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一般是有这么几个方面不同的
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3.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成人腹股沟斜疝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症状
(1)腹股沟部肿块: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早期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丰满,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安静和平卧休息时自动回纳,或用手按摩后消失。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偶感局部胀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脐周隐痛。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2.体格检查
(1)检查项目:包括全身检查和局部检查
全身检查:包括有无心肺疾病、腹部有无腹水和肿块、是否妊娠、前列腺肥大等,以了解疝形成原因。
局部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及手法回纳及外环和内环的检查等。
(2)检查方法:病人一般先采取站立位,显露包括腹股沟区的整个腹部,应观察肿块的位置、外形,触摸其质地、张力、温度等,并与对侧比较。小的疝块有时在检查时不见下降,即使让病人长久站立或咳嗽也属徒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仔细触摸两侧的精索,通常在患侧可摸到增厚的疝囊,可作为有疝存在的间接征象。阴囊内肿块应注意检查肿块四周缘,尤其注意其上缘,是否可以触摸到一条正常的精索。如肿块上缘有蒂柄而进入腹股沟管,则应考虑诊断为疝。
①咳嗽冲击试验:检查者用手轻按肿块,嘱病人咳嗽,可以感到有膨胀性冲击感,同时可见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大,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是疝的一大特征。当手指进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为斜疝,此试验对确定疝囊位腹股沟管内,尚未突出外环的不完全性(或隐匿性)腹股沟斜疝有重要意义;若指腹有冲击感为直疝;若为股疝,手指伸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因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下,肿块依然可以脱出。
②疝块回纳试验:手法回纳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托起疝块,紧压其下端,向腹股沟管走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开始常有轻微阻力,随即很快肿块被推入腹腔而消失,在其进入腹腔时,若疝内容是小肠,则听到咕噜声,内容物若为大网膜则有一种坚实感,无弹性。疝块回纳试验也可以病人站立时进行,检查者站在病人患侧旁,一手扶住病人腰背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在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手法同前述,也可使疝块回纳。
③压迫内环试验:待疝块回纳后,检查者用手紧压内环,再嘱病人用力咳嗽,疝块并不出现,但若移开手指则可见疝块自外上方向内下方鼓出,则可肯定为斜疝。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以在术前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
若肿块触痛明显,质硬不能回纳,或肿块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炎症表现,则应考虑为嵌顿性或绞窄性疝。
疝块回纳腹腔后,以手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可发现外环扩大(图1),一般情况,外环的大小临床意义不大。而在外环扩大时,指尖可顺之进入腹股沟管,检查和了解内环和腹股沟管后壁情况,对提出适宜的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有的隐匿性斜疝可通过此试验而确立其存在,但这种检查方法给病人造成极不舒服感觉,对诊断明确者不必常规施行。当手指进入腹股沟管,并很容易进入腹腔扪及腹腔内肠曲,说明内环扩大,且腹股沟管后壁已重度破坏,须作加强后壁的修补术。
一般说来,腹股沟斜疝根据上述症状和体检,可以确定诊断。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类型 应区别是可复性、难复性、嵌顿性和绞窄性腹股沟斜疝,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制定出不同治疗方案。
2.注意隐匿性斜疝的诊断 疝早期,疝囊底仅局限于腹股沟管内,未出外环口,疝块只出现在腹股沟区域,呈稍隆起的圆形或椭圆形半球状肿块,若病人肥胖,可因腹部体征明显而忽略疝的存在。
3.注意滑动性疝的诊断 滑动性斜疝的症状与一般斜疝相似,一般在术前不易确诊,但有些特殊的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如疝内容为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时,病人在疝复位后才能排便;如为膀胱且较大时,排尿时常有“截尿”现象,即排尿后感疝部疼痛,在第1次排尿后疝块缩小,而不久又有尿意,形成一次尿2次排出现象。
4.注意两种疝同时存在可能性 在某些老年患者,由于腹壁松弛,可以在同侧发生斜疝和直疝,称为马鞍疝(saddle hernia);约15%病人可两侧同时发生斜疝。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并存股疝和其他腹外疝。
疝气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
人们平时所说的小儿疝气,从医学上讲,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斜疝。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斜疝,只是发病率非常低。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疝气的病因,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疝气的概念,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脐疝跟疝气有什么区别
平时说的疝气包括脐疝,俗称“气肚脐”,为先天性,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当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
脐疝应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相鉴别。一般脐疝很少发生嵌顿的,如果宝宝小的话,可以用疝气膏的,等到宝宝大一点了,如果还是严重的话,有可能是需要手术治疗的。还是要密切观察一下宝宝的情况,也可以去正规医院看看医生,如果发生嵌顿的话,就去医院。
如何判断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个,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的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的内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第二,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嵌顿机会却比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医生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初步区分这两种疝:先将鼓出来的包块小心地回纳进去,然后用手指压住腹股沟中间略偏上的地方,再使劲咳嗽。如果疝块不再突出,就是斜疝,否则就是直疝。另外斜疝会进入阴囊,而直疝一般不进入阴囊。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和症状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腹股沟在哪
1、腹股沟在哪
鼠蹊部、鼠蹊或腹股沟(拉丁语:regio inguinalis),是指人体腹部连接腿部交界处的凹沟,其附近区域称为腹股沟;位于大腿内侧生殖器两旁,在人体解剖学上属于腹部。腹股沟部有深、浅的淋巴结群,为下肢、腹壁下部浅层及外生殖器等的淋巴管所汇集和经过的地方,因此上述各部分有炎症时,常波及这些淋巴结群;由腹后壁到下肢的主要血管、股神经等都通过此处。
腹股沟区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线与腹直肌外缘和腹股沟韧带之间。该区部分局部呈水平位,负重增大;肌层纤维方向趋于一致,屏壁能力减弱;且又有器官贯穿,致壁出现裂隙即形成腹股沟管;集诸多因素,该局部为腹前外侧壁最薄弱局部,而后者则与之关系最大2、腹股沟的相关疾病
2.1折叠腹股沟斜疝,斜疝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腹股沟内环突出,向下、向前、斜行进入腹股沟管,可穿出腹股沟外环进入阴囊。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直接向外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腹股沟斜疝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 种。先天性斜疝是由于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腹腔相通所致。后天性斜疝发生的原因是腹内压升高和腹股沟管内环松弛所致。
2.2、折叠腹股沟直疝
直疝多是腹壁肌肉薄弱和腹内压升高的结果。对1岁以内的婴儿斜疝,可用疝带压迫治疗,随其成长发育,有可能治愈。对嵌顿性疝或可复性疝原则上都应采用手术疗法,对不易手术的患者,可用疝带治疗,亦有通过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手术。
3、腹股沟的区域
为前外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该区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该区为腹壁薄弱区。腹股沟疝是指发生于这个区域的腹外疝,分为斜疝、直疝。
老年疝气的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1、保守疗法 保守治疗主要有药物疗法和疝气带疗法两类
药物疗法: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从而使疝气减轻;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疝气脱出,更无法根治疝气。常用中成药有疝气内消丸、桔核丸、补中益气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调,纱布包敷脐部等。
疝气带疗法:能迅速阻止疝的凸出,从而能有效阻止疝气发展、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缺点是使用不便和无法根治疝气。
2、根治疗法 根治疗法有疝修补术、疝补片修补术、疝腹腔镜修补术和疝医用胶注射吻合术四类
疝修补术:通过剥离部分腹外斜肌用以修补疝环口
疝补片修补术:用一种补片材料代替剥离部分腹外斜肌修补疝环口
疝腹腔镜修补术:是通过腔镜修完成疝修补术或疝补片修补术
疝医用胶注射吻合术:将一种与人体组织相似而且完全兼容的吻合剂直接注射到疝管内闭合疝管和疝环口,取得了与剥离部分腹外斜肌修补疝环口或用补片材料修补疝环口完全一样的效果。
疝气病的诊断方法
1.疝气病的检查应该到普外科,做B超就可以确诊;
2.对无合并症的脐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为主;
3.对合并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和血肌酐,血尿素氮(BUN),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实际上,疝气病的鉴别诊断并不困难。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
切口疝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
和小肠疝其它类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等鉴别。
腹股沟直疝(疝气)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直疝不进入阴囊藉此可与斜疝鉴别,亦可在回纳疝块后按压内环。疝块仍然突出。在术中可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判断,直疝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脐疝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
疝气如何鉴别诊断
实际上,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 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
切口疝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
和小肠疝其它类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等鉴别。
腹股沟直疝(疝气)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直疝不进入阴囊藉此可与斜疝鉴别,亦可在回纳疝块后按压内环。疝块仍然突出。在术中可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判断,直疝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脐疝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一样吗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股沟疝修补材料的发展和外科医师对腹股沟解剖的深入了解,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式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目前临床上在诊断腹股沟疝时并不刻意加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 。
到底什么叫做疝气
疝是一种人体比较多见的解剖和功能畸形。正常情况下,人体器官和组织都被周围的纤维膜、韧带、隔膜等固定在相应的区域内,颇有点“各守疆土、各尽其责”的味道。
但是由于先天性或者后天性原因形成解剖上的孔隙或薄弱区,导致某些器官或组织在体内压力作用下从这些部位突出,通常是从压力高向压力低的方向突出,例如腹腔内器官通过横膈上的裂孔向胸腔内突出。这样的“越界行为”不仅会影响突出脏器的功能,而且被挤压的器官和组织也受到影响,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人体许多部位都可能出现疝,如腹部疝、膈疝、纵隔疝、脑疝、腰疝等。临床上以腹部疝多见,包括腹股沟斜疝、脐疝、腹疝、腹股沟直疝、股疝、侧腹症、肠系膜裂孔疝等,其中最多见的是腹股沟斜疝和脐疝,后者俗称“气肚脐”。
由于绝大多数脐疝可以自愈,自愈机会很小的腹股沟斜疝就十分引人注目。所以在儿外科,只要医生说疝,就是特指腹股沟斜疝,一来二去,家长也认同了这种提法,医生和家长间达成了对疝理解的默契。当然老百姓对腹股沟斜疝还有一些俗称,如 “疝气”、“气蛋”、“气揽子”、“小肠串气”等。
医生为了简化腹股沟斜疝的称呼,习惯上称为“斜疝”。至于其它部位的疝,医生会强调指出的具体名称,也就是会说出准确的诊断。
我们对于疝气的常识一直很欠缺,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它的构造,他就像是一个冬瓜,疝颈部通常位于不正常的组织的孔隙处,周围有组织挤压,所以比较窄小。
正常情况下疝内容可以自由出入疝颈部,疝内容由器官或组织构成,当其突出时即形成肿物,突出的多肿物就大,突出的少肿物变小,若疝内容缩回,则肿物消失,这正是疝的特征,即所谓的“可复性”。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肿物常常表现为“时有时无、时大时小”。
小儿疝气分几个类型
小儿疝气分四个类型。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俗称“脱肠”,其中包括腹股沟斜疝、直疝、股疝。而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几乎没有直疝、股疝。
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诊断要点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个,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的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的内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第二,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嵌顿机会却比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医生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初步区分这两种疝:先将鼓出来的包块小心地回纳进去,然后用手指压住腹股沟中间略偏上的地方,再使劲咳嗽。如果疝块不再突出,就是斜疝,否则就是直疝。另外斜疝会进入阴囊,而直疝一般不进入阴囊。 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和症状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有什么区别
(1)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内侧(即靠近人体中线的一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2)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的机会却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和症状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