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蛋白血症有哪些症状
高脂蛋白血症有哪些症状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另一方面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病等。由于高脂血症时黄色瘤的发生率并不十分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而患者的高脂血症则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时被发现的。
1.临床测定血浆(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CL)低下。
2.脂质在全身的沉积表现
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凸起,其颜色可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质地一般柔软。主要是由于真皮内集聚了吞噬脂质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又名黄色瘤细胞所致。根据黄色瘤的形态、发生部位,一般可分为下列6种:
①肌腱黄色瘤(tendon xanthom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节状黄色瘤,发生在肌腱部位,常见于跟腱、手或足背伸侧肌腱、膝部股直肌和肩三角肌腱等处。为圆或卵圆形质硬皮下结节,与其上皮肤粘连,边界清楚。这种黄色瘤常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②掌皱纹黄色瘤(palmar creases xanthoma):是一种发生在手掌部的线条状扁平黄色瘤,呈橘黄色轻度凸起,分布于手掌及手指间皱褶处。此种黄色瘤对诊断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有一定的价值。
③结节性黄色瘤(tuberous xanthoma):发展缓慢,好发于身体的伸侧,如肘、膝、指节伸处以及髋、踝、臀等部位。为圆形状结节,其大小不一,边界清楚。早期质地较柔软,后期由于纤维化,质地变硬。此种黄色瘤主要见于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④结节疹性黄色瘤(tuberous eruptive xanthoma):好发于肘部四肢伸侧和臀部,皮损常在短期内成批出现。呈结节状有融合趋势,疹状黄色瘤常包绕着结节状黄色瘤。瘤的皮肤呈橘黄色,常伴有炎性基底。这种黄色瘤主要见于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⑤疹性黄色瘤(eruptive xanthoma):表现为针头或火柴头大小丘疹,橘黄或棕黄色伴有炎性基底。有时口腔黏膜也可受累。主要见于高三酰甘油血症。
⑥扁平黄色瘤(xanthelasma):见于睑周,又有睑黄色瘤之称,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黄色瘤。表现为眼睑周围处发生橘黄色略高出皮面的扁平丘疹状或片状瘤,边界清楚,质地柔软。泛发可波及面、颈、躯干和肢体,为扁平淡黄色或棕黄色丘疹,几毫米至数厘米大小。此种黄色瘤常见于各种高脂血症,但也可见于血脂正常者。
上述不同形态的黄色瘤可见于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而在同一类型的高脂血症者又可出现多种形态的黄色瘤。经有效的降脂治疗,多数黄色瘤可逐渐消退。
角膜弓(cornealarcus)又称老年环,若见于40岁以下者,则多伴有高脂血症,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多见,但特异性并不很强。
是由于富含三酰甘油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在眼底小动脉上引起光散射所致,常常是严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现。
此外,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不过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且关节炎多为自限性。
严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症还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应该引起注意。
3.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后壁和其分支开口处,以腹主动脉最重,胸主动脉次之,升主动脉最轻,前述的各种病变均可见到。与梅毒性主动脉炎的动脉瘤相反,主动脉AS的动脉瘤主要见于腹主动脉,可于腹部触及搏动性的肿块,听到杂音,并可因其破裂发生致命性大出血。由于主动脉壁弹性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宽,桡动脉触诊可类似促脉。
参见冠心病。
病变最常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常导致管腔狭窄,并可因复合病变而加重狭窄甚至形成闭塞。动脉瘤多见于Willis环部。长期供血不足可致脑实质萎缩,表现为脑回变窄,皮质变薄,脑沟变宽变深,脑重量减轻。患者可有智力及记忆力减退,精神变态,甚至痴呆。急速的供血中断可致脑梗死(脑软化)。动脉及小的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脑出血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变最常累及肾动脉开口处及其主干近侧端,亦可累及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常因斑块所致之管腔狭窄而引起顽固性肾血管性高血压;亦可因斑块合并血栓形成致肾组织梗死,引起肾区疼痛、无尿及发热。梗死灶机化后遗留较大瘢痕,多个瘢痕可致肾脏缩小,称为AS性固缩肾。
病变以下肢动脉为重。当较大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时,可因供血不足致耗氧量增加时(如行走)可引起疼痛,休息后好转,再走时再次出现剧痛,即所谓间歇性跛行。当动脉管腔完全阻塞侧支循环又不能代偿时,引起足趾部干性坏疽。
肠系膜动脉因病变狭窄甚至阻塞时,患者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如引起肠梗死,可有便血、麻痹性肠梗阻及休克等症状。
血脂高于正常人上限即为高脂血症。有多种分类方法,主要有4种。
高脂蛋白血症是如何发生的
高脂蛋白血症按发病的原因通常分为两类,即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亦称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可有家族史,是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以及某些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营养和药物等),通过未知的机制而引起的。所有五种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都可为家族性,而且可能代表许多不同的变化。近年认为家族性I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的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AL)受体减少(见于异型合于)或缺如(见于同型合子),因此,LDL不能以正常速度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而发病。
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系发病于某种病症的病理基础上,或某些药物所引起的脂代谢异常,临床表现为各原发病的特点或有用特殊药物史,并伴有血脂增高。如未控制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粘液性水肿、肾病综合征、肝内外胆管梗阻、胰腺炎、异常球蛋白血症、痛风、酒精中毒和服用女性避孕药等。
高脂血症分型有几种
(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将血浆至于4℃冰箱中过夜,见血浆外观顶层呈“奶油样”,下层澄清。测定血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2)Ⅱ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Ⅱa型和Ⅱb型。
①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常见。
②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3)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浆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两者升高的程度(以mg/dL为单位)大致相当。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VLDL增加,血浆外观可以澄清也可以混浊,主要视血浆甘油三酯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
(5)Ⅴ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浆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应坚持长期综合治疗,强调以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为基础,并结合调脂药物治疗。继发性者(如糖尿病、甲减),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1.饮食、运动治疗
目的是降低血浆胆固醇,保持均衡营养。运动和降低体重除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外,还可使甘油三酯降低,升高HDL胆固醇。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2.药物治疗
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及其治疗需要达到的目的,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需要定期地进行调脂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主要有:
(1)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即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现已有下列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一般建议晚上服用。
(2)苯氧乙酸类调脂药(贝特类);
(3)烟酸类调脂药;
(4)胆汁酸螯合剂;
(5)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6)胆固醇合成抑制剂;
(7)n-3脂肪酸、n-3(W-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8)普罗布考。
预防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反复的健康教育,提倡科学膳食、均衡膳食,规律的体育锻炼,防止肥胖,戒烟、限酒,并与心血管病、肥胖症、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的卫生宣传教育相结合,使人群中的血脂保持在适当水平。此外,定期健康检查亦有助于及早检出血脂异常者,应予及时治疗。
高脂血症与什么病鉴别
1、高脂血症与什么病鉴别
诊断高脂蛋白血症时应该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
1.2、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主要表现为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和LDL胆固醇浓度中等或重度升高。
1.3、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1.4、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β-VLDL是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的最突出表现。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建议去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高脂血症与什么病鉴别
2、高脂血症简介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是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脂质高于正常值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指血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高血脂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与环境、家庭遗传有关。后者由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症、胰腺症等引起。特别高发于中老年人,据统计高血脂的人群已经达到2亿人,而且因高血脂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容易被病人忽视,都是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最后只能在健康体检中发现,所以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3、高血脂患者的症状
轻度高血脂没有症状,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指血液中一种或几种脂肪成分的增加,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等。根据程度不同,高血脂的症状也表现不一。轻度高血脂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的,但是没有症状不等于你的血脂不高,定期检查血脂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高血脂的症状多表现为: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等,还会与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相混淆,有的患者血脂高但无症状,常常是在体检化验血液时发现 高脂血症。
血脂高的原因
原发性高血脂症病因
1.遗传因素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脂血症,某些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上, 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白脂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
2.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作用比较复杂,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住院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的。
继发性高血脂症病因
继发性高血脂症是由于其他中间原发疾病所引起者,这些疾病包括:糖尿病、肝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胰腺、肥胖症、糖原累积病、痛风、阿狄森病、柯兴综合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1.糖尿病与高脂蛋白血症在人体内糖代谢与脂肪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临床研究发现,约40%的糖尿病患者可继发引起高脂血症。
2.肝病与高脂蛋白血症现代医学研究资料证实,许多物质包括脂质和脂蛋白等是在肝脏进行加工、生产和分解、排泄的。一旦肝脏有病变,则脂质和脂蛋白代谢也必将发生紊乱。
3.肥胖症与高脂蛋白血症本地临床医学研究资料表明,肥胖症最常继发引起血甘油三酯含量增高,部分患者首先血胆固醇含量也可能会增高,大多主要表现为iv型高脂蛋白血症,其次为iib型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如何鉴别
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本症的发病机制是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缺如或异常,导致体内LDL代谢异常,造成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临床上常有多部位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
在男性杂合子型FH患者,30~40岁时可患有冠心病。男性预期23%患者在50岁以前死于冠心病,50%以上的男性患者在60岁时已有明显的冠心病症状。而在女性杂合子FH患者虽也易患冠心病,但发生冠心病的年龄较男性患者晚10年左右。
纯合子FH患者是由于从其父母各遗传获得一个异常的LDL受体基因,患者体内无或几乎无功能性的LDL受体,因而造成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较正常人高出6~8倍。常较早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多在10岁时就出现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这些病人很难活到30岁。
常规诊断FH的实用方法是准确测定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如果为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且血浆胆固醇浓度超过9.1mmol/L(350mg/dl),诊断FH几乎无困难。若同时发现其他表现则更支持FH的诊断。这些表现包括病人或其第一级亲属中有肌腱黄色瘤,第一代亲属中有高胆固醇血症者,患者家庭成员中有儿童期就被检出有高胆固醇血症者。对于杂合子FH,血浆胆固醇浓度6.5~9.1mmol/L(250~350mg/dl),若同时有上述其他特征之一者,则可作出FH的诊断。
2.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
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familial defective apolipoprotein B100,FDB)是由于Apo B100中3500位上的精氨酸(Arg)被谷酰胺(Gln)所置换(Arg3500→Gln),造成含有这种缺陷Apo B100的LDL与受体结合障碍。人类血浆中LDL颗粒仅含有一个分子Apo B100杂合子FDB者体内则应存在两种LDL颗粒,即一种LDL颗粒含有正常的Apo B100,另一种LDL颗粒则含有突变的Apo B100。从FBD杂合子者血浆中分离出富含缺陷Apo B100的LDL与受体的亲和力仅为正常的10%。
现有资料尚不能确定FDB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因为已报道的FDB病例绝大多数是在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研究时被发现的。在一般人群中FDB的发生率估计为1/700~1/500。
FDB患者的血脂异常改变似乎与杂合子FH者相类同,主要是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和LDL胆固醇浓度中等或重度升高。
3.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FCH)是于1973年首次被认识的一个独立的病症。在60岁以下患有冠心病者中,这种类型的血脂异常最常见(占11.3%)。在一般人群中FCH的发生率为1%~2%。另有研究表明,在40岁以上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FCH为最多见的血脂异常类型。
FCH的血脂异常特点是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有升高,其生化异常类似于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所以,曾有人将FCH与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相提并论。在作出FCH的诊断时,首先要注意排除继发性高脂血症。
FCH最突出的特征是,在同一家族中,发现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并有60岁以下发生心肌梗死者的阳性家族史。由于目前有关FCH的代谢异常和遗传缺陷的基因尚不清楚,也未发现具有诊断意义的遗传标记,所以要建立FCH的诊断,了解家族史是必不可少的。现将FCH的临床和生化特征以及提示诊断的要点列出如下:
①第一代亲属中有多种类型高脂蛋白症的患者;
②早发性冠心病的阳性家族史;
③血浆Apo B水平增高;
④第一代亲属中无黄色瘤检出;
⑤家族成员中20岁以下者无高脂血症患者;
⑥表现为Ⅱa、Ⅱb、Ⅳ或Ⅴ型高脂血症;
⑦LDL-胆固醇/Apo B比例变低;
⑧HDL2-胆固醇水平降低。一般认为,只要存在第1、2和3点就足以诊断FCH。
4.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familial dysbetalipoproteinemia,FD)又名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将病人的血浆脂蛋白经超速离心方法分离后,并进行琼脂糖电泳,发现其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电泳时常移至β位置,而不是正常的前β位置,因而称之这种VLDL为β-VLDL。对这些β-VLDL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其胆固醇的含量非常丰富。由于β-VLDL是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的最突出表现,且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所以称之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血脂改变表现为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同时升高。血浆胆固醇浓度通常高于7.77mmol/L(300mg/dl),可高达26.0mmol/L。血浆三酰甘油浓度升高的程度(若以mg/dl为单位)与血浆胆固醇水平大体相当或更高。一般认为,若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同时升高,且两者相当时,应考虑到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可能。
血浆中β-VLDL被认为是诊断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的最重要依据。血浆中的VLDL富含胆固醇酯(大于25%,正常为15%左右)即是β-VLDL的特征之一。一般可通过测定两种比值来反映VLDL中含胆固醇酯量的程度:①VLDL-胆固醇/血浆三酰甘油比值。这一比值≥0.3(mg/mg)对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几乎有确诊意义;而比值≥0.28(mg/mg)提示可能为Ⅲ型高脂蛋白血症。②VLDL-胆固醇/VIDL-三酰甘油比值。该比值≥1.0(mmol/mmol)对诊断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很有价值。
诊断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最可靠的生化标记是Apo E表型或Apo E基因型的测定。ApoE2与上述任何一个特征同时存在,即可确立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诊断。Apo E的表型或基因型不会因其他因素而发生改变。
为什么会患上高血脂
原发性高血脂症
1.遗传因素。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脂血症,某些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上,
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白脂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
2.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作用比较复杂,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住院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的。
3.血液中缺乏负离子(负氧离子)。临床实验表明: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造成血液粘稠。
继发性高血脂症
继发性高血脂症是由于其他中间原发疾病所引起者,这些疾病包括:糖尿病、肝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胰腺、肥胖症、糖原累积病、痛风、阿狄森病、柯兴综合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1.糖尿病与高脂蛋白血症。在人体内糖代谢与脂肪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研究发现,约40%的糖尿病患者可继发引起高脂血症。
2.肝病与高脂蛋白血症。现代医学研究资料证实,许多物质包括脂质和脂蛋白等是在肝脏进行加工、生产和分解、排泄的。一旦肝脏有病变,则脂质和脂蛋白代谢也必将发生紊乱。
3.肥胖症与高脂蛋白血症。本地临床医学研究资料表明,肥胖症最常继发引起血甘油三酯含量增高,部分患者首先血胆固醇含量也可能会增高,大多主要表现为iv型高脂蛋白血症,其次为iib型高脂蛋白血症。
降血压降胆固醇的方法有哪些呢
如果高血压是高血脂导致的,那就应该降脂,下文仅供参考:高血脂症又称高脂蛋白血症,属于中医“痰湿”、“浊阻”、“肥胖”等范畴。古人虽然尚不知道血脂增高,但已经注意到它的存在与危害,尤其对食肥甘引起高脂血症的危害性早有认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三因方》:“饮食饥饱,生冷甜腻聚结不散,或作痞块,膨胀满闷”。中医在治疗上特别重视节制饮食,如《医学心悟》提出养身之道,第一条就是节制饮食。认为“人身之贵,父母遗体,食欲非宜,疾病蜂起,外邪乘此,缠绵靡已,浸淫经络,凝寒腠理,变证百端,不可胜记”。已经注意到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血脂是血浆中脂质的总称,主要是胆固醇、甘油三脂及磷脂等。
这些脂质在水中不溶解,通常与这种蛋白质结合成大分子的脂蛋白而转运到人体各组织中去。按照脂蛋白密度的不同,可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C),低密度脂蛋白(LDC),高密度脂蛋白(HDL)。用区带电泳层又可将其分为乳糜微粒、前β、β及α脂蛋白,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及生化特点见表。临床上根据胆固醇与甘油三脂含量,可简化为3个主要类型:①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增高而甘油三脂正常,通常相当于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②高甘油三脂血症。甘油三脂增高而胆固醇正常,相当于Ⅳ型高脂蛋白血症、少数Ⅱ型及个别Ⅴ型亦可在此组见到。③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血症:相当于Ⅰ、Ⅱb、Ⅲ、Ⅴ型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蛋白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肥胖病、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除了采取饮食控制外,应用有效而副作用小的降脂药物,是当前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胆固醇血症类型
大多数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为遗传性脂蛋白代谢紊乱所致,而且没有引起继发性胆固醇升高的原发病变。共有五种临床类型:
(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2)严重的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
(3)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4)家族性ApOB100缺陷。
(5)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临床上最容易查出的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有三种,即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严重的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和家族性复合型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