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厌食的手法
推拿治厌食的手法
1、推脾土
脾土穴位于拇指桡侧面。操作时,沿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连续100~300次。有健脾胃、进饮食、除湿热之功效。
2、清胃经
胃经穴位于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之间。操作时,沿赤白肉际,自腕横纹推向掌指横纹,100~500次。具有调胃、和胃、化积清热之功效,能治疗食少,腹胀,泄泻、呕吐胃痛等。
3、揉脾腧
脾腧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1.5寸。操作时,用拇指或中指点揉此穴10~50次。可调理脾气,治疗食积、痰饮等证。
4、揉胃腧
胃腧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操作时,用拇指或中指点揉此穴10~50次。可和胃降逆,治疗呃逆、呕吐、胃痛等。
5、运内八卦
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为半径,所形成的圆圈。运300~500次,能宽胸和胃,调理升降,对治疗咳嗽、厌食、腹胀有良效。
宝宝厌食推拿手法 脾运失健厌食推拿手法
治法:健脾助运,佐以消食和中。
推拿手法:补脾经,推虎口三关,揉外劳宫,摩腹,食窦,揉脐,脾俞,运内八卦。
方解:《诸病源候论》云:“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故补脾经,摩脾俞,推虎口三关,揉外劳宫,以补脾健中;摩腹,食窦,揉脐,运内八卦,以消食和中。
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指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从而使小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有治病功效的一种保健方法。如今小儿推拿其功效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肯定,成为一种时尚的小儿保健方法。如今的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
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
小儿厌食的推拿手法
一、基本的按摩手法:
将患儿的拇指屈曲,用拇指的罗纹面沿着患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指根方向直推100次。将患儿手心向上,用拇指指面或食、中两指指面自腕关节开始,沿患儿小臂向上的一面的外侧缘直推到肘关节共200次。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患儿的大鱼际100次。用大鱼际揉患儿肚脐上2--3指处10分钟。
二、推拿治疗法:
1、捏脊:捏脊3-5遍,当按捏至背部的脾俞穴和胃俞穴处时,稍用力向上提3次,然后配合按、揉脾俞和胃俞,分推上背部。
2、摩腹:手心贴脐中,左右来回按摩腹部约10分钟,肌肤有灼热感即可。
3、按揉脾俞:两手指分别按法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的脾俞穴,用指端点按,一按一松,连按21次。再用两手指指腹按揉脾俞穴3分钟。
三、乳食壅滞按摩手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面从患儿虎口开始,沿食指的靠近拇指一面直推到食指尖100次。用拇指或食中指指面从患儿肘关节内侧开始,沿小臂内侧,直推到腕关节300次。用手指顺时针抚摸腹部10分钟。
四、痰湿型按摩手法:
患儿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掌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用拇指指面作顺时针方向摩揉100次。用中指指端按揉患儿两锁骨内侧端之间的凹陷处30次。按揉时中指指端微屈,向下向里按揉,且要岁患儿的呼吸起落。
小儿推拿治厌食偏食
1、推脾经
父母一手将宝宝手握住,并将其拇指末节屈曲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或桡侧面着力,在屈曲的拇指上,由指尖向指根做向心性直推300~500次(也可旋推宝宝拇指末节罗纹面)。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廋、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
2、清大肠
父母以拇指罗纹面或桡侧面着力,从虎口推向食指端,300~500次。有清热通便之效,可治疗便秘。
3、运内八卦
父母以拇指或中指罗纹面着力,以宝宝掌心为圆心,沿从圆心到中指根的2/3为半径划的圆做顺时针运法,100~300次。有消腹胀,治疗食欲不振的效果。
4、揉板门
父母以拇指端或中指端着力,揉宝宝手掌大鱼际平面300~500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症状。
5、按揉足三里
父母以双手拇指端着力,按揉宝宝两侧的足三里穴100~300次。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6、摩腹
父母以手掌面或四手指罗纹面着力,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宝宝腹部5分钟。主要治疗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疳积、便秘等。
骨关节炎有哪些推拿方法
骨关节炎在临床上面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而且也是一种多发疾病,由于骨关节炎比较的难治,所以很多患者在治疗的时候,都会配合推拿治疗。下面我们具体的了解下骨关节炎的推拿治疗。
采用推拿配合针灸和中药熏蒸治疗骨性关节炎,取穴:鹤顶、内膝眼、犊鼻、阳陵泉、阴陵泉。施术部位:理疗、熏蒸以患膝部为主;推拿以患肢肾、肝、脾胃经脉为主;
操作:推拿用轻柔缓和的手法,弹拨研磨髌骨,摇膝屈伸,促进膝关节正常滑液分泌,达到膝关节力学平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熏蒸以自制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熏蒸患部,每次30MIN,10 次为1个疗程;针刺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10MIN 行针1 次,留针30MIN。
对照组:取穴针刺操作同治疗组。治疗组有效率94.2%,对照组有效率82.2%。有专家报道结合中药烫熨治疗骨关节炎患者62例,其推拿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推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和膝周之阿是穴,优良率为78.42%。
最后,小编要提醒大家,上面介绍给大家的骨关节炎的推拿治疗方法,大家不要盲目的自我使用,因为这些穴位的力度大家掌握不好反而会伤害身体健康。还是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正规的推拿。
小儿推拿治厌食的手法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厌食以1~6岁小儿最为多见,长期不愈者,可日渐消瘦发展成为疳证,影响生长发育,或导致体弱多病。专家表示,使用小儿推拿可治疗宝宝厌食症。小儿推拿具有消食导滞、和胃健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等作用。主要手法有:
1、推脾土
脾土穴位于拇指桡侧面。操作时,沿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连续100~300次。有健脾胃、进饮食、除湿热之功效。
2、清胃经
胃经穴位于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之间。操作时,沿赤白肉际,自腕横纹推向掌指横纹,100~500次。具有调胃、和胃、化积清热之功效,能治疗食少,腹胀,泄泻、呕吐胃痛等。
3、揉脾腧
脾腧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1.5寸。操作时,用拇指或中指点揉此穴10~50次。可调理脾气,治疗食积、痰饮等证。
4、揉胃腧
胃腧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操作时,用拇指或中指点揉此穴10~50次。可和胃降逆,治疗呃逆、呕吐、胃痛等。
5、运内八卦
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为半径,所形成的圆圈。运300~500次,能宽胸和胃,调理升降,对治疗咳嗽、厌食、腹胀有良效。
6、揉四横纹
为食、中、无名、小指掌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操作时,掐揉四横纹从食指纹至小指纹,每揉3~5次掐一次。具有化积消疳之功效,能治疗胃痛、腹痛、厌食、消瘦等。
推拿是一种既无痛苦,小儿又容易接受的方式。家里宝宝厌食的话,可以试试以上的推拿方法,让小儿的脾胃功能正常,从此远离厌食症。
小儿推拿注意什么 推按手法得当
因为儿童皮肉娇嫩,容易受到损伤,因此在推拿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宜的推拿介质,使用轻快柔和、平稳着实的手法,切忌粗暴。在具体的操作手法上应当根据小儿的体质以及病情的寒热虚实属性进行辨证论治,合适的选择补的操作手法或者是泻的操作手法进行推拿治疗。
推拿意外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有什么
一、晕厥的预防和处理办法
推拿时出现晕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过度紧张,对疼痛过于敏感,体质虚弱,或过饥过饱和疲劳的情况下;或推拿手法过重,或推拿时间过长造成的。因此对于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治疗前应做好思想工作,消除其对推拿的恐惧感;对体质虚弱和初次接受推拿的患者,治疗时手法不宜过重,被动运动类手法应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对空腹者,一般不宜做推拿治疗,必要时手法宜轻柔,注意使推拿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和安静等,防止晕厥现象的发生。
二、推拿出现疼痛加重的预防和处理办法
对于颈肩腰腿痛患者,若治疗时手法过重或第一次推拿治疗患者不适应,有时会出现疼痛加重的情况,一般1~3天后多能自行消除,亦可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处理,在操作时手法应尽量轻柔和缓,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三、推拿出现皮肤破损的预防和处理办法
粗蛮的小幅度急速而不均匀的擦法、粗暴的掐法、生硬的推法、过久的指揉法,均可导致皮肤损伤。医者在加强基本功训练,掌握正确的手法的同时,可加用油膏、滑石粉等推拿介质以保护皮肤。对皮肤的表面损伤,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一定要保持损伤部位的清洁,以防继发感染。
四、推拿出现皮下出血的预防和处理办法
推拿治疗时,由于手法过于猛烈,或手法过于生硬,或手法刺激量过大,使局部小血管损伤,破裂出血。对于一般性的皮下出血,首先是制动,局部可用轻快的摩法、揉法,以疏通气血,消散淤血,促进渗出液的吸收。若属血液病由于手法刺激后引起肌肉内或关节内出血者,应作局部或全身治疗。
五、推拿出现骨、关节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办法
骨、关节损伤包括骨折和脱位两大类。推拿临床上由于存在技术和认识方面的不同,同样也会造成医源性骨、关节损伤,常见原因有推拿手法过于粗暴,对于正常关节活动度认识不足,治疗时运动关节的手法掌握欠准确;由于对疾病或对疾病在某阶段的认识不足,即使是很轻的手法也会造成病理性骨折和医源性骨、关节损伤。出现骨折、脱位时要及时整复固定。对疑有骨折的患者,要注意明确诊断,对小儿和年老的患者做按压、屈伸、扳、摇等手法时,要注意手法不宜过重,做关节活动时,手法要由轻到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并密切注意患者耐受情况,以免造成骨、关节损伤。
儿童厌食偏食的推拿 胃阴不足厌食推拿手法
治法:养胃育阴,生津润燥。
推拿手法:清胃经,大肠,掐四横纹,运内八卦自坤经对至乾,推膊阳池,摩脾胃,胃俞,膏肓俞。
方解:清胃经,大肠,掐四横纹,推膊阳池,以清肠之热而存胃肠之阴;运内八卦自坤经兑至乾,乃土生金,金生水,而成金水相滋之功,以达养阴清热之治;摩脾俞,肾俞,胃俞,膏肓俞,乃养胃生津之法,具清而不滋,补而不碍脾运之效。
小儿厌食推拿手法图解 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推拿
主要症状: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食,大便中夹有未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脉无力。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
推拿手法:
补脾经:用拇指推拇指末节螺纹面100-500次,向指根方向推。
补大肠:用拇指推食指桡侧缘100-300次,从指尖直推向虎口。
补肾经:用拇指推小指指面末节螺纹面100-300次,向指尖方向推。
揉上马:用拇指揉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关节后陷中100-500次。
揉中脘:用拇指或中指揉脐上4寸的中脘穴100-300次。
摩腹:用手掌或四指指端摩腹部100-300次。
捏脊:先在背部,轻轻按揉,使肌肉放松,轻轻按揉,使肌肉放松,然后自尾椎骨端捏至大椎处,一般捏3-5遍。
按揉脾俞,胃俞:用拇指按揉第11,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脾俞,胃俞各50-100次。
按揉肾俞:用拇指按揉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肾俞穴50-100次。
小儿推拿治睡眠易惊
一、小儿推拿治睡眠易惊的方法
主要选穴:包含心经、肝经、总经、大横纹、小天心、内八卦、囟(xìn)门等。
1、捣小天心和总筋5分钟(四指屈曲,同时捣击小天心和总筋)。
2、分阴阳2分钟(分阴阳力度可大些,时间可缩短些)。
3、补肾5分钟,揉二马3分钟。
4、清天河水2分钟。
二、小儿推拿治睡眠易惊的注意事项
1、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小儿推拿时手法应轻柔,切忌手法过于生硬。
2、一定要对症治疗,先明确诊断,排除其他气质性病变后,再用小儿推拿治疗。
3、检查小儿是否缺钙。缺钙儿童易出现睡卧不宁,若有缺钙现象,应及时补钙。
推拿的禁忌有哪些
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湿疹,水火烫伤,皮肤溃疡,肿瘤,以及各种疮疡等症。此外,妇女经期,怀孕五个月以上的孕妇,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患者。某些久病过分虚弱的、素有严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龄体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1)诊断不明的急性脊髓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在未排除脊椎骨折时切忌推拿。出现脑脊髓症状时须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也是推拿禁忌症。
(2)各种骨折、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推拿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肿瘤扩散转移或炎症发展扩散。因此也属于推拿禁忌症。
(3)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或身体过于虚弱者,由于不承受强刺激,因此一般不宜接受推拿治疗。应该采取措施,及时抢救。
(4)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腹膜炎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者,禁忌推拿治疗。应考虑手术剖腹探查。
(5)有出血倾向或有血液病的患者,推拿可能引起局部皮下出血,故不宜推拿治疗。
(6)避免在有皮肤损伤的部位施手法。但在有褥疮的周围施轻手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使缺血性坏死的创面逐渐愈合。这是70年代在治疗外伤性截瘫患者时的意外发现。
(7)妊娠3个月以上的妇女的腹部、臀部、腰骶部,为了防止流产,不宜在这些部位施手法。
(8)精神病患者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推拿治疗。
成人厌食症怎么治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成人厌食症一般采用药物或者是针灸推拿治疗。
在中医看来,厌食症状是由于脾胃虚导致的积食,可服用中药调理,增强食欲,减轻厌食症状。针灸推拿也能够促进循环,增强消化功能,增强食欲,对于成人厌食症有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