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俞在人体的什么位置 胃俞的功效与作用

胃俞在人体的什么位置 胃俞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消化不良、胃脘痛、呕吐、翻胃、腹胀、腹泻、痢疾、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肠炎、糖尿病、失眠等。

2.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3.胃俞穴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1、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痰湿体质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湿,化痰去浊,艾灸调养以健脾益气、利湿化痰为基础,保存体内阳气。一般施灸艾灸主要是以下三个穴位:

艾灸脾俞,穴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回旋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调理肝脾。

艾灸胃俞穴,胃俞穴的位置: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温和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艾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艾灸时,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功效作用:祛除下肢的寒气,调理脾胃。

2、艾灸排痰湿有关的反应

艾灸的排痰湿反应多以咳吐,痰变多,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灸感可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成了敏感型,这样体内的痰湿逐渐的被排出体外,身体渐渐恢复正常,靠自身的免疫和防御机制,痰湿也就不容易侵犯人体了。

3、艾灸的取穴定位方法

针灸必然涉及到取穴。然而我们许多人没有中医基础,取穴自然就无从说起了。因此,先教大家学习如何取穴定位。中医取穴有多种方法,这里向大家推荐采用骨度分寸来定位。我们拇指关节宽度为1寸,以中节指横纹处为准;食指和中指并拢为1.5寸,以中指中节指横纹处为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为2寸,以中指中节指横纹处为准;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并拢为3寸,还是以中指中节指横纹处为准。

胃俞的作用与功效 胃俞脾俞怎么找最简单

胃俞通过膀胱经背十一脾俞十二胃的歌诀来记,也就是胃俞在胸椎的第12椎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先找浮肋,双手叉腰的时候食指在肋下缘所碰到的肋骨是第11肋,沿着两个肋,用两个11肋端拉成一条线,跟正中线的交汇点是腰2,只要再往上推两椎,就很容易找到胸椎第12椎体。

胃俞的作用与功效 胃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腱膜和下后锯肌腱膜:胸腰筋膜浅层为腰背部的深筋膜,在腰部特别发达增厚,位于竖脊肌前面,也是背阔肌的起始肌膜,此层筋膜易受劳损,常成为腰腿痛的原因之一,该筋膜由背阔肌的支配神经(见前)和相应的腰神经后支分布。

心俞的位置和功效 心俞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快速取穴法:坐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上数2个椎骨(第5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小孩发烧拔罐位置图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大杼穴位置: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大杼穴取穴方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大杼穴功效:

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强筋骨,清邪热,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1.风门穴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风门穴取穴方法:

患者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

3.风门穴功效: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作用。

1.肺俞穴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肺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肺俞穴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1.胃俞穴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2.胃俞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3.胃俞穴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1.曲池穴位置: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2.曲池穴取穴方法:

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3.曲池穴功效: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1.外关穴位置:

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2.外关穴取穴方法: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3.外关穴功效:

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作用。

1.尺泽穴位置: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尺泽穴取穴方法:

伸臂,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凹陷处即是。

3.尺泽穴功效:

尺泽穴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清肺泻火,调理肠腑的作用。

胃俞的准确位置图 胃俞的作用与功效

胃俞具有相对应的脏腑为胃脏,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等作用,胃俞穴能够保证我们的身体正常运行,可以将胃腑产生的湿热之气运行到膀胱经,然后转换成代谢出的废液则可以顺利排出体外。

临床上常用胃俞治疗胃疾、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脾胃疾患,也可缓解多食善饥,身体消瘦等病症。

胃俞在人体的什么位置

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的作用与功效 胃俞养生保健用法

1.按摩手法:正坐或站立,双手绕到背部,拇指置于穴位上,用指腹垂直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痛为宜,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1-3分钟。

2.针灸手法:取俯卧位,微斜向内斜刺1.0-1.5寸,局部可有酸,麻,胀感,并可向腰部放射,穴位的深面为腹后壁,与肝脏,肾脏等器官较邻近,深刺或向外斜刺过深时,易伤及这些器官,故不宜深刺。

胃俞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胃俞的功效作用

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内应胃腑,是胃气的保健穴,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胃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刺激胃俞可以增强胃功能,起到和胃健脾,消食利湿的作用。对肠胃疾患有特效。

胃下垂拔罐怎么治疗 胃下垂拔罐位置示意图

1.百会穴位置:

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属人体督脉。

2.百会穴取穴方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

3.百会穴功效:

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百会穴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胃俞穴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2.胃俞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3.胃俞穴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1.中脘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脘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3.中脘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1.气海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气海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3.气海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相关推荐

闭经拔罐拔哪些位置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肝俞穴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肝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

三焦俞的位置在哪 三焦俞的作用功效

1.缓解治疗腹胀、肠鸣、小便不利、水肿等。 2.发烧、腰痛、精力减退、青春痘、赘疣、糖尿病、呕吐、遗尿等。 3.作用功效:调三焦、利水强腰。

拔罐减肥的位置图 背部拔罐减肥穴位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 5分钟,每周2~3次。 1、脾俞穴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功效:发散脾胃之热,主治腹胀。 2、三焦俞穴 位置: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功效:将全身水湿气通调至膀胱经,再排出体外。 3、膈俞穴 位置: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线旁开1.5寸处;功效:瘦背,利气、开胸膈。 4、肝俞穴 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5、胃俞位置: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主治胃脘痛

腰俞的准确位置图 腰俞穴的功效作用

腰俞穴位于骶部,近下焦,故可借助膀胱水液代谢,清利下焦湿热,助膀胱气化,治疗遗尿,小便不利;由于督脉起于胞中,该穴又内应胞宫,故本穴有通调胞脉,调理月经作用,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该穴属督脉,督脉为诸阳之海,循行脊中,上贯乳酪,故本穴可通督脉经气,治疗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还可调和阴阳,清脑安神,治疗癫痫。

食欲不振的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当以疏肝行气、开胃健脾为主,手法宜使用泻法。平卧,取中脘穴,以拇指指腹按摩3-5分钟,向头面部方向用力,动作宜轻柔;嘱其俯卧,取肝俞、胃俞二穴,以拇指指腹按揉3-5分钟,肝俞向头部方向用力,胃俞向脚部方向用力。 中脘属任脉,乃胃之募穴,解剖位置位于胃体中部,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肝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疏肝行气的功效,肝与胃是邻居,中医认为肝属木,脾胃属土,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木是克土的,只有肝气条达,才能与胃和谐相处; 胃俞也属足太阳膀胱经,与肝俞配伍属于同名经取穴,与中脘配伍属于前后配

白环俞准确位置图片 白环俞功效作用

功效:益肾固精,调经止带。 作用:白环俞属膀胱经,位于骶部,内应胞宫。可温补下缘,调理胞宫,调经止带,以治疗各种妇科疾患;可温补下元,调理膀胱,益肾固精,以治疗各种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疏通经络以治疗局部的腰骶疼痛。 主治疾病:1.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崩漏,痛经。2.疝气,遗精,小便不利,遗尿。3.腰骶疼痛。

胃俞作用功效 胃俞什么时候按最好

下午3-5点。 胃俞是膀胱经上的穴位,而膀胱经的运行时间为申时,也就是每天下午3-5点之间,此时是膀胱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也是按压胃俞穴的最佳时间。 另外上午7-9点也可以对胃俞进行按摩,此时是胃经的运行时间,此时按摩胃俞也能起到不错的调理效果。 经常按摩胃俞能提升肠胃消化功能,同时能帮助预防肠胃疾病。

膈俞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膈俞的作用功效

膈俞穴属膀胱经,位于背部,内应于膈,为胸腹之气相交之处,故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作用,用于治疗肺气不宣,胃气不降,膈气上逆的诸疾诸症。又因膈俞为血之会,所以具有调理血分的功能,用于治疗各种血分疾患。如通过补血养血治血虚证;清热凉血治疗血热证;活血化瘀治疗血瘀证;补血止血治疗出血证;活血祛风治疗皮肤瘙痒症。其疏通经络的作用可治局部背痛脊强。

糖尿病拔罐示意图

肺俞穴 肺俞 1.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脾俞穴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三焦俞穴 1.位

心绞痛拔罐位置

1.至阳穴位置: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属督脉。 2.至阳穴取穴方法: 至阳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位取穴。 3.至阳穴功效: 壮阳益气。至阳穴有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作用。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