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中风呢
如何检查中风呢
中风以后医生除了为病人检查身体外,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的检查。但具体作哪些项目,应当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经济状况进行选择。以下是临床常用的一些检查项目:
(l)脑CT扫描
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
(2)血糖、尿糖测定
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3)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变形规律的科学。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风的发生、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血液太粘稠了,脑循环就受到影响,不利于中风病的恢复。因此中风病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必要的。
(4)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根据临床观察,白细胞总数在10×109/L以下者预后较好,而在20×109/L以上者死亡率高。白细胞计数还有助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讲,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而缺血性中风的白细胞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中风的预测检查事项
种种中风先兆信号出现后,立即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血液的“粘,稠,浓,聚”有可能避免中风的发生。对易患中风者,应积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有效的控制血压,并长期观察血压情况,以便及时处理,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为明显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
2、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预防中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昏沉沉想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发生。
4、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等。
6调整饮食;体育锻炼。
预防中风要从幼年开始,因为在幼儿时期就有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到二十岁左右,就有1/3的人发生动脉硬化。其主要原因是在幼儿食物中的脂肪含量过高,和高糖饮食,糖转化为脂肪贮存在人体,导致肥胖。而高脂血症和肥胖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从幼年开始,适当控制高胆固醇及高糖食品的摄入,多吃蔬菜与水果,养成不偏食、不嗜食的饮食习惯,应积极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这些对中风疾病均能起到预防作用。
预防中风的复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患者本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需要做到:
1、加强日常生活的段炼,自己洗脸、梳头、刷牙、穿衣及吃饭等。平素自己要锻炼瘫痪肢体做多种活动,以便早日自理生活。
2、能活动者,每日坚持行走或做医疗体操、打太极拳等体育锻炼。
3、以清淡、低胆固醇的食物为宜,多吃豆类及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有高血糖和高血脂者,应积极治疗和控制病情。
4、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树立坚强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疾病,同时也要克服厌世和焦虑急躁的情绪。
5、克服不良的嗜好、习惯,一定要戒烟、酒。
中风病人应做哪些检查
(l)脑CT扫描
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
(2)血糖、尿糖测定
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 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3)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变形规律的科学。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风的发生、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血液太粘稠了,脑循环就受到影响,不利于中风病的恢复。因此中风病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必要的。
(4)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根据临床观察,白细胞总数在10×109/ L以下者预后较好,而在20×109/ L以上者死亡率高。白细胞计数还有助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讲,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而缺血性中风的白细胞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5)嗜酸细胞计数
随着病情的不同,嗜酸细胞数目也不同。病情越重,嗜酸细胞越少;病情好转,嗜酸细胞数目则逐渐恢复。如果嗜酸细胞逐渐减少且经过1~2周仍不恢复,往往预后不良。
(6)磁共振MRI
与CT相比,MRI无 X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其缺点,一是价格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高;二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粮难接受长达4O分钟的头部扫描。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MRI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并非首选的检查项目。
(7)腰穿脑脊液检查
腰穿检查脑脊液对于明确中风的性质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更先进的检查手段如CT、MRI等的应用,脑脊液检查就不再成为中风的必要诊断手段了。
(8)血脂
与中风有关的血脂主要是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等。虽然还不能断定血脂与中风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但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之一,故应常规进行检查。
(9)脑超声波
脑超声波(A超)的最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
(10)脑血流图
脑血流图简称REG。对判断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病的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脑电图
脑电图的动态改变对中风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如果脑电图变化呈进行性加重,常提示预后不良,反之则预后较好。
(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对缺血性血管病、动脉瘤、动一静脉畸形、烟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虽然是一种有创性检查,但在直观显示血管结构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介人性治疗,估计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DSA会更加普及。
(13)其他辅助检查
除上述检查外,皮层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的水平、激素的水平(如T3、T4)等,对中风也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而患中风病的老年人还应检查心脏、肾脏的功能等。
脑中风需要做哪些检查
1、脑CT扫描: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
2、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风的发生、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因此中风病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必要的。
3、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白细胞计数还有助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讲,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而缺血性中风的白细胞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4、血糖、尿糖测定: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5、脑超声波:脑超声波(A超)的最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
6、其他辅助检查:除上述检查外,皮层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 、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的 水平、激素的水平(如T3、T4)等,对中风也有不同 程度的参考价值。而患中风病的老年人还应检查心脏、肾脏的功能等。
检查中风的方法有哪些
头部CT
行头部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颅内可能引起TIA样表现的其他结构性病变的性质,如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巨动脉瘤、血管畸形、脑内小的出血灶等。
头部核磁共振
头部核磁共振在发现脑内缺血性病变的灵敏性方面比头部CT明显高,特别是在发现脑干缺血性病变时更佳。
头部SPECT及PET检查
SPECT 是用影像重建的基本原理,利用放射性示踪剂的生物过程,放射性示踪剂注入血液循环后,按脑血流和脑代谢情况进行分布,并以CT技术进行断层显影和重建,而达到了解脑血流和脑代谢之目的,SPECT在TIA中发现脑血流量减低区的时相上较头部CT及MRI发现得早;PET是利用CT技术和弥散性放射性核素测定局部脑血流量和局部脑代谢率的方法。
动脉血管造影
为小中风患者脑血管造影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的技术为经股动脉穿刺血管造影。小中风患者的脑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较大的动脉血管壁及管腔内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损害,如溃疡性斑块、管腔狭窄、完全性闭塞。动脉造影的阳性率为40%~87%,以颈动脉颅外段及椎动脉为主。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与动脉血管造影相比,显然无论从灵敏度还是特异度来说均较后者差。但其非创伤性、可重复性和简单易行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而且当与多普勒技术联合运用时,则可大大提高脑血管检查的可靠性。
以上介绍的是中风患者的检查方法,专家说在做以上检查时,一定要去专业正规的医院,这样才能保证检查的准确率,一旦被检查出中风先兆时,要及时进行治疗,切不要拖延治疗时间,以免给健康带来更大的隐患。
脑中风做什么检查
1、腰穿脑脊液检查
腰穿检查脑脊液对于明确中风的性质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更先进的检查手段如CT、MRI等的应用,脑脊液检查就不再成为中风的必要诊断手段了。
2、血脂
与中风有关的血脂主要是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等。虽然还不能断定血脂与中风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但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之一,故应常规进行检查。
3、脑超声波
脑超声波(A超)的最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脑中风前兆。
4、脑血流图
脑血流图简称REG。对判断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病的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风后需做哪些检查
1.脑脊液检查 由于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中风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由于血液可自脑实质破入到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而呈血性脑脊液。所以脑脊液多数呈血性或黄色,少数脑脊液清亮,因此,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中风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中风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临床疑诊中风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l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中风。
2.MRI检查 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中风,区别陈旧性中风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并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①超急性期(0~2h):血肿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②急性期(2~48h):为T1等信号、T2低信号;③亚急性期(3天~3周):T1、T2均呈高信号;④慢性期(>3周):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4.心电图检查 脑血管病患者因为脑-心综合征或心脏本身就有疾病,可有心脏功能和血管功能的改变:①传导阻滞:如P-R间期延长,结性心律或房室分离。②心律失常: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③缺血性改变:S-T段延长、下降,T波改变。④假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等。
5.动态血压检测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1周内血压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参照值,也高于发病前的血压水平,提示高血压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血压波动以及低血压状态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血压波动既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也可以作为高血压的后果。无论短期或长期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其靶器官如大脑的损害严重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均显著增高。血压波动常与血压升高伴存,出现血压骤降或骤升,此时患者往往伴有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晕厥、胸闷、心慌等。
6.经颅多普勒(TCD) 有助判断颅内高压和脑死亡。当血肿>25ml,TCD显示颅内血流动力学不对称改变,表示颅内压力不对称,搏动指数较平均血流速度更能反映颅内压力的不对称性。
肠镜检查怎么做 检查中
1、喝泻药。肠镜检查前一天晚上或检查前4-6小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泻药,每10-15分钟喝250毫升,喝到直至大便呈透明水样,无固体时方可。
2、麻醉准备。做无痛肠镜的患者检查时需静脉麻醉,所以麻醉前4小时前不能吃喝。
3、肠镜检查开始,患者朝左侧躺下,露出屁股,双腿蜷缩于腹部。做无痛肠镜者开始进行静脉麻醉。
4、医生检查直肠肛门,做好润滑,到达回盲部后开始退镜观察,直至检查完成。
5、肠镜检查时长一般为20分钟,做无痛肠镜者需麻醉和苏醒的时间因人而异。
关于脑中风体格检查
脑中风的诊断需要一些检查方法,只有通过一些检查才能够对脑中风进行准确的诊断,脑中风的诊断与检查方法是密不可分的,脑中风的检查方法也是有很多种,对脑中风的诊断都比较的有效过,大家还需要都详细的了解一下,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诊断方法。
脑中风的检查。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是很高的,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那种分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通过CT检查可以正确的鉴别判断脑中风的病情等实际情况,只是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天的时间才可以有效的检查出来。这点大家在选择脑中风的诊 断方法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风的发生、预后都有密切关系。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白细胞计数还有助 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讲,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而缺血性中风的白细胞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中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CT扫描、核磁共振、颈动脉彩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血管造影、血象、血液生化
1.脑脊液检查。
2.头颅CT检查。
3.脑血管造影。
4.脑部B超检查。
5.脑电图。
中风预测的常规检测项目主要为测血压、心电图、眼底检查、测血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血液流变检测。特殊检测项目包括脑血流图、超声多普勒等。
中风病人应做哪些检查
中风以后医生除了为病人检查身体外,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的检查。但具体作哪些项目,应当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经济状况进行选择。以下是临床常用的一些检查项目:
(l)脑CT扫描
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
(2)血糖、尿糖测定
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 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3)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变形规律的科学。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风的发生、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血液太粘稠了,脑循环就受到影响,不利于中风病的恢复。因此中风病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必要的。
(4)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根据临床观察,白细胞总数在10×109/ L以下者预后较好,而在20×109/ L以上者死亡率高。白细胞计数还有助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讲,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而缺血性中风的白细胞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5)嗜酸细胞计数
随着病情的不同,嗜酸细胞数目也不同。病情越重,嗜酸细胞越少;病情好转,嗜酸细胞数目则逐渐恢复。如果嗜酸细胞逐渐减少且经过1~2周仍不恢复,往往预后不良。
(6)磁共振MRI
与CT相比,MRI无 X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其缺点,一是价格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高;二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粮难接受长达4O分钟的头部扫描。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MRI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并非首选的检查项目。
(7)腰穿脑脊液检查
腰穿检查脑脊液对于明确中风的性质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更先进的检查手段如CT、MRI等的应用,脑脊液检查就不再成为中风的必要诊断手段了。
(8)血脂
与中风有关的血脂主要是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等。虽然还不能断定血脂与中风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但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之一,故应常规进行检查。
(9)脑超声波
脑超声波(A超)的最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
(10)脑血流图
脑血流图简称REG。对判断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病的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脑电图
脑电图的动态改变对中风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如果脑电图变化呈进行性加重,常提示预后不良,反之则预后较好。
(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对缺血性血管病、动脉瘤、动一静脉畸形、烟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虽然是一种有创性检查,但在直观显示血管结构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介人性治疗,估计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DSA会更加普及。
(13)其他辅助检查
除上述检查外,皮层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的水平、激素的水平(如T3、T4)等,对中风也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而患中风病的老年人还应检查心脏、肾脏的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