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有的六大心理问题
老年人常有的六大心理问题
1.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
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无价值感
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4.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惧怕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假如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惧怕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6.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性,更倾向寻求刺激和冒险,更容易冲动。如果是心理本来就有问题的学生,借酒浇愁愁更愁,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极端想法。
再婚女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是再婚夫妻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是在经济和财产方面想控制双方。如双方均有孩子,则时不时地数落对方的孩子,偏袒自己的孩子。这种想控制钱财和偏袒自己孩子的做法,极容易使夫妻双方产生敌对情绪,使婚姻不稳定。鉴于前次婚姻的破裂,常会产生戒备心理,实行经济封锁、分心眼、留后手、闹自立,这会使现实家庭名存实亡。其实,既然重建了家庭,就应该毫无保留地共同使用一切财物,这样才能密切夫妻感情。
报复心理
不少被动离婚者,对前配偶心怀怨恨,在重新选择对像时只要求外貌或某些方面超过前配偶,达到报复的目的。由于这种选择常有盲目性,不讲感情基础,非但不能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再婚后家庭基础也不稳固。因此,婚姻心理学家认为:重要的是反思一下自己,重新评价一下自己在过去家庭中的表现,找出前婚的误区,并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这才有助于在新组合的家庭中当好称职的角色,从而,提高现实婚姻的质量。
比较心理
再婚夫妻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便是用原配偶的优点与现配偶的缺点相比较,事事挑剔,处处不满。这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也使自己对重建的家庭失望,导致婚姻的再度破裂。殊不知人各有长,亦各有所短。应当积极地全面地评价对方,了解对方,认识对方优点,帮助其克服缺点,使对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配偶。
自卑心理
有些人(女性尤多)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重,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深感自卑,以致再婚之后生活信心不足,精神不振,甚至不愿与人交往,整日呆在家里,日久天长,失去众多朋友,易患抑郁症等病。
老年人要注意这些心理问题
一、抑郁心理
有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惧怕又无奈,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极易导致抑郁。这种抑郁比较顽固,很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惫。因而这种人很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常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二、怕孤独心理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经常对他人不满及抱怨。长此以往,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近事遗忘
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是全面的,但以近事记忆力下降最为明显。越是新近发生的事就越是记不住,有的老人会因此加重衰老感,导致自责自卑。
老年人怎样防止心理老化
1、老年人怎样防止心理老化
1.1、正确认识衰老
老年人对衰老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衰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就像日升日落、花开花败一样,没有人能够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所以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衰老。
1.2、合理安排生活
退休后的第一个半年是老年人思想波动、情绪低落最明显的时期,这个时候,如果身体状况较好,又有一技之长的话,老人可以再就业;不想工作的老年人应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把生活安排得丰富一些。
1.3、家人应多给予关爱
如果夫妻一方出现了心理问题,另一方要尽可能地关心体贴,勿因为老伴的心理问题而对其冷淡或发火;子女应多回家与老人团聚,让家中重现往日的热闹和温馨,使老人得到心理上的慰藉。
1.4、广交良友
有几个开朗、豁达的朋友也是财富。当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与一些过得快乐而充实的老年人交谈,参加一些老年人的活动,使自己尽快融入社会。
2、老年人心理最怕的是什么
2.1、怕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2.2、怕疾病
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
心理问题对老人的健康有哪些影响
一、生活在都市里的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与人沟通,易产生孤独、自尊感不强和老而无用的感觉;
二、有些老人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家庭和睦;
三、到医院就诊的老人中30%至40%的常见病其发生发展与人的心理行为因素有关;
四、患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老人,其致病的因素心理问题占主因并已超过生理原因;
五、心理疾病会诱发或加重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痴呆症等众多的老年疾病;
六、消极情绪是破坏身体免疫系统的凶手,是导致身心疾病的诱因;
七、心理状态不正常的人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频频给脑垂体以不安的刺激,致使它发生各种偏激过敏的信号,扰乱内分泌的良好均衡状态,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心理专家提醒,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要做到:社会重视老年心理问题,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老年心理咨询机构;有条件的社区要设立老年谈心站,使老人们有一个诉苦解愁,互相安慰,互相劝解,排解苦闷和烦恼的场所;子女和晚辈常回家看望和陪伴老人,加强与老人沟通,使其感受到天伦之乐,消除寂寞烦恼;老人应调整心态,充实生活,加强学习,关心自己,宽慰自己,保持心理平衡;人老赋闲,借此学一些东西,做一些事情,既可消除孤独寂寞,又有成就感;加强人际交往,不要禁锢自己;不要干涉子女和隔辈人的生活习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使家庭人际协调、和睦;情绪稳定。
老年人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1、自暴自弃
身有残疾或生活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更有甚者,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三到四倍。而其中百分之八九十是老年人。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近年来飙升的老年人自杀率却让人感到改善养老制度的急迫。
2、老年抑郁症
忆百孝心网管家表示:随着老年人逐渐衰老,身体机能的下降,工作也无法承受,同龄人越来越少,说得上话的更加少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相当高,并且因抑郁症患者发病时头脑清醒,自杀念头多能够成功付诸实施。
3、老年焦虑症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生活不能自理、赡养及死亡等,心理负担加重,常会产生忧虑或恐惧感。如果这些情绪未经调整长期存在,则很有可能发展成老年焦虑症、老年疑病症等心理障碍。需要引起老年朋友和家属的注意。
4、内心孤独和寂寞
子女成年后要忙于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而老年人却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社会交往减少,常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这让老年人常表现出两种情绪,要么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要么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老年人怎样正确面对疾病
一、老年人怎样正确面对疾病
如今老年人患病的比率越来越高,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疾病老人们心力交瘁,如何才能正确对待疾病呢?
1、患慢性病也要定期就诊
不少老人了解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或“久病成医”,在家里备了小药箱,认为慢性病在家治疗既省事又省钱。还有的慢性病患者,凭着自己多年看病吃药得来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的“他人经验”给自己开处方,这样做隐患很多,弊大于利,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
2、看病要有全科意识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增大,而老年人通常是哪儿不舒服就看哪科,专科医生往往也只看本科病种,缺少全科意识,这样对老年人十分不利。
3、别把心理问题不当病
抽样调查显示,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使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而这些老人却很少去看心理医生。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老年人有哪些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会出现很大程度的降低,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情绪反应更为激烈,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更为明显。那么,老年人心理有什么特点呢?
1.认识能力低下。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2.孤独和依赖。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
3.易怒和恐惧。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4.抑郁和焦虑。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5.睡眠障碍。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
专家提醒,老年人这些心理特点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因此,老年人应该心态平衡,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治疗,以免心理问题加剧,引发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盘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盘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2、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3、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惧怕外面的世界。
4、无价值感
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5、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6、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假如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惧怕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过度对身体的关注
人到风烛残年,多有“朝不保夕”的危机感,经常担心自己身体上会出现什么严重疾病,因此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自己健康的关心上,从而导致某些躯体不良症状的出现。
老人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1.心理孤独--造成老年人孤独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了工作岗位和长期相处的同事,终日无所事事,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婚,老来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人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
2.心理空虚--这种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老人。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很难适应,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碰、西靠靠,俊他们感到时间过的很慢,难以打发。伴随"空虚感"而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情绪的低沉或烦躁不安,这种恶劣的心境如果旷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时可以达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胁很大。
3.情绪变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丧失权力和地位、丧失金钱、丧失亲人、丧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老人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如说话罗嗦、情绪易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人则变得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怀恋过去,甚至对现实抱有对立情绪。老年人的性情改变,常常加大了他们与后辈、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4.记忆力减退-不少老年人都时常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深感苦恼,例如:出门忘记带钥
匙,炒菜忘了放盐,刚才介绍过的客人,转眼便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一会儿找不到手表,一会儿找不到眼镜一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特点是对新近接触的事物忘得很快(医学上称"近事遗忘"'),而对过去的往事却记忆犹新。记忆力减迟是大脑细胞衰老、退变的常见现象,过于严重则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种表现。
5.睡眠问题--老年人大多数睡眠减少、睡眠浅、易惊醒,有的老人同时有入睡困难和早
醒,这也是脑功能自然现象。医学研究发现,老人在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次数较多,女性入睡比男性慢。由于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许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后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济,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现睡眠过多或睡眠倒错(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频频打盹、打呵欠,即使在很重要的场合也难以自制,这也是脑功能削弱的显著标志。
老人有哪些心理需求
1、老人有哪些心理需求
健康长寿的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与体力都有下降,机体各种功能逐渐地衰退,也会有许多慢性、难以治愈的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等。老年人会产生一种恐病、怕死的心理。
工作与学习的需求:突然离开工作岗位,整天在家围着锅碗瓢盆,通常会感到不适应,仍希望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如果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影响心理健康,使之产生消极的情绪。
娱乐需求:老年人退休在家脱离了原来的人际交往生活圈子,容易产生孤独感。如果老人长期不出门,不参加体育娱乐活动,会渐渐变得孤僻、焦虑,甚至积郁成疾。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与融洽的环境。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家庭人口多少,只要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老年人就会感到幸福。
受尊敬的需求:老人在家中希望受子女的关心,在社会上希望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照顾。否则,就会产生“老而无用”的自卑感,情绪消沉,患上心理疾病。
求偶的需求: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和子女一起生活,尽管饮食起居和医疗保健没问题,但亲朋好友或子女的关爱仍然无法代替伴侣所起的作用。所以,应该支持单身老人的情感需求。
2、老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人进入老年后,生理机能慢慢出现变化,机体的各种功能减退,稍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有:性格改变、情绪不稳、悲观自卑、敏感多疑等。然而一些年轻时就生性多疑的老人,到这个时期会更加敏感多疑,甚至还会经常捉摸别人说的无关紧要的话。所以,解决老人心理问题刻不容缓。
3、老人生理心理问题特点
老年人首先是生理功能变弱了。例如眼花,听力变差,动作迟钝等,这是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变弱的表现。此外,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生殖功能以及其它各种功能也变弱了。至于在形态上,循环系统和泌尿器官等也发生了退行性变化,皮肤起皱纹,毛发交白或脱落等。特别是老年人对环境变化和生活习惯变动的适应能力很差,对外来的刺激抵抗力弱,容易受病菌侵袭和外力的伤害。而且,老年人一旦致病和受伤,则恢复能力极差,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痊愈。
老年人心理上记忆力显着下降了,动辄忘事,有的表情变得迟钝,有的情绪不稳,喜怒哀乐变化无常,有的缺乏气力和自信,变得焦躁、孤独。总之,在性格上他们愈来愈难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如今,老年人一半以上是处于空巢的生活状态。孤独、无助、无望、自卑、自责,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来看一下。
1、老年抑郁症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很多80后从小就享受着父母无尽的宠爱,甚至成人、工作后还享受着父母的照料。不少父母都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养老积蓄“奉献”出来,为孩子买房、买车,然而,对孩子如此的关爱,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老人的心理落差自然很大,尤其是在生病或出意外时,由于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会因此产生被遗弃的心理,或感到孤苦伶仃而自悲、自怜等。
“家里静悄悄,没有一点生气,空巢老人有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的老人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状:感到孤独、精神寂寞、觉得生活没意思、经常回想往事、悲观厌世。有的老人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朱建忠提醒,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老年抑郁症。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怀怀旧心理
老年人常喜欢回忆往事,并伴有感慨的心境。在回忆过程中想起髙兴的事情,心理就会得到满足;想到伤心的事情,就容易产生“日落西山”、“人生不堪回首”的凄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