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饮食治疗1型糖尿病,有一些患者有误解的地方,患者要知道控制饮食绝不是意味着尽量少吃,因为长期饥饿,热量不足可导致机体自身消耗,不仅会出现消瘦、抵抗力减弱,而且可加重糖尿病。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要遵照医嘱,合理安排每日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适当比例,订出自己较理想的食谱。

1型糖尿病人每天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尽量不吃零食,戒烟、忌酒。1型糖尿病病人及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病人,在饮食中还要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含胆固醇较高,应少吃或不吃,鸡蛋每日最多不超过两个。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

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粮帮助人们及时控制好血糖情况,是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最佳方法,此外在使用饮食治疗糖尿病之外,想要有效地控制血糖一定要做一些适量的运动,增强抗病能力。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其实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发病年龄和病因、症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例如,1型糖尿病多在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在25岁以后的任何年龄起病。胰岛B细胞破坏的程度和速度相差甚大,一般幼儿和儿童较重、较快,成人较慢,决定其临床特点不同。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倾向。患者多肥胖,起病较缓慢,病情较轻,不少病人可长期无代谢紊乱症状。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到底有什么区别?两者的发病机制是不一样的,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糖尿病主要是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3在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也是有区别的,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虽然都是糖尿病,但是病因的不同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我们要学会区别对待两者,分型治疗。当然,通过表现来判断两者可能是有区别的,重要的还是需要患者到医院接受一些详细的数据检测才能断定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3、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 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 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 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 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

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 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 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小儿糖尿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1.急性并发症

(1)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病人在发生感染、延误诊断、过食或中断胰岛素治疗时,均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如前述。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者,而忽略糖尿病症状时,容易被误诊为肺炎、哮喘或急腹症等应予以鉴别。

(2)低血糖:1型糖尿病病人用胰岛素治疗后发生低血糖多是由于胰岛素超过需要量,或未能在注射胰岛素后按时进餐,或运动前未及时加餐均可发生低血糖。低血糖时出现心悸出汗、饥饿、颤抖、头晕或意识障碍,甚至完全昏迷。低血糖抢救不及时可以引起死亡。低血糖昏迷反复发作可引起脑功能损伤,引起癫痫发作和智力减低。

(3)感染:糖尿病病人随时可以发生任何感染,每当感染后糖尿病迅速恶化。应及时诊断和治疗,严重感染时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如果此时只注意抢救休克而忽视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应予警惕。

(4)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儿童1型糖尿病发生高渗性昏迷很少。多数病人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患糖尿病时,可发生高渗性昏迷。非糖尿病病人由于治疗时输入葡萄糖液过多后,发生的高血糖高渗性昏迷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有时1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严重脱水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310mmol/kgH2O,而血和尿中酮体无明显增高亦无昏迷时,可以诊断为糖尿病高渗状态。

2.中期并发症 1型糖尿病代谢控制不好在病后1~2年内即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注射部位的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还可发生关节活动受限、骨质疏松、白内障、反复发生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等。

3.慢性并发症 微血管并发症在1型糖尿病病后十数年甚至数年后的晚期较常见。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以致盲。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致肾功能衰竭。如果加强糖尿病的控制,可以延缓或避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DCCT(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 trial)的研究证明全年每天平均血糖<8.3mmol/L(150mg/dl),HbAIc<7.5%时可以降低白蛋白尿的年发生率的 56%和减少视网膜病变发生的70%。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型和2型糖尿病病因因素如下:

(1)1型糖尿病病因

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体内的胰岛素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病因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1型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低于5μiu/ml(国际单位)以下时为1型糖尿病。

空腹胰岛素低于5μiu/ml(国际单位),空腹血糖超过6.8mmol/l(毫摩尔)以上诊断为1型糖尿病。

(一)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 这一类型包含了以前所称的iddm, i型或青少年发病糖尿病。有自身免疫参与,其证据包括:

①hla基因-dqa, dqb, dr位点的某些等位基因频率增高或减少出现②体液中存在针对胰岛b细胞的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65)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ia-2,ia-2β、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s)和胰岛素自身抗体③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病如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和addison病。b细胞破坏的程度和速度在不同个体差异很大,起病缓急不一,青少年起病者发病较急,症状明显,有酮症酸中毒(dka)倾向,且可以此为疾病的首发表现,检查可见b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的证据。成人者则发病较缓,症状隐匿,一些患者仅有轻度高血糖,在感染或其他应激情况下迅速恶化,发展为严重高血糖,甚者发生dka。另一些患者病情进展相对慢,可保留残存的b细胞功能,足以在多年内不发生dka,易被误认为2型糖尿病,这部分患者曾被称为“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lada)”。患者在病程中胰岛功能逐渐减退,最终需应用胰岛素治疗以控制代谢紊乱和维持生命,此时血浆c肽水平明显降低。这类患者很少肥胖,但肥胖的存在不能排除其可能性。

(二)特发性1型糖尿病 是在某些人种(如美国黑人和南亚印度人)所见的特殊类型。常有明显家族史,起病早,初发时可有酮症,需胰岛素治疗,在病程中胰岛b细胞功能不一定呈进行性减退,在起病后数月至数年期间不需胰岛素治疗,这些患者始终没有自身免疫反应的证据,各种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始终阴性。

得了1型糖尿病不要紧,关键要及时治疗。现在对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也有很多方法属于“滥竽充数”,这些方法不仅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伤害,还会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对此,北京糖尿病治疗中心权威专家向您推荐目前对1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渗透修复疗法。

1型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大家对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同时希望对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哪些糖尿病患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许多人谈糖尿病色变,就是因为一旦得了就难以逃脱终生打针的厄运。 其实许Ⅱ型糖尿病患者无需使用胰岛素治疗,但也有些患者是必须使用胰 岛素治疗的。以下几种情况需胰岛素治疗: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2型糖尿病 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胰岛素治疗:已经采用适当的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 并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但仍无效时;出现严重的感染或需手术时;出现急性并 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情况时。

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其实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发病年龄和病因、症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例如,1型糖尿病多在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在25岁以后的任何年龄起病。胰岛B细胞破坏的程度和速度相差甚大,一般幼儿和儿童较重、较快,成人较慢,决定其临床特点不同。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倾向。患者多肥胖,起病较缓慢,病情较轻,不少病人可长期无代谢紊乱症状。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到底有什么区别?两者的发病机制是不一样的,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糖尿病主要是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在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也是有区别的,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虽然都是糖尿病,但是病因的不同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我们要学会区别对待两者,分型治疗。当然,通过表现来判断两者可能是有区别的,重要的还是需要患者到医院接受一些详细的数据检测才能断定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

糖尿病人喝什么饮料不会影响血糖 糖尿病的病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小儿糖尿病会导致的并发症都有哪些

1、急性并发症

(1)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病人在发生感染、延误诊断、过食或中断胰岛素治疗时,均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如前述。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者,而忽略糖尿病症状时,容易被误诊为肺炎、哮喘或急腹症等应予以鉴别。

(2)低血糖:1型糖尿病病人用胰岛素治疗后发生低血糖多是由于胰岛素超过需要量,或未能在注射胰岛素后按时进餐,或运动前未及时加餐均可发生低血糖。低血糖时出现心悸出汗、饥饿、颤抖、头晕或意识障碍,甚至完全昏迷。低血糖抢救不及时可以引起死亡。低血糖昏迷反复发作可引起脑功能损伤,引起癫痫发作和智力减低。

(3)感染:糖尿病病人随时可以发生任何感染,每当感染后糖尿病迅速恶化。应及时诊断和治疗,严重感染时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如果此时只注意抢救休克而忽视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应予警惕。

(4)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儿童1型糖尿病发生高渗性昏迷很少。多数病人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患糖尿病时,可发生高渗性昏迷。非糖尿病病人由于治疗时输入葡萄糖液过多后,发生的高血糖高渗性昏迷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有时1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严重脱水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310mmol/kgH2O,而血和尿中酮体无明显增高亦无昏迷时,可以诊断为糖尿病高渗状态。

2、中期并发症:1型糖尿病代谢控制不好在病后1~2年内即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注射部位的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还可发生关节活动受限、骨质疏松、白内障、反复发生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等。

3、慢性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在1型糖尿病病后十数年甚至数年后的晚期较常见。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以致盲。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致肾功能衰竭。如果加强糖尿病的控制,可以延缓或避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小儿糖尿病会导致的并发症都有哪些呢?以上就是小辫子很对这一问题作出的详细介绍,希望那个对你。专家指出,目前小儿患有糖尿病的比率不断上升,小儿糖尿病治疗是需要综合考虑的,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应该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为什么这么可怕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不管哪一种糖尿病都需要我们值得重视,关键是并发症,如果是并发症任何医生都没有办法解决,但是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重视,采取最好的方案治疗他,除了1型糖尿病长期依赖药物外,2型糖尿病营养治疗是关键,均衡膳食、营养补充、适量运动,就可以避免并发症,一样长寿!2型糖尿病是可以通过营养治疗得到康复的!

相关推荐

儿童糖尿病如何分类

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期或青春期,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需用胰岛素治疗,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型糖尿病多表现为急性起病,酮症倾向,伴或不伴肥胖,有自身抗体,依赖胰岛素,可见于任何种族。病人可以很小发病,可因很严重的合并症而被发现,也可因查体偶然发现。 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类型。 ⑵2型糖尿病本多发于成年人或中老年人,由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儿童2型糖尿病多见于肥胖(有家族性肥胖史)、高脂饮食、长期久坐的青

糖尿病人能吃五花肉吗

五花肉很多人比较喜爱的选择,这类食物含有的蛋白质比较多,在对这样食物吃的时候,也要注意要适量的吃,不宜吃的太多,那糖尿病人能吃五花肉吗? 糖尿病人能吃五花肉吗: 还不要吃的好,因为糖尿病患者如果想吃五花肉,又要对糖尿病没影响,最多也只能吃三片解解馋而已。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症状,吃的肥腻稍一超量,机体代谢不掉多余的脂肪,反而会加重病情! 糖尿病病因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

1型糖尿病否遗传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生活。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也就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十七分之一。但如果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二十五分之一。如果妈妈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到一百分之一。然而,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应该如何进行选择

按年龄大小选药:糖尿病的发生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所以不同年龄层次所选择的药物也不同的,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物,如诺和龙。对于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被FDA批准用于儿童。 按糖尿病类型选药:如果我们患上了糖尿病疾病的话,需要根据我们的糖尿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

糖尿病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2型糖尿病 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 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

1型糖友易患皮疹

据报道,在童年时期患上1型糖尿病者,成年后更易患上皮疹。 为考察1型糖尿病与皮疹之间的关联,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他们选取了3000余名在1998~2011年间初次得到诊断的1型糖友,另从“台 湾地区健康保险计划”中随机选取了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一万余名未患1型糖尿病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与未患糖尿病的人群相比,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群中皮 疹的总体发病率要高出1.4倍。此外,到急诊室就诊或住院治疗次数越多的1型糖友,他们在后续期间内患上皮疹的风险会越高。

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现在很多人都有糖尿病的现象,对于糖尿病的病因很多人都捉摸不定,而且很多时候糖尿病的原因很多。因为每个人的糖尿病发生病因都不一样的。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糖尿病的原因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看下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

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

二型糖尿病人食谱

什么二型糖尿病 大家在生活中看到周围的人不舒服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引发的。那么大家一定不知道二型糖尿病了。这里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二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二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 二型糖尿病的病因 1.遗传因素

澄清糖尿病六大误区

误区一:糖尿病不一种严重的疾病。事实上,糖尿病最终致人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乳腺癌和艾滋病。 误区二:吃糖太多引发糖尿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因素,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吃糖太多简单地画等号。 误区三:肥胖引发糖尿病。体重指数(BMI)超过25只引发糖尿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之一。有很多体重超重的人身体完全健康,一些体重正常的人却得了糖尿病。 误区四: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饮食要异于常人。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