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四大因素
大肠息肉的四大因素
1、饮食不当引起:
大肠息肉中癌变率最高的腺瘤发病率和饮食中脂肪摄入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当脂肪摄入超过总热量的40%,可导致肝脏合成胆固醇和胆汁的增加,从而导致这两者在结肠肠腔和粪便中的含量升高,从而促进腺瘤的生成。
2、机械损伤和粪便刺激:
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等原因,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3、炎症刺激:
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
4、遗传原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病因是什么
大肠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 一般男性多见, 男女比例为1.17-2.31∶1, 本组男性患者约占65.02%, 明显高于女性患者(34.98%), 与单宏波等报道一致. 由于该病无临床特异性, 一般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和粘液便等, 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 有报道称, 及时发现并将息肉切除的患者大肠发病率会显著降低, 因此了解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和癌变因素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大肠癌的发生.大肠息肉主要有腺瘤性、增生性、炎性和幼年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主要结构特点是异型性, 体积较大, 多为分叶, 一般分为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管状腺瘤. 增生性息肉常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其体积较小, 一般无分叶,临床特征不明显. 炎性息肉主要由炎症刺激导致, 多见于大肠感染性疾病, 形态表现为丘状或不规则状, 一般无蒂. 幼年性息肉一般发病年纪较小, 体积较大, 分叶较多.。
本研究中, 老年组发生大肠息肉的比例最高, 其次为中年组, 青年组大肠息肉发生率最低. 大肠息肉发生部位均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常见, 而回盲部息肉的发生几率较小. 息肉直径≤1 cm比例最高, 其中大部分为增生性息肉; 息肉直径1-2 cm中腺瘤性比例最高, 而直径>2 cm中幼年性息肉发生比例最高. 这说明息肉大小与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 分析息肉形态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发现, 无分叶组大肠息肉发生率为80.05%, 分叶组为19.95%, 说明大肠息肉以无分叶为主; 其中分叶组以腺瘤性发生率最高, 无分叶组以增生性为主。
虽然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现象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在生活中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折磨,相信很多人也都在在关心这个问题,但是“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病因是什么呢?”相信大家看完以上的简单解释后,应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希望以上的建议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大肠多发息肉癌变率高吗
要知道大肠息肉癌变率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怎么回事?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一般来说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大概是为10%。大肠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
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癌变。不同种类的大肠息肉,癌变机会有大有小: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是一种癌前病变,特别是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很高;
(2)错构瘤性息肉,最典型的病例是P-J综合征患者消化道内的息肉,一般认为癌变几率很小;
(3)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常继发于结肠各种炎症性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病和肠结核等,一般认为这类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比较多见,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慢性结肠炎会癌变吗
1,首先是直肠息肉癌,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40 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 左右。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来自于息肉,因此直肠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2,直肠癌也是慢性结肠炎有哪些癌变的一种,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是大肠癌好发的部位,占大肠癌的70%。发病高,在我国占癌肿的第三位,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有年轻的趋势。由肠炎反复发作,肠黏膜破坏,溃疡修复增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发生癌变的。
3,肠道狭窄及梗阻容变癌,直肠壶腹部癌,因多是溃疡型,直肠壶腹部较宽阔,估计1-2年才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态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及疼痛由于粪便堆积,在梗阻上段乙状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肿块,引起肝肿大,黄疸,腹水等症状。全身病状可有贫血等恶病质现象,有时还可出现急性肠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
结肠炎引起的3大癌变
慢性结肠炎引起三大癌变
(1)直肠息肉癌
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 40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左右。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来自于息肉,因此直肠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2)直肠癌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是大肠癌好发的部位,占大肠癌的70%。发病高,在我国占癌肿的第三位,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有年轻的趋势。由肠炎反复发作,肠黏膜破坏,溃疡修复增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发生癌变的。
(3)直肠壶腹部癌
直肠壶腹部癌,因多是溃疡型,直肠壶腹部较宽阔,估计1-2年才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态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及疼痛由于粪便堆积,在梗阻上段乙状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肿块,引起肝肿大,黄疸,腹水等症状。全身病状可有贫血等恶病质现象,有时还可出现急性肠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
结肠癌都有哪几种类型
1、直肠息肉癌。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法,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左右。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来自于息肉,因此直肠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2、直肠癌。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是大肠癌好发的部位,占大肠癌的70%。发病高,在我国占癌肿的第三位,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有年轻的趋势。由肠炎反复发作,肠黏膜破坏,溃疡修复增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发生癌变的。
3、肠道狭窄及梗阻容变癌。直肠壶腹部癌,因多是溃疡型,直肠壶腹部较宽阔,估计1-2年才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态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及疼痛,由于粪便堆积,在梗阻上段乙状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肿块,引起肝肿大,黄疸,腹水等症状。全身病状可有贫血等恶病质现象,有时还可出现急性肠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
哪些人是大肠癌易发人群
1、饮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动物蛋白、食物中亚硝胺及其衍生物含量高;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维生素A、C、E及微量元素硒缺乏等。在大肠癌发病中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2、大肠的某些良性病变: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血吸虫病、大肠息肉等。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大肠息肉患者发生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是无息肉者的22倍。
3、遗传因素:据估计约20%的大肠癌病人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
4、职业因素与卫生习惯: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性。但一般不认为大肠癌是一种职业病。
大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炎症刺激肠粘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以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溃疡性大肠炎、晚期大肠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等,都可以引起大肠息肉状肉芽肿。当然,也有的是由于直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导致腺体阻塞,粘液潴留而形成息肉,如幼年性息肉等。
遗传或者基因突变大肠息肉的成因与基因突变和遗传有着密切关系,如腺瘤状息肉的形成可能有两个相关的基因,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和家族的息肉病有关,隐性基因与孤立性腺瘤性息肉有关联。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结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和胆酸的相互作用下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如脂肪摄入低于膳食热量的15%时,直肠息肉和癌的发生率均较低,高脂肪膳食能够增加结肠中的胆酸,增加息肉的出现可能。
粪便刺激粪便中粗渣和异物以及其他有关的因素可造成大肠黏膜损伤或者长期刺激大肠黏膜上皮,使其处于稳定的状太遭到破坏,或是细胞产生增生,或是脱落速度减慢,或者二者间有,可形成息肉状突起。
慢性结肠炎会癌变吗
首先在这里要说明的就是结肠炎会发生癌变的可能,这主要和患者的个人体质,采用的治疗方法,以及其他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慢性结肠是一种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因此对于结肠炎的治疗一定要及时只有这才能防止结肠炎发生癌变的情况发生。
1,首先是直肠息肉癌,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 40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 左右。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来自于息肉,因此直肠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2,直肠癌也是慢性结肠炎有哪些癌变的一种,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是大肠癌好发的部位,占大肠癌的70%。发病高,在我国占癌肿的第三位,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有年轻的趋势。由肠炎反复发作,肠黏膜破坏,溃疡修复增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发生癌变的。
3,肠道狭窄及梗阻容变癌,直肠壶腹部癌,因多是溃疡型,直肠壶腹部较宽阔,估计1-2年才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态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及疼痛由于粪便堆积,在梗阻上段乙状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肿块,引起肝肿大,黄疸,腹水等症状。全身病状可有贫血等恶病质现象,有时还可出现急性肠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
怎么预防大肠息肉
1.怎样预防大肠息肉之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如果粪便停留在大肠内的时间太长,即会刺激肠黏膜增生,引发息肉。
2.怎样预防大肠息肉之 极治疗慢性腹泻。结肠的慢性炎症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刺激大肠黏膜而引起增生,若根据不同的病因治疗慢性炎症,可降低大肠息肉的复发。
3. 怎样预防大肠息肉之 平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绿叶蔬菜,减少脂肪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4. 怎样预防大肠息肉之 适当补充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能有效地预防大肠息肉复发。
5. 怎样预防大肠息肉之 坚持定期复查肠镜。对单发性息肉每2年复查一次,多发性息肉每年复查一次,怀疑有息肉癌变者应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