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行肾活检有何作用
肾小球肾炎行肾活检有何作用
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简称肾活检),就是医生在B超或X线透视指引下将穿刺针在局部麻醉下从病人背后的肾区刺入肾脏,并取出一小块肾脏活组织,然后制成切片,利用显微镜或电镜放大观察,同时用特殊的方法即免疫荧光法观察免疫球蛋白的沉着部位、多少及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
由于肾小球肾炎的种类繁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且部分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与肾脏的组织学改变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为了明确疾病的病因病理,进一步确诊患者所患的具体病种,这时就需要做肾穿刺活检术。对于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来讲,进行肾活检对探讨其临床与病理联系、决定治疗方案、如何遣方用药及肾小球肾炎的预后评估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拿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例,其预后的好坏与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关系十分密切。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一般预后良好,但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及膜性增生性肾炎预后差,大部分患者在几年内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还伴有其他疾患者预后更不好。膜性肾病这个病理类型的患者其病情进展缓慢,一般在4~5年内不会出现肾功能不全。局灶节断性肾小球硬化预后较差。
病毒性肝炎有什么并发症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标志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等组织中找到,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及电镜检查,发现关节滑膜上有HBV颗粒,血清HBsAg持续阳性的膜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活检肾小球组织中曾发现有HBcAg沉积,本院对18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作肾穿刺检查,发现肾内有HBcAg沉积者33例(18.3%),并发结节性多动脉炎者的病变血管壁上可见HBcAg,IgG,IgM,C3等组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
如果明确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全名: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这是一种预后良好,可以自愈的疾病,不需要担心。问题在于你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是否可以明确,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有种链球菌感染后形成大量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引起的疾病,所以其临床表现非常有特点,一是有明确的链球菌感染病史,同时感染后到出现肾炎症状(浮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有一个潜伏期(2周左右),血液检查会发现低补体血症、链球菌抗体(ASO)明显升高、血沉明显升高等。
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诊断不能单纯从病程的长短进行区分,很多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平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在感冒发烧后就会出现症状,这时鉴别急性和慢性的关键是看感染后到出现症状是否存在明确的潜伏期,如果感染发烧后2~3天就出现的肾炎症状,则为慢性肾炎急性加重,如果感冒发烧后10~14天出现肾炎症状则应考虑为急性肾炎。有时不能明确则需要进行肾穿病理活检来进行鉴别。
肾小球肾炎分类有哪些
1.病因分类
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血管炎等)引起,是全身性疾病的肾脏受累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在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后,考虑原发于肾脏的肾炎。
2.临床分类
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急进性肾炎综合征、隐匿性肾炎(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一般所称肾小球肾炎如不加说明常指原发性慢性肾炎。
(1)急性肾炎综合征 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的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可伴有肾功能下降。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常见如急性感染后肾炎,典型的急性肾炎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此外其他细菌和病原微生物菌如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都可导致;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时或病程中的某个阶段;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过敏性紫癜、血管炎等。
(2)慢性肾炎综合征 可见于任何年龄,尤以青壮年男性青年发病率高。是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此病常见,但是症状和肾病进展存在个体差异性,表现多样化。总的来说,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后期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压升高等,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出现慢性肾衰竭。肾穿刺活检肾脏病理类型是决定肾功能进展快慢的重要因素。
(3)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在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基础上短期内出现了尿量减少或者无尿,肾功能急剧下降。病情危重,且预后差,一般要求及时肾活检尽早诊治。
(4)隐匿性肾炎 缺乏泌尿系统局部症状,也无全身症状,一般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筛查时发现血尿(和/或蛋白尿),不合并水肿、高血压等。
3.病理分类
依据肾穿刺活检,慢性肾炎病理可以分为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③膜性肾病;④系膜毛细血管肾小球肾炎;⑤硬化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病理改变特征为肾小球内新月体形成,又称为新月体性肾炎。除大多数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经治疗可恢复和缓解,其他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表现的肾小球肾炎在治疗方案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不符合典型急性肾炎的肾小球肾炎应及时进行肾活检明确诊断。
怎么区分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呢
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可以有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呈缓慢进行性病程。尿常规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沉渣镜检可见到红细胞,大多数患者有程度不等的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慢性肾炎临床表现相似,但其病理类型以及病变轻重不一。根据大部分肾小球的主要病变,分为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大多数慢性肾炎患者病因不清。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迁延不愈,病程在1年以上可转入慢性肾炎。但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一般是由于免疫机制长期作用及长期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血管改变、系膜功能变化所引起。
以前一般认为急性肾小球肾炎若蛋白尿及镜下血尿持续6个月至1年以上即已转入慢性,近年来肾活检及临床资料发现,急性肾炎后尿异常及肾活检组织活动性表现在2~3年随访中逐渐消失。因此不应单以时间为界来判断区分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根据随访资料发现,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消失时肾脏中仍可有残留病变,但有时有肾小球纤维化,有时患者尿常规检查中仍发现有蛋白及红细胞,而活组织检查发现肾脏中弥漫性炎症性病变已基本消失,仅有灶性病变残留,即所谓“有缺损的愈合”。有些患者随着随访时间增长,活检中发现纤维化的肾小球有增多趋势。遇有上述情况时宜继续随访观察,注意有无发展成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能性。
慢性肾炎的患者亦有急性发作倾向,每在疾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突然恶性刺激,在短期内(3~5天甚至1~2天)病情急骤恶化,这时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肉眼血尿、管型增加。明显水肿和高血压,以及肾功能恶化。经适当的处理,病情可以缓解,基本上恢复到原来水平,亦可能因此导致疾病进展,进入尿毒症期。
虽然都是肾炎,但是因为他们总引起的具体症状会有所差别,加上对肾的损害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治疗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先区分是哪一种肾炎引起的,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已较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治疗,尽量减小对肾脏所造成的伤害。
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的区别有哪些
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诊断,不能单纯从病程的长短进行区分,很多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平时没有任何症状,但在感冒发烧后就会出现症状,这时鉴别急性和慢性的关键是看感染后到出现症状是否存在明确的潜伏期,如果感染发烧后2~3天就出现的肾炎症状,则为慢性肾炎急性加重,如果感冒发烧后10~14天出现肾炎症状则应考虑为急性肾炎。有时症状不够明确,则需要进行肾穿病理活检来进行鉴别。
如果明确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全名: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这是一种预后良好可以自愈的疾病,不需要担心。问题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是否可以明确,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有种链球菌感染后形成大量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引起的疾病,所以,其临床表现非常有特点,一是有明确的链球菌感染病史,同时感染后到出现肾炎症状(浮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有一个潜伏期(2周左右),血液检查会发现低补体血症、链球菌抗体明显升高、血沉明显升高等。
人们都知道急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病,而肾病的出现则说明人们的肾脏功能遭到破坏,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很多的患者在初期并不在意认为过一段是就会自愈,不料没有自愈反而加重了疾病的发展,延误了最佳治疗的时间。专家建议及早去正规医院接受专业诊断,并进行科学治疗,以便早日恢复健康,重获幸福生活。
h型高血压的症状
在高血压中,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就是H型高血压。提出h型高血压这一概念对我国高血压防治有重要意义,因为我国高血压大部分为h型高血压。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h型高血压有哪些症状。
一、轻症h型高血压:尿检、肾活检显示肾小球会有轻微病变症状,如果要治疗可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改善症状;如果尿检异常明显,肾活检显示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系膜增生伴有节段性坏死、新月体形成及局灶性肾小球硬化。
二、重型h型高血压:常见症状是伴急性肾炎综合征或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活检显示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新月体性肾炎,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时
三、另外,h型高血压的症状还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尿蛋白>2g/24h),或表现为无症状血尿。前者可以用糖皮质激素,加用细胞毒药物治疗,而后这可用雷公藤制剂治疗。
四、h型高血压患者还可呈肾病综合整,尿中红细胞不多,肾功能稳定或肾活检显示膜型狼疮性肾炎,严重时肾活检显示肾小球增生明显或发生病理类型转变。
肾穿刺怎么回事
肾穿刺肾穿刺即肾活检,也称肾穿刺活检术。由于肾脏疾病的种类繁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许多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肾脏的组织学改变并不完全一致。比如,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可以呈现为微小病变、轻微病变、轻度系膜增生、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硬化等多种改变,其治疗方案及病情的发展结果也差别极大。
适应症
⑴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病,肾病综合征,全身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性、糖尿病、过敏性紫癜、尿酸性肾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⑵原因不明的持续性无症状蛋白尿和血尿,以及病因不明的高血压。
⑶急性肾小管及间质性病变。不典型的慢性肾盂肾炎,特别是与慢性肾炎鉴别有困难时,需要做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⑷原因不明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困难时,或慢性肾脏病的原因不明,病情突然加重者,做肾活检可从帮助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⑸肾脏移植后,肾活检可帮助诊断排斥反应或者药物如环孢素A毒性反应,指导调整治疗。
⑹连续穿刺可以帮助了解肾脏疾病的发展过程,观察药物治疗的反应和估计病人的预后。肾穿刺活检有利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探讨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也是提高肾脏病临床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上就是肾穿刺的一些简单介绍,有些还不懂的人可以看一看上文的内容,平时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下肾穿刺方面的知识来帮助自己,肾是一个人重要的器官,所以肾功能出现障碍我们不能轻视。希望以上的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儿童肾穿刺安全性
肾穿刺活检安全、准确
肾穿刺活检全称为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法,是肾脏疾病病理诊断的唯一方法。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开放穿刺肾活组织检查法:一是经皮肤穿刺肾活体组织检查法;后一种方法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即应用肾穿刺针刺入人体的肾组织,取出少量肾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
肾穿刺活检在国内外早已被普遍采用,它是诊断弥漫性肾脏疾病的重要方法,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虽然肾穿刺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但对肾脏损伤很小,正常人体有200多万个肾小球,而每次肾活检只取20个左右肾小球进行病理分析。而且肾脏具有良好的贮备和修复能力,一般只有40%的肾单位在进行工作。所以患者或家长应当排除顾虑。
另外,肾穿刺一般在静脉肾脏造影X线屏直视下,或者B超导向定位下进行,所以比较安全、准确。
肾穿刺可帮助明确诊断
有些家长会质疑,为何一定要穿刺,作用何在?具体地说,肾穿刺活检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帮助明确诊断。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诊断较复杂,同一临床表现可来自不同病理类型,同一病理类型又可呈多种临床表现,相互间缺乏固定规律。能进行正确的病理诊断非常有意义。其次是用来帮助制定治疗方案。如临床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其病理上可有多种类型、不同病理改变的肾炎,在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上均不相同。如不进行肾穿刺检查,也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拟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另外,肾穿刺检查可直观地发现肾小球变化情况,提示预后,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肾脏畸形、肾肿瘤等不宜肾穿刺
肾穿刺活检也有禁忌症。凡有肾脏畸形(先天性多囊肾、孤立肾、对侧肾发育不良、肾动脉狭窄等)、肾肿瘤、肾囊肿、肾内感染(含肾结核或肾周围脓肿)、出血性疾病、恶性高血压、尿毒症、抗凝治疗期间、大量腹水等情况下,均不宜进行肾穿刺。
许多家长担心因为穿刺引发并发症。肾穿刺活检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血尿:镜下血尿几乎每例皆有,一般常在1~2日内自行消失。肉眼血尿发生率2%~12%,约持续1~3日即可转为镜下血尿,不需特殊处理,仅延长卧床即可。其他较为少见的并发症有:肾周围血肿、感染、动静脉瘘等。但随着穿刺针及穿刺方法的不断改进,穿刺成功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并发症也逐渐减少。
总之,只要掌握好适应证,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定位准确,操作熟练,儿童肾穿刺活检还是安全可靠的。
哪些患儿要做肾穿刺
一般医生会在严格掌握和了解病情之后,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的要求来决定的。主要适应证有:
1.虑为遗传性肾炎。
2.明原因而持续的蛋白尿。
3.移植术后等。这些均为肾活检指征。
3.明原因的血尿,排除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4.功能不全者,尤其急性起病,疑为急进性肾炎时,应及早进行肾穿刺活检。
5.虑为弥漫性病变,如各型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引起的肾脏损害。
病毒性肝炎会引发什么疾病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标志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等组织中找到,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及电镜检查,发现关节滑膜上有HBV颗粒,血清HBsAg持续阳性的膜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活检肾小球组织中曾发现有HBcAg沉积,本院对18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作肾穿刺检查,发现肾内有HBcAg沉积者33例(18.3%),并发结节性多动脉炎者的病变血管壁上可见 HBcAg,IgG,IgM,C3等组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依据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但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中亦可能骑着很重要的作用。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一般参照中国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1992年6月在安徽太平会议上的修订方案。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依据如下:
①起病缓慢,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随着病情发展可有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出现。
②可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及管型尿等表现中的一项(如血尿或蛋白尿)或数项。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可伴有肾病综合征和重度高血压。
③病程中可有肾炎发作,常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诱发,发作时有时类似急性肾炎之表现。有些病例出现病情加重。
④肾活检病理类型有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炎、硬化性肾炎等。
符合上述第①、②项,伴或不伴有第③项。,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疾病即可临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同时具有第④项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