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伴侣动物有利空巢老人健康

伴侣动物有利空巢老人健康

伴侣动物对空巢家庭老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伴侣动物研究信息中心15日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孙子女不与父母同吃同住,最短回家探望时间是一个星期,而家中只有两老或一老常住的家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通过养伴侣动物来丰富感情及生活内容。为了研究伴侣动物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2002年至2003年间,随机选取了北京市719个“空巢家庭”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喂养伴侣动物的空巢老人无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更加健康,伴侣动物对人身心健康有直接或条件性影响。

这项研究使用了日常生活活动性量表评价老人的身体健康,并采用个体评价方式采集心理健康数据考察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力求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受访老人对自己的健康、工作、家庭生活、精神健康、情绪健康、生活总体、总体幸福感满意程度的自我评价加以评估。

主持本次调查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日昌教授介绍说,这是国内首次就这一课题开展的大规模学术调查和研究。伴侣动物在包括空巢老人的中国老人群体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兽医学和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伴侣动物和其年迈的主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利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伴侣动物提供给主人一种特别的、多层面的依恋,使人感到被关注并用自己内部的力量自助。国外研究证明拥有伴侣动物的老人生活更愉快,寿命更长,在心脏病发作时的幸存可能性更大。而且,伴侣动物有助于慢性病人的治疗和残疾人康复,可协助养老院的服务。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按普查结果计算,全国3.4亿个家庭中,至少有2340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照料。由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空巢”现象将日益突出。现在我国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

饲养宠物能缓解老人不幸

1989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享受医疗保险服务的938位对象的就医行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发现在个人特征及健康状况等基本指标相同的情况下,不饲养宠物者在一年的观察期内就医次数的增加与他们过去累计蒙受的不幸事件相关,在饲养宠物者身上却不存在这类关联。研究同时发现饲养狗的人更能承受不幸事件的打击而不必求医问药,宠物可缓解老人不幸。

这项研究发现,老年人需求医疗服务的频率与生理健康和心理压力有关。当心理压力增加时,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也增加,他会更多地注意身体的不适并为此忧心忡忡,增加就医的需求。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宠物主人说宠物让他们感觉松弛,给他们安全感和毫无偏见的接纳和关爱,为他们带来友谊和亲情。他们的生活中因此有了可以交流的伴侣,对亲情、友情的渴望部分地在宠物身上获得了满足。

在老年人当中,配偶亡故是最常见、最严重的不幸事件,经常使幸存者陷入孤独的深渊,狗让主人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让主人家有了生气和更多的活力,让主人的生活更加愉快,更让主人感受到亲情和依恋关系,在缺乏亲人相伴时,狗为主人提供的这种情感依托有助于改善主人的生理和精神健康。

研究证明养狗者与养其他宠物者相比,他们同宠物相处的时间更多,有50%的养狗者称他们一天24小时都与狗在一起,而养猫者中只有7%的人这样说。对老年人的调查表明,狗与主人间的关系同其他宠物与其主人间的关系有着质的区别。狗与其主人在一起谈话和外出的时间更多,在遛狗过程中,主人认识了很多人,有许多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老人的社交生活,改善了老人的心情,也促进了生理健康和活力,有利于克服慢性病的困扰。观察证明,把宠物引入晚期癌症病人的生活或老年人病房可产生积极的社会和心理效果。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Judith M. Siegel

饲养伴侣动物能节省人类医疗支出

澳大利亚和德国1998年的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养伴侣动物的好处:养狗和养猫者比非宠物拥有者就医的频率要少,住院的时间也少得多,可以节省大量医疗开支。

在澳大利亚,狗和猫的拥有者比非拥有者去看医生的次数少12%;在德国少16%。他们住院的时间平均比非拥有者要少32%;同时,狗和猫的拥有者服药治疗心脏病和睡眠困难显然比非拥有者少得多。宠物拥有者和非拥有者住院时间有巨大差别。

在西方国家,医疗是庞大的一笔开支,大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到15%。所以即使减少就医的数量很少,也会节省不少开支。在德国,1996年医疗支出为3,540亿德国马克,占GDP的10%。这项支出中,96%为公共支出。在澳大利亚,1994至1995年间医疗支出为365,910亿澳元,占GDP的8%还多。这项支出中,68%为公共支出,32%为私人支出。

在拥有伴侣动物的人群中,年龄较大者特别受益,因为这些人(平均地讲)不但比别人更寂寞,而且身体也较欠佳。在澳大利亚,60%以上拥有猫或狗的人比非拥有者看医生和服药要少得多。在德国,拥有狗或猫的年长的男子平均每年看医生的次数为3.0次而非拥有者为4.5次(33%的差别);住院的天数平均为2.2天而非拥有者为6.0天(63%的差别)。

如果狗和猫对人类有益,政府应考虑采纳相关公共政策,以使高风险人群(特别是年长者)能够保留宠物,甚至获得新的宠物。

空巢老人是什么意思

空巢老人是什么意思: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性格特征:家庭“空巢”综合常常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问渠心理网认为,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老年空巢问题是个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健全完善。”心理学家指出,这包括物质层面的,比如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尤其是精神层面,孤独寂寞、对儿女的思念让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国外有义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值得借鉴。

关爱形式:

(1)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家庭关系。

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

(2)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

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3)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 “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

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老年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

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儿女们都在外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时间看望陪伴老人。空巢老人最害怕的是孤独寂寞,他们需要他人的关心和陪伴,特别是对于孤寡老人。那么,老年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呢?

一、修养法。

要加强自身思想修养,遇事把心放宽,眼光看得远一些,要乐观。

二、转移法。

有了忧愁,主动改变环境,到活泼、愉快的生活中去,和人们说笑,精神为之一振,烦闷即可消除。

三、忘却法。

不要去回忆过去的痛苦,后悔过去的事情,也不要从反思中捕捉那些甜美的成份。因为这样下去,就会更加悲伤,造成作茧自缚的被动局面,只有丢开过去的忧愁,面对现实,就可以从忧愁、痛苦中摆脱出来了。

四、痛哭法。

忧愁时放声痛哭或无声抽泣,只要流出眼泪来,就对身体有益。

五、追求法。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追求的目标,抛开一切烦恼,分散人对忧愁的注意力,使生活有新的意义。

如何关爱空巢老人

1、树立敬老爱老安老之风尚,为老年人营造幸福环境。社会在变迁,人类在发展,但亘古不变的是血亲孝、仁道孝的传统理念。现今社会,实现“老有所养”的关键就是在全民族树立尊老、敬老、安老为核心的文化取向,发扬光大孝道文化。子女应该承担起对父母的照顾责任,“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要提倡与父母保持一个相对近的居住距离,已尽人子女之责。

2、构建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工服务为载体,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基础服务;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使得空巢老人老有所居;通过社区的服务、社工的悉心照料,志愿者的关爱行动,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3、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建设,使老人晚年空巢不空心。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对老年人而言,完善老人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老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说到如何关爱空巢老人,最重要的还是子女,对于家里的老人,离家不远的,我们要定期回去探望,细心了解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以及家中有什么老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做为子女,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经常给老人精神上的关心。在家时,多聊聊家常,可以亲手给父母做几个自己特长的小菜。这些都是让老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当我们不在家时,有空的时候可以给老人多打些电话,聊聊你在异地的生活情况。让老人的心能够得到慰藉。

预防老年痴呆可每天读报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目前临床对于老年痴呆的病因尚未明确,仅知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遗传因素、内分泌疾患等很多原因都会引起老年痴呆。”有临床研究证明,对于大脑功能逐渐退化、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勤于读书能促进脑运动,而不断的脑运动可以直接促进脑健康,所以专家为老年人开出的“阅读处方”,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老年性痴呆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生活环境变化、亲人离世等都可能诱发。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大脑神经元数量锐减,会导致智力衰退、情感和性格的变化,最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因此,老年人要保持乐观心态,保持环境接触,多活动,多与人交流。

此外,还有临床统计数据表明,老年痴呆患者中,独居的“空巢老人”占近6成。由于“空巢老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功能减退的速度更快,所以老年痴呆更容易盯上“空巢老人”。

同时,年龄超过50岁的市民,如果发现自己对几天前的近期记忆都无法掌握时,就表明已出现智能减退症状,此时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可以减缓智力衰退的过程,如果等到病情发展到中度甚至重度后才发现,就会失去最佳的预防和治疗时机。

空巢老人要给自己找乐

空巢老人是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空巢老人由于孤独等,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抑郁等问题,那么这时空巢老人要学会自己找乐,挖掘自己的兴趣所在,才会每一天都过的充实而快乐。

从目前来看,造成老年群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低”与“高”的矛盾,即社会群体对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低”,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高”;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帮助预期的要求“强”,当前涉老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弱”;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服务需求“实”,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有效帮助“虚”。正因为如此,老年群体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由于文化生活单调,物质生活贫乏,我国许多老年人还抱有消极的养老观念。他们把自己归纳为:革命时期的“敢死队”,建设时期的“突击队”,老年时期的“失落族”,情绪低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要摆脱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老年人必须做到“一个中心”,即以自助、自立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生活得宽容一点,潇洒一点;“三乐”,即自得其乐,自娱自乐,助人为乐;“四老”,即有老伴,老窝,老底(经济储备),老友。同时,整个社会也应关注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空巢老人要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来摆脱不健康得生活状态,要学会自立,自娱自乐,这样才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用关爱温暖空巢老人

昨日上午,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联合在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南社区广场举行全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推进会,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据统计,到去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超过97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7%。全市老年人中,50%以上为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中,独居老人又占26%。这些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空巢老人,相当一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迫切需要社会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扶和精神上的慰藉。

去年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发出了《关于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的号召后,全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了以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心理抚慰、应急救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5月28日,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联合下发了《宁波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我市今年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作出了全面部署。

下一步,民政局、团委等部门将进一步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志愿服务网络和管理体系,认真做好社区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等工作。街道、社区志愿者组织在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摸清空巢老人在健康保健、文体活动等方面志愿服务需求基本情况,统一建档,制定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规范,确保所有空巢老人被纳入“关爱行动”范畴。各级志愿者组织将围绕“关爱行动”的基本内容,积极招募组建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完善助老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老人不愁空巢难

“最近老是刮风下雨,真担心防雨棚掉下来砸到别人!你们帮了我的大忙了!”合肥市三牌楼街道的空巢老人叶爷爷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这几天天气突变,丁大姐和陈大姐作为三牌楼街道的“守望员”,每天都会到辖区43位空巢老人家里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

据了解,为了方便照顾辖区内的空巢老人,该街道专门派出了几名工作人员成立了“守望员”队伍。每逢重阳节,街道里的守望员都会来到敬老院看望社区里的空巢老人。96岁高龄的陈桂花老人常年一人在家,加上年龄大了眼睛不好使,守望员们经常替老人“跑腿”。守望员还是老人们生活中的“好帮手”。维修电路、换灯泡,这些老人无法自己完成的事情,都有守望员一一帮他们完成。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如今,老年人一半以上是处于空巢的生活状态。孤独、无助、无望、自卑、自责,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来看一下。

1、老年抑郁症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很多80后从小就享受着父母无尽的宠爱,甚至成人、工作后还享受着父母的照料。不少父母都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养老积蓄“奉献”出来,为孩子买房、买车,然而,对孩子如此的关爱,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老人的心理落差自然很大,尤其是在生病或出意外时,由于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会因此产生被遗弃的心理,或感到孤苦伶仃而自悲、自怜等。

“家里静悄悄,没有一点生气,空巢老人有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的老人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状:感到孤独、精神寂寞、觉得生活没意思、经常回想往事、悲观厌世。有的老人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朱建忠提醒,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老年抑郁症。

什么原因诱发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

原因篇·老人养儿防老回收孤独

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且当代的这批老年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精力、金钱,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第三代)作出贡献。他们曾经为子女承担了一切困难,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伴身旁。

“退休综合征”在延长

“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后的老人由于被安排好的、规律性的生活突然改变,而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它会给老人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带来苦恼和纠纷。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正呈不断延长趋势,价值感的丧失是空巢老人的又一大心理危机。

“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后,老年人难免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但有些人心态较积极,可以很快适应新生活,而一些应对不良的老人,则会因为缺乏强加性的活动安排、不再被外界需求而感觉浑身不自在。

健康丧失引发恐慌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各种疾病开始频频“光顾”老人,这使他们产生深重的危机感。从心理学角度,丧失与抑郁直接相关,对空巢老人而言,这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甚至出现失眠。

老年人适合养宠物吗

理学专家说:宠物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专家建议老人可以养宠物。

一项研究发现,饲养宠物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而且许多家中养有宠物的人,比不养宠物的人要健康许多,上医院看病的次数也更少,养宠物还可以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力。在我国,曾经开展过“伴侣动物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喂养宠物的空巢老人无论是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比其他空巢老人更加健康。因为伴侣宠物提供了一种人类无法提供的,使人感到被支持的社会支持元素,如被关心、被爱、被喜欢、安全感、个人价值感等等,满足了人们渴望交流和被关注的欲望,从而缓解了人们由生活压力和变化所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但是专家提醒老人,饲养宠物时,要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和注意安全,和宠物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不要因过于依恋宠物,进而减少甚至放弃和其他人交流的机会。

相对于年轻人的生活,老年人的生活就要清闲和单调很多,加上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很容易使老人产生孤独、寂寞、恐惧感,长久下去,会严重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而通过饲养宠物则可以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关推荐

养宠物的目的是什么

宠物是人们不是为了经济目的,而是为了精神目的而豢养的动植物。一般为了消除孤寂,或娱乐而豢养,以前的宠物一般是哺乳纲或鸟纲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脑子比较发达,容易和人交流。实际生活中的宠物包括鱼纲、爬行纲、两栖纲甚至昆虫,一般都是体型比较小的动物。植物宠物的产生是必然的,很多人喜欢安静,动物有的时候声音相对嘈杂,且会有不清洁的排泄物,因此导致了植物宠物的产生。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认为,猫和狗经过漫长的进化演变,已经脱离了自然界的生物链,不再存在于生态平衡之中,是适合人类家庭的动物,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之

老人养生方法

老人自身心理养生 人到老年已经不需要工作,往往是家中的闲人一个,所以很容易丧失生活的目标。因为整天无事可做,就会产生一些空虚感。尤其是空巢老人这种情况更是常见。因此老人要克服环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只有心情好了老人的胃口才好。胃口好了身体才会好,自身的抵抗力才会上去,才能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精神关怀 家人适当的给予老人的精神关怀远远大于各种保健产品产生的养生效果。家中的孩子每天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和老人聊聊天,老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另外适当和家中的老人一起出游,共享休闲的时光的话,可以让老

空巢老人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九成80后无法赡养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后还需要父母进行资助。确实,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焦点。10月16日是重阳节,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节。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老年人送礼,更在于关注老年人的生存状况。 所谓“421家庭”,即指一个家庭中,夫妻俩上有4个老人,下有1个孩子。越来越多的80后小夫妻“被421”,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对于小的,自然要全身心栽培,因而老的就常被忽视,甚至被“晾”在一边。

哪些原因导致老人眼病

一项由上海热线开展的1200份针对本市社区65岁以上老人眼健康调查出炉。调查显示,老年人常见的眼病主要为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飞蚊症和视网膜脱离等,而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也会损害眼睛。其中,65岁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为七成,而形成老人视力障碍的因素,6成与生活方式有关。 眼科专家指出,人眼里的维生素C的含量比血液中约高出30倍。随着年龄增长,营养吸收功能与代谢机能逐渐减退,晶状体营养不良,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久而久之引起晶状体变性,导致白内障发生。所以老年人是白内障高发群体。 如果

老人养生需注意的四大威胁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少老年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而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大多是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社会地位下降以及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等。 丧偶提高死亡率 人到老年失去配偶的痛苦成了不少人必须直面的残酷事实。据资料统计,老人因丧偶导致心理失衡直至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憾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空巢”成为都市老人通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

空巢综合征是什么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 由于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问题的冲突,老人选择独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2、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代际分局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老人养生 需注意的四大威胁

丧偶提高死亡率 人到老年失去配偶的痛苦成了不少人必须直面的残酷事实。据资料统计,老人因丧偶导致心理失衡直至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憾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空巢”成为都市老人通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要使自己有一个快乐的晚年生活,老人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尤其重要。首先要学会关爱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例如多接触外界,在社会上释放余热等。另外,学会自我调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也非常重要。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

空巢老人适合养什么宠物

一、博美 体型娇小,个性聪明机警,所以在作为陪伴犬的同时也可作为警戒看门犬,但不具有威胁性的攻击力。因其身材娇小,所需活动量也不是很大,适宜在室内饲养。 博美毛色亮丽,多以棕色为主,也有纯白,因其毛发较长需经常梳理。 二、吉娃娃 小型犬种,优雅、警惕、动作迅速,以匀称的体格和娇小的体型广受人们的喜爱。该犬虽体型娇小,但对其他狗不胆怯,十分勇敢,能在大犬面前自卫,对主人极有独占心,排斥外来同种犬。 三、波斯猫 天资聪颖,温文尔雅,反应灵敏,善解人意。性情属外静内动,表面安静懒动,却隐匿了内心的喜怒哀乐,而且

孤寡老人不孤独

这北风一吹,天真是够冷的,不过,接下来咱们要去的汉口荣西社区,可是暖意浓浓。荣西社区是一个老社区,一千多户居民中,孤寡和空巢老人就有110家,为了让老人们能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得到帮助,社区居委会成立了一个“社区应急小分队”,这小分队是不分寒暑,不分节假日,老人们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中午11点半,荣西社区居民陈阿姨准时来到了孤寡老人张守霞的家里,给她做饭炒菜。趁着空隙,阿阿姨又赶紧去拖地抹桌子。一切收拾停当,陈阿姨还会陪着老人聊会天,五年来,这些都成了陈阿姨每天的必修课。 陈阿姨:"反正我在家没有事

女人健康饮食好伴侣红枣

大枣,又名红枣、干枣、枣子等。大枣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P以及磷、钙、铁等成分,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有“维生素C”之美称。 大枣的主要食疗药效 1.大枣富含的环磷酸腺苷,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必需物质,能增强肌力、消除疲劳、扩张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作用。 2.大枣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功效,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保健营养品。 3.大枣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贫血、过敏性紫癜等症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