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治疗脾胃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 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 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g,改苍术为白术15g,继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进食觉香,食量仍少,大便软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腻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巩固疗效。
如果你有以上的症状,说明你就有可能是脾胃湿热,只要对症下药,很快就会调节好自己的身体,不过在饮食上也要特别注意,凡是有伤脾胃的食品都不能吃,要不然吃了治疗脾胃湿热的中成药也是无济于事。
小孩舌苔黄的应对方法
厚苔,指不能透过舌苔看到舌质。厚苔,多见于胃肠积滞,或所谓的“病邪入里”。
黄苔,多表明体内有热,淡黄为内热轻,深黄为内热重。
合而论之:
舌苔黄厚且干燥,多表明脾胃热盛,或胃肠积滞化热。出现这样的舌苔,患者多有明显的口干、口臭现象,情绪烦躁,并多伴有便秘。
舌苔黄厚且粘腻腻,多表明有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患者多伴有口苦、痰黄粘稠,小便黄,大便粘腻等症状。
怎样使黄厚苔变为正常舌苔?稳妥的办法是请中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作全面细致了解之后,再开具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方面,“龙胆泻肝丸”,可以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舌苔黄厚。 “二妙丸”或“四妙丸”,可以用于脾胃湿热引起的黄厚苔。“保和丸”可以用于胃肠积滞引起的黄厚苔。
如出现舌苔黄厚,时间不长,那么也可以自行恢复。应尽量保持饮食口味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以及油腻食物。多吃各种蔬菜。
上面的文章,我们了解到了小儿舌苔黄,首先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身体状况来选择相关的方法,给孩子进行治疗,特别是有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吃零食吃冰淇淋,这些都是会造成上火的原因。
治疗肠胃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葛根芩连片
主要功效: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适用病症:用于泄泻痢疾,身热烦渴,下痢臭秽;菌痢、肠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克,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重用葛根发表解肌,升发脾胃清阳,是为君药;黄芩、黄连清肠胃之热邪,是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并能调诸药,是为使药。诸药配合成方,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加味香连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牛黄解毒丸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
适用病症: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药性分析:方中牛黄味苦气凉,入肝、心经,功善清热凉心解毒,以之为主药。生石膏味辛能散,气大寒可清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苦寒沉降,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共为辅药。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味苦辛,入肺经,宣肺利咽,共为佐药。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之效。
脾胃湿热的鉴别方法
脾胃湿热的鉴别方法:导致脾胃出现湿热的症状主要是和人们长期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久而久之导致脾胃出现炎症,因此首先要提醒人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对脾胃湿热等症状起到预防的作用。
脾胃湿热的鉴别湿热证: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寒湿证:腕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苔薄白、脉沉紧、玄紧、濡缓。
脾胃湿热,应该清利湿热.配伍泻下剂意 见建议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腹胀大便不畅注意 调节自己的饮食 ,辅以泻下剂.口舌生疮应该清利湿热可用三仁汤加减治疗三仁汤治脾胃湿热薏仁30克杏仁15克白蔻仁10克(后下)竹叶10克甘草10克厚朴10克滑石15克木通15克半夏10克以上方为基础方,热重者加黄连黄苓,湿重者加藿香佩兰等等来治疗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的鉴别方法:经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大家对脾胃湿热的表现症状有所了解,并能为患有脾胃湿热病症的患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要注意少思虑,忧思伤脾,时间长还会有得抑郁症的倾向,所以这类人要多注意饭后运动,每餐后半小时可以去参见一些集体的运动,像是跳舞,打球类,健身房训练等可以多参加,这样可以让心情愉悦,身体健康。除此之外,脾胃不好的人也可以尝试喝随草记埤泰茶,埤泰茶以茶之形,发挥药之效,用科学的视角彰显茶的内涵和健康价值,通过严格的组方科学搭配,充分发挥古法炮制工艺以及高新精制工艺的不同优势,专门调理脾胃不和、脾胃虚弱等不适症状的。
清肠胃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黑矾50克、黑枣50克、核桃仁50克、栀子50克、当归50克、砂仁50克、厚朴50克、三棱50克、穿山甲50克、寸曲50克、麦芽50克、上甲50克、下甲50克、红花30克、海南沉10克、铁胆粉5克、蜂胶10克、蜂蜜100克、蜂蜡适量。
配法:将16味中药经提取有效成分后,放入加热融化后的蜂胶、蜂蜜、蜂蜡混合溶液中,调拌均匀,做成重100克的药饼备用。
用法:成人每次服用如花生米大小一粒,可增可减,最多不超过3粒,每日3次,小儿减量,空腹服用。或者将药饼烘干,粉碎成细面,装入0号胶囊,或者做成水丸,每次3粒,每天3次。
处方:虫草10克、黑矾50克、黑枣50克、核桃仁50克、栀子50克、当归50克、厚朴50克、三棱50克、穿山甲50克、上甲50克、下甲50克、红花30克、海南沉10克、铁胆粉5克、蜂胶10克、蜂蜜100克、蜂蜡适量。
配法:将16味中药经提取有效成分,精炼后加工成细面,放入加热融化后的蜂胶、蜂蜜、蜂蜡混合溶液中,调拌均匀,做成重100克的药饼备用。
用法:成人每次服用如花生米大小一粒,可增可减。或者将药饼烘干,粉碎成细面,装0号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一到三个疗程可以彻底治愈,
相信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一些工作繁忙,压力过大的中年人。建议大家隔一段时间就试着用中成药来清理一下肠胃,保证我们的肠胃功能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中成药来排毒,平时也要尽量抽出时间来调理我们的饮食。
治疗肠胃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治疗肠胃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葛根芩连片
主要功效: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适用病症:用于泄泻痢疾,身热烦渴,下痢臭秽;菌痢、肠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克,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重用葛根发表解肌,升发脾胃清阳,是为君药;黄芩、黄连清肠胃之热邪,是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并能调诸药,是为使药。诸药配合成方,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加味香连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牛黄解毒丸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
适用病症: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药性分析:方中牛黄味苦气凉,入肝、心经,功善清热凉心解毒,以之为主药。生石膏味辛能散,气大寒可清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苦寒沉降,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共为辅药。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味苦辛,入肺经,宣肺利咽,共为佐药。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之效。
去肠胃湿热的中药有哪些
苦参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其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
黄连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苦瓜
用于中暑发热,牙痛,泄泻,痢疾,便血。生食清暑泻火,解热除烦;熟食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
金钱草
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胆胀胁痛,石淋,热淋,小便涩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黄芩
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文中小编为大家推荐了3款去肠胃湿热的中成药,但是在这里小编也要提醒大家,湿热分为很多种,想要用药物达到去除湿热的效果,那么一定要听从医嘱,对症下药。
胃湿热怎么调理
正如上文所言,脾胃湿热的产生主要因为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因此,脾胃湿热的治疗也重在调理,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日常的饮食。另外,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兼以宣通肺气。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具体调理方法如下:
1、温胆汤
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
2、葛根芩连汤
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脾胃湿热可能因饮食伤脾,脾虚则湿蕴,主要应健脾、去湿。
3、相关中药
薏仁:性凉,入脾经、胃经,健脾,逐湿
芡实:性平,入脾经、肾经
白术:性湿,入脾经、肾经,健脾,燥湿
红豆:性平,入脾经、心经,健脾,利水这几样可以作为食疗经常吃,熬粥,煲汤,炖菜等,口服药粉也可,但要注意配伍,长期吃不要偏于某一样,配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
中成药:归脾丸,香砂养胃丸,加味藿香正气丸。脾胃弱,土生金,影响到心肺,所以要加强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排出湿气。脾胃湿热也可能引起皮肤湿疹,这种情况可以在肺俞、大椎等处敲梅花针、拔罐、刮痧等,帮助把湿气病气排出。
4、日常饮食
不宜食物
不可吃冷饮、生冷瓜果,油腻、烧烤类,酒助湿热要禁绝,鱼虾、花椒、辣椒、葱、姜、蒜是发物,尽量避免,鸡蛋、牛奶也生热,少吃。不要喝茶,哪怕是全发酵的,茶对脾胃伤害很大,古人对其评价很低。
建议食物
醪糟:健脾,利水肿
海带:泄热,利水
冬瓜:主要是解热,健脾,利尿
豆腐:清热,排毒这几样搭配很好。
红糖:性温,入肝经、脾经,逐湿
老冰糖:性平,入肺经、脾经,维族人以冰糖为健脾胃之药,单晶的无效。
白糖:会助湿热,不宜吃。
鸡内金:鸡胃能消化沙子,可见很强大,能补脾健胃。
粗粮:多吃粗粮,多吃面食,少吃电饭锅煮的米饭,湿气大。
小米:小米,入肾经兼入脾胃经,能除脾胃的湿热(熬粥喝对脾胃特别好,听一当过兵的说部队上因吃饭不规律多有胃病发生,喝小米粥就能治好。
小米,入肾经兼入脾胃经,能除脾胃的湿热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结语:调养身体一直都是我们在做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万病根治在于内调,尤其是脾胃湿热,其调理尤为重要。脾胃湿热给人们带来了众多困扰,且我们大都不明其因,想必通过这篇文章,很多人对脾胃湿热便不再陌生,但要做到上述良好的生活规律则需要我们不断的坚持。
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
1、苦瓜薏仁粥
做法
取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先将苦瓜洗净,剖开去瓤籽后切成小块,与其他食材共煮粥至烂熟,空腹食用。
功效
此方有清热利湿之功效。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热祛暑、养血滋肝、和脾补胃、明目解毒;薏仁有益胃健脾、除痹胜湿、清热排脓之功效;赤小豆健脾除湿;粳米益脾胃、除烦渴。但胃寒、脾虚无湿、大便燥结者和孕妇慎用。
2、竹笋西瓜皮鲤鱼汤
做法
鲤鱼1条(约750克),鲜竹笋500克,西瓜皮500克,眉豆60克,生姜、红枣各适量。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
功效
本食疗主治湿热等疾病。祛湿降浊,健脾利水。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小、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