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出血热的治疗有哪些
非洲出血热的治疗有哪些
1.现状
目前无有效疫苗,发现可疑患者应立即隔离,发现病猴应全部捕杀。死亡患者立即火化。
治疗手段只有对症支持治疗(静脉输液,血液和血小板输注)。
其他方法包括输注恢复健康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康复患者的血浆中含有救命的中和抗体。根据此次疫情期间的最新报道,这种试验性的治疗手段已经在临床运用,虽然该疗法的疗效未知。
2. 新药进展
两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患者已率先接受试验性新药治疗,他们原本病情严重,但在使用名为ZMapp的药物治疗后病情开始好转,其中第一个接受治疗的人甚至可以独立行走,这让医学界看到了遏制埃博拉病毒的希望。尽管最终疗效还有待观察,但至少说明人类有希望战胜这种“大杀伤力”病毒。
在这两名美国患者开始服用试验性药物之前,没有任何埃博拉药物或疫苗经过深入的临床试验,更不用说得到医疗管理机构认证并上市。
从公开的研究资料看,全球范围内,相关药物最多也就是在猴子或部分健康人身上开展过初步测试。目前已知的只有两种埃博拉药物和一种疫苗在猴子身上测试后呈现不错效果。研制这些产品的共有3家公司,其中两家在美国,一家在加拿大,它们都曾接受美国卫生部门的资助。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大家要以预计为主,尽量减少一些不明的野生动物及老鼠类动物,更不可直接接触或者是食用此类动物的肉体等。如果有过疑似经历的人群也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排除自己患病的可能,如果一经出现相关的症状应该第一时间主动隔离自己而防止疾病的传染,确保他人的身体健康,并及时去医院进行科学有效的医治。
非洲菊特点
1、喜光:不缺水时越晒越壮,生长快开花多;
2、喜肥:和矮牛一样喜肥,要想多开花,肥料要跟上;
3、 耐旱:肉质根发达,吸水力很强,但是忌涝,这是造成她仙去的主要原因,适当控水以不萎蔫为度最保险(后面会详细讲);
4、温度:开花适温15-30度,在此区间内开花不断,极限耐受温度5-40度,7度以下停止生长,高温季节生长放慢,但并不会变得衰弱,还会零散开花,因此盛花期位于春秋3-5月和9-11月;
5、病虫害:这是非洲菊,以及所有菊科植物的致命弱点,养过菊类的都明白,它们是虫子的磁铁,要早发现早治疗。病害主要是真菌性根腐冠腐,即俗称的烂根、烂茎,浇水方法要讲究一点即可避免。
6、花朵:常规品种花径8-12cm,花色覆盖除蓝紫色外的所有颜色,色彩偏暖,靓丽而热烈。单花期很长,瓶插甚至可达半个月以上不凋谢,因此适合作为切花。
非洲菊的非洲菊与雏菊区别
非洲菊
学 名:Gerbera jamesonii
科: 菊科
产地分布: 南非
形态特征:具莲座叶丛。叶矩圆状匙形,深裂或琴状羽裂,叶背被白绒毛。头状花序。花色自白至多种黄、橙、玫红、红等。如环境气温适宜,可终年开花。
生长习性: 喜冬季温和、夏季凉爽的气候条件。要求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深厚肥沃、pH值为6-6.5的土壤。
园林用途: 扶郎花主要用于切花和盆花,在气候条件适宜时还可用于花坛。
繁殖培育: 盆栽,以播种为主。
雏菊
别名:春菊、延命菊
学名:Bellis perennis
科属:菊科雏菊属
习性: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作一二年生栽培。喜冷凉、湿润、阳光充足,较耐寒地表不低于3-4℃的条件下可露地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花期4-5月。
栽培:播种或分株法繁殖。种子发芽适温22-28℃,华北地区8-9月播种,10月下旬移入阳畦越冬,翌年4月上盆或栽入花坛。生长季节,只要保证适当的水淝,即可生长良好。花谢后可分根栽于盆中,置冷凉处越夏,秋凉后移入温室或居室内,加强肥水管理,冬季或翌春可再次开花。病虫害较少。
牡蒿的功效与作用 通便止咳
牡蒿有通便止咳的功效,可治疗因内热引起的大便干燥,肠道不通,也可治疗肺热咳嗽,气喘痰多等症。《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什么是出血热呢
出血热全称是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国际上统称其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它是由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鼠类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发病区域集中在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带,每年3~5月为出血热发病的小高峰。很多人认为只有被老鼠咬伤才会患上出血热,其实不然。含出血热病毒的老鼠分泌物、排泄物会形成微小的颗粒散布在空气中,人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或者吃了被污染的食物,都可能被感染上。当人们在野外作业时,被寄生在老鼠体表的螨虫叮咬,同样会引起病毒的传播。此外,孕妇若患上此病,也会通过胎盘传给婴儿。
“三痛”“三红”要当心
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一般持续3~6天。由于病毒引起了全身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 “三痛”。头痛是脑部血管扩张充血的表现,腰痛可能与肾周围充血、水肿有关,眼眶痛是眼球周围组织水肿所导致。由于病毒侵入,人体毛细血管受到伤害,血管壁被损伤,患者会出现脸部、颈部、上胸部红肿充血的现象,俗称“三红”。
易被误诊为感冒、胆囊炎
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有发烧、头痛等,很容易被误诊成感冒。有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会被当成急性胆囊炎或肠胃炎治疗。有患者出现了水肿、少尿现象,又被误诊成泌尿系统疾病。如果不对病人仔细观察、耐心询问,很容易把出血热当成其他疾病来诊治而贻误病情。
大便潜血是什么原因 流行性出血热
在患者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进行大便潜血测试,呈阳性的几率是84%,应在流行性出血热治好后再进行测试。
非经期出血治疗方法
1、饮食调理
多吃谷物和新鲜水果蔬菜等高蛋白与维生素食物,吃清淡一些的东西。保持每天都吃一定量的水果,不饮酒、少喝咖啡;要选择植物油,要少吃或不吃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大豆制品,可以吃一些黑米、小枣、红小豆、银耳等补气血的食品。
2、生活规律
保证充分的营养与睡眠,日常生活要有规律,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精神调理,保持乐观开朗心态,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焦虑和紧张的不良情绪。
3、食疗调节
五白甜味糕
用面粉200克,白糖100克,白扁豆、白莲子、白茯苓、白菊花、山药各50克。将扁豆、莲子、茯苓、山药、菊花磨成细面,与面粉调匀,加水和面蒸食。本方久服有效。
出血热的治疗
1.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补液、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2.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出血热的诊断方法
一、 流行病学资料
近期有疫区逗留史,与感染者或感染动物的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在躯干和肩部出现紫红色的斑丘疹,少尿、无尿,谵妄、昏迷等。
三、 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蛋白尿,转氨酶升高。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
2、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中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 (敏感度为40 ng/ml),可用于早期诊断。 取皮肤组织活检,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马尔堡病毒抗原。
3、血清学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ELISA等检测抗马尔堡病毒IgM和IgG抗体。一般IgM抗体在发病后第7 天出现,持续2~3月,单份血清IgM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也可诊断。
4、核酸检测[LD1] :逆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RT-PCR) 和实时逆转录PCR (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5、病毒分离:接种病人的血液、咽分泌物或尿液等于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阳性者可以诊断。但必须注意,马尔堡病毒分离只能在BSL4级实验室中进行。
四、诊断标准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依靠抗原检测、病毒分离和病毒核酸检测等。对来自马尔堡出血热疫区或接触过新输入的非洲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人员,急骤起病,发热,有全身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症状,使用抗生素和抗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马尔堡出血热。如发现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阳性,病毒RNA阳性,以及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即可诊断为马尔堡出血热。
五、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出血热:1埃博拉出血热:与马尔堡出血热在传染源、传播途径、疫区分布等多方面极其相似,通常无融合性皮疹,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2 肾综合征出血热:有鼠类接触史,临床上有明显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3 新疆出血热:为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高峰,患者有蜱叮咬史。4 登革出血热:有伊蚊叮咬史,临床表现与马尔堡出血热相似,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2、拉沙热:一般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咽喉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痛等;早期可见淋巴细胞减少,后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与马尔堡出血热鉴别。
3、疟疾:典型症状为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血涂片可找到寄生虫,应用抗疟药治疗有效。
4、细菌感染:血常规检查通常表现为白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帮助诊断,抗生素治疗有效。
由于马尔堡出血热在发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因此,应在发病早期进行抗原检测、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试验,以便尽快作出正确诊断。
黄热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黄热病大家都不会感觉到陌生吧,这种疾病的患者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患上了这类疾病以后会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对于它的诊断方法,很多的家属都不是特别清楚,这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传染,请看看黄热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吧!
黄热病 - 临床表现
黄热病毒感染后,5%~20%出现临床疾病,其余为隐性感染。潜伏期为3~7日,轻症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而不伴有黄疸和出血,持续数日后即恢复。重症一般可分为感染期、中毒期和恢复期3期。
感染期
起病急骤,伴有寒战,继以迅速上升的高热、剧烈头痛、全身疼痛、显著乏力、恶心、呕吐、便秘等。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继呈胆汁样。患者烦躁焦虑、颜面绯红、结膜充血、舌红绛、肤干燥。心脉率初与发热平行增速,以后渐转为相对缓脉。本期持续约3天,期末有轻度黄疸、蛋白尿等。
中毒期
一般开始于病程第4天,部分病例可有短暂(数小天至1天)的症状缓解期,体温稍降复升而呈鞍形。本期仍有高热及心率减慢,黄疸加深,黄热病因此得名。患者神志淡漠、面色灰白、呕吐频繁。蛋白尿更为显著,伴少尿。本期的突出症状为各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点和瘀斑,胃肠道、尿路和子宫出血等。呕吐物为黑色变性血液。心脏常扩大,心音变弱,血压偏低。严重患者可出现谵妄、昏迷、顽固呃逆、尿闭等,并伴有大量黑色呕吐物。本期持续3~4天,死亡大多发生于本期内。
恢复期
体温于病程7~8天下降至正常,症状和蛋白尿逐渐消失,但乏力可持续1~2周甚至数月。在本期内仍需密切注意心脏情况。一般无后遗症。
黄热病 - 并发症
重要并发症有休克、肠出血、心脏损害、多脏器功能减退以及DIC、细菌性肺炎、腮腺炎等。
黄热病 -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回归热、病毒性肝炎、药物性或中毒性黄疸,以及立克次体病、伤寒、其他各种出血热(拉沙热、非洲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阿根廷出血热等)相区别。
疟疾可能与本病合并存在,因此,即使血或骨髓涂片检出疟原虫,也不能除外本病。应及早发现黄热病的散发、早期或轻症病例,忽视或漏诊常可导致本病的爆发流行。
对于黄热病临床的症状,就是以上文章介绍的了,生活中患者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发现了它的症状以后,要及时的到医院做检查,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传染,以免给家人也带来严重的伤害,患者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疾病的发生。
黄热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须与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回归热、病毒性肝炎、药物性或中毒性黄疸,以及立克次体病、伤寒、其他各种出血热(拉沙热、非洲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阿根廷出血热等)相区别。
疟疾可能与本病合并存在,因此,即使血或骨髓涂片检出疟原虫,也不能除外本病。应及早发现黄热病的散发、早期或轻症病例,忽视或漏诊常可导致本病的爆发流行。
重要并发症有休克、肠出血、心脏损害、多脏器功能减退以及DIC、细菌性肺炎、腮腺炎等。
非洲茉莉有毒吗
非洲茉莉是没有毒的,但是非洲茉莉开花发出的香气,实际上是一些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成分比较复杂。不同人对同种气味的反应也不同,这与植物本身的花香成分、浓度、环境温度、空气流速以及人的身体状况、个体感觉都有关系。如果环境空间很大,植物量很少,可能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长时间在浓郁的花香环境中,容易使人产生呼吸不畅、头晕、恶心、胸闷等不良反应。
所有植物都有一个特性,就是白天吸二氧化碳同时吐氧气,晚上吸氧气同时吐二氧化碳,非洲茉莉也是如此。如果把非洲茉莉放在室内,晚上会抢你的氧气给你更多的二氧化碳。而且上面小编已经讲过长时间在浓郁的花香环境中,容易使人产生呼吸不畅、头晕、恶心、胸闷等不良反应。如果你一定要将非洲茉莉放在室内,可以白天把非洲茉莉放在室内,但是晚上放在室外。
非洲菊的病虫害防治
1、疫病 防治关键技术:连作土壤必须用威博亩和甲醛等消毒,使用方法和用量见说明;浅植,根颈露于表面1cm;防止土壤过湿,表土10cm以下土壤放入手心用力捏紧后不成团,即可以浇水;发病初期,叶片部分发红,开始出现萎蔫,用58%乙磷铝锰锌400倍液灌根,尔后7天用64%杀毒矾粉剂500倍液灌根,施药时间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温度高于28度时停止施药,每隔7天用药一次,连续3次。
2、白粉病 防治关键技术:保持棚内通风低湿;及时清除病叶;发病时喷施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用20%菌克烟雾熏烟防治,每隔7天防治1次,连防2-3次。另外,用硫磺熏蒸法防治,每个熏蒸器每次投放硫磺粉20-30g,于每日17时放帘后,保持棚内密闭,通电加热2小时,每隔6天更换一次硫磺粉,连续熏蒸15天止。在白粉病病发期,每天熏蒸8-10h,10天左右即可消除白粉病。
3、斑点病 防治关键技术: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集中销毁;发病初期喷施2.5%腈菌唑乳油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4、灰霉病 防治关键技术:控制湿度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将密植的、生长过密的叶片疏除;增加通风透气,空气湿度保持在75—85%;从植株冠丛以下浇水;为防止水蒸气在花朵上凝结,晴天早晨10点以后,要逐渐拉开侧棚,避免棚内温度急剧升高;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叶面喷雾,并结合烟雾剂进行防治。
5、白粉虱 防治关键技术:彻底清除杂草;插黄板进行随时监测,一旦发现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选好药剂和正确用药:白粉虱对农药易产生抗性,必须轮换用药。效果较好的农药有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喷药时间选在黎明,喷后密闭大棚4-5个小时,第二天早晨连续喷药一次。
6、蓟马 防治关键技术:及时剪除有虫花朵,从而减少温棚(室)内的虫源;在温室中熏蒸农药是最好的防治方法,用80%敌敌畏300-400ml熏蒸1小时或用5%吡虫啉1500-2000倍液喷雾后关闭大棚8-10小时,熏蒸时间可以在早上10点或傍晚5点温度稍高时进行以达到良好药效。
7、菜青虫 防治关键技术:幼虫,用10%虫除尽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高龄幼虫可采用有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进行防治,7天1次,连续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