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疳积应该怎么治疗
得了疳积应该怎么治疗
1.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2)处方: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补脾经,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温阳助运,理气和血,并加强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导积滞。
3.其他
此外: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运内劳宫;烦躁不安,目赤多泪加清肝经;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补大肠;便秘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另外可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也有用板门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南瓜叶子吃了有什么好处呢
1、南瓜叶子就是南瓜的嫩叶,是一种绿色的叶片,这种叶片中有大量的维生素与氨基酸,同时也有一部分的膳食纤维存在,人们食用以后可以吸收多种对身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对促进身体健康特别有利。
2、南瓜叶子还是一种食疗的食材,对人类的痢疾有明显的治疗功效,因为这种叶子中有天然的消炎杀菌成分,人们食用以后可以杀死肠道中的痢疾杆菌和多种然害肠道健康的病菌,这些病菌消失后人们的痢疾症状也就会随之消失。
3、南瓜叶子还有治疗儿童疳积的作用,在给儿童人食用南瓜叶子时,最好能配合一些猪肝食用,这样对儿童的疳积治疗效果会更为出色。南瓜叶子除了可以食用以外,还是一种可以外用的物质,在把鲜南瓜叶子晒干后加工成粉末状,可以直接当成外伤药物使用,把它撒在伤口上就可以起到消肿止痛以及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功效。
如何有效治疗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的临床表现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如果小朋友常出现烦躁不宁、咬牙嚼指、揉眉捋眼的现象,可能是小儿疳积的表现。小儿疳积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不华,有明显的脾胃症状。
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类病症。
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由下而上,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重复三遍至五遍后,再按揉肾俞穴两至三次,每次3至5分钟。
每天或隔天捏脊一次。
适应症: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功效: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
注意:脊柱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两小时后再进行。
治疗小儿疳积的内服方
1、【疳积散】组成: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功用:适用于小儿诸种疳积,饮食不振,肌肉瘦弱等。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极细末后和匀,每服3克,1日3次,糖开水送服。
2、【益黄散】
组成:陈橘皮30克,公丁香6克,诃子肉(炮)、青橘皮、炙甘草各15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腹痛泻痢,不思饮食,呕吐腹胀,神倦面黄,以及疳积,腹大身瘦等。
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粗末后和匀,每服5克,水煎取汁,食前饮之。
3、【五谷虫紫金散】
组成:五谷虫(稻米内生的小白虫)50克,紫金锭(又名玉枢丹,一种中成药)3克。
功用:化食消胀。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腹胀。
用法:将五谷虫晒干或置于瓦上焙干,与紫金锭共研末。每日早、晚餐时,取l—2克,用米汤调服。
4、【四味鸡内金散】
组成:玉米、黄豆、白扁豆、芡实、鸡内金各等量。
功用:补脾健胃,益肾利湿,理气消胀。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消瘦,腹如舟状,食欲低下,大便呈糊状,精神不振,舌苔淡白,指纹淡红。
用法:将玉米、黄豆、白扁豆、芡实、鸡内金分别洗净,晒干,微火炒黄酥,砸碎,共研末,装瓶备用。每次取15~30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连服l—2个月。
5、【二肝丹】
组成:鸡肝、猪肝(均切成薄片)各30克,地胆草、九节菖蒲各3厘米,漏芦30克,胡黄连、地榆各15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疳积,腹中烦热,口干,大便燥等。
用法:先将诸药共碾碎为细末,加食盐少许,同鸡肝、猪肝一同入水中煮之,俟二肝煮熟后再置于石臼中捣成膏状,和丸,如玉米粒大小。每服10丸,白开水送服亦可。
6、【莲肉糕】
组成:糯米500克,干莲子250克。
功用:健脾益胃。适用于小儿疳积,久病身体虚弱,饭量减少,大便呈糊状。
用法:莲子洗净,用清水泡发,去心,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熟烂,揉搓成泥:糯米淘洗干净,与莲肉泥混合,搅拌均匀,加入少量水,放人大碗或小盆中,隔水蒸熟。凉后置干净的案板上压平,切成块状,装盘。上面撒上白糖,即可食用。当做糕点食用,适量食用。
7、【六昧甜蛋糕】
组成:五谷虫、山药、莲子各50克,使君子仁、茯苓、焦山楂各15克,白糖适量,鸡蛋数个。 功用:补脾健胃,滋肾益肺。适用于小儿疳积,皮肤干燥,头发枯 黄,肚大腹胀,青筋暴露,饮食不香,或伴有贫血浮肿。
用法:五谷虫置于瓦上,小火焙干,山药、使君子仁炒黄。将五谷虫、山药、使君子仁、莲子、茯苓、焦山楂一起捣碎研末。取粉末12—15克,加入鸡蛋1个,红糖少许,水适量,搅拌均匀后,隔水蒸熟。每天1剂,晨起空腹食用,10天为1疗程。
8、【鸡内金饼】
组成:生鸡内金90克,面粉250克,白砂糖不拘多少。
功用:适用于小儿疳积而因脾胃虚弱者。
用法:先将鸡内金轧细后过罗,再置于盆中浸以滚开水,半日后和入面粉、白糖,用所浸之水和匀,作成一个个薄饼,烙成黄色,随意食之。
9、【消食脆饼】
组成:鸡内金1—2个,面粉100克,盐、芝麻适量。
功用:消食开胃。适用于小儿饮食不当造成的积食不消,饭量减少。
用法:将鸡内金洗净晒干或用小火焙干,研末。将鸡内金粉与面粉、盐、芝麻一起和面,擀成薄饼,置锅内烙熟,用小火烤脆即成消食脆饼。作为主食或点心服食。
10、【茯苓饼】
组成:茯苓、米粉、白糖各500克。
功用:益胃补气。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懒动少语,睡觉易惊醒,大便呈糊状,重者可见面部浮肿,青筋暴露。
用法:茯苓捣碎,研末,与米粉、白糖混合均匀,加水适量,调成糊状。用平底锅煎成薄饼。作点心,随意食用。
疳积按摩治疗
1.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还可治疗腹泻。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3.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揉此处,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5.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宝宝的皮肤,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次,可治疗宝宝厌食、腹胀、腹泻。
香瓜叶的用途
香瓜叶是一种可以消肿化瘀的特色存在,它采收以后晒干可以加清水煎制,然后清洗出现肿痛的部位,就能让肿痛的症状很快好转。特别适合那些关节肿痛的人群使用。
生发也是香瓜叶的重要功效之一,平时把新鲜的香瓜叶子取下以后捣碎取出汁液,然后直接涂抹在头皮上,每天涂抹二到三次,可以促进头发再生,对脱发和斑秃等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功效。
香瓜叶对人类的跌打损伤也有很好的治疗功效,治疗时可以把香瓜叶子制成泥状,直接外敷在受伤部位上,每天更换一次,可以让跌打损伤引起的肿痛快速消失,另外它香瓜叶还能治疗小儿疳积,治疗时可以把它加清水煎制成药液,煎好以后取出去掉药渣直接饮用即可。
疳积的推拿疗法
本证主要病因是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节,升降不调,乃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由于脾胃虚弱,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无以生化气血精微,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所以积滞可损伤脾胃;而脾胃虚弱又产生积滞,两者互为因果。
临床上积滞者可见形体消瘦,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夜卧不安,大便恶臭等症;发展为疳症则可见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毛发稀疏,精神萎靡,啼声低微,腹部凹陷,大便溏泄等症。
按摩治疗疳积的原则是消积导滞、健脾和胃,但须视病情阶段而治。如病初期,实证尚显着者,应着重消积,然后理脾;虚实并见者,可攻补兼施;倘虚象毕现者,应着重补脾益气。临床处理,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积滞伤脾(积滞)
(1)取坐位,用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清大肠100次,推四横纹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板门100次;最后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
(2)取仰卧位,用掌摩法顺时针摩腹2分钟;再用中指指腹端揉天枢、中脘穴各1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穴2分钟。
(3)取俯卧位,用双手拇指、示(食)指捏脊5遍。
气血两亏(疳证)
(1)取坐位,用手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用拇指甲掐揉四横纹各5次,用中指指腹端揉外劳宫50次。
(2)取仰卧位,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推腹阴阳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中脘穴2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血海穴各2分钟。
(3)取俯卧位,用双手拇、示(食)指自下而上捏脊5遍;再用禅推法推脾俞、肾俞穴各1分钟。
中医治疗疳积
1.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还可治疗腹泻。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3.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揉此处,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5.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宝宝的皮肤,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次,可治疗宝宝厌食、腹胀、腹泻。
五谷虫的注意事项 消疳积
五谷虫还具有消疳积、治疗小儿疳胀的作用。对于小儿食欲不振、善食饥渴、肚腹膨隆甚至青筋暴起、毛发稀疏、夜卧不宁等疳积症状都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起到健脾消食的效果。
芦荟的功效与作用
泻下;清肝;杀虫。主热结便秘;肝火头痛;目赤惊风;虫积腹痛;疥癣;痔瘘;解巴豆毒。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
①《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②《海药本草》:主小儿诸疳热。
③《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④《本草图经》: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匿齿。
⑤《得配本草》: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
⑥《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香瓜叶的功效与作用
1、香瓜叶能消肿化瘀
香瓜叶是一种可以消肿化瘀的特色存在,它采收以后晒干可以加清水煎制,然后清洗出现肿痛的部位,就能让肿痛的症状很快好转。特别适合那些关节肿痛的人群使用。
2、香瓜叶能生发
生发也是香瓜叶的重要功效之一,平时把新鲜的香瓜叶子取下以后捣碎取出汁液,然后直接涂抹在头皮上,每天涂抹二到三次,可以促进头发再生,对脱发和斑秃等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功效。
3、香瓜叶能治跌打损伤
香瓜叶对人类的跌打损伤也有很好的治疗功效,治疗时可以把香瓜叶子制成泥状,直接外敷在受伤部位上,每天更换一次,可以让跌打损伤引起的肿痛快速消失,另外它香瓜叶还能治疗小儿疳积,治疗时可以把它加清水煎制成药液,煎好以后取出去掉药渣直接饮用即可。
小儿捏脊治疗的适应证 小儿疳积
捏脊方法:患儿俯卧或侧卧,家长用常规捏脊手法从长强向大椎捏脊4-6遍,从第2遍开始,采用重提手法,每捏3下,提1下,当按捏至背部的胃仓穴时,稍用力向上提3次,然后配合揉,分推胃仓,补脾经,揉板门等手法。
常用按摩法:按摩者先用拇指分别按放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的胃仓穴,用指腹着力按揉,至孩子感觉有酸胀感,连续按揉3分钟;再将两手拇指分别放在两侧胃仓穴处,在下按的同时,顺着肋骨方向分别向两侧分推,连推3分钟;接着补脾经200-400次,或由拇指桡侧由指尖推向指根方向,揉板门200-400次。
五灵脂的功效与作用 健脾消积
五灵脂甘温入脾经,故能健脾温寒而消积。可用治伤冷积聚及小儿五疳。如《开宝本草》曰:“主小儿五疳。”《本草蒙筌》曰:“除小儿疳蛔。”小儿疳积多由饮食不节,断乳过早,喂养不当,病后失调,药物攻伐太过,以及虫积等因素,使脾胃功能受损,津液耗伤,不能消磨水谷,久之积滞生热,迁延成为疳疾。用本品健脾消积,则疳积得愈。
小儿常见病可中医捏脊治疗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而捏脊的部位正好是小孩的脊背。人体的脊背有三条重要的经络:第一条在人体后背的正中间,叫督脉,主一身之阳,又因为人体的后背本身是主阳的,它在人体脊背的正中,因此可称督脉为阳中之阳。捏脊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可以振奋小儿督脉的阳气,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之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捏脊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如疳积、厌食、腹痛、呕吐、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如睡眠障碍、小孩脾气急躁、爱哭闹等。
由于捏脊疗法主治疳积,那么疳积是什么呢?从中医理论来说,疳积即积滞和疳证的总称。“积滞”二字含有积蓄和停滞的含义,是指小儿由于饮食不节,停聚胃肠,积而不消,停滞不化造成脾胃功能失常所出现的消化道及全身的病症;疳证是指小儿积滞日久,延误失治,伤及脾胃,耗伤津液,热从内生,进而伤及其它脏腑,出现的全身气血衰弱病症。由此可见,积滞病情较轻,是疳证的前奏,疳证病情较重,是积滞迁延失治的后果,两者联系紧密。古代医家一直把疳积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疳积包括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以及由于上述疾病迁延不愈而并发的贫血、佝偻病以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捏脊的注意事项
1. 一般来讲,捏积疗法适用于一岁以上的小儿。
2.捏脊最好在早晨空腹的时候进行,为的是防止由于哭闹而引起呕吐,其次孩子经过一夜的睡眠,气血得到补充,阳气处于比较充盈的状态,这时再经过捏脊鼓动阳气,疗效会更好。
3. 一般来讲捏脊疗法以6天为一个疗程,每日一次。也可根据病情的轻重以及病儿的疗效反应,可适当延长至10天。
4.捏脊疗法虽然看似简单,但理论内涵非常丰富,在手法运用上,也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医生建议要由专业捏脊的医务人员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5.捏脊疗法不仅适用于小儿,也可以运用于成人。对于老年性便秘、厌食,也都很有效。不过,老年人的脊背常伴有变形、驼背或者皮肤比较干燥,在捏拿时要注意保护皮肤。
疳积有哪些表现
疳积是中医的病症名。按中医理论:疳积即积滞和疳证。积滞也叫食滞或食积、停食,是指饮食失节,停滞不化,造成脾胃运化失常;疳证是积日久,耗伤正气,虚象毕露。故积滞是病的早期,是疳证的前奏,以实为主;疳证是病的后期,是积发展的结果,以虚为主。
疳积在儿科较多见,从西医角度来看,疳积应该包括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一些矿物质缺乏症,还有肠道寄生虫等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消化系统比较娇嫩,胃肠功能薄弱,如果家长喂养不当,孩子饮食不节制和不规律,营养不全面、不合理、喜食生冷、油腻或不清洁食品等,日久天长都可以发生疳积。
这样的孩子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烦躁好哭、尿黄、大便或干或稀、睡眠不实、手足心热、口渴喜饮,有的孩子两颊发红,日久不愈就会出现面色苍黄、全身消瘦、精神委靡、头发稀疏而枯黄。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异嗜症。一旦孩子出现食积,中医可以采用化食消积,调中和胃,或者清热化积治疗。如果出现疳证,则需要健脾益胃,消食化滞,也可以采用捏积疗法。从西医角度治疗,需要根据发生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给予孩子合理均衡的营养,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于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的缺乏需要及时纠正治疗。如果2岁以上的孩子有寄生虫可以进行驱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