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有哪些
(一)管理传染源
1、报告和登记 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肝炎病例均应分别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2、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
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3、对儿童接触者管理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4、献血员管理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检测alt及hbsag(用rpha法或elisa法),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有条件时应开展抗-hcv测定,抗-hvc阳性者不得献血。
5、hbsag携带者和管理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防,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以防其唾液、血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个人食具,刮刀修面用具,漱洗用品等应与健康人分开。hbeag阳性者不可从事饮食行业,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托幼工作。hbsag阳性的婴幼儿在托幼机构中应与hbsag阴性者适当隔离,hbeag阳性婴幼儿不应入托。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水源保护、环境卫生管理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2、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注射实行一人一管,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
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做好制品的hbsag检测工作,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非必要时不输血或血液制品。漱洗用品及食具专用。接触病人后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保护婴儿切断母婴传播是预防重点,对hbsag阳性尤以hbeag亦呈阳性的产妇所产婴儿,出生后须迅即注射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及(或)乙型肝炎疫苗。
(三)保护易感从群
1、甲型肝炎及市售人血丙种球蛋白和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对甲型肝炎接触者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主要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剂量每斤体重0.02~0.05ml,注射时间愈早愈好,不得迟于接触后7~14天。甲肝活疫苗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不久即用于甲肝预防。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应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亦可用于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
(2)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与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亦可用于高危人群中易感者的预防。前s2、前s1与s基因联合的基因工程疫苗亦已研制成功。
病毒性肝炎如何预防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对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血液制品应予严格检测,如HBV标志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
对与急性起病的甲型肝炎病人接触的易感人群,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有相当保护作用,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应在接触后7天内注射),剂量为0.02~0.05ml/kg,肌注,甲型肝炎疫苗(甲肝疫苗)已在不少国家研制成功,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986年Provost等应用甲肝减毒活疫苗对11名志愿者接种,结果10名出现甲型肝炎抗体(甲肝抗体),我国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应用甲肝减毒活疫苗于12名易感者,结果12人均产生甲肝抗体,近期使用后,取得了预防甲型肝炎较好的效果,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系由纯化HBsAg制成,制品内要求不含Dane颗粒,检不出HBcAg,HBeAg和DNA多聚酶以及其他各种病毒,我国已正式生产,国产乙肝疫苗应用于成年人278例,学龄前儿童1183例及新生儿318例,接种后抗-HBs(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6%(267/278),96.6%(1143/1183)及96.2%(306/318),该疫苗对幼儿免疫后保护率在接种后12个月为76.7%,24个月为100%,36个月为86.4%,乙肝疫苗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应用对婴儿的保护率可提高至95%以上,乙肝疫苗使用方法:新生儿出生当天,生后1个月与6个月各肌注10~30μg,成人剂量为第一次20~30μg,以后1,3,6月各肌注20~30μg,首次注射1年后加强接种1次,剂量为20~30μg,HBIg用法为新生儿出生2~12小时内肌注高滴度(>1∶100,000)HBIg1ml,以后在3个月和6个月时各注射1次,剂量同上。
肝炎的病因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目前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五种病毒。我们都知道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播性疾病,所以我们应该要时刻做好预防工作,防止感染,首要前提就是了解病毒性肝炎有哪些传播途径,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肝炎。
【常见病因】
(1)酗酒:酒精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于酒精(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据研究,如果每天饮入酒精含量达150g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34%发生慢性病毒性肝炎,约有25%发展为肝硬化。欧美国家酗酒者较多,酒精性肝硬化约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而在我国情况要好一些。
(2)药物或化学毒物: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病毒性肝炎。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四环素以及砷汞、四氯化碳等。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3)病毒感染:由多种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五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病毒性肝炎和庚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4)其他:很多全身性传染病都可侵犯肝脏,如EB病毒、细菌性传染病中的伤寒等,都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的升高或其他肝功能异常。但因这些疾病都有各自的特殊表现,而肝脏发炎仅仅是疾病中的一部分表现,故诊断多不困难,较少误诊为“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
(1)甲肝与戊肝:这两种肝炎的传播途径相似,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肝或戊肝病毒从病人粪便排出,特别是早期病人排毒量大,传染性强。粪便可以污染食物、水源,以及通过日常接触污染健康人的手,健康人一旦食入带有甲肝或戊肝病毒的食物、水,或生食被甲肝病毒污染的瓜果便可发病。
(2)乙肝的传播方式: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和医源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一起工作、握手、拥抱、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
(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的70%以上。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静脉注射禁品、男性同性恋和经常应用血制品或肾透析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患者的家人应该积极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避免传染。另外,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则应该积极到正规的肝病医院科学治疗,否则的话,病毒性肝炎对人体危害是很大的,严重时甚至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
什么是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肝炎,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中毒导致的肝脏炎症,而肝脏炎症导致肝细胞损害,引起肝脏解毒剂合成各种物质的能力减退,出现转氨酶升高及其他相关症状
病毒性肝炎,就是因为病毒感染肝脏所致,一般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最常见的是乙肝病毒所致,中毒性肝炎一般中毒因素有药物、农药、化学物质等,不会传染,而病毒性肝炎会传染,预防主要是积极注射乙肝疫苗,不要去接触有毒物质
预防肝炎传染的方法
一、想要疾病远离自己,在生活中最好就是要做好疾病的预防,这样才会远离疾病的发生。就是要不断的加强发生的献血员的治理;最好就是加强医源性传播的治理;以及是进行对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或者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留意隔离,卫生用品分开用。患者的衣物清洗时用84消毒液浸泡或用过氧乙酸浸泡,患者的餐具逐日用开水煮透消毒。居室可用高锰酸钾少许甲醛约70ML,即可产生刺鼻的浓烟,封闭门窗熏室内物品。
二、健康是自己争取来的,毕竟发生疾病是需要治疗的,只有治疗才会有希望康复。健康者应该及时的吗,积极到正规的肝病医院,经过医生进行注射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因为进行注射了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保护性的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体,可以有效的预防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
三、避免传染的发生,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毕竟乙肝的发生离不开传染的发生。避免传染乙肝(就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在生活中就要做好预防措施很重要,如果是发生了和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后,出现了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适的症状后,应该积极到正规的肝病医院进行科学的检查,查看是否感染了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便于采用积极的措施,避免病情的恶化。
病毒性肝炎预防
控制传染源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
丙肝预后
1、急性肝炎 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急性丙型肝炎50%—8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2、慢性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约80%五年内发展成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HCC,病死率高达45%。中度慢性肝炎预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慢性丙型肝炎预后较乙型肝炎好。
3、重型肝炎 预后不良,病死率50%—70%。年龄较小、治疗及时、无并发症病死率较低。急性重要型肝炎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多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多数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最高,可达80%以上,存活者病情可多次反复。
4、淤胆型肝炎 急性者预后较好,一般都能康复。慢性者预后较差,容易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
5、肝炎后肝硬化 静止性肝硬化可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活动性肝硬化预后不良。
怎样预防病毒性肝炎
对于甲肝、戊肝,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因此预防关键是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以及食品,如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的管理。
乙肝、丙肝、丁肝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因此要预防这一类型的肝炎,就要避免与这些人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接触这一部分的血液,以及乙肝母亲患者,要抗乙肝病毒治疗,避免新生儿感染乙肝。
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1、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应采取早期隔离措施。隔离是病人暂时不与外界接触,单独在家休息治疗。病人应自觉进行隔离,不要把肝炎病毒传染给别人,防止肝炎的传播、蔓延。急性黄疽型肝炎病人如不能住院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严格隔离治疗。一般从发病日期起隔离3周(不能确知发病日者,可从确诊日期算起)。必须做到:
(1)病人与健康人不在一个床上睡眠,病人的被、褥、衣物要与健康人分开,并进行消毒。
(2)病人的食具、漱口用具、水碗、脸盆、毛巾、便盆等也与健康人分开使用。病人要单独吃饭,剩余的食物不要给他人吃。也不要给其他人拿直接入口的食物和东西,如香烟等。
(3)病人的书报、刊物、物品、玩具等不要借给他人传阅、玩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传借别人。
(4)在病人隔离期间,邻居、亲友不要到病家串门,尤其儿童不要与病人一起玩耍,不要到公共场所,更不要到饮食部门用餐。
2、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如何预防和治疗病毒性肝炎
和其他一些病毒性传染疾病一样,病毒性肝炎也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因此,预防病毒性肝炎,及时接种疫苗很重要。另外,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休息以及适当的运动,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少饮酒,最好戒酒。治疗病毒性肝炎,宜早不宜迟,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才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上策。当出现上述早期症状时,应及时去正规肝病医院排查并治疗。
病毒性肝炎如何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至传染性消失,慢性肝炎及无症状、HBV、HCV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对HBV标志阳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治疗和管理指导。
2.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重点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食品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可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控制母婴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人工免疫特别是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然而有些肝炎病毒(如HCV)因基因异质性,如今尚无可广泛应用的疫苗。甲肝疫苗已开始应用,乙肝疫苗已在中国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接种一次乙肝疫苗,于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
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
丙肝主要症状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其临床表现较乙型肝炎轻微,亚临床型感染较多,但慢性化趋势较乙型肝炎严重。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1、急性肝炎起病较急,常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纳差、恶心、呕吐等急性感染或黄疸前期症状。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急性丙型肝炎50%—8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2、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常有乏力、厌油、肝区不适等症状,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胸前毛系血管扩张、肝大质偏硬、脾大等体征。轻度慢性肝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约80%五年内发展成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HCC,病死率高达45%。
3、重型肝炎主要有:极度疲乏;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呃逆;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血倾向;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病毒性肝炎如何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至传染性消失,慢性肝炎及无症状、HBV、HCV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对HBV标志阳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治疗和管理指导。
2.切断传播途径。甲、戊型肝炎重点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食品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可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控制母婴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人工免疫特别是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然而有些肝炎病毒(如HCV)因基因异质性,迄今尚无可广泛应用的疫苗。甲肝疫苗已开始应用,乙肝疫苗已在我国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接种一次乙肝疫苗,于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