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空巢老人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空巢老人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九成80后无法赡养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后还需要父母进行资助。确实,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焦点。10月16日是重阳节,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节。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老年人送礼,更在于关注老年人的生存状况。

所谓“421家庭”,即指一个家庭中,夫妻俩上有4个老人,下有1个孩子。越来越多的80后小夫妻“被421”,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对于小的,自然要全身心栽培,因而老的就常被忽视,甚至被“晾”在一边。

80后夫妻或在其它城市打拼成家,不出外的也多喜欢小两口自己住。究其原因,一方面担心与父母同住不方便或者不自由,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接老人同住,会感到经济压力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房价一路走高,更让小夫妻难以买大房子。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与配偶同住的占44%。

而长时间孤独的生活状态,使得很多空巢老人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日常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子女和国家以及老人社区都要为空巢老人做一些事情来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生活中给以给与他们一些帮助,在没事的时候可以陪他们聊天谈心,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不让他们感觉都孤单。

老人养生 需注意的四大威胁

丧偶提高死亡率

人到老年失去配偶的痛苦成了不少人必须直面的残酷事实。据资料统计,老人因丧偶导致心理失衡直至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憾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空巢”成为都市老人通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要使自己有一个快乐的晚年生活,老人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尤其重要。首先要学会关爱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例如多接触外界,在社会上释放余热等。另外,学会自我调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也非常重要。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老年人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会有一定的失落感。这时如果不能够调整心态,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人可以多陪老人们参加文体活动,借此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一些如垂钓、种花、养鸟等集体活动。

抑郁成为“另类杀手”

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功能性心理障碍之一,抑郁情绪在老年人中很常见,而老年人的自杀通常与抑郁心理有关。所以若发现老人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或就诊,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老年人适合养宠物吗

理学专家说:宠物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专家建议老人可以养宠物。

一项研究发现,饲养宠物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而且许多家中养有宠物的人,比不养宠物的人要健康许多,上医院看病的次数也更少,养宠物还可以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力。在我国,曾经开展过“伴侣动物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喂养宠物的空巢老人无论是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比其他空巢老人更加健康。因为伴侣宠物提供了一种人类无法提供的,使人感到被支持的社会支持元素,如被关心、被爱、被喜欢、安全感、个人价值感等等,满足了人们渴望交流和被关注的欲望,从而缓解了人们由生活压力和变化所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但是专家提醒老人,饲养宠物时,要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和注意安全,和宠物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不要因过于依恋宠物,进而减少甚至放弃和其他人交流的机会。

相对于年轻人的生活,老年人的生活就要清闲和单调很多,加上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很容易使老人产生孤独、寂寞、恐惧感,长久下去,会严重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而通过饲养宠物则可以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

由于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问题的冲突,老人选择独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老人深知子女的工作不易,宁愿选择自己生活来减轻子女负担。

2、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代际分局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3、社会因素

到了老年时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子女在身边,安享晚年。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社会中,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子女选择在外就业、出国留学不断提升自己。空巢老人也由此产生。

空巢老人的心理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什么原因诱发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

原因篇·老人养儿防老回收孤独

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且当代的这批老年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精力、金钱,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第三代)作出贡献。他们曾经为子女承担了一切困难,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伴身旁。

“退休综合征”在延长

“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后的老人由于被安排好的、规律性的生活突然改变,而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它会给老人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带来苦恼和纠纷。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正呈不断延长趋势,价值感的丧失是空巢老人的又一大心理危机。

“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后,老年人难免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但有些人心态较积极,可以很快适应新生活,而一些应对不良的老人,则会因为缺乏强加性的活动安排、不再被外界需求而感觉浑身不自在。

健康丧失引发恐慌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各种疾病开始频频“光顾”老人,这使他们产生深重的危机感。从心理学角度,丧失与抑郁直接相关,对空巢老人而言,这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甚至出现失眠。

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近年来,各地关于老人独自在家发生的悲剧不少,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据《北方新报》报道,赤峰市一位古稀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用热得快烧水引发火灾,幸亏被邻居发现及时将老人救出。

我们理解老人的处境,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变迁。越来越多的子女在远离父母的城市谋生,子女围绕的传统养老方式已很难维系。空巢老人的隐忧凸显出社会养老体制的欠缺,这些空巢老人究竟该由谁来关心和照顾?百孝善为先,子女有义务有责任常回家看看,但从长远看,整合各种资源,为老人营造幸福的养老环境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涵盖医疗、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基层的帮扶通道,不但能解决老人的实际生活困难,也能安慰老人孤寂的心灵。人人都会老,空巢老人需要全社会来关爱,从儿女、邻居、社区,再到整个社会,都可以为空巢老人献上关爱。

用关爱温暖空巢老人

昨日上午,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联合在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南社区广场举行全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推进会,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据统计,到去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超过97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7%。全市老年人中,50%以上为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中,独居老人又占26%。这些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空巢老人,相当一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迫切需要社会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扶和精神上的慰藉。

去年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发出了《关于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的号召后,全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了以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心理抚慰、应急救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5月28日,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联合下发了《宁波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我市今年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作出了全面部署。

下一步,民政局、团委等部门将进一步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志愿服务网络和管理体系,认真做好社区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等工作。街道、社区志愿者组织在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摸清空巢老人在健康保健、文体活动等方面志愿服务需求基本情况,统一建档,制定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规范,确保所有空巢老人被纳入“关爱行动”范畴。各级志愿者组织将围绕“关爱行动”的基本内容,积极招募组建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完善助老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空巢老人要给自己找乐

空巢老人是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空巢老人由于孤独等,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抑郁等问题,那么这时空巢老人要学会自己找乐,挖掘自己的兴趣所在,才会每一天都过的充实而快乐。

从目前来看,造成老年群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低”与“高”的矛盾,即社会群体对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低”,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高”;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帮助预期的要求“强”,当前涉老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弱”;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服务需求“实”,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有效帮助“虚”。正因为如此,老年群体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由于文化生活单调,物质生活贫乏,我国许多老年人还抱有消极的养老观念。他们把自己归纳为:革命时期的“敢死队”,建设时期的“突击队”,老年时期的“失落族”,情绪低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要摆脱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老年人必须做到“一个中心”,即以自助、自立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生活得宽容一点,潇洒一点;“三乐”,即自得其乐,自娱自乐,助人为乐;“四老”,即有老伴,老窝,老底(经济储备),老友。同时,整个社会也应关注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空巢老人要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来摆脱不健康得生活状态,要学会自立,自娱自乐,这样才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空巢老人怎么应对心理危机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来自北京市老龄委的调查,在该市城市和农村近170万个老年人家庭中,有34%是空巢家庭。孤独是这类家庭中老人的共性,由此还派生出各种身心疾病,例如抑郁、焦虑、失眠等。

分离焦虑和不适障碍都是空巢家庭成员最初的反应。还有些空巢家庭不但孩子已经独立生活,老伴儿也故去,家庭中只剩下一个人。这样的老人通常更容易感觉孤独,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经常回想往事,感觉失落、悲观。一般人面对空巢情况都会进行自我调试,如果不适的感觉延续下去,3个有、4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就是病态反应了。

要避免“空巢”产生的心理危机,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子女的离家是他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广交朋友,经常和朋友一起串串门、聊聊天,倾诉一下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中老年人放松身心的最佳良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种花、练书法、听音乐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有条件的人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广交朋友,与社会多次济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

作为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为父母干干家务等,这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是最大的安慰。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因此,亲情的抚慰对“空巢老人”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

另外,如发现父母患有较严重的“空巢综合症”,如有严重的抑郁、失眠等症状,或有自杀想法和行为者,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

相关推荐

妊娠纹的危害

妊娠纹会对人体产生以下几点危害,大家需要注意一下。 1、会导致皮肤发痒。 2、使人体易引发皮肤出疹。 3、若激光治疗效果不明显,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4、皮肤会出现松弛、褶皱。 5、易引发乳房下坠。 6、易引发腹部脂肪堆积,严重影响了女性产后的体态和身心健康。 妊娠纹早期为暗红色或紫红色,真皮线层弹性纤维断裂并变稀少,胶原纤维分离并呈均质化变性,血管壁增厚,管腔扩张,血管周围有水肿和淋巴细胞轻度浸润;稳定以后妊娠纹会呈现出一种白色或浅白色的皮肤损害,表皮萎缩变薄,棘细胞层萎缩,表皮嵴变平。真皮变薄,真皮浅层

老年人怎样正确对待疾病

如今老年人患病的比率越来越高,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疾病老人们心力交瘁,如何才能正确对待疾病呢? 患慢性病也要定期就诊 不少老人了解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或“久病成医”,在家里备了小药箱,认为慢性病在家治疗既省事又省钱。还有的慢性病患者,凭着自己多年看病吃药得来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的“他人经验”给自己开处方,这样做隐患很多,弊大于利,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 专家点评:有些疾病发病初期的症状可能与老年人原有的某些慢病相似,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往往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即使是慢性病,也应及时到

妊娠纹的危害有哪些

1、会导致皮肤发痒。 2、使人体易引发皮肤出疹。 3、若激光治疗效果不明显,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4、皮肤会出现松弛、褶皱。 5、易引发乳房下坠。 6、易引发腹部脂肪堆积,严重影响了女性产后的体态和身心健康。 妊娠纹早期为暗红色或紫红色,真皮线层弹性纤维断裂并变稀少,胶原纤维分离并呈均质化变性,血管壁增厚,管腔扩张,血管周围有水肿和淋巴细胞轻度浸润;稳定以后妊娠纹会呈现出一种白色或浅白色的皮肤损害,表皮萎缩变薄,棘细胞层萎缩,表皮嵴变平。真皮变薄,真皮浅层见有与皮肤表面平行排列、直而细的胶原束,细胞核稀少,

伴侣动物有利空巢老人健康

伴侣动物对空巢家庭老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伴侣动物研究信息中心15日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孙子女不与父母同吃同住,最短回家探望时间是一个星期,而家中只有两老或一老常住的家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通过养伴侣动物来丰富感情及生活内容。为了研究伴侣动物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2002年至2003年间,随机选取了北京市719个“空巢家庭”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喂养伴侣动物的空巢老人无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更加健康,伴侣动

3招让空巢老人过好每天

自找乐趣 人,一般可以承受生活的重担、生活的灾难,却不易承受生活的“闲”。闲着无事做,会使人产生失落感、抑郁感,诱发心理上的种种弊端。因此,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条件和个人喜爱,自找乐趣。可以垂钓找乐,也可以弈棋取乐,书画、琴艺更是老年人常找乐趣的“好伙伴”。此外,还可以从养鱼种花、野外散步、练太极拳等去寻找乐趣,求得生活充实,心情愉悦,幸福长寿。 广交朋友 广交朋友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良药。常言道:“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长留。”与年轻人交友,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重新活跃起来,心理年龄减少,做到人老

5种人容易患上抑郁症

孕产妇 女性在怀孕与生产期间,因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加之孕期对分娩方式的担忧、体形体重的变化,以及产后护理、对孩子的照顾、因孩子引起的家庭矛盾等,这些使本就神经敏感、脆弱的孕产妇容易发生抑郁症。 有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在孕后期以及产后,有50%-70%的女性发生轻微的抑郁症倾向,其中又有10%-15%发展为抑郁症。孕妇年龄越大,抑郁症越高发,其中35-40岁的高龄产妇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孕产妇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易怒、情绪低落、易疲劳、睡不好、喜怒无常以及提不起精神

老年人怎样正确面对疾病

一、老年人怎样正确面对疾病 如今老年人患病的比率越来越高,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疾病老人们心力交瘁,如何才能正确对待疾病呢? 1、患慢性病也要定期就诊 不少老人了解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或“久病成医”,在家里备了小药箱,认为慢性病在家治疗既省事又省钱。还有的慢性病患者,凭着自己多年看病吃药得来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的“他人经验”给自己开处方,这样做隐患很多,弊大于利,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 2、看病要有全科意识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增大,而老年人通常是哪儿不

空巢老人患癔症

夜半醒来,坚信家里有贼,连续三天报警要求警察上门捉贼。东西湖一独居老人患上“被窃妄想症”,昨日被儿女接到身边。 陈盛开老人今年81岁,家住东西湖走马岭东方东社区。昨晨1时许,陈爹爹电话报警,称有贼进屋。走马岭派出所值班民警赶到陈家检查,然后告诉老人家里没有贼,老人才安心睡下。 警方称,陈盛开是一位空巢老人,老伴去世早,子女不在身边,独自居住。老人之前曾连续两天报警,称有人潜入家中,要偷走他的钱袋,警察赶到现场,发现一切安好。 昨日,民警通知陈爹爹子女,建议子女把老人接到身边同住。 市优抚医院心理学专家霍云

六成老人眼疾与生活方式有关

相对比较空闲、寂寞的“空巢”老年人,不分昼夜地看电视、打麻将,加之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都会造成晶体营养不良,这恰恰是诱使视力障碍的因素。 由上海老人光明求助热线开展的1200份针对本市社区65岁以上老人眼健康调查近日出炉。调查显示,65岁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为七成,而形成老人视力障碍的因素,6成与生活方式有关。 眼科专家指出,人眼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血液中约高出30倍,随着年龄增长,营养吸收功能与代谢机能逐渐减退,晶状体营养不良,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久而久之引起晶状体变性,导致白内障发生。所以老年人是白内障高

老年人主要的心身问题

(1) 孤独症 这是老年人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是老年人心身疾病的主要诱因。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子女往往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花在工作与学习上,与老人的沟通相对较少,甚至极少。 这样就使相当部分的老人容易产生被家庭、社会忽视和遗忘的感觉,进而加重孤独感,心理出现不平衡。如何这种孤独感、冷落感持续存在或者日趋加重,就会影响老年人的心身健康,诱发心身疾病。 (2) 劳逸失调 劳逸失调是老年人心身健康的误区之一。有的老年人自叹年事已高,于是闭门养老,足不出户,把日常活动的范围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