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及产褥期要警惕静脉炎
妊娠及产褥期要警惕静脉炎
妊娠及产褥期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这与妊娠及产褥期妇女身体特有的生理变化有关。妊娠期机体一些凝血因子增加,活性增强,血小板功能亢进,而抗凝及纤溶活性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血管,影响下肢静脉血返流,导致血流淤滞。以上因素共同构成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在此基础上如出现某些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产褥感染,产褥期长期卧床,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诱因。因为在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胎盘早剥、产时产后出血或分娩时有宫腔操作史等病理情况下,可引起局部血管痉挛、管腔狭窄、管壁损伤及缺血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而促进血凝。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厌氧菌感染产生肝素酶降解肝素,使局部血呈高凝状态。剖宫产术后或正常产后长期卧床可造成下肢静脉血流回流缓慢。手术、感染常致静脉壁损伤。产后摄入量不足,血液相对粘稠。
以上不良因素均可使下肢发生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一但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可出现如下症状:患肢疼痛、肿胀、压痛、皮肤颜色异常,栓塞部位可触及压痛索状物。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抗凝、溶栓及支持疗法。减少血栓性静脉炎对孕产妇的危害关键在于预防,多项预防措施有以下方面:
1、 孕期定期产前检查,尽早诊治发病诱因,减少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发生。
2、 对有妊娠期或产褥期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者,在医生指导下接受阿司匹林、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使血液正常流动。
3、 有手术史者要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 产后及术后督促产妇尽早活动,以减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孕5个月妈妈的情绪变化与建议
1、适当控制体重增长:一般来说,整个孕期增加9-20公斤是比较合适的。研究显示:孕妇如果体重增加超过15千克,那么巨大儿发生率为7.46%,极易造成难产,剖宫产的风险是正常的3倍。肥胖的孕妇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糖尿病,还会导致消化不良及胃病。
2、关注宫高的变化:宫高是指从下腹耻骨联合上沿至子宫底间的长度,从现在开始您每周的宫高都应增加1厘米,若持续2周没有变化就应请医生做检查。从孕20周起,测量子宫高和腹围是每次孕检必须要做的项目。
3、警惕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孕20周是监测血压的关键期,如果在孕20周前,准妈妈出现高血压,多考虑是原发性高血压;如果孕20周以前血压正常,孕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就要警惕是否并发了妊娠高血压,也就是妊高征。所以,您要坚持定期孕检,关注妊高症的种种迹象,积极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很有必要。
4、孕期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是皮肤下肿胀的紫色的有硬结的网络,通常出现在腿肚上或大腿上。这些肿胀的静脉若受伤会破裂和流血,因此要温柔地对待它。
5、孕期痔疮:孕妇是痔疮的高发人群,孕期患痔疮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平时在孕期日常饮食中,注意多吃含纤维的食物,提高肠胃消化能力,便可以减少痔疮发病的可能性。
孕产妇养生 时刻警惕静脉血栓
我们中国的孕产妇坐月子,常常都是躺在床上不能下床活动,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健康的,这样很容易染上“静脉血栓”,那么该如何孕妇静脉血栓呢?下面小编给孕妇朋友推荐一些预防高招,并且告诉孕产妇日常保健需要注意的事项,赶快看看吧。
孕产妇养生 时刻警惕静脉血栓
中国人“坐月子”的传统方式是1个月不下床,即使是在大力倡导孕产期保健的今天,仍然有许多老年人要求产妇卧床休息,更有甚者在怀孕期间就开始卧床,殊不知这恰恰是孕育“静脉血栓”的温床。
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管腔内非正常的凝结,堵塞了静脉管腔,从而阻碍血液回流。大多数人对静脉血栓比较陌生,因为它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是欧美国家的一半左右。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如果脱落,随静脉血流回流到心脏后,再到达肺动脉即可造成致死性的肺栓塞。
因此必须高度警惕,提前防范。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孕产妇在孕期、产时和产后较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下肢疼痛、触痛、肿胀,皮肤苍白,一旦形成就要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并需要血管外科医生的帮助,进行溶栓、抗凝,甚至手术治疗。
血栓发生早知道
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随栓塞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均为栓塞部位远端的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
下肢静脉血栓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患者可出现下肢浅表静脉肿胀、疼痛,站立时症状加重。
病变的静脉变硬并且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局部皮肤发纽。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患侧可出现下肢肿胀,皮温升高。有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重症者肝功能衰竭。
大多数肺栓塞由下肢DVT引起,但有些患者首先可表现为肺栓塞。肺栓塞具有多种表现,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压迫感、咳嗽。另外可表现为心动过速、咯血、发热、发绀等。当肺循环阻塞达50%以上时,可发生低血压、晕厥、心功能衰竭等症状。若肺动脉阻塞范围过大,可导致患者突然死亡。
血栓为何偏爱产妇
这与妊娠及产褥期妇女身体特有的生理变化有关。孕期凝血、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改变为日后胎盘的剥离创造了预防性止血的保护条件,同时也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较非孕妇女显著增加。血栓形成是凝血、抗凝及纤溶间平衡失调所致。纤溶系统能降解已形成的纤维蛋白(血栓的主要成分),及时溶解血栓,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1、高凝状态
妊娠期机体一些凝血因子增加,活性且增强,血小板功能增强,血液呈高凝状态。而抗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下降,一旦有血管损伤、出血,则很容易凝固、止血。
2、血流淤带、血管损伤
妊娠期随着胎儿的长大、子宫对盆腔血管,对下腔静脉、髂静脉的压迫逐渐加重.使血液的流速减慢、静脉血流不畅,影响下肢静脉血反流,导致血液郁积,极易形成血栓。同时血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肝中的代谢和被抑制因子的中和、灭活也受到影响。分娩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3、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
如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胎盘早剥,产时或产后出血及分娩时有宫腔操作史等,可引起局部血管痉挛、管腔狭窄、管壁损伤及缺血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而促进血凝。近年来饮食结构中脂肪类的食物增加,肥胖症、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不知不觉地增加了。
4、剖宫产或正常产后长期卧床
现在要求做剖宫产的人越来越多,手术、感染均可导致静脉壁损伤,使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产后长期卧床则加速了这一疾病的发生。
预防血栓关键在运动
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除生理性血液为高凝状态、血流淤滞和血管受压等因素外.还与孕产妇活动减少有关,尤其是产后第1周内.产妇基本以卧床为主,而此时恰恰是产后静脉血栓的多发期。
因此,应鼓励孕产妇适当运动。产后早下床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的有效办法。手术、产后的患者也应尽早在床上翻身、做主动伸屈肢体等运动。
1、孕期定期做产前检查 尽早诊治发病诱因,减少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发生。
2、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对有妊娠期或产褥期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使血液正常流动。
3、没有医学指征不要做剖宫产 尽量自然分娩, 避免创伤,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有手术史者要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要摈弃传统的陋习,产后早下床 正常分娩后,经适当休息就可以下床活动了;即使是刮宫产的产妇,在手术后一天甚至当天,也可以下床活动,不会影响伤口的愈合。除非有明确的医学原因必须卧床外.孕妇也要适当运动。
孕产妇是一组特殊的人群,孕产期对妇女一生的健康有重要影响,是妇女保健的重点。饮食要多种多样,荤素兼备,富于营养和易于消化。产后及早运动,不仅对体力恢复和器官复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帮助产妇恢复健美的体形,但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运动。产后6-8周应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产后检查,以便了解全身和盆腔器官是否恢复到孕前状态。
妊娠合并心脏病常见并发症
1.心力衰竭:最容易发生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褥早期。掌握早期心力衰竭特点:
①轻微活动后即出现胸闷、心悸、气短。
②休息时心率每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钟超过110次,呼吸每分钟超过20次。
③夜间常因胸闷而坐起呼吸,或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
④肺底部出现少量持续性湿啰音,咳嗽后不消失。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若不及时控制,可诱发心力衰竭。
3.静脉栓塞和肺栓塞:妊娠时血液呈高凝状态。心脏病伴静脉压增高及静脉淤滞,有时可发生深部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诱发肺栓塞,是孕产妇重要死因。
妊娠合并肝炎患者选择阴道分娩方式为宜
妊娠合并肝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该疾病可使妊娠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症状加重,还容易引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危害着母婴健康。因此,女性朋友在妊娠期对该疾病一定要引起重视,在发现症状时,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以免病情加重。妊娠合并肝炎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为了便于大家了解,下面就做下详细的介绍。
妊娠合并肝炎孕期治疗:
1、妊娠合并肝炎早孕时期应行人工流产,重症者积极治疗肝炎,病情好转后再考虑人工流产。
2、妊娠中、晚期,一般不宜终止。需积极保肝治疗妊娠合并肝炎疾病,例如保证休息,补充蛋白质、葡萄糖及维生素B、C、K1。选有护肝药物,避免应用可能损害肝脏的药物,禁用四环素等,同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预防早产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
妊娠合并肝炎临产及分娩期治疗:
1、妊娠合并肝炎患者无特殊情况选择阴道分娩方式为宜,严密观察产程进展、监护胎心变化,产时严格消毒,使用对肝脏损伤小的抗生素,预防产道及肠道中细菌扩散。
2、有出血倾向者,静脉给予维生素K、止血芳酸等,必要时输新鲜血。
3、重症妊娠合并肝炎患者需配合内科监护治疗,警惕DIC的临床体征。需用肝素治疗时,必须补充新鲜血或抗凝血酶Ⅲ,用药剂量按病情及凝血功能调整。临产间及产后12小时内不宜使用肝素,以免发生致命性创面出血。
4、妊娠合并肝炎产妇应在隔离房间分娩,如条件不允许,分娩结束后要进行房间空气消毒。即用1~2%过氧乙酸空气喷雾法,剂量为0.16%g/m2,喷雾时间为10~15分钟,密闭30分钟;房间的门窗和床及所接触的其他用具,可用1~3%来苏或5%漂白粉刷洗、浸泡或喷洒。
以上就是关于“妊娠合并肝炎患者选择阴道分娩方式为宜”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的了解有帮助。妊娠合并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饮食的均衡营养,日常饮食中多搭配钙,铁的食物,不宜饮酒,吃辛辣的食物等,以免病情加重。
剖宫产术后如何预防栓塞性疾病
要点:
1.孕期易合并栓塞性疾病,应积极预防。
2.为防止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孕期避免久坐久站、应穿着宽:松、适量运动、避免妊娠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及早治疗。
3.术后积极应用预防血栓药物,如低分子肝素。
剖宫产术后血栓性疾病分为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及血栓形成后所致血栓性静脉炎。有资料报道,产褥期血栓病的发生率比孕期高49倍,剖宫产术后血栓病的比率又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的产妇。
(一)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1.孕期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加上妊娠子宫压迫使下腔静脉受压,盆腔和下肢的血管扩张,血液减慢。许多妊娠并发症如子痫前期、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痕疮、感染、糖尿病等使血液浓缩、血管痉挛,使产妇处于低血管床容量、低血容量、高血黏度状态,易诱发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可促使血小板凝集,加速凝血,易在盆腔或下肢血管内形成血栓。年龄大于35岁、肥胖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加大。
2.剖官产术分娩时造成的血管损伤,麻醉时静脉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致胶原暴露,术时出血输血,或产妇手术后较长时间卧床,未能及早起来活动,加上手术后有肠胀气及伤口疼痛,使呼吸浅慢致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造成血液循环变得缓慢,血液淤积在深部静脉血管中,在静脉血管中凝结并形成栓子。这些是剖宫产术后发生栓塞性疾病机会较阴道分娩的原因。
3.产后静脉栓塞多发于产后第一周,以下肢最为常见,由于解剖原因,左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较高。静脉栓塞还可发生于门腔静脉、肠系膜静脉、肾静脉、卵巢静脉及肺静脉等。当血液循环变得缓慢时,非常容易在下肢静脉血管中形成血栓,引起静脉曲张或进一步加重孕期原有的静脉曲张,导致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累及整个肢体,临床表现为腿部疼痛、压痛、肿胀和发白,造成疼痛和行走困难。如果栓塞性静脉炎发生在子宫与盆腔血管,产妇会出现腹痛、高烧等症状,并伴有下肢压痛、皮肤发红和水肿等不适。静脉血栓形成后,常因产妇下床活动、排便、下肢肌肉收缩、腹压增加等,造成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而发生猝死,也可发生心、脑及其他脏器的动脉栓塞,出现相应症状。
(二)预防
预防血栓形成是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形成的关键。如何有效地预防产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对于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孕产妇需从孕期就开始预防:
1.孕期避免久站久坐,尤其在妊娠晚期,不要长久地站立、久坐不动或经常盘腿而坐,也要避免时常步行走远路。平时要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最好半个小时站起来走动一下,使脚部得到活动。久站时要注意不时地调整姿势。条件允许时白天亦可时常把双腿抬高,睡眠时特别是夜间,要用枕头将脚垫得略高一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顺畅回流。
2.内衣、内裤要宽松,不要过紧地勒腹部;要防止或及时纠正便秘,每次蹲厕时间不要太长;有咳嗽或气喘时应积极治愈。如果刚刚形成静脉曲张,每天起床后趁着静脉曲张和下肢水肿较轻时,穿上高弹力袜子,或在小腿由下而上缠上弹力绷带,晚上临睡前取下。当下肢出现静脉瘤时,行动要小心,避免磕碰静脉瘤。
3.避免过度劳累,每天保证充足睡眠;情绪要稳定;安排均衡合理饮食,不要让体重过度增长和胎儿长得太大;睡眠时应左侧卧位,促使下肢血液回流,避免发生静脉曲张或静脉瘤。
4.对于孕产妇来说,预防深静脉栓塞的最好办法是运动。运动可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预防产后静脉淤血及血栓形成。因此,即使在怀孕后期,也应坚持适量运动。在每天起床前,先活动脚趾,再活动脚和四肢,然后下床。产后第一周内是栓塞多发期,产妇应及早下床,并做适量运动。掌握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的运动原则,以不感到疲劳为限度。特别是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术后鼓励病人深呼吸,每小时12~15次,以增加横膈肌运动,减小胸腔压力,促进血液循环,鼓励病人在床上多翻身或屈伸膝、踝、趾关节。如果会阴部无裂伤、疲劳已消除、身体没其他严重疾病,可在产后12小时坐起进餐进水。起床第一天,早晚先在床边坐上半小时,第二天起在房间里慢慢行走,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随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即使是剖腹产手术后也不宜静卧,知觉恢复后应早下床活动,避免长时间的半卧位,必要时可下肢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产妇可在24小时后练习翻身和伸屈肢体,从床上坐起并下床慢慢地活动,保证深部静脉血液不停流动。
5.剖宫产术后的产妇,由于身体消耗大,进食较少,易发生脱水,易导致血液浓缩,加之孕期血液呈高凝状态,故易形成血栓。因此,术后应常规输液,补足水分,纠正脱水,进行扩容以改善血液黏滞,同时需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术后6小时开始进食一些流质食物;术后第2天肠道正常排气后,可半流质饮食。输液时尽量采用上肢静脉输液,以防补液中的葡萄糖和某些药物刺激静脉壁,诱发血栓形成。下肢静脉如果被损伤,更容易促使血栓形成。
6.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的许多并发症会增加静脉栓塞的几率。因此,孕期要充分注意避免并发症,定期产检,及早发现、早期处理妊娠并发症,减少静脉栓塞发生的可能。对于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痕疮、抗磷脂综合征等易致静脉栓塞形成的疾病,应从早孕开始抗凝治疗持续至产后第6周,以降低母体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对于合并子痫前期、糖尿病等病的产妇,术后要积极使用药物预防血液高凝状态,如低分子肝素(如速必凝)、小剂量阿司匹林、潘生丁、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大大地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旦产妇出现发热,必须警惕是否发生静脉炎,特别是发现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等现象时更要及时就医。如果早期进行抗凝和溶栓、抗生素并输液扩容等治疗,可以尽量避免手术治疗。对于广大的孕产妇来说,孕产期积极预防是防止栓塞性疾病发生的最佳策略。
胎盘破裂的原因
胎盘破裂的原因:
⒈ 孕妇的血管病变。孕妇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病等疾病,这些疾病都可引起底蜕膜小动脉痉挛、梗塞,造成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导致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蜕膜和胎盘之间,形成胎盘后血肿,进而导致胎盘剥离。出血不断增加,血肿面积也不断扩大,胎盘剥离面积也随之扩大。孕妇的血管病变是胎盘早剥的最重要的原因,约占发生率的一半。
⒉ 腹部损伤。孕妇腹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可引起底蜕膜血管的破裂、出血,导致胎盘早剥。
⒊ 胎膜早破。胎膜早破,羊水流淌速度过快、过多,可使宫腔压力骤降,宫腔容积突然缩小,引起子宫壁与胎盘之间错位、剥离,损伤小血管,引起出血,也是导致胎盘早剥的原因之一。妊娠晚期性交或患有阴道炎时,易发生胎膜早破。双胎分娩时,第一胎娩出后,或羊水过多的孕妇进行破膜放羊水时,羊水流出速度过快,也易发生胎盘早剥。
⒋ 子宫静脉压升高。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孕产妇长时间取仰卧位姿势,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造成静脉回流障碍,盆腔静脉和子宫静脉淤血,静脉压持续升高,造成蜕膜内静脉过度淤血、破裂出血,导致胎盘剥离。
准妈妈如何预防胎盘破裂:
若孕妇在妊娠中后期感到头痛、头昏、眼花及下肢水肿等表现,并在产前检查中发现血压增高,蛋白尿和浮肿等情况,就要及时作出妊高症的诊断,予以积极有效处理措施,控制妊高症,防范胎盘早剥。
轻度妊高症重在休息,饮食调理,保持休息及睡眠时的正确体位,即左侧卧位,大多数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中重度妊高症应住院治疗,在医生监护下规范治疗下减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即一方面严格防止子痫及其并发症,另一方面防范胎盘早剥和早产的发生,特别是临近妊娠晚期及临产时,务必有效控制妊高症的病情,同时警惕胎盘早剥的风险。
孕妇水肿的原因
孕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妊娠子宫增大,压迫静脉,造成静脉回流受阻造成的。造成准妈妈下肢浮肿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妊娠6周开始,血容量逐渐增加,34周时达到高峰,并且在这个水平上一直维持到产后两周才恢复到孕前水平。妊娠期血容量比非妊娠期增加40%左右,血容量增加后,组织间液也会增加。
2、孕期,准妈妈胎盘分泌的激素及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增多,造成体内钠和水份滞留,体内水份积存,从而导致尿量减少,于是出现了水肿现象。
3、血液增加,血浆的增加比血球等的增加要多,所以血液成分会相对稀释,血浆白蛋白的相对浓度也比非孕期时要低。血浆白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孕期血浆渗透压比妊娠期低,这样就使血流中的水分容易渗透到组织间液中,从而造成下肢水肿。
4、子宫增大后,使得骨盆内的压力增高,导致下肢静脉血流受到影响。但这一类水肿如在休息或睡眠之后有所减轻,则多属于生理性的。
5、孕期水肿现象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明显,水肿多发于脚掌、脚踝、小腿等部位,有时脸部也会出现轻微水肿,并且越接近预产期则越明显。如果水肿现象伴随高血压及蛋白尿,准妈妈则要警惕是否患有妊娠高血压等疾病。
怀孕七个月了,脚肿怎么办
怀孕中晚期由于胎儿逐渐长大,静脉回流受阻,可出现下肢肿胀,但是一般通过左侧卧位和休息可缓解,可不必担心指导意见:如果经左侧卧位和休息仍不能缓解,建议查尿常规、定期测量血压,如果血压偏高,尿中有蛋白,还应高度警惕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高血压疾病是伴随妊娠而特有的疾病,其危害之大,影响母儿双方的生命。
产后保健不当易导致恶露异常
胎儿出生后,胎盘也随之娩出。之后,阴道会排出一些棕红色的液体,其中含有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细菌及黏液等,医学上称之为“恶露”。
产后3—4天为血性恶露,量多,颜色棕红,含有大量血液、小血块、坏死的蜕膜组织。4—6天为浆液性恶露,其色转淡,内含血液越来越少。
7—10天之后为白色恶露,内含大量白血球、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及细菌等。一月左右恶露基本停止。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不臭。如有臭味,或红色恶露、白色恶露过多及持续时间过长,反反复复,那就说明恶露异常。
恶露异常多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以产褥期出血和感染最为常见。胎盘娩出后,子宫内壁的胎盘创面有大量的开放血管,产后均有出血,一般出血量为150—300毫升左右,24小时内超过400毫升者,称为产后出血。子宫收缩无力、胎盘滞留或残留、宫颈及阴道撕裂、孕妇患有贫血等,都可引起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后果严重,决不可麻痹大意。
据调查,产后出血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褥感染在医疗卫生差的地区较为常见。分娩时器械消毒不严或产时进行过多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产后不清洁,都可引起产褥感染。
此外,病菌可在产前从房事或坐浴时进入阴道,或孕妇患有慢性疾病,在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妊娠中毒症、产时产后出血过多、胎盘组织残留等情况下降低了产妇抵抗力,破坏了阴道内的生态平衡,原寄生在阴道里的不致病细菌,此时可活跃起来引起自体感染。除恶露异常外,多有发烧、腹痛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形成腹膜炎,甚至败血症、中毒性休克。
其次,产褥期保健不当也是引起恶露异常的重要原因。产后24小时后应下床活动,可帮助子宫复原及有利于恶露排出。然而有些产妇长期不下床活动,暑热天气也关门闭户。一些无知的丈夫还在产褥期强迫与妻子行房事,造成阴道黏膜破裂、子宫内膜感染,造成恶露异常。
产后红色恶露反反复复或者越来越多,不时混有新鲜血块,除有胎盘息肉的可能性外,还应警惕绒毛膜上皮癌。这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癌肿,多发生于葡萄胎后,也有20%左右的病例继发于足月妊娠或与妊娠同时存在。此类癌症并不少见,正常妊娠分娩后数日,尿或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即转为阴性,如果仍为阳性并伴反复的血性恶露,就应当高度警惕。
羊水少如何处理 小于孕28周处理
小于孕28周的胎儿出现羊水过少的情形因当足够警惕胎儿发生畸形的可能,积极配合好医生做好相关检查,如果发现有异常因当及时终止妊娠。此外由于早期妊娠出现羊水过少的症状极易引起流产,在孕早期需要进行严密随访,警惕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