如何补气
艾灸补气血,比十全大补汤还有效。艾灸本来就具有升发气血,推动气血的一个运行作用。
第1步:艾灸调脾胃。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之说,认为血液是通过脾胃运化生成的,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疗气血证必须重视调理脾胃。
第2步:艾灸养肝血补气虚。
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
第3步:艾灸远寒邪。
中医认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会让血液瘀滞,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极易导致关节病变、肠胃不适或诱发咳嗽。冬季出门,务必戴好帽子、手套、围巾等,在家要忌食寒凉。老人气血常不足,要更加注意。
艾灸取穴:太渊穴、中脘穴、章门穴、足三里、太白穴
保健灸,每周3-4次,每次每穴30分钟,太渊穴、太白穴每次各10分钟。
立秋艾灸的好处有哪些
1、调节气血:夏季暑热蒸发,立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导致体内体液加快损耗,此时艾灸的话,可以固摄体液,活血化瘀,补血补气。
2、提高免疫力:立秋后早晚和午间温差较大,热寒交杂,容易损耗气血,导致免疫力低下,此时艾灸可以提高免疫力,缓解精神不振。
3、驱寒祛湿: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皮肤易受寒性,寒气入体会导致身体阳气虚体内湿气重,此时艾灸可以宽胸行气,驱寒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