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饮食调理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饮食调理

1、米汤

米汤是心脏病患者应信赖的食物。取四倍做干饭的水量,米和水浸泡一夜才煮制。煮好后,将饭粒滤掉,存冰箱内,全天饮用。食米汤要慢慢啜饮,切忌倾盆似的向喉管里灌。为了取得最好的疗效,最好在两餐之间饮用,而不是在吃饭时服用。因为那样服用会把胃酶稀释,不利消化。如制热饮可加糖,如想味道更好,还可加入柠檬汁。

2、生物黄酮饮料

将12个柑桔和1个柠檬切碎,连皮带肉及种子一起放进搅拌器,就可制得可口的自然饮料。这种饮料里含有丰富的生物黄酮。生物黄酮属于维生素C族,是治疗感冒、抗感染的自然良*,它对治疗心脏病也是一种不错的饮料。它可与米汤交替服用,但心脏病患者服用生物黄酮类饮料不要太多,特别是在与米汤交替服用的情况下。

3、西瓜

西瓜是治疗心脏病的有益饮料食品。西瓜是很好的利尿剂,并且无副作用。将西瓜切成小碎,每隔几分钟吃一小片。另外,如吃饭时离不开饮料的话,可在盘子旁边放一块西瓜,以取代平日的开水或别的饮料。

4、葵花子

摄入60克葵花子,就是一顿最好的蛋白小餐。用前,葵花子必须洗净,去壳。安假牙的老年病人可捣烂服用,也可将葵花子加在凉拌菜上,再浇上麦芽油,这样的营养品可作正餐用。南瓜子可作葵花子的代用品。

扩张型与肥厚型心肌病有什么区别

特发性心肌病又分为肥厚型和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肌肥厚。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而可呈同心性肥厚为特征的一种心肌病。左心室腔容积正常或减小。偶而病变发生于右心室。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碍,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存。主要特征为左或历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加重的话可能导致死亡。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数无自觉症状,仅在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中发现异常,有些病人可有心律失常和胸痛。而扩张型心肌病心收缩力弱的病人可有心衰和心律失常的表现。

家庭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方法

第一,食物要软烂,少量多餐。

为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治疗期间,家庭饮食要软烂,最好是采用蒸和炖的烹饪方式。由于患者有心悸、气喘的症状,所以家庭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时,要让病人要少量多餐。

第二,饮食要“两高一多”。

两高是指高热量,高蛋白;一多是指多种维生素。适合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吃的高热量和高蛋白食物有:牛奶,豆制品,瘦肉,鱼类等。多维生素补充,就要增加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摄入量。多吃蔬菜、水果,炒菜使用玉米油,适当吃点粗粮。

第三,食物以清淡为主。

患者的饭菜一定要少盐,防止水肿恶化。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以免血脂升高,使病情加重。

家庭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还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减轻药物对患者身体的损害,减小毒副反应。家属还要注意不要让患者生气,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身体的痊愈。

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病因

1.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长期随访发现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机会显著大于一般人群。据报道,大约10%~15%的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最终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部分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出高滴度的抗柯萨奇病毒、抗埃可病毒和抗疱疹病毒的中和抗体。

2.遗传因素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家系调查发现25%~50%的患者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最常见的遗传方式。有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生与组织相容性抗原有一定的联系。

3.细胞与体液免疫本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检测到多种抗心肌抗体,另外本病患者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减低,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减低,由此发生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引起心肌细胞与血管内皮的损伤。

4.交感神经功能失调。

5.其他原因疲劳、酒精、化学物质和毒素等也可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心肌病的分类

分为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按病因和病理心肌病被分为三型:①扩张型心肌病;②肥厚型心肌病;③限制型心肌病。

1.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指的是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一种心肌损害,引起心脏扩大,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的一种心脏病。一般所说的心肌病是指原发性心肌病而言。

按病因和病理予以分类,被分为三型:

(1)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张为特征。常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所以也有称之为充血型心肌病。最常见,占心肌病的70%~80%。

(2)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肥厚为特征。由于不少患者有室间隔不对称肥厚而造成心室流出道梗阻,故以往称之为梗阻型心肌病,实际上还有部分患者虽有心肌肥厚并不造成梗阻。此型占10%~20%。

(3)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心肌瘢痕形成为特征,心室腔可能闭塞。过去以心肌瘢痕形成而无肥厚者为限制型心肌病;心室腔因纤维增生及附壁血栓而闭塞者为闭塞型心肌病,现在将这两种情况合并成限制型心肌病。

对于不能分入上述各型,具有轻度异常,进展或者不进展为显著心肌病的患者,列入“未定型心肌病”或者“隐匿性心肌病”。

2.继发性心肌病

继发性心肌病又称“特异性心肌病”,指由已知原因或者是发生在其他疾病之后的心肌改变。

心肌病或与家族遗传有关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继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1)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

(2) 肥厚性心肌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为其仲发因素。

(3)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及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特征。起病缓慢,早期可有发热、乏力、头晕、气急等症状,晚期出现全心衰竭。心房颤动也较常见,部分合并内脏栓塞。

心肌缺血如何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

1、没有明确的冠心病史。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发病基础是冠心病等缺血性疾病。而扩张型心肌病多见于中青年,患者没有明确的冠心病史,也没有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胸部X线检查大多没有冠状动脉或主动脉硬化征象。

2、有器质性病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有全心增大、心力衰竭以及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表现,心、脑、肾等脏器可发生栓塞。心脏增大常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心肌活检可见心肌灶性坏死和纤维化,没有炎症细胞浸润。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没有阻塞性病变。

3、实验室检查异常。在超声心动图或放射性核素的左室功能检查中,虽然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都会表现出弥漫性室壁运动异常,但缺血性心肌病常有多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原发性心肌病是一种弥漫性心肌病变,而缺血性心肌病主要累及左室,所以测定右室功能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

得了扩张性心肌病能够治好吗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体征特点多数是以左心室有明显扩大,有时也见于右心室。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常继发于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等症状。

生长素(GH):有学者研究发现长期生长素分泌低下的患者左室重量下降,左室腔内径扩大,心功能损害,类似扩张型心肌病样临床改变。生长素能增强心功能,提高心脏指数及左室最大dp/dt值,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和外周血管阻力,对心率无影响。

抗氧化剂:包括卡托普利、维生素E、维生素C和钙通道阻滞剂(主要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和地尔硫草等)。

新型正性肌力、扩血管药:包括心钠素、前列腺素、氟司喹南、维司力农、抗利尿激素血管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肾素抑制剂、钙增敏剂(匹莫苯)、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α一甲基对酪氨酸)、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脑钠肽(BNP)等。

他汀类药物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自身免疫应答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关系密切,他汀类具有抗炎症作用,因而在临床上开始探索他汀类药物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有学者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短期治疗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可以改善心功能、神经体液失衡和临床症状,长期应用是否获益有待临床试验验证。

生长素、抗氧化剂、新型正性肌力扩血管药、他汀类药物都是可以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时经常采用的药物,只要对症使用且使用的当都具有很好的治理效果,除了以上这些药物外还有一些药物也是可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它们是:莨菪碱类、心肌代谢药物(1,6一二磷酸果糖)、辅酶Q10、肉毒碱、甲状腺激素和镁剂等。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吃什么好

心力衰竭(心衰)是扩张性心肌病晚期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病情迁延导致心功能衰竭、心排出的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导致临床出现急性或慢性的系列症状,患者经及时救治缓解后,大多体力消耗较大、体质虚弱,家属对其营养补充也就尤为关切,怎样补充营养协助恢复呢?心肌病专家主张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要少食多餐,以减少心脏的负荷,限制钠盐,防止水肿,保护心脏。

(1)少食多餐。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不宜吃得过多,每日总热能分4~5次摄入,以减少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避免心脏工作量增加。晚饭应早些吃,宜清淡,晚饭后不进或少进任何食品和水分。

(2)限制钠盐。这是控制心力衰竭较为适当的方法。为了减轻水肿,应限制食盐,每日约3克以内为宜。

(3)适当限制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心力衰竭时,每日蛋白质可控制在25~30克,热能600千卡;2~3日后,蛋白质可加至40~50克,热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转后渐增蛋白质和热能,但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

(4)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由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胃肠道瘀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所进食物应易于消化。开始可用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改用软饭。

(5)应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适量的无机盐,如维生素B1及维生素C,以保护心肌。供给适量的钙,以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钾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不足时引起心律失常。用利尿药时,除补钾外,还应注意镁、锌的供给。

扩张性心肌炎的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多数扩张型心肌病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业已发现,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在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中均可发现肠道病毒基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可检测出多种抗心肌的自身抗体,如抗 ADP/ATP 载体抗体、抗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等,也可以检测出肠道病毒基因片段。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损伤学说是目前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的发病学说。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病毒持续感染

病毒感染后体内持续存在的病毒RNA 是病毒性心肌炎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小鼠动物试验显示,柯萨奇病毒能溶解心肌细胞,肠道病毒蛋白酶可以引起心肌细胞骨架破坏,而这种改变被公认为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特征。病毒对心肌细胞的损害既可发生在病毒滴度较高的时期(柯萨奇B1、B4 病毒感染病例),也可发生于病毒(柯萨奇B3 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开始时。病毒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既可直接损伤,亦可通过免疫机制造成损伤。当病毒RNA 持续存在于心肌时,T 淋巴细胞可浸润心肌组织。研究表明,病毒基因的低水平表达可引起慢性进行性心肌损伤,当病毒RNA在心肌持续存在90 天以上时,心肌可呈现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变化。当机体防御能力降低时,机体可呈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在此慢性过程中,病毒可存在于脾脏、肝脏、胰腺和全身淋巴结。其危害不在于对心肌的直接侵袭,而在于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持续存在的病毒RNA 仍可复制,产生无侵袭性但具有抗原性的大量病毒RNA,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引起心肌损伤。

相关推荐

不同类型的心肌病的发病原因

1、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原因 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 2、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病原因 肥厚性心肌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为其仲发因素。 3、限制型心肌病的发病原因 以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及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特征。起病缓慢,早期可有发热、乏力、头晕、气急等症状,晚期出现全心衰竭。心房颤动也较常见,部分合并内脏栓塞。

缺血性心肌病诊断鉴别

诊断 诊断本病必须具备3个肯定条件和2个否定条件,3个肯定条件为:①有明确冠心病史,至少有1次或以上心肌梗死(有Q波或无Q波心肌梗死);②心脏明显扩 大;③心功能不全征象和(或)实验室依据;2个否定条件为:①排除冠心病的某些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心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不全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因为 这些并发症虽也可产生心脏扩大和 心功能不全,但其主要原因为上述机械性并发症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结果,其射血分数虽有下降,但较少

心肌病的检查

1、心电图检查 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以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为主,少数出现病理性Q波。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常示左室肥厚及ST-T改变,部分出现Q波,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常见。 限制型心肌病:心电图示低电压,心房和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和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2、体格检查 肥厚型心肌病:体检心界可向左扩大,心前区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第二心音常分裂。 限制型心肌病:查体心脏搏动弱,心音纯,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闻舒张期奔马律及心律不齐。 3、超声心动图检查 扩张

心肌病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力衰竭等。按病理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出现相关症状后一定要到正规进行检查诊断,以免耽误病情,延误治疗时机。 一、心电图检查 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以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为主,少数出现病理性Q波。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常示左室肥厚及ST-T改变,部分出现Q波,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常见。 限制型心肌病:心电图示低电压、

心肌的表现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又称充血性心肌病,病理上以心肌变性、纤维化、心腔扩张为突出,其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心功能不全。病人容易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及栓塞,甚或发生猝死。患者多有心悸、气急、胸闷、心前区憋痛不适等症状。重者出现浮肿、端坐呼吸、肝脏肿大伴压痛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似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缩小为特征。患者可有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劳力 性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发生头晕及晕厥。伴有流出道梗阻时,在起立时或运动中常诱发眩晕、甚至神志丧失的表现。 限制型心

扩张型心肌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1、心力衰竭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病变、心脏扩大、左心室扩张或双心室扩张,引起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出现收缩性心力衰竭。随着病程进展,发生右心衰或全心衰。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的超声心动图特点: ①左室扩大。由于广泛心肌病变,四个心腔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以左室呈球型样扩大为著,室间隔向前膨出,较主动脉前壁位置前移,而乳头位置向后侧移位,与主动脉后壁不在同一水平上,M 型示主动脉前壁向室间隔延续,室间隔向前膨出而主动脉后壁与二尖瓣前叶相延续时,二尖瓣前叶位置向后移位,二者形成“喇叭口”状,左室流出道增宽

心肌病的病因

扩张型心肌病(20%): 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损伤、自身免疫包括细胞、自身抗体或细胞因子介导的心肌损伤等可导致或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此外,围生期、酒精中毒、抗癌药物、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和神经激素受体异常等多因素也可引起本病。 肥厚性心肌病(20%): 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心脏肌球蛋白重链及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突变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另外,儿茶酚胺代谢异常,细胞内钙调节异

扩张性心脏病发生人群

扩张型心肌病经常发生在30-50岁的人群,平均发病年龄约40岁,男性多于女性(2.5:1) 扩张型心肌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1)尚未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当预防感染,避免过于劳累,戒烟戒酒,同时遵医嘱服用美托洛尔、地尔硫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改善心功能。已经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当积极控制心力衰竭的进展。主要治疗药物包括洋地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强心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制剂和利尿剂等。洋地黄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使用利尿剂时需要及时补充钾、镁盐

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并发症 胸腔积液、动脉栓塞、心力衰竭。 二、扩张型心肌病的并发病症 本型病程长短不一,短者在发病后1年内死亡,长者可存活20年以上。凡心脏扩大明显、心力衰竭持久或心律失常顽固者预后不佳。合并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预后也是极差,不少患者可有猝死。 1、心力衰竭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病变、心脏扩大、左心室扩张或双心室扩张,引起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出现收缩性心力衰竭。随着病程进展,发生右心衰或全心衰。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的超声心动图特点: ①左室扩大。由于广泛心肌病变,四个心腔均有不

原发性心肌病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原发性心肌病的主要表现是(1) 肥厚型心肌病:症状较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平时大多没 有症状,在活动后可感觉呼吸困难,心绞痛或胸痛、心律不齐,极 少数患者发生复杂心律不齐而猝死。症状严重者发生“特发性肥大 性主动脉下狭窄”,安静时也会感到心悸、胸闷、气短;轻度活动后 可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眼前发黑,甚至晕厥。妊娠使心脏负担加 重,越到妊娠晚期症状越明显,甚至发生猝死。(2) 扩张型心肌病:体力活动时可感觉头晕、无力,甚至晕厥 和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